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历代名著每日功课弘明集

卷首语

年南京市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举办了“南京传世名著”评选活动,通过专家初选、名家推荐、大众点赞、专家评审,最终从近万部与南京有关的作品中,评选出24部“南京传世名著”。由南京出版社出版的《南京历代名著》编汇集了专家推选的50种候选图书(含24部人选书目和26部未入选书目),并邀请专家对其分别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介绍这些名著与南京的内在关系,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独特魅力。

年1月4日起,“书香南京”   佛学颇有研究的徐文明教授认为,僧祐还是一位著名的艺术家,光宅大佛、摄山大像、新昌大佛都是在他负责下营造完工的,一些著名佛像也都委托他管理。由于长期亲自参加营建和铸造,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僧祐成为当时享有盛名的建筑、雕塑的设计家。有传说,被历代称颂的千年栖霞山千佛岩,心思巧夺天工的僧祐也参与营造。

  摄山大佛在南京栖霞寺。这座无量寿佛佛身连座高四丈,二菩萨高三丈多。近代,摄山大佛被涂水泥,只能从大体形制看出,与同时期的北朝作品属相同的风格。

  栖霞寺再往上爬,就是千佛岩,现代很多人在此游览休憩或参佛。千佛岩内依山凿造的石刻,是南朝齐梁间封建贵族及一般佛教信徒所修。据记载,这里共有窟龛座,雕像尊,大部分都是先后同时代的作品。

  中央美院研究佛教艺术的教授金维诺认为,摄山大佛、千佛岩对了解僧祐及其所代表的南朝齐梁两代艺术家的水平与风格,有着不可代替的价值。

钟山定林寺在哪儿?

▲钟山定林寺

  钟山定林寺因刘勰的《文心雕龙》学术成就而名垂青史。其实定林寺也造就了僧祐。不过当代的南京人几乎很少有人知道南京历史上有这座寺庙。

  原来,随着战火等原因,定林寺自唐代后湮没无闻。南宋乾道年间,高僧善鉴移寺额于南京江宁方山重建定林寺。

  年后,考古学者多次勘察,在钟山南麓发现该寺旧址,并在寺址考古中获得一批南朝至唐代的珍贵文物,它们有陶瓷质地的碗、钵、盏、灯、水注、罐、碾、臼、砚台等寺庙日常生活用品,还有石雕柱础以及筒瓦、板瓦、莲花纹砖、兽面纹和莲花纹瓦当、脊兽等建筑构件,生动反映了古定林寺僧祐、刘勰等寺庙僧侣的生活。

6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汉族文学理论专著。成书于公元—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写于钟山定林寺。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10卷,50篇。全书重点一是反对不切实用的浮靡文风,二个是主张实用的朴实文风。刘勰把全部的书都当成文学书来看,所以本书的立论极为广泛,是研究发展的,直至明末李时珍《本草纲目》问世以后,才代替了它。

推荐人:洛夫,著名诗人。

推荐词:我乐意推荐《文心雕龙》,这确是我国最早最伟大的一部文学评论,我一向喜欢阅读。《文心雕龙》内容丰富,体系完整,既卓立于当时,又影响于后世。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鲁迅先生将它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提并论,赞誉它『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名副其实也!

▲刘勰(图片源自网络)『夫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摘自《文心雕龙》

本书作者

刘勰(约年—年),字彦和,山东莒县人,出生于京口(今镇江)。南朝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

南北朝宋泰始初年(公元年),刘勰生于京口(今镇江),字彦和,原籍东莞(今山东省莒县境内)。刘勰很早就成了孤儿,他发愤图强,热爱学习。因为家里太穷而没有娶妻结婚,和沙门的僧人住在一起,十多年后,他对那些经文都很精通。他分门别类地整理了这些经文,抄录下来,还为经文写了序言。如今定林寺里面藏的经文,都是刘勰编写修订的。

天监初年,刘勰开始担任奉朝请,兼职做中军临川王宏的秘书,后升职担任车骑仓曹参军。担任太末县县令时,政绩清正廉洁。兼任东宫咨询专家时,刘勰向皇上建议佛教和道教都应该与其他的宗祭祀一起改革。皇帝下诏书讨论此提案并按刘勰所提建议通过。后升任步兵校尉。奉皇命和慧震在定林寺撰写订证经文,后请求出家,帝允许出家,改名慧地。不久去世。

32岁时刘勰开始写《文心雕龙》,历时五年。

卒年歧说甚多。一说卒于梁普通元年(公元)和二年(公元年)之间,一说卒于梁大同四年(公元)和五年(公元年)之间。

刘勰与南京的不解之缘

生活在南京的人,对杜牧的《江南春》一定不陌生。诗里描述六朝时期南京寺院林立的盛景时,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到所谓的『四百八十寺』,就不得不提到位于钟山的南定林寺。这个寺院始建于南朝宋,到南朝梁时规模已非常庞大。《文心雕龙》的作者、南朝著名文学家刘勰,即与这座名刹有不解之缘。

据《梁书刘勰传》记载,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他出身于寒门庶族家庭,父亲去世很早,家道由此中落。虽然刘勰一向喜爱读书,从未因为生活困难而放弃学习,但在注重门第的南朝,刘勰的才华很难得到施展,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存在问题。他只有依靠在当时大多有政治背景、物质和藏书都有保障的寺庙,才能获得个人生活和文化知识上的支持。

南齐永明二年(年),刘勰正是在这样的境况下进入了定林禅寺,度过了他的青年时期。在寺中高僧学者僧祐的指导下,他对佛法有了更精到的见解,而在整理寺院典籍时,刘勰亦阅读寺院所藏各类文献。正是在居住钟山定林寺的最后几年期间,大约从齐建武二年(年)至齐中兴元年(年),刘勰完成了《文心雕龙》。

▲南京方山定林寺(图片源自网络)

然而,这部伟大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一开始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刘勰趁文坛泰斗沈约出行的时候,带上自己的著作,在沈约车前摆出要卖书的样子。沈约看到了,很好奇,把书拿过来读,读后大加称赞,还常常搁在案头翻阅。沈约不仅文学地位高,也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刘勰鬻书』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建康城,刘勰也因此受到朝廷的注意,踏入仕途。梁朝代齐之后,刘勰到了主持编录《文选》的梁昭明太子萧统身边,成为其重要的文学侍从。

前人文章奠定理论基础

鲁迅先生曾说,魏晋是『文学的自觉时代』。魏文帝曹丕将文学置于很高的地位。文学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士人参与到文学创作中来。南朝宋文帝时期,更设立文学馆,文学得到了官方的认可,成为一种独立的学问。闻名后世的《文选》和《玉台新咏》两部总集,也是在南朝后期编纂完成的,可见南朝文学创作风气之盛。

然而,文学毕竟是一门新兴的学问,在文学创作中,许多问题被提出来。比如:文学与经典及史学的关系如何?不同的文体之间是否存在写作方法上的差异?抒情创作和普通公文写作有什么不同?诗文的声律、修辞和用典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在思考和争论中,产生了不少文学理论。比如曹丕、陆机、挚虞等人对文体分类的讨论,南朝永明时代有关诗歌声律的『四声八病』学说,南朝人关于文学审美性与实用性之分的『文笔之辨』等,这些都为《文心雕龙》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人,包括刘勰本人,也没有停止对文学理论问题的思考。刘勰以『文心』二字作为书名,表明他对文学宏观理论的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北京白癜风医院那里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sakesitana.com/htjj/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