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看《中国国家地理》新疆专版的时候,就开始琢磨去几次才能全观新疆呢?新疆之大,之美,之厚重,即便走马观花至少也要三四次的,每次的时间最少八、九天,而且每次去的时间要选在不同的季节,所以我在做工作室召集的活动线路设计前得先去掉个人花心,聚焦在一条线路之上,然后在线路上寻找地点,人物,事件,达成内容丰富的旅行。定向克孜尔,定向伊犁,或许是塔什干。。。。
去年夏末,我们夜入伊宁,第二天大早迎着朝霞离开,在回眸的瞬间,发现了伊宁这座小城,静美在那里,今年,选择黄金六月,构想着要追赶草原上的花浪,想偶遇草原上的民间艺人,预约当地的特色人物。一行下来,不仅构想实现了,还碰上那拉提草原的赛马,我们一行人改道前往,第一次目睹草原赛马。
伊宁,一个下午爱上这座城。
首站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府伊宁,这个与哈萨克斯坦相邻的边境重镇,异域,混搭,鲜明,热情,清真寺,天主堂,东政教堂,佛寺座落在不同方向,当地民居蓝色,黄色,绿色张显不同民族的气质与文化。我们如约去老城区的六星街拜访一位俄罗斯族收藏家亚力萨克维奇。他的家一分为二,一边是边是手风琴和乐器存放仓库,另外一边是非常简单生活区,两间仓库从上到下四层,不同年份,不同国家、不同形状满满地叠放的各式手风琴多架,这可是有分量的收藏,有价值的个人财富。俄罗斯人对自己创造这种乐器的由衷热爱,在此可见一斑。主人是个中年胖汉,一脸红润,鹰钩鼻有点夸张,眼神清亮。为迎接我们的到来,他专门换上他母亲手工缝制的俄罗斯服装,他不会讲汉语,他的汉族发小梁刚自然成为他的翻译,翻译用新疆人人情味十足的方式,讲述他们从小在伊犁河边长大的经历,这个小私藏馆的故事,几十年前的伊宁。。。。我们就这样,结识了土生土长的伊宁人,有趣味的开始。
当亚力克萨维奇拉动手风琴,只要手势一起,激情随之可来,浓浓的俄式风情。有音乐就有舞蹈,这种情形在新疆属于家常便饭,少数民族的男女老少人人都会,眼、眉,脖,肩,手脚完全是放松自如的,相比这下,我这个在新疆长大的汉人,每每在遇其他民族激情扬溢,自然灵活地表达时,私下总是挺自卑,我们的欢乐表达总有些呆板拘束放不开,好在团队中还有两人能顶顶出场,和着俄罗斯的音乐跳着自己的舞蹈,大家欢快一场。邻边主人的弟弟刚开业一间俄罗斯木屋小酒吧,我们应邀前往,木屋里的松木清香,那些挂在墙上的铜版画,木板画,还自酿的格瓦斯,同样是浓浓的俄式风格,我想以后会成为我记忆中的特色酒吧了。
见过俄罗斯收藏家后,接下来漫走老城,由一个锡伯族朋友带路,梁翻译陪同,穿街走巷,从六星街的由来,到至今仍保留俄属用地的老院,仅服务20多个教友的东政教的小教堂,野生花园的墓地,沙俄驻伊犁的领事馆,我发现经过一个下午,自己便爱上这个城市,我发现这里的人们因为内心固守了信仰,才有一份宁静的生活,因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热爱,才有一种快乐和激情的表达。久违了的生活啊!身临其境,城市和人们看上去很美!
琼库什台,对它的赞美不为过。
出发前我希望琼库什台成为我们此行的精华,但心里总焦虑路状,天气变化而不能实现,怎知我们有自称晴天娃娃相伴的队友,真是一路太阳啊,走出深山,我终于释然。
从特克斯通往琼库什台的路标示90多公里,我们从早上9点出发,下午近5点才到,除去拍照,中午短歇,还是走了有四个多小时,司机也第一次去,迷惑不解,路遇过往的车,人家对我们说路难走得想哭,确实,已经翻了几道山,几道谷,问哈萨克路人,快了快了,多长时间呀,15分钟,可是师傅又开了一个半小时过去。草原上哈萨克人实在没有时间概念,可能他们的季节概念很强,因为要不断转场。终于见到那块我在网上认识的石头,上面写着:琼库什台古村,到达。
现在回看,好象不是多难哪,嘿嘿,过来人嘛。其实是因为沿途风景无限,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