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江
年生于山东烟台
现任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
宁夏画院名誉院长
国家一级美术师
院艺委会委员
文化部优秀专家
文化部现代工笔画院副院长
中国水墨画院副院长
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
中国美协会员
中国画学会理事
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法国鲁拉德骑士团成员
于文江工作室导师
我心飞扬cm×cm年
访谈于文江
蔡风华:于老师,您是《华夏美术》的老朋友了,它见证了您的成长历程,三十多年的艺术追求,您的作品更加成熟。返观您的作品,您是如何看待的?
于文江:我是从山东走出来的画家,是《华夏美术》的老朋友了。对山东有一种独特的情感。《华夏美术》也见证了我一路走来的成长历程。我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毕业后很顺利地进入山东美术馆,后来调入中国国家画院。这一路走来,也是非常简单的,阅历也谈不上丰富。我的毕业创作《小伙伴》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并获奖。此后,第七至十二届全国美展均参加并获奖。从今天的作品来返观以前的作品,会有不满意,但感觉很亲切,也是在不断思考和再认识中逐渐走向成熟的。一个勤于思考与审视自己的画家总会不断反省把握自身,以期获得超越、提高。倘若没有过去的积累,也不会有今天呈现在世人眼前的成熟的作品。我常说的一句话是:画家的一生往往都在考虑两件事:一是思考画什么,二是思考怎么画,包括题材、表现手法和作品意境。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不同的思考,我尽可能不去模仿古人,尽可能和身边的人拉开一定的距离,尽可能找到自己的绘画语言,尽可能不去重复自己。中国式的绘画思维总让我生出归依之感,可以栖身寄托似的。我常想,人物画怎样才能画出山水画的幽意与远意,怎么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这是我一直在思考和追求的。
晨祈cm×cm年
印度所见之印度绣女cm×68cm年
蔡风华:于老师,在中国当代画家中,您的人物画独树一帜。对于您作品的解读,大家习惯从表现手法、风格等角度去评价,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于文江:中国画讲求传承,我认为传统永远不是静态的。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灿烂辉煌,今天的创新也可能成为明天的传统。真正的画家能够沟通这种力量,传承文明并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要有对技法的驾驭能力。以我个人的观点来看,山水、花鸟、人物,包括传统绘画中的工笔、写意,其实无须太过泾渭分明。人物画中的人物不是存在于真空之中,它融于生活,艺术创作说到底还是生活赋予我们精神世界的情感表达。我一直不断地去完善自己的绘画语言,即无须分辨它是哪种题材。事实上,我的作品更有“本土”的偏执,溪边野花、田间草虫、午后阳光等,都让画中人物有了鲜活的生命力。传统中国画发展到今天,要把最好的因素充分调动起来。所谓工笔、写意,大写意、小写意,在我看来,它仅仅只是一个名词,区分本身是不科学的。绘画作品中,语言的丰富性本身就是一种多元的挑战,艺术家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观察和表达方式,塑造艺术形象的同时也是在塑造自己的心灵。中国画发展到今天,单纯的笔墨形式已无法满足当下的审美需求,人物造型、用笔设色和光影意境都要适应艺术的发展,语言形式也必然要丰富多彩。
马克思童年时代的特里尔城cm×cm年
蔡风华:于老师,您年创作的作品《马克思童年时代的特里尔城》,受到社会各界的北京去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比较好哪家治疗白癜风最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