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人间佛教化导世俗的功能及现实路径

内容摘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人间佛教“化导世俗”的积极功能是一个重要课题。

在本文中我们以都市佛教为重点,从信仰、禅修和慈善三个向度来探讨人间佛教“化导世俗”的现实路径。

具体说来佛教信仰是人们为自已建构的精神家园,体现终极关怀,都市佛教需引导人们以理性的态度信仰佛教;

禅修有助于人们净化心灵,体现心理关怀,都市佛教需指导人们走一条“在生活中修禅、在修禅中生活”的理性禅修道路;慈善事业立足于慈悲济世,体现物质关怀,都市佛教可大力发展慈善与文化等事业。

这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促进,辨证统一。

主题词:人间佛教;都市佛教;化导世俗;禅修

  

人间佛教是由近代太虚法师提倡而形成的佛教理念,星云法师是人间佛教最著名的践行者。

星云法师把在太虚法师那里比较抽象的人间佛教理论具体化、大众化、生活化,使人间佛教的理论落实到人们的生活之中。

从根本上来说,人间佛教包括山林佛教和寺院佛教,但都市佛教相对山林佛教来说,“入世性”更强,或者说“人间性”更强,因为其载体主要是都市寺院,与世俗民众接触广泛,弘法利生具有地域优势。

然而,从整体上来看,当代的都市佛教对社会的化导功能还没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尤其是在当代社会,经济极度繁荣,越来越多的人口聚居于城市,社会矛盾问题也日益凸显,面对这种状况,都市化的佛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法利生、化导世俗显得尤为重要。

其实都市佛教是人间佛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间佛教面临的新课题,研究、建设好都市佛教将会使人间佛教跨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都市佛教因应时代变革,以现代科技手段弘法利生,教化引导世俗人心,既是都市佛教自身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

本文尝试以都市佛教为重点,从信仰、禅修和慈善三个向度探讨人间佛教“化导世俗”的功能及现实途径。

1

信仰:引导正信

  

宗教信仰是人类为自已建构的精神家园,体现了一种终极关怀。因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有限的,必然面临生死问题。

终极关怀正是源于人的存在的有限性而又企盼无限的超越性本质,它是人类超越有限追求无限以达到永恒的一种精神渴望。

宗教信仰在满足人们追求无限的精神渴望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意义世界,比如各种传说、经典、仪式与信仰对象等,让信徒在信仰中得到心灵的安慰,能够克服面对挫折、不顺乃至死亡所产生的各种精神危机和情绪波动。

这种意义建构作用是一种最盛行,传播得最广,被大多数人分享的宗教功能,它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能在不同范围和不同层次上发挥其凝聚社会的积极作用。

佛教信仰可以说是中国人宗教信仰世界中最重要的信仰。佛教本来是一种主张自力拯救的宗教。释迦牟尼认为,每个人因为自己所造业力的牵引,在三界中轮回不已。

也只有凭借自己的修行,才能断除疑惑,获得解脱。在个人的解脱问题上,别人是无能为力的。

所谓“佛”只是自己觉悟到佛法真理,又可以给他人带来指引的一位导师,而不是万能的救世主。

但是在佛教传播的过程中,在大众中形成了多种佛教神祗信仰,比如弥陀信仰、弥勒信仰和观音信仰等,这些信仰体现为它力信仰,与释迦牟尼的教导相违背,但是这些信仰对人们精神世界的作用也是不可抹杀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佛教的信仰功能一向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粘结剂,在稳定社会秩序、安定人心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例如净土宗用死后往生的极乐世界来教化和指导信众,将死亡问题转向彼岸世界,成功地将个体死亡意识由现实性的实在观察导向想象性的宗教信仰,缓解了人们面对死亡的焦虑,具有重要的终极关怀价值。

在当代社会,都市是繁华之地,人口众多,环境拥挤,矛盾复杂,诱惑多,压力大,很容易使人失去心理平衡,而信仰佛教正好可以起到节制欲望、减少矛盾、促进稳定的作用。

都市寺院的存在,有如沙漠里的绿洲、红尘中的净土,给人心灵上的安慰。如今人间佛教思想深入人心,成为佛教建设发展的主旋律。

从建设人间佛教的角度上讲,建立以都市寺院为中心的都市佛教,引导人们正信佛教,让佛法深入到都市的每一个角落,使之成为都市市民的精神支柱,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因此,在现代社会,发挥佛教的信仰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为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提供一种精神食粮,促进道德自律,寄托人生终极关怀,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安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充分发挥佛教的信仰功能呢?

首先应当扩大信仰群体。

在这个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佛教要取得更广泛的发展,要想发挥自己的功能与价值,必须扩大信仰群体,突破传统“四众弟子”的界定,比如可以分为出家佛教徒和在家佛教徒两类,在家佛教徒再分为居士和普通信众,只要信仰佛教基本教义的人,就可以成为佛教徒,这样就能够增加支持者和理解者。

另外都市佛教可以以各种方便引导人们信仰佛法。

其次,提高信众的信仰质量,引导人们以理性的态度信仰佛教。

佛教本质上是一种理性的宗教,是一种正信的宗教,但是在悠久的历史和广大的地域传播的过程中,具有精英佛教与民间佛教等多种层次,在民间佛教中,多数人处于感性信仰层次,功利性较强,有一定的迷信色彩;而具有理性信仰的信徒相对比较少。

因此,引导人们进入理性信仰的层次是一项重要任务,佛教可以在寺院巾高僧大德讲经说法,也可以邀请专家学者运用现代科学原理诠释佛教思想,运用多种方式把佛法的精髓思想用现代语言诠释出来,让人们熟悉佛教基本教义,使他们能够把佛教的理性精神落实到生活中。

其实,佛教文化里面有很多揭示宇宙人生奥秘的理论,如:缘起性空、因缘生法、因果规律、无常等主张,都是科学的根本规律,对现代社会很有指导意义,能够为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理论资源。

这些思想需要都市佛教根据现代人的思维方式,运用现代传媒手段进行传播,这样才能让人们了解佛教的基本理念,从而以正确的态度信仰佛教。

而且只有持之以恒地进行宣传,佛教的理念才能深入人心,人们的信仰才能变得更理性。

2

禅修:指导净心

禅修,可从狭义与广义两方面来理解。

从狭义来说,禅修是佛教一种以明心见性为目标的非常严格的修行活动。通过这种禅修能够破除人的贪婪、嗔恨和愚痴等一切负面心理状态,让人返观自心而顿悟自己本来具足的清净、寂静、包容一切的本性,在生活中变得了了分明,开发出人自身的潜能。

用现代的话来讲,这种禅修可以让人在意识的最深处产生彻底和突变的转化,意识完全自觉,完全超越自我,进入一种万物一体的无我心灵状态。

在这里,“意识”是当代哲学、心理学术语,不同于佛教呈面六识中的“意识”概念,相当于“精神”或“心”的概念,即心王及心所法之总称,与“存在”概念相对。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是一个意识的能动主体,而意识总是面对千万种客体的内容,这些内容成为意识中的对象,普通人的意识要么处于昏沉状态,要么处于散乱状态,被意识对象所迷惑,种种计较、执着、浮躁,消耗了人的大部分能量,而进行禅的修炼可以让人的意识进入一种清醒、冷静的观照状态,最高的境界是超越了任何意识对象的纯粹意识,所谓至人用心如镜,事来则应,事去不留,就是指这种状态。

从广义来说,禅修也看以看做一种放松身心、净化心灵的活动,可以包括静坐、念诵、祈祷、忏悔、运动等一切有利于身心放松的方式。

本文谈的主要是广义的禅修,是立足于让都市中的人们超越压力的放松活动。虽然禅修不是一种特定的行为,并不局限于或坐或卧的形式,但是对于刚刚接触佛教的人们来说,还是需要学习一种专门的修心方法,学习如何在放松与警觉之间找到一种巧妙、动态的平衡。

我们看到,现代都市人们的身心健康问题比较严重。原因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出了问题,人活在各种概念、信息里面,头脑在飞速运转,很难停下来,而身体不甘于被遗忘,它会起来反抗,其表现就是各种疾病。

在这种状态下,人们的精神负担格外沉重,有的人就是因为不堪重负而导致精神崩溃。而禅的生活态度和修行方式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有效的精神调节的方法。

提出“生活禅”理念的净慧法师提倡在生活中修禅,在修禅中生活,化世俗为神圣,变热恼为清凉,以禅的心态生活,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让修禅与生活不相违背。

这种思想非常契合现代人的心灵,可以成为都市佛教指导禅修的原则。事实上,多年来人们对禅学、禅修的热情和







































治白癜风南昌哪家医院好
白癜风费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manz.com/htly/17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