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哲思享杨维中唐代李华荆州南泉大云

北京皮肤病医院简介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424/6188146.html

摘要:李华(-)所撰《荆州南泉大云寺故兰若和尚碑》的碑主惠真是天台宗僧人,而且是天台宗玉泉寺系的主要弘扬者。年十三依止西京开业寺,事律僧满意为师。惠真曾经去天竺求取佛典,至海上遇义净三藏而归国,惠真学习了义净所带到中土的律本。此后,惠真成为天台弘景的高足。惠真是在两京认识弘景,并且在两京拜师且跟从弘景学习的。学成之后,他先于弘景回到了当阳。弘景禅师被朝廷征召到京师,朝廷欲以惠真为玉泉寺住持,并且从京师派遣十四高僧同住。惠真没有驻锡玉泉寺,而是另建兰若,以头陀行的风采行教化之实,被外界尊称为“兰若和尚”。后来入住了荆州大云寺。惠真与善无畏三藏有交往的机缘,密宗一行禅师也曾师从惠真。   

关键词:李华;《兰若和尚碑》;惠真;弘景;玉泉寺;南泉大云寺

李华(-)撰《荆州南泉大云寺故兰若和尚碑》的碑主惠真是天台宗僧人,而且是天台宗玉泉寺系的主要弘扬者。李华《故左溪大师碑》记载:“又弘景禅师得天台法,居荆州当阳,传其禅师,俗谓兰若和尚是也。”《法华传记》卷三《唐富阳玉泉寺弘景》:“释弘景是道素门人,诵《法华经》,普贤乘象而来,授句逗,天童潜来侍。具如本传说。”而李华在《荆州南泉大云寺故兰若和尚碑》中写道:“当阳弘景禅师,国都教宗,帝室尊奉,欲以上法灵境,归之和尚。表请京辅大德一十四人,同住南泉,以和尚为首。昔智者大师受法于衡岳祖师,至和尚六叶,(空缺)种荆土,龙象相承。”徐文明论述弘景(-)之师为道素,正确。徐文明解读说:“以衡岳祖师慧思为第一代,则智者第二,灌顶第三,道素第四,恒景第五,惠真正好为第六代。”

惠真(-),南阳冠族张氏。“父大礼,银青光禄大夫、坊州刺史。灵降右阙,庆延仁宗太夫人陈氏,诵《法华经》,屡有祥应。既诞和尚,体益康宁,而衾褥弥洁。每啼,闻诵经,则止而听之。六岁法言,辄谐经义。七岁诵书,日记万言,默诵《法华经·安乐行品》,因舍儒学,专精大乘。”关于其出家过程,李华记述:“年十三,剃度,隶西京开业寺,事高僧满意。意公门人,皆释侣珪璋,和尚年幼道尊,以为之冠。十六,受十戒,持护峻整,名重京师。进具经旨,遍览毗尼。”华后文记载:“天宝十年二月既望,北首右胁卧,入禅定,中夜而灭,享龄七十九,经夏六十。”惠真和尚圆寂于天宝十年()二月十六日,僧腊60,即于武后天授三年()受具足戒。

李华《荆州南泉大云寺故兰若和尚碑》记载了惠真和尚曾经去天竺求取佛典:“意谓未圆,寻文果阙,乃往天竺求梵本。至海上,遇净三藏自摩竭陀还,净公谓曰:‘西方学者,亦殊宗贯,假欲诠正,如异执柯。’因悉授所赍律集,与之俱返。”而义净大致于延载元年()六月从佛逝乘船,七月到达广州。这一时间序列,倒也能够衔接。义净去天竺目的是求取律本,惠真学习了义净所带到中土的律本,“才二年间,罔不悬解,绩成手部,名曰《毗尼孤济蕴》”,似乎是说,惠真为了去天竺,是学习过梵语的。“始以五月十六日结夏安居,僧闻尽愕,喧然雷动。门人来问,答曰:‘迦利底迦星此其候。’门人未达。既而无畏三藏以五月十五日至京师,众僧怪而问故,三藏曰:‘吾是迦利底迦星合时来,正当日结夏耳。’迦利底迦星,即火星也。由是缁林耸叹与圣人合符。梵僧长老尚多,初至长安,和尚修谒,膜拜方半,多公喜曰:‘尔非真耶!’留之座隅,密付心要。”这里叙述了惠真和善无畏三藏的因缘,李华撰写过善无畏《行状》和《塔铭》,熟悉其中的细节,应该是可信的。 

惠真学习天台宗,成为弘景的高足。但李华此文并未明确叙述惠真从学弘景的时间和年数,需要作些考辨。而根据《宋高僧传》卷5记载,弘景“自天后中宗朝,三被诏入内供养,为受戒师”。惠真与弘景师徒关系的建立,恰好应在弘景这一时间之内。

现存史料所载,至迟到提云般若(?-)译场设立时,弘景已经受武后诏请至长安。于阗国三藏法师提云般若于武后永昌元年()来到洛阳,带来梵本百有余部。从此年()开始至武周天授二年()共翻译出经论六部七卷,“沙门慧智等译语,沙门法华笔授,沙门复礼缀文,沙门圆测、慧端、弘景等证义。”其中,《大乘法界无差别论》是此译场译出的最后一部经典,时为武周天授二年()十月十四日。法藏说,提云般若“其余经论,并未及译,三藏遂便迁化,瘗于龙门,与日照三藏同处,勅甚优礼”。综合这些材料,弘景之所以被征召,很大可能是因提云般若译场需要助译而被荐举,并不一定是朝廷看中其天台宗的弘传背景。在此译场结束之后,弘景回到原来的驻锡地,也在情理之中。年公布的湖北当阳玉泉寺铁塔地基及地宫出土文物中,有一大石函,上面有铭文:

  

圣宋天圣初,有前住持传法赐紫广教大师守珍因重修经藏,开掘藏脚基址,获一地宫,见石匣上有字号,原是大唐仪凤二年三月十日,天皇天后为夫主文武圣皇帝忌晨(辰),天下诸州五所各度僧满四十九常令数足,并造浮图七级。寺僧弘景禅师,德业时尊,后召入京,帝甚仰重,供养数年。禅师虽居凤网,不忘林谷,因辞栖遁。金轮圣神皇帝不屈高志,遂放还山,亲〔授〕舍利令下塔中。以大周长寿三年岁次甲午七月丙戌朔二十四日己酉,道俗云集五千余人,下舍利于塔中。故记之云尔。

经查对,上引铭文的第二个时间有误。大周长寿三年确是甲午年,然此年七月已经使用延载年号且朔日并非丙戌而是甲申,尤其是,七月也无己酉日;而长寿三年正月朔日正是丙戌,且己酉日正是二十四日。因此,舍利下塔的时间是长寿三年()正月二十四日。如此可知,长寿二年底,弘景受命安奉舍利于玉泉寺塔。借此,弘景回到了原地的住寺。   

弘景第二次受召至朝廷,很大可能也是因为翻译佛典。有文献证明,他参与了实叉难陀译场的翻译活动。实叉难陀(-)三藏“以天后证圣元年乙未,于东都大内遍空寺,译《华严经》。天后亲临法座,焕发序文。自运仙毫,首题名品。南印度沙门菩提流志、沙门义净同宣梵文。后付沙门复礼、法藏等。于佛授记寺译,至圣历二年己亥功毕。”法藏的这一段文字未出现弘景,但不代表弘景就没有参加《华严经》的翻译。《华严经》开始翻译的时间是证圣元年()五月十四日,完成的时间是圣历二年()十月八日。弘景参与了《大周刊定众经目录》的编订。卷15末尾则有参与编订者的名录,其中有“翻经大德、荆州玉泉寺弘景”。此书于证圣元年()九月开始编订,至天册万岁元年()十月二十六日完成。实叉难陀“又至久视元年庚子,于三阳宫内,译《大乘入楞伽经》。及于西京清禅寺、东都佛授记寺《译文殊授记》等经,前后总译一十九部。沙门波仑玄执等笔受,沙门复礼缀文,沙门法宝、弘景等证义,太子中舍人贾膺福监护。”显然,弘景是此译场的重要助手。

也有资料证明,弘景还参与了宝思惟(-)译场。宝思惟于武周长寿二年()到达洛阳,武则天勅其住于洛阳天宫寺。从天后长寿二年开始至中宗神龙二年(),宝思惟先后在佛授记寺、天宫寺、福先寺等地译出《不空羂索陀罗尼经》等七部九卷佛典。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藏雨字39号《金光明最胜王经》卷5末尾有一题记:“大周长安三年()岁次癸卯十月巳未朔四日壬戌三藏法师义净奉制于长安西明寺新译并缀文正字;翻经沙门婆罗门三藏宝思惟正梵义;翻经沙门婆罗门尸利未多读梵文;翻经沙门七宝台上座法宝证义;翻经沙门荆州玉泉寺弘景证义;……”宝思惟三藏的翻译活动一直持续到中宗神龙二年()。

义净译场也有弘景的身影。义净回国之后,武皇、中宗、睿宗都是以玄奘译场的惯例为义净翻译活动提供支撑的。关于,智昇所记武周时期的义净译场没有弘景的名字。现存《佛说一切功德庄严王经》末的题记:“大唐神龙元年()七月十五日,三藏法师义净奉制于洛州大福先寺新译并缀文正字,翻经沙门婆罗门大德槃度读梵文,翻经沙门、荆州大唐龙兴寺大德弘景证文……”。

将上述资料中的时间线索联系起来可发现,弘景从武后永昌元年()参与提云般若译场以来,除从长寿二年()受武后之名前往当阳安奉舍利之外,其他时间其实都在两京驻锡,参与佛典翻译,他的头衔是“翻经大德”,寺籍有署“荆州玉泉寺弘景”,也有署“荆州大唐龙兴寺大德弘景”的,看不出明显的时间序列。尤其是,笔者经过查考资料,发现弘景参与佛典翻译的活动是连续的,没有显著的时间间隔回归当阳玉泉寺。鉴于此,《宋高僧传》卷五所说的“自天后中宗朝,三被诏入内供养,为受戒师”,确实是字面意义上的真实事实,既不能理解为弘景三次被从玉泉寺请到了两京,也不能将入宫翻译佛典计算在内。弘景“以景龙三年()奏乞归山,勅允其请。诏中书门下及学士于林光宫观内道场设斋。先时追召天下高僧兼义行者二十余人,常于内殿修福,至是散斋。仍送景并道俊、玄奘各还故乡,帝亲赋诗,学士应和,即中书令李峤、中书舍人李乂等数人。时,景等捧诗振锡而行,天下荣之。”中书令李峤或中书舍人李乂所写的诗留存了下来。   

将弘景的行历梳理清楚之后,惠真何时拜弘景为师,如何向弘景学习天台宗义之事的真实性以及发生场景就可以清晰化了。结论就是,惠真是在两京认识弘景,并且在两京拜师且跟从弘景学习的。学成之后,他先于弘景回到了当阳。李华写道:“当阳弘景禅师,国都教宗,帝室尊奉。欲以上法灵境,归之和尚,表请京辅大德14人,同住南泉,以和尚为首。”弘景禅师被朝廷征召到京师,而朝廷欲以惠真为玉泉寺住持,并且从京师派遣14位高僧同住于玉泉寺。惠真“步至南泉,历诠幽胜,因起兰若居焉。地与心寂,同吾定力;室与空明,同吾惠照。躬行勤俭,以率门人。人所不堪,我将禅悦。至于舍寝息,齐寒暑,食止一味,茶不非时。尝遇岁荒,野人茹草,和尚如之。门人劝谕,对曰:‘顺正行事,亦如来教也。’”这里所说的是,惠真其实没有驻锡玉泉寺,而是另建兰若,以头陀行的风采行教化之实。此时的玉泉寺是由京师所派遣的14位高僧入住管理的,惠真不愿与其争位,于是另外创立简陋的兰若驻锡,于是被外界尊称为“兰若和尚”。在一次灾荒中,平民食草维持生命,惠真和尚也是如此。“中宗闻之,将以礼召。时,弘景禅师在座,启于上曰:’此人遥敬则可,愿陛下不之强也。’”而从李华标示为“荆州南泉大云寺”来看,他后来还是入住了荆州大云寺。从事理推测,也许是中宗下诏,命其入住荆州大云寺的。   

“(惠真)撰《菩提心记》,示心初因,开佛知见,升堂入室者则必亲受,此外秘之。立教之宗,以律断身嫌,戒降心过,应舍而常在,无行而不息。离心色则净,净皆亦离则无生,内外中间,无非实际。要因四摄,成就五身。始以上观悟入,终于莲花正受平等法门,究竟于此。师子国目加三藏来谒,叹曰:‘印度闻仁者名,以为古人,不知在世。本国奉持《心记》久矣。’其尊称微言,冥究佛心,而神扃遐域。”这位目加三藏,不见于其他文献记载,可惜!惠真与善无畏三藏有交往的机缘,而一行禅师(-)曾为善无畏的译经助手。“一行禅师服勤规训,聪明辨达,首出当(时)。既奉诏徵,泣辞和尚,而自咎曰:‘弟子于和尚法中,痛无少分。’后与无畏译《毗卢经》,义有不安,日以求正,决于一言,闻者洗心。”一行禅师21岁()出家,不久到嵩山拜普寂为师修习禅门。在嵩山修禅期间,禅师以博闻强记闻名于众。又四处游学参访,《宋高僧传》记载,他曾只身三千里至天台山国清寺向一位隐名大德研习数术,造诣很深,其名声更响。睿宗于年即位后,派遣东都留守韦安石以礼征聘一行禅师,一行称病坚辞不就,却徒步前往湖北当阳玉泉寺从师悟真修习律宗经论并纂集注疏,成《摄调伏藏》十卷(已佚失)。根据《荆州南泉大云寺故兰若和尚碑》的记载,一行禅师也从惠真学习。开元五年(),玄宗命一行禅师的族叔礼部郎中张洽亲到当阳强行征召,一行方才应召入京,受到玄宗的特别优待。

李华记载的惠真法语曰:“每谓‘以法授人,不宜容易;从人受法,鲜克有终。故善来众生,悉蒙慈覆。至于悟戒承法,千无一焉。’或问:‘南北教门,岂无差别?’答曰:‘家家门外,有长安道。’”李华的此段话,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第一条,慨叹传法度人的艰难。以佛法授人,要改变人,并不顺利;而跟随智者学习佛法,很多人却不能坚持到底。第二条是就当时流行的禅宗南北两宗的区分做出的回应,也就是说,每家门前都有通向长安的道路,路可以不同,目的是一样的。“又问曰:‘修行功用,远近当殊?’答曰:‘滴水下岩,则知朝海。’又问:‘人无信根,如何劝发?’曰:‘儿喉既闭,乳母号恸,大悲无缘,亦为歔欷。’严而简重,慈而有威,其门能进者寡矣。”惠真弘法风格严谨而简要,能入其门,登其堂者不多。“天宝十载二月既望,北首右胁卧,入禅定,中夜而灭,享龄七十九,经夏六十。报年之限,涅槃之时,同于如来,昔未曾有。遗命门人曰:‘圣教无服,慎勿行之。’弟子正知、法璨等,哀闻大千,感动他界。”天宝十年()二月十六日,惠真圆寂。玄宗皇帝“初闻一行终,天子赐谥曰大惠禅师。及和尚灭度,追谥同之。二方如来,皆同一号,此其证也。正知者阇梨持和尚心印,璨法阇梨转和尚义轮,以华闻风永怀,俾强名道”。唐玄宗改惠真的谥号与一行禅师一样,都是“大慧大师”。弟子正知弘传惠真的禅法,弟子法璨弘扬惠真的天台宗义。

作者简介:

杨维中,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佛学、佛教史、儒道佛哲学比较研究等。

文章来源

《五台山研究》年02期

编辑

黄倩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sakesitana.com/htsc/100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