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不拉是哈萨克的生命。”哈萨克斯坦歌手迪玛希谈起自己心爱的民族乐器时说,“一个真正的哈萨克人,他的灵魂、心灵、文化与性情,都在冬不拉与库布孜的琴声里。我想让你们每个人都倾听冬不拉的声音,目睹我的灵感之源。”
△迪玛希演奏冬不拉视频合集△
那么,冬不拉究竟是什么乐器?它对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民族,对这位走遍世界的歌者,又有什么神奇的意义?
一在哈萨克语中,“冬”指粗糙的木刻,“不拉”指张弦。因此,“冬不拉”的含义即是一种在挖空的木箱上张有弦的器物。也有人认为,“冬”是乐器弹奏之声,“不拉”是给乐器定弦的意思。可见,冬不拉是一种典型的拨弦乐器。
冬不拉在哈萨克族先民中流传,最早是在公元3世纪。它属于长颈二弦琉特琴(lute)的哈萨克分支。据悉,琉特琴起源于阿拉伯,后来由回教徒传入欧洲。我们熟知的吉他、琵琶、曼陀铃都属于琉特琴一类,俄罗斯的传统乐器三角琴、柯尔克孜族的库姆孜也与它们同出一源。
△迪玛希在中国演唱会弹奏冬不拉△
哈萨克民间口耳相传的民族传说,记录了冬不拉的起源。其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牧民从林中经过,无意中目睹了几根紧绷在树上的羊肠,它们在阳光和微风中颤动,发出拨弦般的美妙声音。他以为自己发现了一棵“会唱歌的树”——冬不拉的诞生,就始于这童话般的古老诗意。
△迪玛希在《歌手》演奏冬不拉△
其实,最初的冬不拉制作,就是以风干羊肠为弦的。将弦张在白松面板上,再将面板覆在完整的红柳木挖削成的共鸣箱上,并在琴身上加上音品。后来,为了扩大冬不拉的音量和音域效果,人们对琴身的材质、音品的数量都进行了工艺改制,并用钢丝弦替换了传统肠弦。
△形形色色的民族乐器△
随着时间流逝与文化变迁,冬不拉逐渐衍生出形态各异的种类。如专供儿童使用的小儿冬不拉(BalakayDombyra),尺寸非常小,声音也温柔细小,呈现出孩童对世界的感知;羊羔臀冬不拉(KozyKuyrykDombyra)有着长长的琴颈,圆圆的琴身活像小羊羔的臀部;最有趣的是三胞胎冬不拉(UshemDombyra),琴身呈球形。它张着三根弦,专用于祝福三胞胎婴儿或三胞胎小羊羔的出生。
△形态各异的冬不拉△
冬不拉演奏的基本方法是“弹”与“挑”:一般“弹”用于重拍,“挑”用于轻拍。一般用外弦弹奏旋律,内弦作和弦衬托,有时相反;内外弦也常常同时弹奏旋律。迪玛希在演唱会上弹奏冬不拉时,曾遭遇过一次内弦断裂的意外。他不动声色,在仅剩的外弦上完成了演奏。
△迪玛希在中国演唱会独奏冬不拉△二冬不拉与哈萨克民间弹唱艺术、诗歌艺术紧密相连。哈萨克人将抱着冬不拉弹唱的艺人称为“阿肯”。“阿肯”一词原指诗人或者歌手,在早期的哈萨克族人民眼里,“不会弹奏冬不拉的阿肯,就不是真正的阿肯”。哈萨克新文化和新文学的奠基人阿拜·胡那巴依正是一名卓越的阿肯。
△“阿肯”弹奏冬不拉△
阿拜·胡那巴依在他的一首诗中写道:“歌声为你打开生命之门,歌声又送你入茔坟。”历史上的哈萨克族,常逐水草而居,与吟游之歌与民族器乐相伴而生。千年以来,冬不拉的琴声在马背上飘荡,歌唱着淙淙的泉水、清脆的鸟鸣、欢腾的羊群与骏马疾行的蹄声——它抒写着游牧民族的生命节奏与文化记忆。
“无风夜晚月儿明,
月光在水面颤动,
阿吾勒旁谷幽深,
河水奔腾在咆哮。
茂密森林之叶啊!
私语窃窃相互间,
不见一丝土裸露,
原野满目绿葱葱。
——阿拜·胡那巴依(作)
毛莲?热依汗吾勒(译)
”△以冬不拉等民族乐器为题材的水彩作品△
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冬不拉弹唱艺术“贴尔篾”(Terme)就是典型的一例。表演“贴尔篾”,“就像草原上朝着风走着吃草的马儿一样,从不停顿”。一首“贴尔篾”,往往由冬不拉演奏贯穿始终。阿肯们弹着冬不拉,吟唱着深入骨血的伦理箴言,也无形中唱出了历史与生活的苍凉面影。
“《隋云拜的贴尔篾》:
就像浮着灰色野鸭的深秋的湖,
这就是我现在的情形
年过五旬将近六旬时,
人就像河面上厚重但又不得随波而逝的浮冰
年过六旬将近七旬时,
人又像秋后荒芜的土地
年过七旬将近八旬时,
曾经的青葱岁月已完全变成了一场梦
年过八旬将近九旬时,
现在的我形似枯槁
哎,岁月夺去了我的容颜,
紧接着掠走了我的牙齿
它缠着我的腰不让我挺身
他抽走我的支点,不让我屈膝
它迫使我频频起身直至天明
好似有人紧紧追赶,使我夜夜不消停
”经过漫长的时间积淀,冬不拉逐渐融化为哈萨克文化底色的一部分。迪玛希这样描述他的“冬不拉记忆”:“当我听到冬不拉的声音时,我同胞们的故事就浮现在我眼前。每一个哈萨克人的毡帐之上,都悬挂着冬不拉。”哈萨克的吟游诗人们为冬不拉写下无数儿歌与小诗:
“没有冬不拉就没有歌谣;没有冬不拉就没有美。
”△迪玛希在俄罗斯克里姆林宫演唱会弹奏冬不拉△
又如:
“舒缓的冬不拉曲悠然响起,
如夏天的雨滋润着大地!
——I.Zhansugurov
”15世纪以来,哈萨克族人经历了漫长的流散与迁徙。哈萨克斯坦并入苏联后,由于勘界条约等政治纷争,哈萨克人向世界各地移民。如今,经历过离散的移民风潮,民族文化更成为凝聚独立国家的强心剂。冬不拉作为哈萨克人的文化标识,也寄托着哈萨克人的民族意识与文化纯正感。如BekenKhairatuly的诗歌《我为何而来》(WhyICame):
“我前来告慰我灵魂的悲伤我来弹奏哈萨克kui①
他们说哈萨克斯坦将被俄化我来问问这是不是真的故乡啊,我来带走缕缕光芒我抱起冬不拉弹奏旋律我来指示你传统与风土如果你能懂得……
”△书籍、青藤与冬不拉△
三冬不拉扎根于迪玛希的童年记忆。“最初,我从祖父那里接过了冬不拉。二三岁时,我的祖父弹奏着冬不拉,我就依偎在他身边,带着喜悦聆听它的声音。”后来,无论迪玛希走到世界的哪一个角落,他的演唱会上都会响起冬不拉的琴音,犹如践行一场盛大的约定。
△童年迪玛希(右一)弹奏冬不拉△
在中国,他演奏了旋律激昂的“Adai”,将一首柔情凄怆的民歌“Daididau”诠释出了民族历史的厚度;在俄罗斯克里姆林宫,他又联奏了四首冬不拉曲,“K?ru??l?”②、“Balbyrauyn”③、“Alkissa”④与“Adai”。△迪玛希在纽约演唱会弹奏冬不拉△他说,“我的梦想就是让冬不拉的声音在全宇宙每一颗心灵中留下位置。”或许,在迪玛希心目中,所谓“冬不拉的声音”,早已超越了乐器本身的意义,成为一种文化血脉的延续与表达。△迪玛希在《歌手》弹奏冬不拉△
关于冬不拉,迪玛希坦言,“冬不拉的魔力究竟是什么?或许穷尽一生时光也不足以给出答案。”冬不拉的琴音,积淀着战乱、和平、迁徙、离散与重逢,它本身就是一幅文化长卷的缩影。千年来,小小的冬不拉在一代代“阿肯”的怀中奏响,印证着它非凡的生命力。它与民族历史同长、与诗歌等深。冬不拉的灵魂,埋藏在哈萨克艺术家的骨血中,唯有走向艺术深处,才能洞明。
“若人们停息
欺骗自己的魂灵
便能体会神赐予的真义
走向艺术的深处,这一刻
如乌云的散去
泠泠作响
又是完整的整体
他艺术精粹的巧妙
是石间轻泻泉水般的感动
黎明敞开的天空
睡眠中苏醒的眼眸
与雄浑磅礴对撞
飞溅出
轻巧却深重的佳句”
——阿拜·胡那巴依(作)
艾多斯·阿曼泰译(译)
” 注释 ①kui是一种音乐形式,其内容基于传说和真实的历史事件,反映人民与艰辛和不公的斗争、自由生活的崇高梦想和喜悦感。其情绪的旋律表达及节奏的演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Kurmangazy创作的kui通常充满活力。②“Adai”的名字起源于一个哈萨克部落。19世纪哈萨克作曲家KurmangazySaribayev创作了这首冬不拉独奏曲,表现其好战、激进的特点。③“Balbyrauyn”则是这位作曲家最杰出的创作之一,传说Kurmangazy被邀请参加州长Balbyr的舞会,他在那里创作并演奏了这首曲子,将它命名为“BalbyrAuan”,Auan即是“舞会”的意思。
④“Alkissa”由哈萨克斯坦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和冬不拉演奏家NurgisaTlendiyev创作。他结合父亲教给他的练习创作了这首“Alkissa”。
文案:Dilharmonic、熬夜即是正义
视频制作:Dimashitis
图片汇总:Ditherapy
资料汇总:熬夜即是正义、笛思玛什、Killer小迷糊、日常听天使迪迪唱歌边流lui边升天偶尔想吧唧恶魔迪迪的汁汁
部分翻译来源:阿英sun(微博)
部分图片来源:十三姨太护迪特攻队(微博)、GARDENIA
迪玛希(微博)
文章排版:Sissi
文章声明:
本文版权归所有
图片版权归其作者所有
可根据原文内容翻译成其他语种
个人可转发至任何合法平台
独立媒介转载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