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在察布查尔县,有一个名词叫“小米粒”,你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县委政府提出的关于创业带动就业的一个小工程,大意就是像“小米粒”一样的创业就业平台,一个小车间、一个小作坊、一个小孵化园等,都可以算我们的创业就业“小米粒”。
近年来,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察布查尔县大力开辟就业市场,针对山区乡群众不愿远离家乡就业创业的现状,创新思路,或利用乡镇废弃的一些房屋,或采取代建等形式,建设了9个“小米粒”级企业或孵化园,让多名群众在家门口学技术、挣工钱,追逐自己的小康梦。“小米粒”虽小,但对于有就业需求的群众来说,可谓“遮阳伞”,作用不小,小米粒的“蛋糕梦”都很正点哦。
塔西买买提的“艾德莱斯梦”在加尕斯台乡,33岁的塔西买买提·热合买提江成了乡里的“名人”,成名的原因就是他要把“艾德莱斯”卖到中亚五国去,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的艾德莱斯梦很大,装着中亚五国。”
塔西买买提是土生土长的加尕斯台乡人,他头脑灵活,17岁便开始倒卖皮革衣服,先后在伊宁市、乌鲁木齐等地打工、创业。“我在小西门干了6年服装生意,挣了不少钱。但我自己总感觉缺了点什么,我一直梦想着办一个服装加工厂,由我自己设计服装,向南疆地区、向周边的哈萨克斯坦出口。”塔西买买提敢闯敢拼,说干就干,把小西门的服装店盘了出去,在乌鲁木齐市二道桥附近租了一个多平米的大厂房,招收了83名学徒,从乌兹别克斯坦聘请了一名服装设计师,轰轰烈烈搞起了艾德莱斯服装培训。但事与愿违,这次创业以失败告终。
“其实不是我设计的服装不好,是因为我把摊子铺得太大,又没有认真调研市场,营销出了问题,自己设计的衣服没有按照预计的价格卖出去。3年时间,投入了多万元,最后就剩下几十万。”这次创业赔了不少钱,塔西买买提倍受打击。他决定回到家乡——伊犁。
“这几年,察布查尔县发展很快,尤其是加尕斯台乡变化太大,每年回家,我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我就想着有一天把厂子办到家乡。”年4月,当看到加尕斯台乡拔地而起的微小创业园,塔西买买提兴奋极了,他亟不可待地回来了。
经过几次协商,塔西买买提投入30万元,在加尕斯台乡微小创业园租住了平米的门面房,起名“生命之路综合服装制衣厂”。“县人社局还给我购买了价值4万元的封口机、绣花机等缝纫机器,政府的政策好,我也很有信心,我的厂子现在60多个人,58个人都是加尕斯台乡本地的困难妇女,她们在家门口一边学技术挣钱,一边干农活,很快就可以摆脱贫困,成为熟练的产业技术工人。”
塔西买买提说:“我要通过我们所有人的努力,让加尕斯台乡的艾德莱斯服装,走出察布查尔县,走向伊犁地区,走向中亚五国。我很有信心,信心来源于察布查尔县乡政府的大力支持,来源于我和我的工人们团结一心的拼搏劲头,来源于当前社会的大好形势。”
伊淑梅和她的“奶店梦”认识伊淑梅,是因为喝她制作的酸奶和她的“堆齐乡”供奶站品牌。
伊淑梅的工厂就设立在爱新舍里镇工业园区。一个不太抢眼的地方,但门口“察布查尔县为农养牛专业合作社、新疆伊九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这两块挂招牌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非常醒目。
伊淑梅出生于堆齐牛录乡堆齐牛录村,小时候家里穷,没上多少学。十七八岁就开始打工挣钱,先后开过小商店、大超市。
年5月,伊淑梅带头创办了“堆齐牛录乡为农养牛专业合作社”,去年9月,她又筹资办起了加工厂,经营酸奶、奶酪、奶皮子等产品,并注册了“伊九健”商标。
一边是大力发展合作社,带动社员致富,一边拓展市场,扩大生产规模,让更多的创业者加入其中,伊淑梅走的创业路子和别人不太一样。“我在每个乡都选择一个店面,经营人员也挑那些最贫穷的、有残疾的、妇女为主。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妇女,作为一个女人,非常不容易,家庭事业两全非常难,但我们要努力做到。”
伊淑梅计划在全县建15个奶站销售点,目前已建成10个。奶站的简易房、冰柜等基础设施都由公司提供。销售员的工资是按提成拿。“去年,有个奶站的员工就赚了10万元,比我的收入都高呢。”伊淑梅笑呵呵地介绍,托布中心奶站的销售员关玉萍就是看到这样的效益而找到她的。
关玉萍这个奶站销售点比较大,除了销售牛奶、酸奶外,她还准备弄个小超市,卖些日常用品。她告诉记者,以前打零工,收入不稳定。现在市场对“伊九健”的奶制品接受度高,她对发展前景很有信心。
15个乡镇的15个售奶站全部建好后,将带动合作社的多户社员直接致富,而15个售奶站的15个家庭也将迎来新的生活。这就是伊淑梅的“奶店梦”,梦不大,但作用不小。
阿布力提甫的“共同致富梦”阿布力提甫的“共同致富梦”在海努克乡海努克村,阿布力提甫·阿不力米提是乡亲们心目中的“能人”,只要找到他,总能让你挣上钱。9月15日中午,记者带着伊犁州媒体记者去采访阿布力提甫的时候,他刚好参加完乡里组织的就业和富余劳动力工作专题会议,作为乡里的重要劳务输出经纪人,阿布力提甫被副乡长吴宁看得很紧,“我们天天在一起,乡里要抓劳务输出,必须要抓住他”,吴宁说,“我们马上要组织一批近千人的队伍到博乐去拾棉花,这次的任务就交给阿布力提甫了。”38岁的阿布力提甫非常清瘦,虽然年纪不大,但脸上很多皱纹,一看就是非常操心的一个人。说起自己的经历,阿布力提甫就显得很激动,年他毕业于伊犁技工学校,医院实习了一年之后回到了家乡海努克乡海努克村。那时候,乡里会汉语的农民很少,他常常给乡政府和农民充当翻译。年秋天,县里的烟草基地要找一批干活的农民,海努克乡组织了一批农民,但大家都不会说汉语,交流困难,海努克乡把阿布力提甫派过去当翻译。“农民把挣的钱装进口袋高兴的样子深深打动了我,我就想,既然农民地里收成又不好,又不会汉语,要是由我带着他们出去打工挣钱一定没什么问题。”年轻人的脑子很活泛,阿布力提甫这个想法挥之不去,越发清晰。他征得父亲同意后,便开始干了起来。年4月,刚刚开春,阿布力提甫便带着馕和水出发了,他在加尕斯台乡周边跑了4天,招揽了一份春播的活,他答应老板一个星期后带去40个人。活找到了,他赶紧回到海努克乡,挨家挨户去找人,父母亲戚朋友都来帮忙,一个星期后,他带着40个人到加尕斯台乡去挣钱了。第一天干完活拿上现钱,农民一传十、十传百,第二天又有20多个人跟着去干活,后面主动找到他要求出去挣钱的农民越来越多。到了秋天,他就带着多人出去挣钱了。以后的十年间,他的队伍从最初的40个人逐步发展成多人,人多了后,他设立组长,组长逐渐成长为新的劳务经纪人。“全伊犁州,由我带领培养的劳务经纪人有多个。”阿布力提甫自豪地说。带着人外出创收,阿布力提甫遇到语言、交通、劳务合同纠纷、拖欠工资等各种问题。乡里也积极协助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阿布力提甫也逐步成熟,于年5月注册成立了伊犁阿拉法提劳务公司。“这么多年,阿布力提甫不像别的劳务经纪人主要靠抽取劳务人的提成来创收,他只是收取一些简单的车费、最基本的食宿管理费,这样创收就很少,所以跟着他干的农民就越来越多。”吴宁说。“我的目的不是挣乡亲们的钱,现在,我的生活也可以,我自己也承包地,在土地上也挣了一些钱,这就够了。我的梦想就是乡里的农民都能过上好日子,只要乡亲们能挣到钱我就满足了。”阿布力提甫说。
文
人可责编
宇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