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新民我对美国黑人的印象察网

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警察粗暴执法导致非洲裔男子乔治·弗洛伊德窒息死亡事件发生之后,立即引爆了全美甚至是全球性的抗议示威浪潮。6月5日,联合国12名特别报告员、3个人权问题工作组以及消除种族歧视委员会主席等发表声明称,乔治·弗洛伊德等非洲裔被杀事件显示了“对人类生命的严重漠视或恶意,以及利用公共空间实施种族控制的做法”,是现代种族恐怖私刑。

以黑人主的抗议风潮起来后,美国华人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反应。后来出现了打砸抢行为,有部分华人,特别是个别自身受到直接伤害的华人,对其产生了比较强烈的反感。总的看来,美国华人对这次示威风潮的态度至少是不甚积极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华人年轻学子中,倒是有很多人对黑人抗议行动表示了强烈支持。这种观点,反映了他们对美国黑人的历史和历史上的黑人运动有比较理性的认识。最明显的是能够深刻认识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黑人发起的平权运动的伟大历史性意义。

前两年,笔者去美国自由行,接触到了一些黑人,留下了一些印。

在一次乘公交车的时候,偶然发现在座位边上有一个带有妇女侧面像铭牌,写道:

还有次去华盛顿市区游览,在乘坐公交旅游车的时候,又看到RosaParks同样姿态的照片出现在车载电视屏幕上,配有这样内容:

罗莎帕克斯是一位美国黑人民权行动主义者,美国国会后来称她为“现代民权运动之母”。

年12月1日,时年42岁,职业为裁缝的罗莎帕克斯在一辆公共汽车上就座时,司机要求她给白人让座。

在美国内战后种族隔离依然盛行的美国南方,法律明确规定黑人与白人在公车、餐馆等公共场所内需分隔,且黑人必须给白人让座。在北方,法律认可的种族歧视也使黑人被许多行业和社区拒之门外。

帕克斯拒绝了司机的要求。尽管当年早些时候,蒙哥马利就有两名黑人妇女因同样遭遇而被捕。这次也没有例外,帕克斯遭到监禁,并被罚款10美元。

她的被捕引发了蒙哥马利市长达天的黑人抵制公交车运动,组织者是当时还未出名的浸礼教牧师马丁·路德·金。这个名字后来被冠以反种族隔离斗士和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荣誉。这场运动的结果,是年最高法院裁决禁止公车上的“黑白隔离”;年出台的民权法案禁止在公共场所实行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政策。帕克斯从此被尊为美国“民权运动之母”。30年后,她追忆当年:

帕克斯于年10月24日去世,30日遗体被运到华盛顿的美国国会大厦,安放在大厅中供全美民众瞻仰。包括总统乔治·沃克·布什在内的美国政治领袖与数千民众一起参加了安放仪式,参议院牧师率领大家为她祈祷,专程赶来的一个大学合唱团,现场高唱爱国歌曲《TheBattleHymnoftheRepublic》。她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遗体被安放在国会供民众瞻仰的殊荣的女性。总统并下令,帕克斯葬礼11月2日在底特律举行,届时全美国所有公共建筑都降半旗。帕克斯也因此被美国国会命名为“民权之母”。

最感激帕克斯的当然首先是黑人。美国国务卿赖斯在追悼仪式上说的一句话最有代表意义:

年2月27日,罗莎帕克斯的铜像雕塑揭幕仪式在华盛顿国会大厦举行。总统奥巴马和国会领导人出席仪式。这是美国国会首次将一尊完整的非洲裔妇女塑像放在国会大厦的塑像大厅中。

奥巴马说,“帕克斯的一生充满尊严和优雅”,她在一个特殊的时刻改变了美国和整个世界。奥巴马表示,把帕克斯的塑像安置在国会大厦中,表明了她在美国历史缔造者中的位置。

美国黑人锲而不舍的平权运动,对美国华人地位又有什么影响呢?后来笔者在与华人青年聊天时,特意提到过这个话题。有位年轻朋友给我提供了一份华文报刊,其中有篇长文是专门论述这个话题的。他说他赞成该文中的观点,特别是这一段:

由此看来,黑人不屈不挠的努力就是要冲击这种看似坚不可摧的规则“whitesonly”,从而争取其他任何族裔的美国人都能在法律上和白人享有同等的权利。罗莎帕克斯就是以这种当时被一般人看似顽愚举动,创造了历史。

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很多的个例来说明黑人的懒惰愚昧智商低、吸毒、偷扒抢劫、不求上进、自甘堕落等等。这些很多也有事实作为支撑的。但是,平凡的妇女罗莎·帕克斯“充满尊严和优雅”之举,产生了“广大民众的加入,才使它意义非凡”的效应。她本人也由一名默默无闻的裁缝,成为了名列美国历史缔造者之一。进而,马丁·路德·金的塑像就能竖立在华盛顿国家广场上,与华盛顿、杰弗逊、林肯和罗斯福至少享有了同等的尊荣。美国还设立了联邦法定假日----马丁·路德·金日:每年1月的第三个星期一。这一天,学校、政府和联邦机构在这一天都不开放。会有安静的追思仪式以及为追悼马丁·路德·金博士而举行的隆重的纪念仪式。在此之前的星期天,所有地区的牧师都会进行特殊布道,提醒每个人缅怀马丁·路德·金博士奋斗的一生。整个周末,知名的广播电台会播放一些讲述公民权利运动的歌曲和演说。电视台会播出特别节目,介绍马丁·路德·金博士的生平。

尽管很多美国华人看不起黑人。但是在可预见的时间里,华人中肯定出不了象罗莎·帕克斯和马丁·路德·金这样的人物。即使是身居一定高位的骆家辉和意欲问鼎总统宝座的杨安泽这段时间的遭遇和表现,基本上可以也看到美国华人身上存在的难以克服的弱点。更不要提美国华人本身就分成了许多派系。

笔者在公交车上亲眼目睹过一起黑人打白人的事情,印象也很深刻。

公交车上的乘客,从外貌判断,大都是非洲裔和拉美裔的,白人和亚洲裔的不多。无论在公交车站还是公交车上,总的感觉是大家都比较讲礼貌。偶尔有个别乘客行为异常,也没有人过问。大家依旧是各自赶各自的行程。

那里的公交车,上车后进门处是一个摆放大件行李的平台,接着是互相面对车窗的两排优先座位,各有三个座位。接下来才是一排排面对车前方的普通乘客座位。

我上车就座后,看到前面右侧的优先座是一家三口的黑人,男的身体硕壮。而车右边第一排的靠走道坐着一位白人青年,一直在低头摆弄手机。

车行途中,突然看到那位黑人男性站起来,走到白人青年,对他讲了几句什么。那青年似乎没有太重视,结果是黑人抬起手来,就是一巴掌,接着又是一巴掌。

白人青年没有还手。因而也没有出现对打和对骂。但车内随即响起一片嘘声。不过没有一个人讲话,也没有一个人出来“主持公道”,或者为过来劝和。但是,那个黑人肯定感到了嘘声的力量。当车到了下一站时,一家三口匆忙下车。

驾驶员是一个黑人。他立即掏出手机报警。很快,警察驾车赶来处理。一个警察向司机了解情况,另一个驾车去追那一家三口黑人。很快,除了那位白人当事人和一位主动愿意作证的乘客留下外,其他乘客改乘下一趟车。

令人称道的是,整个过程几乎是在悄无声息中进行的。司机、当事白人和警察只在车上小声交流了几句,然后就一起下车继续进行问询调查。车内乘客都在耐心等待,没听到有抱怨声、议论声。

这件事使我想起了北大中文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李零先生说的那句话:

还有一件小事是不能忘记的。有次上公交车,笔者在看手机,感觉前面有人移动,于是就跟上去。突然有人轻轻地扯了一下我的衣服。抬头一看,才发现是一位残疾人坐在轮椅上车。其他乘客都保持距离在一旁等候。拉我衣服的是一位黑人妇女。搞得我很不好意思。只得连声道歉以弥补这次无心的过失。

美国的图书馆很多。在了解到旅游者也可以办借书证后,就去办了一张(不收费用和押金)。办证的时候,那位工作人员告诉我,还可以办一张老年卡,于是又免费办了一张老年卡(不需费用和照片),乘车有优惠,有的线路在指定时间段免费。后来听说乘某些线路的火车老年人有半价优惠,于是尝试着乘火车去了一趟巴尔的摩。和华盛顿一样,巴尔的摩的黑人很多,也曾经以黑人闹事而闻名。

出了巴尔的摩火车站,便向一位站在的士站的黑人(后来知道是的士引导员)打听乘免费旅游车的车站。美国很多城市都有免费旅游车。那位黑人不但告诉我去程的车站,而且告诉我回来的下车站。下午我回来后和他打招呼。他正在和另一位黑人讲话。他顺便向我介绍了那位黑人,说是他的朋友,来自索马里。接下来又问我来自哪里,我说来自中国的湖南。他马上伸出了大拇指:

这使笔者想起了著名的非洲政治家、坦桑尼亚前总理萨利姆的话:

顺便提一下,萨利姆在年9月29日获得了中国政府的“友谊勋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是中国最高的对外荣誉勋章,授予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促进中外交流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外国人。在此之前,中国只向两个人颁发了“友谊勋章”,他们分别是俄罗斯总统普京和哈萨克斯坦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萨利姆是目前唯一获得“友谊勋章”的非洲人士。

对于面前尚未平息的、蔓延到数个国家以黑人为主的行动,海内外华人看法有分歧。国内不少人对其中极个别人的非法暴力行为,也表示反感甚至鄙视。这虽然不无道理,但罗莎帕克斯和马丁·路德·金唤起黑人千千万而永垂史册的事迹及其重大意义,至少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不会被美国社会乃至国际社会“翻转”。

前面提到的那位年轻华人朋友提供的那篇文章还有这样的内容:

最后想说的是,对于当前黑人抗议浪潮中出现的打砸抢行为,当然应该支持依法处理,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不能因此而否认整个行动的正义性。同时,这样的运动再怎样发展,还不会动摇美国社会制度的根基。至于我们对黑人的看法,回顾一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美国政府、美国社会和国际社会对待黑人的态度的变化过程,还有中非关系的发展史,应该不难形成一个比较实事求是的观点。有位长期在美国学习和工作、至今还经常来往中美间的中国知名学者的一段话,是很有启示意义的。他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sakesitana.com/htsc/128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