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戴夫林国际合唱指挥大赛颁奖典礼暨音乐会(前排左三为王超)
9月26日至10月1日,第三届戴夫林国际合唱指挥大赛在俄罗斯莫斯科举行,中国青年指挥家、上海师范大学泊乐合唱团艺术总监王超受邀担任大赛评委。他也是本次大赛惟一中国评委。结束大赛评判工作回国后,王超与本报分享了该大赛三轮比赛的考核细节,希冀为中国指挥未来参赛并获好成绩提供参考建议。
世界合唱指挥重要赛事
戴夫林国际合唱指挥大赛以俄罗斯合唱指挥家巴里斯·戴夫林(-)教授的名字命名,由俄罗斯文化部和莫斯科国立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主办,每四年一届。
本届比赛评委会名誉主席由享有国际盛誉的作曲家谢德林担任,评委会主席由莫斯科国立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合唱指挥系主任康托洛维奇担任,另外8名评委分别来自白俄罗斯、中国、俄罗斯、哥斯达黎加、哈萨克斯坦等国。本届比赛设一、二、三等奖,俄罗斯音乐最佳表演特别奖,当代音乐最佳表演特别奖和最佳伴奏奖等。
共有35名选手进入决赛第一轮。第一轮选手先要抽选一首无伴奏合唱作品,并背谱在钢琴上演奏出总谱音响,随后从法利克、潘德列斯基等8位作曲家的作品中抽签一首并背谱指挥。经过两天激烈角逐,13位选手进入决赛第二轮,第一轮淘汰的选手中有5位曾多次获得俄罗斯或国际指挥大赛大奖,可见比赛的严苛与竞争激烈。第二轮选手需在伯恩斯坦、斯特拉文斯基等6位作曲家的作品中选择一首背谱指挥,考查选手对大型声乐作品的掌握。10位选手进入决赛第三轮,从斯克里亚宾、汤普森等作曲家的12首作品中抽签一首,15分钟内在现场完成与莫斯科国立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室内合唱团的排练合作,评委根据选手排练过程表现和最后呈现效果打分。最终,7位选手获得大奖。当地时间10月1日14时,第三届戴夫林国际合唱指挥大赛颁奖典礼暨音乐会在莫斯科国立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大音乐厅举行,各国评委为获奖指挥颁发证书。除获奖选手依次登台指挥外,音乐会首次增加评委展示环节。王超作为首位出场的评委,在音乐会上指挥了作曲家施尼特凯的作品。7位评委的精湛指挥将音乐会推向高潮。
除担任评委以外,王超受邀于莫斯科时间9月26日15点在波波夫合唱艺术学院举行题为“中国高校合唱发展概况及作品选择”的讲座,这是中国指挥首次面向俄罗斯文化领域详实介绍中国高校合唱的发展,以及对中国高校合唱团作品选择的思路、方式及特点进行分析和探研。
三轮选拔,层层考核
作为此次大赛评委,王超认为,该大赛的赛制和曲目对于参赛选手的考查非常全面,决赛三轮考核循序渐进,考查难度逐步加大。
第一轮主要考查选手两方面能力,一是用钢琴对总谱音响的“还原”能力,二是对中等规模合唱作品的把握能力。王超表示,大部分俄罗斯指挥具备优秀的钢琴演奏能力,用钢琴还原合唱音响的完成度颇高,且演奏十分细腻。仅钢琴踏板的使用,他们就有数种组合,可演奏出多种音色。第一轮比赛选手弹奏相同作品的几率很高,各自的演奏水平高下立判。“演奏水平的优劣、还原程度的高低,直接反映出你对这首作品音响的构思、对作品整体的把握、对速度和强弱的要求,以及对音乐的表达。”王超说,仅这一项就淘汰了半数选手。
第一轮第二项内容考查选手对中型合唱作品的把握能力,选手要在手势上表达出对声音线条、明暗、浓淡、结构、力度的要求,清晰展示进拍和收拍动作。
第二轮考查选手对大型声乐作品的掌握,指挥需要控制的声部陡然增多,难度和规模加大。在世界一流音乐学院,合唱指挥要熟练地掌握如康塔塔、弥撒、安魂曲等与交响乐团、合唱团合作的大型声乐作品。学习这些作品,指挥可以清晰了解合唱各历史时期的风格、发展脉络。
第三轮主要考查指挥的排练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吸引力,即如何短时间进行高效排练,如何在15分钟里让合唱团员喜欢你的排练。优秀指挥往往在一两分钟内就能调动合唱团的积极性,让他们愿意听从排练建议,按指挥要求去做。
了解比赛选曲特色是参赛的重要功课。决赛第一轮第一部分作品聚焦施尼特凯、谢德林两位俄罗斯当代具有重要影响的作曲家作品。第一轮第二部分作品数量增多,特点是兼顾经典和现当代作品。经典如拉赫玛尼诺夫、塔涅耶夫的作品,现当代则选择勋伯格、谢德林等作曲家的作品。第二轮则重视演绎经典,如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威尔第的《安魂曲》等。第三轮曲目非常多,往往有10首以上,还特别推出一些当代作曲家的作品。
中国选手有优势
王超表示,中国指挥参加这个比赛具有一定优势,有机会可以多参加。近年我国合唱指挥善于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合唱指挥技术的优点,技术越来越成熟,且呈现出兼容并包的特点,在指挥技术上颇具竞争力。另外,目前国内优秀的音乐学院,如上海音乐学院培养出来的指挥,对于大型声乐作品掌握程度较好,他们将乐队指挥和合唱指挥的培养视为一个整体,表现力上更饱满出彩。
王超建议有意参赛的中国指挥抓住难点重点突破。比赛的大量作品都是俄罗斯作曲家作品,
需要充分了解和掌握。第三轮虽然涉及作品很多,但重点考查指挥的排练能力,对作品研究的要求有所减少。中国指挥要具备用流畅英语排练的能力,俄、法、意、德、拉丁语的发音训练要学习。
没有开设这些语言课程的学校,需要选手自己多准备。“重视重视再重视,细腻细腻再细腻。”王超说,俄罗斯指挥对作品的掌握始终追求极致,如钢琴还原总谱部分,他们可以在演奏中随时去掉其中一个声部,也可以将去掉的声部改为演唱出来,这只有在对作品非常熟悉的基础上才能完成。中国选手可以做得再细致一些,避免丢分。第一轮总谱演奏环节,平时多练习,注意如踏板使用技巧、手指控制等技巧对钢琴音色的改变。国内指挥的预示能力、把控能力都很好,要加强的是细腻度。比赛常备的经典曲目,如巴赫《b小调弥撒》、罗西尼《小庄严弥撒》,国内指挥可以根据自己指挥风格,提前锁定作品多加练习。对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无论是经典还是现当代作品,平时学习中可以作为泛读内容,提前熟悉。比赛一般会提前三四个月发布参赛曲目,如果平时提前做好基础功课,这个准备时间对于中国指挥来说是较为充裕的。
陈茴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