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肯定第一次看这个国家的电影,还会被震惊

在里海东侧,是一片广阔的平原,上面盘踞着一群彪悍的族人。

他们杀人如麻,奇风异俗让人瞠目结舌。

女人一身戎装,身骑大马,昂首挺立。

身侧赫然挂着一颗人头,头颅面目清晰,依稀带着血迹。

族人对身旁的同伴解释。

在本部落,女人想找个好老公,需要在战斗中收获三颗敌人的头骨。

说完,她问同伴:“你刚才杀了多少人?”

同伴回答:“足够嫁两个老公了。”

这部生猛彪悍的片子,带我们回到茹毛饮血的冷兵器时代。

《托米莉斯女王》

.10.1(哈萨克斯坦)

真的是第一次看哈萨克斯坦这个国家的电影。

没想到第一个的体验还不错。

不少网友把隔壁《花木兰》拉出来比。

同样都是女英雄史诗,却以不超过万美元的制作成本,拍出宏大的史诗感。

电影讲述了,马萨格泰人的女王托米莉斯的传奇故事。

托米莉斯能在历史上留下笔墨,因为一件相当传奇的事。

伟大的君王居鲁士大帝,正是死在她手里。

那时,中国尚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四起,纷乱不休;

波斯帝国,却已把整个中近东统一成一个大帝国,横跨欧亚。

波斯帝国版图,图源百度百科

居鲁士大帝时代的巴比伦

波斯帝国,是罗马帝国诞生前最有影响的帝国,其文明也影响后世。

霸业背后,居鲁士作为波斯帝国的缔造者,厥功至伟。

在铭文中,居鲁士不无骄傲地说:“我,居鲁士,世界之王,伟大的王。”

图源网络

居鲁士征服巴比伦后,想征服埃及,为免除后顾之忧,须把马萨革泰人收服。

马萨格泰人,生活在锡尔河附近(今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游牧民族。

他们是伊朗人种,在秦汉称其为“塞种人”,在希腊传说中他们有骁勇的“亚马逊女战士”。

公元前年,居鲁士先礼后兵,向托米莉亚求婚,遭到拒绝,便从伊朗出发,渡过了锡尔河。

一开始,居鲁士用计谋,生擒了女王的儿子。

不料,王子竟羞愤自杀。

女王发怒了,发誓要让“嗜血的居鲁士喝够血”。

一场空前残酷的决战,在哈萨克斯坦腹地展开了。

据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载。

双方弓弩手射光了全部箭矢,随后双方用枪、剑、斧头,近身肉搏。

双方杀得天昏地暗,没有人知道持续了多少天。

最后,波斯远征军几乎全部战死,居鲁士本人也阵亡了。

女王找到了居鲁士的尸体,砍下其头颅,泡在盛满人血的皮囊里,以兑现自己曾对居鲁士的誓言:

“把你的头用人血浸泡起来,让你喝个够。“

《居鲁士的头被送给托米莉斯女王》,鲁本斯的名作

这一战让托米莉斯女王载入史册,和以色列的莎美乐和埃及的艳后一样,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居鲁士之死已是既定事实,关于托米莉斯的生平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电影以此为蓝本,做了创造性改编。

托米莉斯幼年时,母亲因生她而难产去世。

父亲是马萨格泰族的酋长,他像培养战士一样培养自己唯一的女儿。

托米莉斯幼年跟随父亲骑马射箭,练习格斗。

电影里,托米莉斯的一生,一直重复做同一个梦。

梦里有一只狮鹰结合的怪物,虎视眈眈向她走来。

也有人说这是神话生物狮鹫,代表力量和勇气。

怪物出现四次,每次都有厄运降临,串联起托米莉斯的一生。

第一次她失去父亲;

第二次失去弟弟和族人;

第三次失去丈夫和儿子;

第四次她和波斯开战。

电影主线清晰,主要讲了托米莉斯的两次复仇。

先是为父,后是为夫。

她的第一个敌人是花剌子模人。

他们挑拨离间,导致马萨格泰部落失和。

托米莉斯的父亲在政变中惨死,托米莉斯也被迫出逃。

第二个敌人,是居鲁士大帝。

这里,电影做了戏剧化的改编,也被说有丑化居鲁士大帝之嫌。

居鲁士假意求和,把托米莉斯的丈夫和儿子骗到巴比伦。

在宴会上将其残忍杀害。

作为一部复仇电影,故事中规中矩,稍显模式化。

新鲜的是,它的叙述视角。

片中隐含了游牧文明和农商文明,两种价值观念的剧烈碰撞。

花剌子模人善于经商和交换。

马萨格泰人,缺什么就拿什么。

居鲁士支持贸易和商队。

马萨格泰人不喜欢商人在自己的领地上随意穿梭。

在以往的认识中,农商文明代表进步。

游牧一方通常被塑造得野蛮,落后,邪恶。

这部影片站在游牧文明的视角,展示了他们是如何看待自己。

在他们的认识里,花剌子模人和波斯人阴险狡诈,自己更坦率。

新鲜的视角,辅之以考究的历史细节,才有异域风情,原汁原味。

语言上,复现了古老的突厥语。

服饰上。

史书记载,马萨格泰人,下身穿裤子,头戴一种尖顶而直挺的高帽子。

片中还原了尖顶帽子。

女王的服饰,参考了壁画。

以及哈萨克斯坦的国宝“金人”。

上世纪60年代末,在斯基泰人墓葬中所挖掘,是目前最为重要的斯基泰人遗物之一。

居鲁士写给马萨格泰人的信,用的是泥板书。

这是古代西亚地区一种文字记录,苏美尔人发明,扩展至波斯等地。

把文字写在软泥板上,再晒干或烘干,可以长期保存,由此得名。

下图为真实的泥板书,图源网络

建筑上也颇为用心。

马萨格泰人去波斯见居鲁士时,波斯城墙的外墙上刻有拜火教标志。

拜火教是基督教诞生前在中东最有影响力的宗教,也是古代波斯的国教。

其标志是神明阿胡拉-玛兹达和天马的结合,象征光明与黑暗不停对抗。

下图源自网络

马萨格泰人通过外墙,继续前进,通过了伊斯塔尔门。

伊斯塔尔门,世界奇观之一,与空中花园齐名,是巴比伦的城门。

门上饰有蓝色琉璃砖,砖上又镶嵌狮子等浮雕装饰,釉光闪耀,华丽无比。下图为博物馆复建的伊斯塔尔门,图源网络

最大的看点是对战争场面的演绎。

当时没有马镫和高桥鞍,片中对此进行还原,演员全部无马镫表演。

马镫和高桥鞍未发明前,对骑手要求很高。

双脚悬空,没有支撑,只能依靠大腿夹紧马身。

大战中使用了长枪、短剑、战斧。

使用铜器较多,那时候铁器是稀罕物。

书上有记载,马萨格泰境内铁和银稀少,他们主要使用青铜。

两军对决时,既有俯瞰全局的宏大场面。

两军如潮水汇聚一处,人如蝼蚁,一将功成万骨枯。也有近身肉搏的粗粝和残酷。这里是原始的战场,没有什么搏斗技巧和特效。两匹马硬冲硬撞,人仰马翻,尘土飞扬。战士直接对砍,刀刀见血。不知道是不是把钱和心思都花到了女王身上,对“敌方”的塑造明显不足。剧中的巴比伦城,远没有满足我们对罪恶之城的想象。居鲁士大帝,被塑造成脸谱化的反派角色。没有帝王的智谋和气象,既狭隘,又鲁莽愚蠢。四次出现的狮鹫,也像是为了突出女王的传奇性,硬塞进来的。女王被刻意美化,其他人都成了功能性陪衬。故事稍显平淡,没有摆脱商业大片的套路。

但哈萨克斯坦对发生在自己土地上事情的书写,对中国观众来说,还是非常新鲜。

一件件陌生的器物展现在眼前,仿佛动起来的博物馆。

片中有一段硬核求婚,两人在战场上砍着人就把婚结了。

草原上姐妹关系好,大家一起来“裸澡”。虽然不乏夸张和浪漫成分,但能感受到草原人的粗糙、原始、生猛。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和猎奇心。影片的最后,女王驾马驰骋草原。历史却比故事残酷。居鲁士之子卷土重来,杀死女王,夺回父亲的尸身。历史是个轮回,草原戈马如常。(托米莉斯)愿你的白昼明亮愿你的夜晚宁静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sakesitana.com/htfz/66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