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者:石川,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孙绍谊,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美国南加州大学研究员
编者注:本文经《当代电影》杂志授权转载
文章原载于《当代电影》年8期《当代电影》杂志年第4期刊载了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校区比较文学系鲁晓鹏教授题为《海外华语电影研究与“重写电影史”》的访谈录,就海外学术界华语电影及电影史研究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和辨析。应《当代电影》杂志社的要求,我们在此展开一场对话,分别以跨地学者、国内学者的身份和角度对鲁氏访谈录中涉及的诸多命题做一回应。关于“华语电影”、“国家电影”及其他延伸性概念石:鲁晓鹏教授在这篇访谈一开始,对“华语电影”这一概念又做了一次较为详细的说明。我们都知道,“华语电影”最早由台湾学者提出,并首先在海外学界得到认同和响应。鲁晓鹏教授本人正是较早对其进行理论梳理和阐释的海外学者之一。近十年来,“华语电影”这一概念在中国内地也得到了积极回应,不仅学术界频繁使用这个词,就连电影界、文化界、新闻媒体也对它有相当广泛的运用。不过,据我所知,近几年国内有一些学者对这个词也不断提出质疑,企图在“华语电影”与“中国电影”两个概念之间做进一步的学理辩证。作为一种理论互动和对话,我觉得这当然是好事。但我个人选择赞同鲁晓鹏教授的观点,即“华语电影、“中国电影”分别是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描述不同对象,其概念外延也许有重合之处,但并不妨碍两者彼此同时存在和使用。不知绍谊你对这个概念是怎样一种看法?孙:晓鹏对“华语电影”概念的源流梳理,可谓清晰而权威,我没有太多补充。这里只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理解。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做博士论文。那时候,“华语电影”这个概念还鲜有所闻。当时流行的是“台湾新电影”、“香港新浪潮”和“中国大陆第五代电影”这些概念。也就是说,迟至20世纪90年代,两岸三地电影的地域疆界还比较泾渭分明,在研究上彼此交叉也不算多。第一次比较清晰地了解“华语电影”这一概念,大致在世纪之交。我有个台湾学妹叫吴佳琪,当时她正在准备博士论文,题目就叫《跨国流变中的华语电影》,其中对“华语电影”的概念做了比较充分的理论阐述。这是我最早接触这个术语。我觉得“华语电影”这个概念不太可能肇始于有中国大陆文化背景的学者。因为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和所处的文化地理疆域,决定了我们看问题的视点和立场。处在“中国中心”的学者们,尤其身居北京的学者,视野所及,尽皆“中国”。他们一般不肯轻易“放下身段”,将“中国”置换成“华语”。倒是那些活跃在“边缘”的学者,包括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华裔学者,因为其特殊的身份认同,对“中国”概念的有限性通常更加敏感。“华语电影”概念肇始于台湾学者,正说明了这个道理。我这里想说的是,居于中国大陆“中心”的学者,似乎对“中国”的理解也应有一定的反思性,起码应该用包容的态度看待那些中国大陆以外的文化现象。石:我记得国内最早接触这个概念,大概是在你之后的四、五年。我个人开始白颠风是怎么引起的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