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哈萨克斯坦民族政策对新疆跨界民

治疗白癜风最新最佳最好的方法 http://m.39.net/pf/a_4687759.html
浅析哈萨克斯坦民族政策对新疆跨界民族问题的影响

张贵华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乌鲁木齐)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跨界民族这一概念在学术上的界定;对新疆哈萨克族跨界民族的形成作了一个简单的概述;最后对有关哈萨克斯坦政府的民族政策对新疆哈萨克族跨界民族问题的影响作了分析。

关键词:跨界民族;跨界民族问题;民族向心力;哈萨克斯坦民族政策

跨界民族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人们共同体的民族过程与人类社会的国家过程普遍发生的一种叠合现象,也就是说,到了近现代,地球上近三千个族体基本上已稳定定位在约个国家和地区之中,这种数字悬殊的相合,产生两种结果,一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为多民族结构;二是相当一部分民族被国家政治疆界所分割,成为特殊的族体。

一、跨界民族问题的界定

葛公尚倾向于将这一特殊共同体称为“跨界民族”,他认为:跨界民族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跨界民族,就字面意义而言,是一切因政治疆界与民族分布不相吻合而跨国界居住的民族。[1](P.)究其原因,跨界民族是各民族集团之间的自然地理界限日渐模糊和国家间的政治界限日益分明,两者交互影响的结果。所以,狭义的跨界民族是民族本身和民族传统聚居地被国家分隔的产物;广义的跨界民族既包括被国家分隔、消极被动跨界而居的民族,也包括主动积极移民跨界而居的民族。前者是国家分隔的产物,后者是移民的产物。所以,广义的跨界民族是国家分隔力和民族跨界(移民)的双重产物。把民族的移民现象从跨界民族的范畴中肢解出去的做法是不科学的。

朱伦将这一特殊群体定义为“跨界人民”,是指历史文化同源和世居地域连片的跨国界而居的人们共同体。这种共同体既不能被界定为同一个“民族”(nationality),更不能界定为同一个“国民”(nation)。尽管他们部分之间的某些共同性可能比它们所在国的其他人们共同体之间的共性更加明显、更加具体和更加引人注目,但在政治特性上则与“国民”与“民族”截然不同。[2](P.7)

笔者认为,葛公尚先生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定义更有概括性。朱伦先生对其界定更侧重于这一群体各自的政治属性。对这一特殊群体的界定或许由于研究者研究方向、研究视角的不同,加之对语言文字解释的差异,对其称谓、定义略有不同,但这一群体是客观存在的。下面就新疆哈萨克族这一特殊群体做一分析:

据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第六次哈萨克族人口普查数据尚未公布),在新疆境内哈萨克族为人,是区内第三大民族。目前全世界的哈萨克族人口总数不少于1万人,其中约占总数18.7%的.6万哈萨克族散居于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土库曼斯坦、蒙古国、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及其他国家,约占总数70%的.50万哈萨克族居于哈萨克斯坦境内。就目前居住人数状况而言,哈萨克族实际上是一个跨两国而居的民族,分别居住在中国、哈萨克斯坦。跨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居住的哈萨克族是本文的考察对象。

居住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哈萨克族在年之前和居住在蒙古国的哈萨克族并非是跨界民族,哈萨克族的所有居住地皆属中国版图。一般认为哈萨克成为跨国民族是在年(同治三年)清朝与俄国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之后,其实,这种认识并不准确。有关文献表明,早在准格尔汗国时期,大玉兹和中玉兹的部分部落就已经处于准噶尔汗国的统治之下。清朝平定准噶尔统一西北疆域后,原准噶尔汗国控制的哈萨克部落便处于清朝的控制之下,哈萨克族开始跨哈萨克汗国与中国居住。[3](P.-)

哈萨克族源于东北亚,兴于蒙古高原,汇于伊犁河流域,盛于西域——伊犁河流域至哈萨克草原这样一个过程形成的。哈萨克族几千年发展史是东迁西徙和不断的分化、融合、交替的民族史。哈萨克族先民是一个建立了哈萨克汗国、为边陲疆域建设做出卓越贡献的民族。哈萨克民族及其属地是因为缺乏清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保护、统辖,在沙俄帝国的蚕食掠夺之下成为跨国民族,其领地也沦为沙俄属地。

二、哈萨克斯坦民族政策对新疆哈萨克族跨界民族问题的影响

并非有了跨界民族就必然导致跨界民族问题,但必须承认跨界民族的存在为产生跨界民族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产生跨界民族问题有一个过程,而跨界民族问题一旦形成,其处理过程相当复杂,涉及到诸多方面,甚至国与国的关系,难度较大。

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跨界民族问题已成为地区稳定的隐患。下面就哈萨克斯坦的民族政策对新疆哈萨克族跨界民族问题影响做一简单的分析:

(一)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回归”移民政策的实施

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建立了自己的主体民族独立国家。先前因两个阵营矛盾的突现而被掩盖的各种民族主义情绪逐渐显露出来;宗教的复兴、民族传统文化与历史的回归形成一股影响新疆稳定的逆流。哈萨克斯坦在独立之初就实行了号召全世界哈萨克人回归所谓“历史祖国”的政策。为此,哈国制定了回归目标将“哈萨克人返回历史祖国”作为哈国移民政策最主要的优先方面;特设国家移民基金用于安置回归祖国的哈萨克人的单独计划;积极做境外哈萨克人的工作:1.研究境外哈萨克人的移民情绪,时刻更新愿意回归历史祖国人员的数据库。2.境外(哈萨克斯坦以外)哈萨克人最大限度地被告知,“历史祖国”给予“回归者公民”的“最惠待遇”,例如:不管回归时间长短均给予国籍;到移民居住地点的费用(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由国家移民基金负担。哈国该“回归”移民政策在年9月16日由内阁总理巴尔金巴耶夫签署后作为政府决议发布的。[4](P.)

显然,哈萨克斯坦政府在民族问题上的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建设中的一种不十分成熟的表现,“事实上生活在不同国家中的哈萨克族人并不一定是今日哈萨克斯坦境内哈萨克族人的一部分。”哈萨克斯坦的此种举措给新疆的民族关系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不利于新疆政治的稳定,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新疆哈萨克族人才的流失。

据年7月我们在新疆塔城市三中(哈萨克族双语中学)的调查问卷(共份)问题:

1.如果有机会,我希望能去哈萨克斯坦定居?有的人选择同意,有33人选择不同意。

2.您认为他(们)去哈萨克斯坦上学的主要原因是那些?有82的人认为中国学费太高,家庭经济负担过重,有40的人认为主要原因是哈萨克斯坦有亲戚资助,有30的人认为去那里上学的主要原因是在哈萨克斯坦学校毕业后更好就业,有48的人认为去那里上学的主要原因是哈萨克斯坦社会环境更宽松,语言交流更方便。

3.您认为他(们)在那里工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45人认为中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人认为哈萨克斯坦就业机会多,更有发展前途,收入更高,有25人认为哈萨克族在哈萨克斯坦更受重视。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不难看出,跨界民族地处不同的国家,不同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为跨界民族提供了更多的参照物,他们有了更强的精神后盾、物质后盾,总指望对面的同胞能为自己做点什么,除此之外,对所有被分裂的民族来讲,民族主义是一个神圣的召唤。

俄属哈萨克民族经过俄罗斯(含苏联时期)的长期统治,在原有哈萨克——伊斯兰文化的基础上,已深深地烙上了斯拉夫文化(主要是俄罗斯文化)因素。年前,苏联境内的哈萨克族业已形成了哈萨克——伊斯兰——斯拉夫(主要是俄罗斯)文化共同体,成为跨居俄国(苏联)的哈萨克族社会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而中属哈萨克族在年以前中国处在一个社会动荡的年代,同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族相比,中国的哈萨克族更多地保留了自身的传统文化特色,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对自身进行着调整,以便同整个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相协调,从而形成了哈萨克——伊斯兰——汉文化。不能否认,当前中国哈萨克族聚居区的经济发展与国内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中哈两国的哈萨克跨界民族间也有一定的差距,中属哈萨克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其现代性明显低于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人。但是,在强烈的民族意识之下,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回归”政策的外力推动之下,盲目跟风移民也将是不理智的,大部分往往处于社会底层。毕竟此哈萨克族人非彼哈萨克族人。[5](P.)

(二)哈萨克斯坦伊斯兰教的复兴

在整个苏联时期,无神论思想和反宗教宣传,一直处于苏联包括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地位,经过几代苏联领导人的努力,伊斯兰宗教思想在中亚地区日益淡化,表现在喜好自由的哈萨克人身上显得更为明显。

哈萨克斯坦独立后,同其他原加盟共和国一样,都否定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摒弃了无神论思想。针对国内全民族的信仰真空,国家领导人借助于民族主义和宗教精神的感召力,激发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哈萨克斯坦各阶层领导人不同程度地在公开场合发表支持伊斯兰复兴的言论,国家总统专程赴麦加朝觐。国家领导人的这些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哈萨克斯坦宗教复兴思想的不断升温。

哈萨克斯坦伊斯兰教的复兴和发展是从培养伊斯兰教专职人员开始的。在阿拉木图成立了伊斯兰学院和培养伊玛目的马尔科伊斯兰启蒙学校。在哈萨克斯坦首次举行了独联体国家的《古兰经》比赛。这无形中加重了新疆哈萨克族的宗教意识,随着新疆哈萨克族游牧民定居工程的推进,牧民宗教活动日益频繁,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宗教氛围往往成为新疆哈萨克牧民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参考。据我们年7月新疆塔城的调研资料显示,45%的哈萨克族人认为哈国的宗教政策更适合他们;30%的人希望从事“宗教神职人员”的职业。[6]

哈萨克斯坦政府鼓励境外哈萨克族人回归的民族政策不利于与邻国的友好相处;其对伊斯兰教的大力扶持,一定程度上也给新疆哈萨克族跨界民族问题带来隐患。

参考文献

[1]葛公尚.当代政治与民族问题[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阿依登.论中哈两国哈萨克跨国民族的和平跨居[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5.

[3]贾合甫·米尔扎.汗哈萨克族历史与民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4]郝文明.中国周边国家民族状况与政策[M].北京:北京民族出版社,0.

[5]王希隆,汪金国.哈萨克跨国民族社会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6.

[6]江纳特·塞依迪阿里·科译.哈萨克斯坦伊斯兰教的复兴[N].法律报,-12-3.

[责任编辑:赵兴宇]

收稿日期:-02-03

作者简介:张贵华(-),女,山东烟台人,新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sakesitana.com/htly/84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