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春假的第一天,一架小型飞机从北京起航,载着明德人文第二期的杨庆祥老师、谷曙光老师、黄彦菲老师、吴素琴老师和两位辅导员带着明德人文的19位同学们,向着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飞去。大家期盼已久的中亚文化考察之行终于拉开了序幕。
时近傍晚,飞机追逐着夕阳向西飞行。透过舷窗望去,蔚蓝色的天空逐渐变成瑰丽的玫瑰紫,雪白的云层慢慢泛起红晕,灿烂的霞光于天际渲染出一道金边。越过雪域高原,群山在机翼之下隐现着海浪般细细的褶皱,山顶的积雪犹如浪花明灭,飞机仿佛漂浮在一片汪洋之上。穿过广袤的平原,田野犹如棋盘纵横交织,斑斓的色块依稀可辨。随着夜幕悄悄降临,长街如星带般亮起,村落的灯火如星群闪烁。经过五个小时的飞行,北京时间十一点半,当地时间九点半,飞机缓缓下降。伴随着一阵惊呼,阿斯塔纳犹如星空之城出现在我们的眼前——璀璨的灯光、绚丽的街景、奇异的建筑,渐渐近了,近了!我们已经降落在古老神秘的中亚大地上!
迎接我们的是哈萨克斯坦国立古米廖夫欧亚大学的阿达懿老师和瑞娜老师。阿老师流畅亲切的汉语让置身于陌生世界的我们有了宾至如归的感觉。在前往酒店的大巴上,阿老师为我们讲解沿途的街景和哈萨克斯坦的风土人情,我们逐渐对这个地方有了崭新的认识。从老师的介绍中我们得知,阿斯塔纳是哈萨克斯坦的新首都,今年正是建都二十周年。这座新兴城市汇聚了世界各地建筑的精华——我们看到了有着中国式飞檐的北京大厦、蓝色圆顶的总统府、连绵不绝的部长大厦、恢弘大气的凯旋门、马路边的大学城……设计感十足的建筑、奇异的混搭风格让这座城市充满未来感。新奇与兴奋冲淡了旅途的疲惫,师生们对接下来的考察充满了期待。
第二天早上八点,享用过精致丰盛的特色早餐,阿达懿老师、瑞娜老师和Didar老师的带领下,大家坐上观光车前往久负盛名的布拉拜森林公园。从阿斯塔纳到布拉拜有四五个小时的车程,在观光车上我们可以尽情饱览沿途风光。驶离城区,辽阔的平原在窗外无止境地延伸,路上人烟稀少,时不时能遇见低头吃草的牛羊。蓝天、碧湖、黄野、白桦林,交织成一派疏荒壮美的景象。这个国家的天然气、石油、矿业和农业十分发达,小麦种植驰名世界。每一位的哈萨克斯坦公民都有自己的土地,房价、车价、油价也十分低廉。在哈萨克斯坦,教育和医疗都是免费的,义务教育长达12年,中小学生只需要上半天课;另外半天,政府为孩子们提供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这里的公民受教育程度高,50岁以下的人基本至少掌握哈萨克语、俄语和英语三种语言。最让我们感叹的是哈萨克斯坦人的生态理念。阿达懿老师赞扬哈萨克斯坦民族是一个生态民族,他们十分珍惜生态环境。这边的农场禁止使用化肥,牧场轮流放牧,人们搬家时也都会将垃圾清理干净进行填埋。为了保持生态平衡,阿斯塔纳附近的广袤平原禁止开发,还大力种植树林以调节微气候。无怪乎我们能够一路欣赏到纯美的自然风光。欣赏着久违的蓝天白云,我们在羡慕的同时也对北京的生态治理有了一些思考。
经过五小时的长途奔波,老师和同学们终于抵达了此行的目的地—布拉拜国家自然公园。满目青葱,茂林与蓝天交相掩映,被誉为“哈萨克斯坦的瑞士”的国家自然公园果然名不虚传。在深度考察自然公园之前,老师和同学们品尝了哈萨克斯坦当地的传统美食包尔沙克和烤肉串等,具有浓厚草原特色的美食给大家带来了味蕾上的独特体验。午后考察的第一站是阿布赉汗广场。此处据说是这位大汗的“龙兴之地”。广场中央耸立着阿布赉汗纪念碑。纪念碑白色基座有埃及方尖碑的影子;三角形基座尖端上金色的雄鹰托举着金日,金色的雄鹰,太阳与蓝天相映,是哈萨克斯坦国旗的母体再现。纪念碑与周围的群山浑然一体,设计精妙,独具内涵。纪念碑上展翅的金色雄鹰气势昂然,纪念碑周围战士形象的石刻环绕,雄浑庄严的气势让人不禁想起百年前那位一统哈萨克汗国三个玉兹的大汗在此处聚集兵马的场景。
纪念碑右后方是沃克杰特佩斯山峰。关于这座山有许多民间流传的神话。其中有一则神话讲述了,在很久以前,一位不愿被逼婚的女子曾爬上这座山的山顶,对求婚者们说道:"若有人能把箭射到山顶,我便以身相许"。最后谁也没能办到,而这座山也成了不可及的存在。女子知道自己终究要被逼迫嫁给自己不喜欢的人后,就从山顶跳了下去,而她掉下去的地方,就形成了珠牧巴克塔斯(神秘石)。沿着纪念碑所在的轴线向山林深处行进,首先来到了阿布赉汗可汗宝座。这座石头宝座由铁栏杆环绕一周加以保护。到访者围着铁栏杆顺时针旋转以求事业精进,投掷硬币祈福成了一种风尚。类似风俗似乎在各地都有影子,人们将心愿,对未来的向往寄托于祖先或具有伟大力量的人物之上,似乎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需求。
离开宝座,行进在山林深处,不同于中国名山中普遍的石板路,这里的山林更大限度保留了原生态的景象。山体自然延伸,树木根系自由舒展。杂草,枯叶铺成的地面踩上去有种柔和的绵密感。这种与山林更为亲密的体验是以往少有的。山林更深处当地为了保护山林原生态,部分地区不对公众开放。老师和同学们在山中一处大石头处短暂停留合影后决定踏上返程之路。下山途中,天然样态的山路给行走增添了一丝挑战。有的同学拾起一节断裂在地的枝干作为手杖,颇有东坡“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恣意。
归途漫漫,宜及早动身。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山林涤荡了我们的心灵,而这一切实现的可能很大程度上依靠着人们对自然的保护与回馈。返程中再次经过茫茫草原。天苍苍,野茫茫,清新的空气让我们再一次感叹哈萨克的生态观留下的宝贵成果。在都市建设中,如何做到与自然共存,如何以长远的眼光认识到自然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细细思考;而这一切最根本的出发点是对自然的敬畏。
—完—
图文制作:宣传一小组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