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视觉在原始部落消失之前

治白癜风医院哪家比较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和我们一起看文明知中国走世界

纳米比亚的辛巴人。辛巴人散落分布于流经纳米比亚西北和安哥拉西南的库内纳河畔,半游牧民族,语言为赫雷罗语。他们身材高大匀称,轮廓优美,尽管几乎不穿衣服,但是辛巴人依然有独具民族特色的装扮,从中可以看出很多信息,最典型的是他们错综复杂的发型和传统服饰。辛巴人是一神论信奉者,崇拜创造万物的神——“Mukuru”。尽管因为现代化发展而面临生存危机,辛巴人依然保持着本民族原始的生活形态。

在原始部落消失之前

撰文、摄影/吉米·纳尔逊(JimmyNelson)

编译/孟宛音

在急剧推进的全球化浪潮中,传统和多元文化正在消失。消失的文化需要被看见、记录和传播,人类需要寻根和反思当下,正是在这样的情感驱动下,英国摄影师吉米·纳尔逊历时10年,环游全球3年,用4×5大画幅照相机将全球31个原始部落的文化信仰和风俗习惯集中定格下来。这些影像不仅是一帧帧视觉奇观,也是一份珍贵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在全球化中,我们都是“游牧民族”

人类最早获取食物的方式是狩猎和采集,随后变为耕种和畜牧。距今约一万年前,在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时期,“由食物采集者转为食物生产者的人类,逐步沿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发展,一条是从植物的驯化到农耕,另一条是从动物的驯化到游牧”。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变为生产者,逐渐发展出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两大文明类型。在随后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两种文明不断对抗和交融,最终形成农耕世界日益扩展、游牧世界逐渐萎缩的基本世界格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一直到工业革命,世界格局发生剧烈改变,人类以农耕和畜牧为主的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受到冲击并随之改变,世界由此进入工业文明和全球化的历史进程,至今未已。

■拉达克人印控查谟和克什米尔,亚洲。拉达克人居住在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交界的高山山谷中。历史上,拉达克地区的居民主要为藏人,语言、文化、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与西藏相同。富裕的拉达克人的服饰极为华丽繁复,他们身着中国丝绸,巴洛克珍珠、绿松石、珊瑚和琥珀等是其服饰的主要元素和特色。拉达克人居住的地区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但他们仍然在此处依靠灌溉,发展农业,繁衍生息了上千年。

然而,在全球范围内,在典型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外,从西伯利亚草原到非洲沙漠,再到世界边缘的海岛,还散落着一些非典型性的部落和民族,如北极圈内的涅涅茨人、新西兰的毛利人、巴布亚新几内亚岛上的湖里人、东非大裂谷的马赛人以及居住在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交界的高山山谷中的拉达克人等等,他们虽然居住偏远、人数稀少,但是都拥有和保留着独具本民族特色的语言、信仰、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同样是地球上的一分子。当现代文明和全球化蔓延整个世界,人类的生活方式越来越趋同的时候,这些不为世人所熟知,与现代迥异的少数民族和原始部落,为我们呈现了另外一些生活的可能性,从而让我们意识到,在与我们平行的另一个时空中,还有如此多元和精彩的存在。

■杜立巴人印度和巴基斯坦,亚洲。杜立巴人居住在拉达克地区的Dha-Hanu谷地。历史学家认为杜立巴人是纯正的雅利安人后代,他们身材高大,面容美丽,有浅色的大眼睛、丰满的嘴唇以及独特的鼻子和眉毛。为保持纯正血统,杜立巴人不与异族通婚,他们的外形、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占大多数的藏缅语系种人完全不同。杜立巴人信仰佛教,苯教和万物有灵论的信仰也同时存在。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在全球化境遇内艰难生存的异族和部落正面临和经历着渐渐消失的命运。他们悠久的文化和独特的风俗在与全球化抗衡的浪潮中节节败退,也许终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的“惊鸿一瞥”。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全球化急剧推进的今天,个体和国家之间的差异性越来越小,同质化反而带来身份和认同的焦虑。现代文明和物质主义加剧了人的异化,在全球化中,我们都是“游牧民族”。而那些依然保持着原始的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并生存至今的异族和部落,则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追根溯源和反思现代性的充满乡愁的“精神家园”。

■涅涅茨人俄罗斯,欧洲。涅涅茨人居住在西伯利亚的北极圈内,是游牧民族,以驯鹿为生。他们每年都要穿越苦寒的亚马尔半岛,往返迁徙超过公里。涅涅茨人居住的地区是世界上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冬天温度低至-50℃,夏天则高达35℃。驯鹿在涅涅茨人的生活中地位极为重要,不仅是他们的食物来源,也是他们崇拜的图腾和族群的象征。涅涅茨人的宗教信仰有萨满教、万物有灵论以及祖先崇拜。

“对全球化的激烈反应之一就是重新肯定甚至强化地方性文化。因为乡愁乃是对一种无家可归的反应,怀旧是对传统失落的追忆,本真性的诱惑是因为当下生活变得越发短暂和趋向表面化”。传统和多元文化正在消失,消失的文化需要被看见、被记录、被传播,人类需要寻根和反思当下,正是在这样的情感驱动下,英国摄影师吉米·纳尔逊历时10年,环游全球3年,用4×5大画幅照相机将全球31个原始部落的文化信仰和风俗习惯集中定格下来,并精挑细选了其中的多张,整理收集在《在他们消失之前》一书中。这些图片多方面呈现了这些少数民族和部落的文化和风俗细节,细腻刻画了他们的传统服饰、首饰、武器和宗教图腾,美轮美奂,令人震撼。

奇幻的发现和记录之旅

《在他们消失之前》的完成并不容易,是吉米·纳尔逊生命中的里程碑。当吉米·纳尔逊踏上那奇幻的发现和记录之旅,他的人生也为之焕然一新。

吉米·纳尔逊的职业摄影师生涯开始于年,在此之前他进行了长达10年的专业学习。“我从16岁就开始渴望与众不同的生活,渴望自由和独立,后来我在寻找自我和内心的漫漫旅途中实现了我的梦想。”他离开伦敦,花了一年的时间徒步旅行西藏,其在西藏拍摄的照片受到了广泛赞誉。不久之后,吉米·纳尔逊开始了更大范围的环球旅行,用摄影的方式去发现和记录异域文化,俄罗斯、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和前南斯拉夫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年,吉米·纳尔逊和他的妻子开始了一项长达30个月的摄影项目——“文化中国”,他们几乎走遍了中国的每一个角落,用照相机为这个新兴的古老而现代的国家“画像”,完成的作品在天安门广场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展出,随后传播到全世界。

■西藏人中国,亚洲。西藏人的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年前,是古羌人的后代。西藏人信奉藏传佛教,其已经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拉萨共有约多家藏传佛教寺院,宗教信仰氛围极为浓厚。

年,吉米·纳尔逊开始为全球一线媒体提供专业的图片服务,与此同时,他还尝试用50年前的复古相机去记录与众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经过10年的酝酿,吉米·纳尔逊已经有足够的资本支持他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去寻找那些人迹罕至的原始部落,“他们像一颗颗明珠,散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引我入胜。”年,吉米·纳尔逊正式开始了观察和记录全球31个原始部落的环球之旅。他并非独自一人,而是制定了详尽的旅行拍摄计划,组织了一个专业负责的团队,装备齐全地开始了长达3年的发现和记录之旅。

项目进行之初的一次经历让吉米·纳尔逊至今记忆犹新。那是在天寒地冻的2月,北方边境更是苦寒之地。吉米·纳尔逊到蒙古国去寻访生活在库苏古尔省的查坦人。查坦人属于游牧民族,以驯鹿为主要营生。吉米·纳尔逊和他的团队经过好几天的长途跋涉,夜里在帐篷中休息,白天则要穿越苦寒的冻土地带,行程极为艰难。一开始,查坦人对他们保持警惕,并不十分友好,尽管尽了最大的努力,他们依然没有得到他们吃住和取暖方面的援助,更不用说拍照的许可了。夜幕降临,气温急剧下降,查坦人终于放下戒心,招待他们饮用伏特加。苦寒之地的少数民族嗜酒并善饮,吉米和他的团队很快就烂醉如泥,不省人事。第二天醒来的时候,吉米发现自己和同事横七竖八地睡在蒙古包中,旁边的查坦朋友也睡眠正酣,呼噜声此起彼伏。

■湖里人巴布亚新几内亚,大洋洲。巴布亚新几内亚是世界第二大岛屿,有着世界上最多样化的族群,湖里人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群岛上最大的部落。湖里人用红、黄、黑、白等色彩涂在脸上,用自己的头发制作高高的假发,并插上色彩艳丽的鸟羽做装饰。湖里人是万物有灵论者,相信疾病和灾难来自于神灵和巫术的惩罚。

以酒会友。与第一天的境遇完全不同,吉米·纳尔逊和他的团队受到了查坦族朋友的热烈欢迎,不论老少,所有的拍照要求都得到了满足。这最初的与查坦人打交道的一次经历让吉米·纳尔逊明白,理解并尊重他们的风俗传统,最大程度地释放善意,以心换心,只有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开始时捱一些苦,采摘绝美处的花。要取得这些原始部落居民的信任,获得拍照许可并不容易,但这些影像也因此更显珍贵。

这只是3年拍摄之旅的一个小小的插曲,在吉米·纳尔逊的旅程中,还有很多令人难忘的故事和经历。这些原始部落的文化和传统,历史悠久却面临消失的命运,吉米·纳尔逊想成为他们的见证人,用相机创造出美学和史学气质兼具的恢宏影像,定格下一段段深沉的历史和文明。其中的一些照片有可能会成为记录行将消失的原始部落的“最后的照片”。“这些快要消失的原始部落文化和不为人知的绝美风光深深震撼着我的心灵,我想与世界分享,希望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到这些独特的族群和文化。”这些影像不仅是一帧帧视觉奇观,也应该是一份珍贵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毛利人新西兰,大洋洲。毛利人是新西兰的土著,其历史可追溯到13世纪,其祖先据考证是由波利尼西亚东部迁徙而来。毛利人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擅长航海技术。他们最显著的民族特色是面部刺青,用以威吓敌人。刺青是毛利人重要的民族文化,是毛利人成年的标志,也和仪式及重大事件密切相关,还象征着地位和身份。毛利人是多神论崇拜者。由于长期与大陆隔绝,毛利人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传统。

现代文明中的乌托邦:

最后的化外之地

在纷繁复杂、日新月异的现代世界中,纯粹的人类精神和信仰在哪里?它们在人迹罕至的山谷之中和冰川之上,在危机四伏的热带雨林和河谷之内。吉米·纳尔逊在这些地方发现了那些最后的原始部落,他们在这些化外之地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也在这些化外之地被世人遗忘,他因此试图观察和记录他们的生活。

为了真实而详尽地了解和记录这些原始部落和少数民族,吉米·纳尔逊游历全球并深入这些部落的居住之地,与他们交谈、喝酒,同吃同住。在与这些部落居民深入接触的过程中,吉米渐渐获得了他们的信任,从而可以为他们多角度地拍照。他们不仅为他提供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饮食和住所,还与他分享那无形但可以轻易感知的精神世界,因为这些精神也是我们这些现代人的祖先在工业文明来临之前所拥有的。吉米渐渐适应了这些原始部落民族的生活节奏,并从这些化外之地的原始部落民族身上深深地意识到: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忘记它的来时之路,我们还没有失去我们的原始之根。

■哈萨克人蒙古,亚洲。哈萨克人广泛分布于包括哈萨克斯坦、蒙古、中国、乌兹别克斯坦以及俄罗斯在内的中亚地区,半游牧民族,语言属于突厥语系,信仰伊斯兰教和萨满教,以驯养动物和打猎为生。哈萨克人用猎鹰狩猎,他们视鹰为神鸟,称其为“goldeneagles”。在最近几十年,蒙古国境内的哈萨克人反而比他们在哈萨克斯坦的族人们保持了更多的传统

在危机四伏中,这些原始部落的居民依然对自己的文化和传统高度认同并成为孤独而坚定的守护者。在吉米·纳尔逊的镜头面前,他们骄傲地戴着能够展示本民族特色的装饰品,“披挂上阵”,态度庄严,神情庄重,令人敬畏。吉米·纳尔逊用4×5大画幅传统相机拍摄,以世界上最原始、质朴而纯粹的风景为宏大背景,力图使这些肖像看上去高贵优雅,引人注目。4×5大画幅摄影方式也能很好地捕捉到这些独特文化的细节和其间的细微差别,这些细节包括彩绘的脸庞、刺青的身体、色彩艳丽的首饰、繁复华丽的发型以及神秘的宗教仪式等等。

“如今自命不凡的人类,若想知道自己的渺小,无需仰视深邃无垠的苍穹,只要检视几千年前就存在过、繁荣过,并且已湮没了的古代文明就足够了。”同样,与自然关系密切而和谐的原始部落也能成为我们现代人检视自身的一面镜子。不管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湖里人,还是蒙古的哈萨克人;也不管是埃塞俄比亚的莫西族,还是西伯利亚的涅涅茨人,他们都是这个地球上人类与自然密切联结的最后的纽带。对自然和神的信仰与敬畏,可以引导我们去做正确的事情。工业、科技和信息化的发展,使现代人类渐渐远离自然,也失去了对天地的敬畏和感恩之心。神性的解体、传统的失落以及仪式的失范,是现代人面临严重心灵危机的重要原因,而这些凝聚着原始人性和质朴人情的异族和异质文化,可以让我们重新学会理解与尊重、和平与爱。

■桑布鲁人肯尼亚,非洲。桑布鲁人居住在肯尼亚北部的卡纳湖谷地,在定居之前,桑布鲁人为游牧民族,大约年前从苏丹迁徙至肯尼亚。桑布鲁人的语言和风俗习惯与另一个原始部落民族——马赛人(分布于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相似,以放牧为生,崇尚武力,排斥现代文明,坚守传统。桑布鲁人是一神论信奉者,崇拜创造万物的神——“Nkai”(或“Ngai”),信奉巫术。桑布鲁人喜爱歌舞,唱歌跳舞无需固定乐器和章法,随心而歌,随意而舞。

精彩版式呈现

本文原刊载于《文明》杂志年02期纤身立蒿莱盈翅映溪涧豆娘,属于昆虫纲-蜻蜓目-束翅亚目,是一种身体细长且软弱的飞行昆虫,类似小型的蜻蜓,但不是蜻蜓。豆娘也是有表情的,它有着与人类相似的微笑,也有躲在草茎后羞答答不肯见人的萌态……爱尔兰:历史的回声世界上大多数岛屿都属于一个国家,也有一些岛屿被两个或多个国家划分。而有“绿宝石岛”美誉的爱尔兰岛也是其中之一。爱尔兰岛北部属于英国,南部属于爱尔兰共和国。版权声明《文明》杂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sakesitana.com/htly/84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