热烈欢迎福建省凌氏宗亲会会长凌世能、秘书长凌方斌莅临抗日民族英雄凌压西将军故里(容县)参观指导!
(凌剑全图)
“铁板道人”凌压西略传
凌朝嵩
凌压西年9月摄于老河口
抗战名将凌压西是我敬爱的父亲。他曾投军从戎,杀敌救亡,屡建战功,精忠报国;他曾看破红尘,三度辞官,与国民政府分道扬镳,淡定休身;他曾弃官从商,资助中共地下党,迎接南宁解放;他为人清廉低调,对人诚恳,做事踏实,从不张扬;他曾撰写回忆录,留下宝贵的史料;在文革中他亦曾受到冲击,但始终豁达坦然,坚信自己的一生无愧于民族、国家和人民。
我作为他的长子在抗日的硝烟中降生,母亲怀我之际,正逢广西第二次沦陷,为躲避日军,身怀六甲的母亲逃难到广西百色诞下了我,岀生三天又继续北上逃难。年幼时我经受战乱,年青时又逢大跃进、60年饥荒、文革动乱,岁月磋跎。但父亲的爱国精神,面对困难永不言败的人格力量始终在召唤着我,在父亲的影响下,我虽无父辈们气壮山河的豪言壮语,感天动地的英勇壮举,但在四十三年的工作中,也能兢兢业业、踏踏实地,尽职尽责为人民做了应该的事情。
现在,我虽快近古稀之年,享受着天伦之乐,但父亲的音容笑貌,谆谆教诲仍记忆犹新,我凭借父亲生前对我的叙述,收集有关资料,几经校核,整理成这篇文章,一是表达对父亲的崇敬和怀念,弘扬勇斗强敌,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二是展现战争的残酷,启示青年一代珍惜和平幸福。惟有祖国强大,才可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
凌压西,原名琼德,字剑南。年农历三月十四日出生于广西容县石头乡石塘村一个贫穷农户家中,全家十口仅有八分地。年至年在家乡读了六年私塾,因家景贫寒辍学替别人放牛,年凌压西年已19岁方能进入福山小学读高小两年,年至年入容县县立中学肄业,年投考入田南警备司令马晓军部模范营当学兵接受军事教育。护法军兴,随军进驻湖南长沙。年任湘粤桂联军卫队第一营二连准尉司务长,年冬援湘军撤回广西,部队奉命赴广西扶南、同正、绥绿……等县剿匪,在扶南任警卫营第二连少尉排长,年入广西陆军讲武学堂第一期步兵科接受培训,年12月毕业后调任广西陆军第一师第二团(团长马晓军)一营二连中尉排长。年7月升任广西警卫军(田南警卫军)第七司令部第二统领部(黄绍竑)上尉副官。年7月在梧州调任广西讨贼军第二纵队(司令伍廷扬)第一营第二连上尉连长。年7月在平南县升任广西第四路游击司令部(司令封高英)少校参谋。年3月所部经整编改称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凌压西为第6旅第11团第3营少校营长。同年4月第七军提前出师参加北伐,入湘援接唐生智,凌压西留守后方,调任广西讨贼军第三纵队少校团长。
年粤桂战争,在解决叛军吕焕炎部北流之役中,凌压西被黄绍竑指派为督战队队长。年5月,新桂系部队倾巢入湘,协同北方阎锡山、冯玉祥联合反蒋。蒋介石得知桂军后方空虚,命令滇军入桂进攻桂军后方,以牵制桂军北上。同年7月滇军统帅龙云派卢汉为总指挥出兵围攻南宁,桂军以韦云淞为防守司令固守南宁。凌压西当时出任韦云淞部独立营营长,先是率兵固守南宁镇宁炮台,后调进城内防守东门至北门一带。在桂军出城追击滇军战斗中,凌压西身先士卒,英勇杀敌,不幸被敌击断右臂,但仍坚持战斗。此役结束,凌压西因战功升任韦云淞陆军第四十五师一三四团上校团长。年全团奉命北上,中途改调归第四十四师师长(王赞斌)指挥,参加围攻苏区。年2月进南宁军校(中央军事学校第一分校第八期)高级班深造。同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发生,抗战军兴,9月提前结业,凌压西奉第五路军总司令部命令,晋升为第四十八军所辖的第一七六师少将副师长(师长区寿年、参谋长温克刚)兼旅旅长,随军北上抗日,参加淞沪会战。9月中旬第一七六师从南宁出发乘轮船到广州,部队离邕时广西各界人士及南宁群众到码头热烈欢送。轮船启动时,人头攒动挥手致意,船队按序浩浩荡荡向东顺流而下,场面感人壮观。
年的凌压西
到广州后,10月上旬第一七六师由广州乘火车到达武汉,10月19日赶到上海前线,接防第一七三师、第一七四师在蕴藻滨以南至陈家行一带阵地。从10月23日至25日连续三天中,和日军机械化部队反复冲杀,伤亡近半。主阵地被优势的日军占领。10月26日,第四十八军全线撤退到沪杭铁路南岸,构筑新的阵地。11月8日,日本军队又从金山咀登陆,企图攻击苏州河南岸守军的侧背。9日晚我中路军全部撤退,第四十八军虽已极度疲惫,但仍尽力殿后,掩护主力撤退,又与日军苦战3天,伤亡近千人,成功掩护10万大军撤退。
11月11日,一七六师从上海撤退到浙江孝丰休整。孝丰位于天目山北麓,物产丰富,给养便利,而且东南两面又有天目山为屏障,敌机很少到这里侵扰,很适于部队战后休整。但正当第四十八军军部和第一七三、第一七四师向於潜移动时,由长兴窜犯泗安、广德的日军约一个旅团,即将向孝丰进犯。大约在12月中旬,敌接近孝丰,与我前哨在西亩发生冲突。当时第一七六师负有掩护军主力转移的后卫任务。告岭为天目山一部分山峰,是孝丰通於潜的必经之路,地形相当复杂,南北纵深不到米,东西也不开阔,且顶界线前后,还有好几个峻峭的小山峰参差屹立,使阵地前沿很难成一线,视野更不开阔。在这样的特殊地形部署作战,左右既不能展开,前后更无纵深配备的余地,不仅不能容纳大兵团作战,即使一个步兵师也挤不下去。加之时值隆冬,气温特别低,山下虽无降雪,岭上却冰凌遍地,劲草都变银丝,树枝状如玻管,山沟流水俱已冻结,口渴只有嚼冰。既无房屋可供宿营,草木亦难遮蔽风雪,寒气刺骨,手脚冻僵。尤其第一七六师是只有一套棉夹衣服的广西草鞋兵,更难以忍受。但是告岭阵地非常重要,如果告岭不守,敌人即可越过天目山,直下於潜、分水、桐庐。这样不仅能截断我杭州地区友军的后路,浙江东南地区也会很快沦于敌手,告岭之得失,对整个战局的影响颇为重大,故第一七六师部署一个团于告岭地区。12月21日晚八时左右,敌我即开始呈对峙局面。初时枪声稀疏,后来敌人用迫击炮和机枪向我前哨阵地猛烈轰击,战斗相当激烈。我警戒景溪坞口的排哨长阵亡,士兵死伤十余名。凌压西即令第团迅速增援兵力,一面战斗,一面构筑工事,顽强抵抗,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决不能放弃阵地后退,确保固守告岭。我军士气旺盛,上下同仇敌忾,与敌展开激烈搏斗。在敌人猛烈轰击下,我军伤亡惨重,但固守阵地的意志却无丝毫动摇。到深夜11时,增援部队第团从於潜一都、东关到达,轮班调换作战,战况趋于稳定并四次重创敌军。12月22日拂晓,阵地前沿发现很多敌尸未及拖走,雪地上血迹斑斑。敌军仍不甘心失败,再复增兵,把重机枪安置在山峰上,向我阵地俯射,我死伤二十余人。22日晚上上半夜敌人枪声仍然密集,六○炮亦不时乱轰,下半夜枪声逐渐稀疏,及至拂晓,敌阵地竟寂无声息,原来敌人在拂晓前已全部撤退。我第师官兵不怕牺牲,固守阵地,完成了确保告岭要隘的任务,12月23日奉命开赴於潜集中,准备调往安徽,归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告岭之战,计第一七六师第团和第团阵亡排长二人,特务长一人,战死和冻死的士兵五十余人,战伤和冻伤的官兵八十余人,敌人的伤亡在我一倍以上(事后统计,一七六师阵亡将士共名,敌寇死伤则数倍于我)。天目山告岭之战,勇挫日军连下上海、南京后的锐气,大大鼓舞国军士气,以后广西军开赴安徽,作战英勇顽强,民间编出歌谣:"宁可鬼子杀,不要一三八,("一三八"为国军番号,军纪极差)要吃鬼子肉,就要一七六。"贬褒分明。抗战胜利后,浙西各界群众在天目山告岭建立了浙西抗战阵亡将士公墓和纪念堂,藉以纪念此战役阵亡的抗日将士。
第八十四军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新组成的部队,于一九三八年春夏间,将原驻广西南宁、永淳(现属横县峦城镇)、横县、贵县等各地区的几个独立团,先后并编为第一八八、第一八九两个师。每师只辖三个团。第一八八师师部的主要军官由陆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的教职员充任。师长刘任原任第一分校的步兵科长兼战术教官,副师长刘建常原任第一分校战术教官,参谋长曾应龙。该师所辖第团团长李光汉,第团团长梁达升,第团团长黄敬修。第一八九师的主要军官,则是由前线和后方凑起来的,年5月凌压西由安徽前线调回广西,升任第一八九师少将师长,副师长由后方民团指挥部副指挥官黄骐充任,参谋长江光勖。该师所辖第团团长谢振东,第团团长黄伯铭,第团团长白勉初。第一八八、一八九两师组成后,由于八十四军军部尚未成立,暂归第五路军总司令部总参谋长夏威指挥,协助钦廉一带防线的守备任务。
年5月日军占领徐州以后,又集中重兵对武汉发动大规模进攻,企图一举攻占武汉,迫使中国屈服。中国军民开展了惊天动地的“保卫大武汉”会战。年7月,第一八九师奉命由广西驻地横县乘船岀发先抵广州,再乘火车由粤汉铁路会同第一八八师刘任部开赴武昌转大冶,防备並抵御由浙赣路北犯之日军,巩固武汉外围。
凌压西率第一八九师到达湖北首次参加的战役是黄(梅)广(济)会战,此次会战是第五战区较大的一个战役。黄广前夕,第一八八、一八九师由黄石港渡江经武穴登陆,两师集中湖北广济县城附近,此时八十四军军部已正式宣布成立,覃连芳任军长、徐文明为副军长、钟纪为参谋长。一八八师、一八九师两师拨入八十四军建制,参加黄广会战。
年7月下旬,日军由长江下游溯江西犯,7月26日敌人攻占九江,同时,日军海军陆战队向九江对岸小池口的第六十八军防地进犯,小池口陷。第八十四军奉令与参战各友军进行战斗部署:第一八九师开赴黄梅,以县城为据点,堵击由小池口来犯之敌;第八十四军军部设在广济北面一个村庄里。后来,军部感到黄梅县城四面均开阔平坦,并无依托,而且城墙又不甚坚固,易为敌人包围冲破,故令凌压西率第一八九师将阵地转到大洋庙山口(黄梅城北边约五华里)一带,以黄梅城沿黄广公路各要点为前进阵地;第一八八师亦转移到双城驿一线,左与第一八九师右翼衔接,沿黄广公路高地占领阵地。其余各军部队由广济至武穴为第一线,由广济至田家镇为第二线,四川部队则自大洋庙山口第一八九师左翼起至宿松一带。部署确定后,各师即开始进入阵地。第一八九师又因地属要冲,正面过大,三个团均部署于前进阵地和本阵地上。各部队一到指定阵地,立即迅速构筑工事。但阵地工事刚刚初步完成尚未来得及加固的时候,日军即已接近了。
8月3日早上,由小池口来犯日军第六师团的敌人,窜至黄梅附近,当即与第一八九师前进阵地的守兵发生战斗,揭开了黄广会战的序幕。因一八九师的前进阵地四面平坦,全无依托,到处都有被敌突破的可能,故我军经过一昼夜激战后,于8月4日拂晓前由右翼撤回主阵地。当前进阵地的部队撤回,敌人进占黄梅城后,战势稍为和缓,每日只有一些骑兵和飞机在我阵地前面搜索和上空侦察。我军除对接近的敌骑和侦察机不时射击外,晚上还派出侦探向黄梅城郊敌人阵地及其后方搜索。同时,我军抓紧时间修整工事。这种我军不出击,日军亦不进攻的状态延续了四五天之后,敌人步兵、骑兵、炮兵在飞机掩护下,集中全力向一八九师守备的大洋庙山口阵地大举进攻,先用飞机和大炮向我前后方阵地狂轰滥炸,继以骑兵领头冲锋,战斗十分激烈。所幸我阵地构筑已相当坚固,火力网组织极为稠密,虽无空军和炮兵协助,由于我军阵地前地势开阔平坦,迫击炮和轻重机枪都能发挥很大的威力,官兵们斗志相当昂扬,所以在敌人开始总攻后第一天,我交叉火力网射击使日军死伤惨重,我阵地内的官兵,被敌军飞机、大炮轰击,亦造成重大伤亡,但阵地却丝毫没有动摇。敌人为避免我阵地稠密火力网的杀伤,于总攻的第一个晚上,利用黑夜向我阵地左翼据点前沿的小高地袭击,来势极为凶猛。我军激战终夜,枪声、手榴弹声、武器撞击声和肉博的叫喊声(因黑夜混战分不清敌我,在短兵相接时必须大声喊“杀”,喊“冲”来识别敌我),不绝于耳。在这一夜的争夺战中,小高地虽曾两失两得,官兵伤亡也相当大,但拂晓前仍将敌军击退。大洋庙山口是我军阵地重要据点,它的得失与整个战线的胜败至关重要,已成为敌我必争之地。在地形上,这是纵贯我阵地前后方较高山脉的前缘,如果它一旦失陷,敌人就可以沿着山脊直趋我后方,左可以席卷我川军大部份阵线,右边瞰射我大洋庙山口田地里的全部战壕,使我守兵无法立足。所以,敌人在总攻前已从地、空侦察清楚,认定这是它的攻击重点,而我们在占领阵地时,亦已看到它的重要性,特意由这个小高地的山麓至据点的顶界线,多挖了几道战壕,准备节节抵抗,确保这一据点。同时,我守备部队的主力亦多控置这一方面,一遇到战况紧张时,各级的指挥人员都经常赶到这一地区督战。所以在开战后,一连四个昼夜,日军集中全力,使尽各兵种,企图夺取这一据点,均未得逞。遗憾的是在开战后的第五个晚上,守备在大洋庙山口四地里的一八九师第团团长黄伯铭,被几天来敌人的飞机大炮轰炸吓破了胆,连夜将全团部队撤离战线躲到山沟里,故自晚上十二时至次日拂晓,该团守备的战壕里竞空无一人,而敌军亦不敢冒然前进,害怕前进后,会被我据点上的火力封锁。敌人虽然屡攻不下,仍不死心,利用飞机和远近射程大炮的优越火力,连续向这一据点轰击,到第六日我据点前缘和山腹两道战壕被夷为平地。我官兵在猛烈的轰炸下,伤亡重大,最后不得已转移到据点上的顶界线最后一道战壕。但我放弃山脚和山腹两线的地区,都在我顶界线上的火力俯射下,敌人仍不敢占领,却利用烟雾弹施放烟雾掩蔽,企图以骑兵快速冲进我阵地,又被我守兵看破敌军的伎俩,以轻重机关枪对准烟幕,并准备好手榴弹待其一出烟幕,即以密集火力猛烈轰击,打得敌人人仰马翻,仓皇逃窜。迫使日军不敢再向这一地区进攻,这样一八九师的整个守备地区战况亦趋和缓。此阵地坚守到会战结束,才奉令撤离。为了严肃军纪国法,被敌人的飞机大炮轰炸吓破了胆,竟然擅自将全团部队撤离阵地,躲到山沟里去的团团长黄伯铭,军部下令将他追捕归案。凌压西与黄伯铭为同学,两人交情不错,但战场军令如山,岂容循私,凌压西依令将黄伯铭追捕并上报军部。旋奉覃连芳军长命令就地枪决,不再解军部。
黄广会战,自第八十四军第一八九师在黄梅前线与敌冲突时起,到全线溃退,至会战结束前后历时约半个多月的时间,战况最惨烈的要算大洋庙、田家镇和高地的争夺战,大洋庙战线自揭开会战序幕敌军开始总攻后,即进行连续六昼夜的激战和几次的搏斗,此外每天还有间歇性的攻守战,但阵地形势是有利于我方,所以敌人的损耗当比我更大。田家镇阵地,当敌人的兵舰开抵田家镇下游江面(此时武穴已失陷)时,即以舰上的炮火掩护其攻击部队登陆,会同由武穴窜来之敌,向田家镇街市攻击,未几敌军即侵入镇内,与守备该镇的李延年军进行巷战,情况相当惨烈,遣尸塞途,双方损失均极重大。终因敌人武器优越,攻势凶猛,我军被迫退至该镇北面之高地布阵抵抗,继而高地又失陷,虽经我第四十八军一度克复,但只守一个短暂时间又再陷敌手。
黄广会战,不仅仅是黄梅、广济地区性的战争,而是保卫武汉第一线的决战,这一战役的胜败,与武汉的存亡,有直接的关系,其意义和任务都是非常重要。
此次战役酝酿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调动了川、桂、鲁三省约五、六个军的部队。但因战线过长,随处都感到兵力单薄,加之指挥不统一(因省份与组织系统不同),不能互相支援,敌人打到那里,就由那里的守备部队抵抗,战斗力强的,就支持得多一些时间,力量薄弱的就很容易被敌人打垮,所以,该阵地守军多被日军各个击破,结果只有全线崩溃,参战各军向鄂北、豫南、安徽等方面转进。
一九三八年十月间,第五战区长官部及其所指挥的桂系部队(第三十一军和第八十四军),自黄广(黄梅、广济)会战失利后,分别由浠水及京汉路鸡公山各地,先后向鄂北转移。当第八十四军退抵随县附近时,接长官部命令:立即停止后撤,在随县前方择要构筑阵地,固守随县,确保枣阳、襄樊。第八十四军奉令后,立即选定阵地,先将所部第一八九师展开于随县县城前方蒋家河右岸万家店、七里岗及襄花公路两侧,以防备来犯之敌,再将原建制的第一八八师缩编(该师在黄、广会战时,因指挥失当,损失甚大),除将军官调回广西另组部队外,士兵全部调拨充实第一八九师。另由长官部拨第三十一军统属的第一七三师和第一七四师归入第八十四军建制,并将每师改为两旅四团制,每团的兵员,亦由一千五、六百人增至二千人。
当第八十四军刚完成整编工作,日军第三师团约七、八千人,即分由襄花及应山通往随县之公路进犯,其主力窜至马坪港后,先头部队则推进至淅河,并即展开于蒋家河左岸淅河、塔儿湾和高城右前方之线,向我阵地窥伺。此时我军根据敌情,将第一线阵地及其纵深配备重新部署:第一线分为两个守备地区,以第一七四师为左地区守备队,占领左起蒋家河右岸之河滨,经竹林铺,混山之线,凌压西率第一八九师为右地区守备队,与左地区第一七四师衔接,经万家店、七里岗跨过襄花公路和涓水,至随县右前方高地之线,以第一七三师为总预备队,控置襄花公路(厉山后)之唐县镇并进行整训,军部及直属部队则驻于厉山及其附近地区。
当我军阵地部署尚未完成,敌即向我发动袭击,一开始就以很凶狠的态势,对我右地区第一八九师阵地之七里岗(距随县城约七华里帮称七里岗)及襄花公路两侧猛扑,并以飞机及榴弹炮向我阵地及后方轰炸,企图把我军击溃,进占襄樊,没料到我军已整编充实,士气旺盛,故能击退其连续数昼夜的凶狠进攻,粉碎其企图进占襄樊的美梦,敌我进入对峙状态。嗣后我军阵地工事日渐完成和巩固,不但能阻止敌军的进攻,而且屡以游击方式,编组轻快部队,夜袭敌据点。更因得到当地群众的协助,每次袭击都有掳获,使敌人颇感头痛。因此奠定了我军固守随县六个月(一九三八年十一月至一九三九年四月)的基础。我军固守随县的六个月中,敌军经常向我阵地之一点或一个地区进犯。都被我军击退,敌恐久攻不下,师老气衰,就会陷入被动甚或招致崩溃的危险,遂于四月下旬,调兵遣将,秘密增兵,由襄花和应山通马坪港两公路,秘密用大卡车运输人、械。但我军早已探知,并已作了应敌的准备。
日军为了解除中国军队平汉线交通的威胁,确保对武汉的占领并威逼四川,在4月底,敌人调集第三、第十三、第十六师团和骑兵第二、第四旅团等10余万兵力,沿襄花(襄阳至花园)及京钟(京山至钟祥)两条公路进犯湖北随县、枣阳,企图围歼国民党第五战区主力并占据随枣地区。敌增援部队到达后,即开始向我左翼地区第一七四师阵地进攻,于是随枣第一次会战于一九三九年四月三十日正式爆发。
第八十四军参加此次会战的部队有:第一七三师、第一七四师、第一八九师及军属部队的特务营、工兵营、通讯营、炮兵营、运输队、担架队、医院(临时配属,非建制单位)等,共约三万人左右。
第八十四军面对的日军是敌第三师团,会战前共约八千人左右,连同以后增援部队近两万人:有空军助战,有系留气球观测,有骑兵,有坦克,有十五生的榴弹炮,有十生的加农炮,并有火焰喷射器,烟幕弹和毒气弹等特种部队的优良装备配属,并使用了毒气弹。而我军只有步、机枪、手榴弹和迫击炮等几样常规武器,就是临时配属的炮兵,亦只有几门山炮,因日间被敌人的系留气球所监视,无法射击,只有夜里始能发炮,收效甚徽,因此在会战开始后,敌人多是利用白天攻击,我炮兵则未能发挥作用。
会战序幕揭开后,敌人对我军阵地并不进行全面总攻,只选择我阵线薄弱环节的第一七四师左翼之竹林店、混山一段,集中全力实行锥形突进的攻击,所有空中的飞机,地面的坦克和远、近射程的大炮,都一齐出动,战况十分激烈。但右地区第一八九师方面敌人只增加一些兵力,作佯攻的牵制。第一七四师对优势之敌,仍作顽强的抵抗,每一个据点,战至阵地被敌机及炮火轰炸糜烂,无法立足时,才转移到第二线阵地继续抗击,在敌人攻击点的纵深只有一公里地区内,就作了四线对敌决斗,竟坚持了两星期之久,战况之烈、牺牲之大,为该师参加抗战以来所罕见。在激战中,第八十四军军部虽调第一八九师的一个团及军总预备队第一七三师两个团增援,由于我军阵地狭窄,敌人炮火集中给我军造成巨大伤亡;加之第一七三师的增援部队,自守备随县以来,都在后方整训,从未到过第一线,在战况最惨烈的战况下,仓促上阵,战斗力不强,以至与敌交战不到四天,就先溃退下来,结果影响了整个战局。
参战部队除第一八九师是奉令有计划的自动撤退之外,第一七三师的两个团和第一七四师三个团,都是由战场溃败下来的,情形相当狼狈,全军三个师,行动不统一,三个师就分三路转移,各师的团、营以下亦有因中途被敌击散而分数路退却的,只有第一七三师撤退较早,沿途未与敌交火,安然退走。
第一七四师原定由公路直向樊城转进,但当退至唐县镇时,被追敌的坦克袭击,遂被迫折向吴山店、三合店、唐河县、南阳,然后折回老河口到达樊城。当该师通过三合店时,敌已先期到达,遂发生遭遇战,敌我突然接近战况颇为剧烈,战斗时间虽很短,但仍有相当损失,师部副官处长何伟豪被俘。
第一八九师是奉令撤退的,且又得到由黄学会改编的随县人民抗日游击国术队临时接防阵地,正面的敌人并未追击,本可安然转移,但在奉命撤退和转移途中发生了副师长兼第五六六旅旅长李宝琏投敌叛国事件。李宝琏是东北人,日本步兵学校出身,第一八九师在随县整编时,由第五战区长官部派充副师长兼第五六六旅旅长。这次突然投敌,是否事前与日军有联系,师部无从了解。他所率的第五六六旅的全部官兵,都是硬骨头有血气的广西子弟,他们见李宝琏与汉奸接触,并制降旗时,非常激愤,及时将李宝琏扣留,因看管不严,使其乘夜逃脱,只身投敌。而第五六六旅的两位团长谢振东、周天柱率全部官兵绕道至樊城归队。
第一八九师师部和所辖第五六七旅的退却,虽然到达襄花公路时,与由厉山来追之敌遭遇,迫使不能依照军部指定路线转进,遂转向桐柏山出平化、唐河、赊旗镇、方城,再转博望、南阳、邓县、老河口回樊城集中,除在襄花公路与敌相遇作数小时的局部战斗外,沿途都很安全,无甚损失。战至23日,第五战区部队先后收复枣阳、随县。日军退回钟祥、应山,恢复战前态势,会战宣告结束。此战役,日军伤亡1.3万人,中国军队伤亡2万余人。
五月底,第八十四军全军集中在樊城休整了两个月,第一八九师调驻枣阳,归笫二十二集团军孙震指挥,担任襄花公路正面的警戒和轮流整训。军部和第一七四师驻樊城附近,第一七三师仍驻双沟、张家湾补充训练。
由于桂系部队在抗日战争期间的后勤组织很不健全,每到一个作战地区,必须借助地方力量组织民众担架和运输队才能完成任务。凌压西率第一八九师到达随县时,当地县政府和一切行政机关均已撤退,城镇居民也大部向后方疏散,服役问题一时难以解决。形势严峻,凌压西抱着试试看的心情,通过随县商会会长肖均之,在三天内竟能动员大批民众组成担架运输队,解决了困难,凌压西非常惊喜。经再三调查访问得知,原来是随县地方的民间群众自动组织的“黄学会”又名“黄枪会”领头人姓王名川,是随县一个善武功的热心爱国老人,他开香堂收徒弟练武功,徒弟们自动组织起了这保卫国家的团体。经凌压西多次和王川谈话之后,并晓以保家卫国抗击日寇入侵、不能做亡国奴的大义,激发王川及其弟子们的爱国之心。凌压西又加强整顿,进行改编,办训练班,按战地需要,由师部派了解黄学会内情的军官讲授军事知识,传授运输、担架知识及如何配合军队作战方法;此外,还会同军队作小规模对假想敌的战斗演习。学员在受训过程中,均能遵守纪律,认真听课,踊跃参加军事演习。使他们适应需要,走上守土抗战救亡的道路。
凌压西的第一八九师固守随县这六个月期间,敌人虽曾发动过多次陆、空、步、骑、炮联合袭击,战斗异常激烈,但均被我军击退,直到随枣笫一次会战,因左翼溃败,一八九师奉命撤退时止,阵地始终巍然不动。此种战绩,一方面得力于全体官兵坚持抗战的决心,同时也与“黄学会”的协助,使后勤工作的灵活,后方治安的巩固,使前线官兵能安心对敌作战,是分不开的。而且第一八九师奉命令撤退时,“黄学会”改编为“抗敌游击国术队”,还自动集结了近千人,接防随县正面一八九师的阵地,固守了三天,重创了敌人,并缴获了日军重机枪三挺,使我军能安全撤退。该队还有一部份队员随军转移。在第一次随枣会战后,日军退出随县时,该国术队又协助川军袭击随县北郊擂鼓墩敌军据点,夺获大炮一门。为此川军报请第五战区长官部嘉奖三百元。年春,第二次随枣会战前,随县县政府和商会会长肖均之,在随县后举行了抗战游击国术队抗战庆功大会。
日军对第一次向随枣地区扫荡未能达到拱卫武汉和平汉铁路南段的目的,为了消除长江北面、湖北北部、河南南部方面中国军队对武汉的威胁,于是再增兵力对我军进行更大规模的扫荡战,4月中旬调集第3、第13、第39师团,第6和第40师团各一部及第18旅团,在第11军司令官园部和一郎指挥下,采用机动奇袭、两翼包围、分进合击战术,企图将第五战区主力围歼于枣(阳)宜(昌)地区。年5月,日军向随枣地区发动第二次进攻,企图先消灭襄东地区国军主力,然后进犯宜昌。日军的进攻部署分3路,其战略攻击目标为襄樊,其主攻方面则为桐柏、大洪两山之中间地带。第八十四军和川军第四十五军再次担任防守随枣正面的任务。凌压西参加第二次随枣会战(亦称枣宜或鄂北会战)是武汉会战后最大的一次战役。年冬覃连芳被免去第八十四军军长职务,由第一七五师师长莫树杰继任第八十四军军长,年2月凌压西升任第八十四军中将副军长兼第一八九师师长。
此次会战我军的作战部署,与第一次会战无甚差异,第三十一集团军汤恩伯部第八十五、第十三两个军和骑兵、炮兵各一部,占领桐柏山东麓之小林店、祝林铺、天河口间之线;第十一集团军黄琪翔的第八十四军,占领高城、厉山之线;第二十二集团军孙震部的第四十一、第四十五两个军和炮兵一营,占领随县西北之安居、均川沿大洪山东南麓柳林店、三阳店,右翼与襄河区第三十三集团军张自忠部联接。实际上这一次会战,也只有第八十四军与日军华中派遣军的决战,其余第三十一和第二十二两集团军的正面,敌人不过是佯攻牵制,并无什么激烈的战斗,阵地也无多大变动。
第八十四军(军长莫树杰)于三月间在枣阳集中后,即向随县北面推进,在接替第三十一集团军高城、厉山之线的防务时,即作以下的战斗部署:
〈一〉以第一七四、第一八九两师为第一线部队第一七三师为第二线部队。
第一八九师师长凌压西率该师第五六五团(团长谢振东)、第五六六团(团长王佐民)、第五六七团(团长周开柱)和补充团(团长白勉初)占领高城、大竹山至滚山之线,为左地区守备队,师部及直属队位置于杜家湾附近。
第一七四师师长张光玮,率领该师第五二一团(团长苏武扬)、第五二二轩(团长周敬初)、第五二0团(团长陆龙)和补充团(团长秦汉)占领左接第一八九师右翼经滚山至凉水沟之线为左地区守备队,师部及直属队位置于厉山附近。
第一七三师师长钟毅率领该师第五一七团(团长凌云上)、第五一八团(团长李俊雄)、第五一九团(团长伍文湘)为第二线部队,占领净明铺前端公路两侧高地,师部及直属位置于净明铺附近。(该师缺补充团)
〈二〉各师进入阵地后,即从速构筑野战工事并逐步加固,同时架设前后方的通讯网。
〈三〉军部位置于夏家湾,各师须派出联络人员与军部联系并认识军部与师部间的交通路线。
年4月间,敌人纠集了五个师团的兵力(包括第一次随枣会战的滕田第三师团)和一个骑兵旅团,有炮30余门,坦克、装甲车百余辆,飞机数十架,兵力共六万多人,由随县、滚山、徐家店之线向均川第四十五军及凉水沟,塔儿湾、万家店的第八十四军进犯。5月1日拂晓,拉开了会战的序幕,天一放亮,敌人的炮兵先以试射继以密集炮火向我阵地前后轰击,与此同时,敌骑兵和坦克掩护其步兵纷纷向我阵地全线进攻,一时间枪、炮声震耳欲聋,很快就进入激战阶段,天大亮后敌机分批轮番在我前后方侦察和轰炸,系留气球也特别接近我战线前方上空监视,战况颇为紧张。第八十四军的阵地是唯一薄弱点,既无险要可凭藉,又无强固工事可利用,只依靠单纯的步兵火器去抵抗敌人的步兵、骑兵、坦克和飞机大炮的联合进攻,因此,在开战的第一日下午,第一八九师守备地区,通过田基之一段阵地,就被敌人的炮火轰击和坦克、骑兵冲破了两个缺口,但由于我侧防火力猛烈的交叉扫射,敌才不敢深入,夜里遂自行退出,我始得乘夜修复已破之缺口。敌以其优势兵力向八十四军正面第一线(一八九师左、一七四师右)攻击,凌压西的第一八九师伤亡较第一七四师大。开战第二天,战况比昨日更加严峻,敌人专以大炮为其主要攻击武器,炮声竟如机枪声一样稠密,加之敌机轮番轰炸,我方阵地受到沉重的打击。敌人利用系留气球在高空中对我军火力点进行监测,组织猛烈炮火对我阵地进行袭击和猛烈进攻,致使我守兵伤亡惨重。后来凌压西利用近战,在敌人炮火轰击而敌兵尚未接近我前沿时,我阵地上步、机枪、迫击炮全部停止射击,待敌炮火延伸射程时,则出敌不意迅猛射击,使敌人仰马翻,死伤惨重,敌坦克虽仍继续前进,但在攀登我阵地前人工削成之陡坡时,即被我手榴弹所阻止,并以急转弯向后逃走。这一仗敌人以步、骑、炮、空、坦克联合攻击,企图一鼓作气夺取我阵地之主要据点(大竹山),结果被我击退了。但是,日军是不甘心失败的,大约在当日下午二时左右,当我守兵正在修复被毁阵地时,敌炮兵又复炮击,炮弹竟如雨点般落在我阵地上,未及两小时,我大部分战壕被填平或被炸成漏斗状,阵前人工切削的陡坡亦被炸平,我守兵的伤亡亦惨重,因而不能阻止敌人的突袭,遂撤回第二线阵地,所幸时已入夜,敌占我据点后,未向我追击,我残存的守兵得以安全进入第二线阵地继续抵抗。第一八九师转入第二线阵地后,曾由预备队选派战斗意志旺盛和勇敢的官兵,组成夜袭队,向敌夜袭,试图收复已失之大竹山重要据点。但日军是依靠其优越的装备,夜间防御仍相当坚强。且在占领我阵地后,很快将我阵地改造而为他所利用,当我夜袭队接近据点时,日军的火力十分稠密,加之其有探照灯和照明弹,使我军无法突进,只好乘夜退回。
年5月21、22日第八十四军集结枣阳后,日军以坦克、步兵、骑兵、炮兵联合向我阵地进攻,还岀动飞机轰炸枣阳城,几乎将我军包围于枣阳地区,八十四军军部和第一七四师第一八九师遂沿唐河左岸迅速后退,至杨家挡附近渡过唐河,才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这一战役,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阵亡,第一七四师师长钟毅殉国,团团长李俊雄被俘,一七四师周敬初团、第一八九师白勉初团、第一七三师凌云上团、李俊雄团,四个团在后退时被敌包围并冲散,与原部队失去联络,陷于敌后。后来与长官部电台联系上,始由长官部直接指挥,令其在敌后开展游击。在如此混乱的形势下,各级军官不能很好掌握部队,但凌压西的第一八九师自白勉初团归建后,犹能整师撤退。到达老河口时,奉长官部命令派两个团增援警卫团,阻止敌人骑兵部队袭击。两个团当即将敌骑兵击退,打死战马十余匹。并再奉命驰援白唐河三十九军刘和鼎部,加入友军两翼作战。岂料我师参战,友军竟全部撤退,使两翼空虚,陷凌压西第一八九师于孤军作战,有被敌人包围歼灭的危险。凌压西当机立断,即向樊城方向转移。时近黄昏,十一集团军总部派来参谋传达总司令黄琪翔命令:“着师在樊城北面约四、五公里处的森林边缘占领阵地,迅速构筑工事,坚强抗击来犯之敌。保卫樊城”云云。夜半又接总司令部参谋长电话,传达总司令黄琪翔口授命令:“一八九师确保樊城,拱卫总司令部,无论如何不能撤退。总司令坐镇樊城,情况紧急时,还要亲自到你师阵地巡视”。结果情况紧急时没有见总司令来巡视,不知总部何时撤走,电话总机已拆,电台不通,即派人入城了解时,总部已空无一人。据附近居民说:“约在夜半12时,总部已全部出城向老河口方向去了。”留下空城一座,没有给一八九师打过招呼,无线电台与总部又联络不上,无奈,一八九师只好决定向太平店转移。先头部队将到太平店时,即遇长官部派人来通知:“一八九师不能再向老河口撤退,在太平店集结队伍,掉转头仍向樊城前进,坚决狙击来犯之敌,长官已决定派部队增援,命令随即送到。”于是凌压西的第一八九师匆匆掉转头复向樊城前进,当晚在竹条铺宿营,并未发现敌情。翌日即向樊城搜索前进,及至到达樊城时,始悉敌人已于昨日下午由襄河左岸向钟祥方向退走了。长官部派来增援的部队是八十四军军部并统率第一七四师和第一七三师之一部,先后开到樊城。八十四军当即向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报捷:“八十四军克复樊城,一八九师率先进占樊城。”
至5月24日,中国军队先后收复枣阳、桐柏等地,日军除占领随县县城外均退回至原地区,大体恢复战前态势,会战结束。这次会战,中国军队在兵力上占较大优势,能协同配合,但兵力使用欠灵活,曾一度处于被动局面,后经全军将士浴血奋战,恢复原态势。中国军队虽然也受到了较大损失,但彻底击败了日军围歼第五战区军队的企图,并使之付出惨重代价。毙伤日军1.3万余人,日军遗尸余具,达到了牵制消耗日军目的。中国军队伤亡2万余人。第五战区进退主动,适时转移外线,立于有利地位,在日军撤退时,追击、阻击得力,取得较大战果。
凌压西骁勇善战,稳扎稳打,在最困难的情况下,都能很好完战斗任务,第二次随枣会战凌压西率部在石板镇一带歼灭日本骑兵多人,战后被当地人和桂军上下誉为“铁板道人”的称号。年1月凌压西奉命从安徽六安调防罗田县滕家堡(现胜利镇)。年3月,在滕家堡泗洲山上一块如刀削平整的大石上,凌压西提词并刻下了“吼散倭氛”四个大字,并写下“倭奴以中国为睡狮可欺,岂知狮已醒,一吼而倭氛散,一搏而倭奴灭,倭奴倭奴,死无噍类矣”的豪言壮语。
年5月凌压西以副军长衔兼任广西邕龙师管区司令,年5月因不满国民党中央兵役署措施遂愤然将副军长及邕龙师管区司令两职辞去返回广西,在南宁共和路闲居。后为友人石化龙函电反复催促,年1月复出任第五战区兵站总监部中将副监于老河口,同年四月调任陕西省安康警备司令部中将司令。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不久安康机关工作结束。凌压西因抗日有功被国民政府授予忠勤勋章和胜利勋章。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中央改调凌压西任中央军委参议,但凌压西既不到南京国民党中央军委报到,也不随五战区司令李宗仁去北平行辕任中将高级参谋,而在年4月携家眷离开汉中回到广西柳州云头岭闲居,一住近两年。闲居期间,日常从事灌园种菜等劳作。年1月,凌压西接广西省政府命令被任命为广西第五(百色)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同年12月,因不满省府及省保安司令的制肘,特别是不满中统特务的横行迫害,遂第三次辞职,回南宁闲居。南宁解放前夕,桂绥署主任李品仙邀其同机飞香港,但他谢绝,决意留在南宁,后受中共南宁市委工作委员会邀请协助解放南宁的准备工作,参加南宁解放促进会并将其私有枪枝子弹交给地委,还资助地下工委一些活动经费。
解放后凌压西自谋生路,做起生意。先后在南宁市平等街、兴宁路经营“兆和”陶瓷商店。因在南宁寓居期间反对内战,曾资助中共地下党组织活动,协助迎接南宁解放准备工作,解放后被选为南宁市一、二、三届市人民代表和市政协委员。凌压西一直关心祖国统一大业,积极从事对台工作,响应周恩来总理的号召,以自己亲身经历,撰写不少文史回忆录(除当时已发表的外,全部在文革中丢失),虽然受当时历史政治条件的限制,未能排除“左”的影响与束缚,但仍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史料。
年凌压西被调入南宁市政协机关担任专职驻会常务委员,文革期间受到冲击,患了冠心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于年12月9日在南宁去世,享年七十九岁。
斯人已逝,但他们永垂史册的抗战精神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年的凌压西
(年7月再次对本文履历时间核对)
以下为参观广西北流凌氏大宗祠(感谢凌敏提供图片)
广西凌氏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