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说禅

我们现在经常把别人口中常说的某些话或某些词称作“口头禅”。通过一个人的“口头禅”其实能够大约判断其性格特征,如果多是积极的“没问题”、“你能行”等等,此人多半是较为乐观开朗、喜欢助人为乐的。如果满足负面情绪和抱怨,那毫无疑问,此人近期应该是有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心中积郁而不得发泄。

但是,我们为何会成把这种多次重复出现在某一个人的语言系统的词或句称为“口头禅”呢?

让我们一起回顾禅发展到禅宗的历史,来尽量逼近真相。

禅本意是静虑,多指打坐静修。“禅”可分为“口头禅”、“文字禅”、“实修禅”。由达摩祖师传入中国,达摩祖师在印度是第28代,而在中国则是禅宗的开山鼻祖。达摩经由“一带一路”从广州北上到到金陵(南京)传法,后又北进到嵩山少林。当时传闻达摩在嵩山面壁九年,按照北师大徐文明老师的说法,达摩应该在华有69年,之所以会被后来者误认为是9年,和中国古代“六十一甲子”的天干地支纪年法有很大关系。而且其修行应该称之为“闭关”,因“面壁”多是贬义,“面壁”多是“思过”。

当然达摩创设的禅宗后来发扬光大是在六祖慧能时期。慧能的故事大家基本耳熟能详,尤其是那首区别与“渐悟派”神秀的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之所以这首偈能够胜过“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主要是禅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明心见性、立地成佛”,所以“无”胜于“有”,所以神秀的实物比拟就不如慧能的“四大皆空”了。

铺垫了这么多,其实就是谈禅宗的起源和发展,为的是更好地理解“口头禅”。禅虽然是“舶来品”,但禅宗确实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因为其正好处在儒释道合流的重要关口。所以,作为一门宗教信仰,宗教家和哲学家最大的区别在于,哲学家可以“清谈”可以沉迷于“名实之辨”、精心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而宗教家必须实践自己的信仰。禅宗其实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的成语、谚语或故事来讲解佛理,这也是禅宗本土化不可避免的,而中国古代是非常注重实用的,讲究名实一致和知行合一,所以就把那些“空谈佛理”之人说的话称为“口头禅”。意指其人只能在“口头”言“禅”,无法具体实践修“禅”,其实背后反映的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用”倾向。

其实与我个人而言,还是比较倾向神秀的“渐悟派”,因为“顿悟”是否是真“悟”确实难以考证。而且后来“禅宗”发展到“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虽有禅意,但离现实远矣,容易陷入“空谈误国”的流弊。

至于“口头禅”后来如何演变成指别人口中重复出现的话,如果能有时间详细爬梳,应该是一部非常有趣的语言演变史了。

赞赏

长按







































北京哪个治疗白癜风医院比较好
最好的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manz.com/htly/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