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
按
自年5月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建立以来,中德两国在教育、文化、媒体、体育、青年等人文交流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促进中外人文交流领域的相互借鉴与经验共享,为收集展示中德人文交流领域近年取得的重要成果,也为了迎接年即将召开的第二次机制会议,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特举办首届“中德人文交流”摄影大赛。
“光影中德”系列故事
主题为“以镜头光影,展现中德人文交流”的首届“中德人文交流”摄影大赛活跃在中德之间的广大摄影爱好者及所有热心中德人文交流人士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征稿期间,我中心共收到来自中德两国96位投稿人(含投稿单位)的幅摄影作品。而每一幅(组)作品都隐藏着或激情澎湃或深刻感人或温暖坚定或泪水欢颜的“光影中德”故事,让他们一起跟随着摄影人的镜头与文字,探寻光影之瞬的心声。
接下来,一起欣赏,“光影中德”系列故事第14篇。(上期回顾:乐谱背后的中德音乐文化交流之歌
光影中德)
“以镜头光影,展现中德人文交流”摄影大赛
入围奖
《师生重逢》
文
刘同兰
摄
袁晓平
海耶尔夫妇是一对德国博士,八十年代分别在华东师大和复旦大学任教,住在同济大学专家楼,是我夫人的老师。今年我们自驾一带一路,6月11日专程到耶拿看望他们,他们指着车牌上的“沪”字说,这是上海,我们曾经工作的的地方。
——.6.11德国耶拿
光
影
中
德
“光影中德”系列故事
——第14篇
《师生情意深的故事》
文
刘同兰
摄
袁晓平
位于德国中部萨莱河畔,有一个漂亮美丽的光学小城叫耶拿,那儿居住着我的老师:古德隆·海耶尔女士。
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不久,各所高校师资紧缺,特别德语这类小语种更是如此。在教育部和外专局的帮助和支持下,华东师范大学德语专业盼来了德语语言博士——古德隆·海耶尔女士,其先生彼德·海耶尔博士被派往复旦德语系任教。
当时,我留校工作不久,组织让我担任海耶尔女士的生活翻译,同时以学生的身份参加了她举办的青年教师进修班。从此我与海耶尔女士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
后排右三为海耶尔女士,前排右一为本文作者
海耶尔女士知识渊博,教学严谨,为人热情,深受华师大师生的爱戴。在为她担任生活翻译时,向她学到了许多林林总总的生活词汇,无意中为我今后的留学生涯为解决吃住行等生活问题带来很大帮助;在参加她执教的青年教师进修班里,不仅学了与德语有关的语言学和词汇学,还学了教育法和教育心理学,对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最让我感动的是,她和她的先生对中国、对上海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他们喜欢中国人的欢乐开朗,他们赞赏戴红袖章的上海退休老人维持交通秩序的生活状态,他们更欣赏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在他们的家中可以看到墙上挂的、橱窗里放的、书架上摆的都是与中国有关的作品与书籍,就像一个小小的中国博物馆。
每次回国,他们都要举办大大小小的不同形式的“关于中国”的交流会,把他们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告诉给亲戚、朋友乃至朋友的朋友,宣传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讲述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海耶尔女士多次应邀来华东师大任教,每次都让我受益匪浅。
年秋天,怀着对上海的眷恋,海耶尔夫妇旧地重游,再次来到上海,来到华东师大。师生重逢格外高兴。教学之余,我和德语系的系主任陪他们夫妇俩再次游览上海市景及周边城市,参观了华东师大闵行新校区。他们为上海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感叹,为华东师大快速发展而高兴!
年,我们参加了由“野驴摄影部落”组织的“一带一路”房车自驾游。在制定计划时,我产生了去耶拿看望老师的想法,并得到先生和两位同伴的支持。
年4月28日,我们从上海出发,在新疆霍尔果斯出境,经过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塞尔维亚、波黑、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奥地利等12个国家,6月10日下午,当我们驾驶房车风尘仆仆专程来到耶拿,看到我的老师海耶尔女士时,激动万分,我们相互拥抱,热泪盈眶。当看到我们沪H·Y上海车牌时,海耶尔先生情不自禁地指着“沪”对我们说,这是上海,在那儿我们生活工作了多年。这一幕迅速被先生用相机照了下来,也就有了这次“中德人文交流”摄影大赛的投稿题材。
我们的到来,让海耶尔一家欣喜万分。她亲手制作了各类精美糕点、备了许多特色饮料招待我们,她让她的女儿开车送我先生和朋友参观耶拿景点,连82岁高龄的海耶尔先生也亲自出马陪同并讲解。而我就留在海耶尔女士身边与她聊天,从家庭到工作、从中国到德国、从80年代到当今和未来,畅所欲言,无话不谈。我们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陶醉在未来的憧憬中。
然而美好时光流逝太快!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相遇又分别,相聚是那么短暂,分别却那么长久,唯独祝愿依旧如故。衷心祝愿海耶尔老师夫妇健康幸福!祝愿中德友谊万古长青!
刘同兰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