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fànbài
注音:ㄈㄢˋㄅㄟ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佛教谓作法事时的歌咏赞颂之声。南朝梁慧皎《高僧传·经师论》:“原夫梵唄之起,亦肇自陈思。”宋陆游《游卧龙寺》诗:“君不见天童径山金碧浮虚空,千衲梵唄层云中。”清纳兰性德《水调歌头·题西山秋爽图》词:“空山梵唄静,水月影俱沉。”朱自清《看花》:“大殿上正做晚课,送来梵呗的声音。”参阅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六。
1基本介绍梵呗是佛教徒(确切地说是指出家人比丘、比丘尼)举行宗教仪式时,在佛菩萨前歌诵、供养、止断、赞叹、修持的音声修行法门。包括赞呗、念唱。
梵,是印度语“清净”的意思。呗,是印度语“呗匿”的略称,义为赞颂或歌咏。梵呗与梵乐、佛曲、佛乐有截然不同的区别,不能等同音乐。一般佛曲不能称梵呗。
梵呗是由陈思王曹植的鱼山梵呗开始的(唐密和显教)。著名的鱼山梵呗是三国陈思王曹植在鱼山汉化创制的特称,是中国化梵呗标准原声的简称,属印度声明学的中国汉化念经体系,是解决汉梵“单奇”、“重复”唱诵的体系。历史以来鱼山成为正宗梵呗标准的代名词。流失千年,经肩负传承使命的梵呗高僧永悟禅师正本清源,实名原归,传承重辉,于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建的鱼山梵呗寺,享有“梵呗祖庭”之美誉承传梵呗文化的使命,有《鱼山声明集》、《中国鱼山梵呗论文集》、《鱼山梵呗声明集》、《鱼山梵呗传承法要》等专著行世。
著名的鱼山梵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永悟禅师确定传承保护的五大要素:一传承人释永悟、二代表作太子赞、三传承堂号声明堂、四传承日佛诞节、五传承方式的谱系五十字辈。代表作是“佛诞节”赞叹、供养、浴佛、唱诵的太子颂《释迦大赞》,此赞唯有在每年“佛诞节”浴佛赞颂太子使用一次。于年,确定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佛诞节为“鱼山梵呗传承暨剃度护法居家菩萨戒法会日”,至今已成功传承六届。为复兴梵呗文化传承神圣有序,按照原赞填词《东阿王赞》,既可赞叹佛教音乐鱼山梵呗创始人陈王曹植,又可平时练习梵呗,既不亵渎佛法,又不违背戒律,而且更好的保护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鱼山梵呗文化传承发展的内涵,重建的鱼山梵呗寺与声明堂,享有“梵呗祖庭”之美誉承传梵呗文化的使命,对复兴文化、弘扬佛法起着深远重大的意义!可谓功德无量!
梵呗注册徽标说明:佛光普照的“花开见佛”是以两片碧绿的“莲叶”捧起敲打着净化人心的木鱼、放出奇异彩虹的五明圆满“佛光”瑞相,光环上,显现映出“南无阿弥陀佛”五线谱的音韵。音符倒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一番风味;整体构成一尊如意莲花“佛光普照”的吉祥“禅定坐佛”,象征佛陀“宣说神咒”的梵呗,响彻净化整个宇宙的真理,正是包涵“一日一月一世界,一花一声一如来”之境界。清净智慧、吉祥圆满,梵呗“花开见佛”见闻者当受持熄灭万缘,清净身、口、意、三业,智慧圆满。以莲叶,木鱼,佛光构成吉祥如意,佛光圆满的花开见佛禅定图。声光一体,可谓是珠联璧合,浑然天成。寓意深妙,智慧之智,耐人寻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梵呗传承人永悟法师设计)。
2历史渊源异国风味
自佛教传入至三国时,来自印度、西域的一些高僧在汉地传播、翻译佛经的同时,也带来了印度、西域的佛教音乐。
月氏人支谦据《无量寿经》、《中本起经》制成《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康僧会亦曾制此曲,又传《泥洹呗声》。
此外,作“胡呗三契、梵响凌云”的帛尸黎密多罗也是西域人;月氏人支县南“裁制新声,梵响清美”,传“六言梵呗”于后世。“原夫经震旦,夹译汉庭。北则些(法)兰,始直声而宣剖;南惟(康)僧会,扬曲韵以讽通。”(宋赞宁《宋高僧传》)他们所传梵四,应该是西域风格的佛曲。然而,这些异国风味的“胡呗”并没有广泛流传开来。
曹魏时期我国最早创作梵呗的是曹魏时代陈思王曹植,他尝游鱼山(一作渔山,今山东阿县境),闻空中有一种梵响(岩谷水声),清扬哀婉,细听良久,深有所悟,乃摹其音节,根据《瑞应本起经》写为梵呗,撰文制音,传为后式。
其所制梵呗凡有六章,即是后世所传《鱼山梵》(亦称《鱼山呗》见《法苑珠林》)。”。[唐]释道世撰《法苑珠林》卷三十六载曰:“植每读佛经,辄流连嗟玩,以为至道之宗极也。遂制转赞七声,升降曲折之响,世人讽诵,咸宪章焉,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其生动心,独听良久,而侍御皆闻,植深感神理,弥悟法应,乃摹其声节,写为梵呗,撰文制音,传为后式,梵声显世始于此焉。”
谢安“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之遁游处,出则渔戈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由此看来“曹子建游鱼山,闻岩谷水声写之,制梵呗之谱,当为东土梵呗之始”。释慧皎《高僧传.十三经诗论》载曰:“始有魏陈思王曹植深爱声律,属意经音,既通般遮之瑞响,又感鱼山之神制;于是册治《瑞应本起》,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又云:“昔诸天赞呗,皆以韵入弦管,五众与俗违,故宜以声曲为妙。原夫梵呗之起,亦肇自陈思。始著太子颂及啖颂等。因为之制声,吐纳抑扬,并法神授,今之皇皇顾惟,盖其风烈也。”
曹魏特点曹植将音乐旋律与偈诗梵语的音韵与汉字发音的高低相配合,使得佛经在唱诵时天衣无缝,“贵在声文两得”。采取以梵语发音为基础,与新制偈颂相结合的方法,解决了用梵音咏汉语“偈迫音繁”;以汉曲讽梵文偈颂,“韵短而辞长”的问题。
有了曹植的经验,历代僧人们便开始尝试着进一步用中国民间乐曲改编佛曲或另创新曲,使古印度的梵呗音乐逐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梵呗从此走上了繁荣,发展的道路。
其后支谦、康僧会、觅历等高僧结合当时中国民间音乐以及正统文学开创和初步形成了中国佛教音乐体系——中国梵呗。六朝的齐梁时代,佛教徒开始吸取民间文艺形式(如“转读”“唱导”等)。此时是我国梵呗发展的重要时期。《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卷七七八年)载有齐王融《法寿乐歌》十二首,每首均五言八句,内容歌颂释迦一生事迹,从其歌辞体制来看,无疑是用这种华声梵呗来歌唱的。
隋唐时期隋唐时代,佛教不仅盛行俗讲音乐(讲唱经文及佛教故事),而且由于西域交通的发展,西域方面的梵呗也渐渐传入汉地。此外还有从其他佛教国家传入的佛曲梵呗,有些梵呗还为朝廷乐府所用,所有这些都对中国梵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说中国梵呗从此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
陈旸《乐书》卷载“胡曲调”,记录唐代乐府所采用的梵呗就有《普光佛曲》《弥勒佛曲》《日光明佛曲》《大威德佛曲》《如来藏佛曲》《释迦牟尼佛曲》《烧香佛曲》《十地佛曲》《观音佛曲》等26曲。现存的唐代佛教歌赞资料有善导《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和法照撰的《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净土五会念佛咯法事仪赞》。所用曲调当仍是梵呗声调,唐代流行的变文也是梵呗的音韵。敦煌经卷所载唐代佛曲就有《悉昙颂》《五更转》《十二时》等多种音调。
宋元时期宋元时期,我国器乐演奏的形式非常盛行,佛教也较多地采用了这一通俗的形式来供养佛菩萨,并以此来接近民众,以此来接收更多的佛教信徒。同时也大量吸取了南北民间曲调和曲牌,各地寺院相继产生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梵呗。但主要是南北之别,佛乐史上颇有影响的《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一书,就是采用南北曲的各种曲调填写的,本书50卷,明永乐十五年至十八年(—)编。
流传信息据有关资料不完全统计,现在一般常用的梵呗中所用的南北曲调近二百曲。除了六句赞多用《华严会》外,其余如《挂金锁》《豆叶黄》《望江南》《柳含烟》《金学经》《金砖落井》《破荷叶》以及《寄生草》《浪淘沙》等都是最常见的。
近年来,闻北京、江西、天津、厦门等地相继成立了佛教音乐团,已整理、出版、发行中国梵呗的音响磁带。在传统梵呗的基础上又大胆创新,已将电子琴等现代乐器用于佛门梵呗,在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中国梵呗这一古老的佛教传统文化也遇到了挑战,但只要有佛界及音乐界等各界同仁的努力,它会随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充实,并会使之流传百世。
3后世影响十诵律
如听梵呗,其利有五:
一者身体不疲,
二者不忘所忆,
三者心不懈怠,
四者音声不坏,
五者诸天欢喜。
相传昔时有僧讽诵《大佛顶首楞严神咒》,天上的天神闻声,长跪合掌恭敬谛听,直待咒文诵完始起身离去。
长阿含经音声具足五种清净,乃名梵音:一、其音正直。二、其音和雅。三、其音清彻。四、其音深满。五、周遍远闻。
法华经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南海寄归传能知佛德深远,体制文之次第(能体悟佛法),能令舌根清净,能得胸脏开通,能处众不惶不惧,能长命无病。
梵呗的伴奏在梵呗的伴奏方面,以法器磬、铛、铪、铃、鼓、鱼等为主,也配以简单的管乐器。如《翠黄花》《挂金锁》《水洛因》《八句赞》《准提咒》《普庵咒》等。其中《普庵咒》不仅为寺院所用。琴乐、琵琶曲和管弦合奏都有同名曲。全曲由《释章谈句》《初起咒》《香赞》《莲台现瑞》《二起咒》《钟声》《鼓声》《钟鼓同声》《鸣钟和鼓》《清江引》等组成,是一组特别优美的梵曲。
4形式用途梵呗在寺院中主要用于三方面:
一,讲经仪式。
二,六时行道(即朝暮课诵、斋供)。
三,道场忏法。
在这些法事活动中举唱焚呗,称为作梵,佛教认为梵音具有止息喧乱、便利法事进行的作用,所以教徒按照梵呗初梵、中梵、后梵这三节的不同要求,在法事活动的前边、中间、后边选择作梵。但近世在讲经传法时已将传统的《如来梵》《云何梵》《处世梵》改呼《钟声偈》:“钟声传三干界内,佛法扬万亿国中;功勋祈世界和平,利益报檀那厚德”以及“天上法王法,法王法如是”等梵呗。
六时行道梵呗,为古来各宗所共遵行。无论何宗何派,均受持诵习朝暮课诵。如逢朔、望日以及佛菩萨祖师诞服及纪念日,在功课的前边、中间另加有梵呗。六时行进梵,一般最流行者是六句赞及八句赞。六句赞是南北通行的赞词,其赞由六句29字构成,故称为六句头赞。北方还有一种赞谱名《迓古令》,赞词共有十条,亦名十供养赞,即香、花、灯、涂、果、乐、茶、食、宝、衣各系一谱,第一赞《清净妙香》共四句20字,可用六句赞谱唱念,八句赞系由八句赞词构成,多在诵经之后,法经中间唱之,亦称大赞。如《三宝赞》《弥陀赞》《观音赞》等都以八句构成。
道场忏法,其旨在化导俗众,即“诸佛善权方便,立悔罪之仪”,所以其仪式尤为重视歌咏赞叹,道场忏法的内容可谓丰富多彩。最常用的有《蒙山施食》《瑜伽焰口》《水陆》《梁皇宝忏》《大悲忏》《三昧水忏》等。在这些佛事活动中,梵呗的内容极为丰富,但多以《四大祝延》《八大赞》为主。即《唵嘛呢叭*(左口右弥)吽》《唵捺嘛巴葛瓦帝》《唵阿穆伽》《佛宝》《西方》《十供养》等赞呗,除此以外,佛教徒在每堂忏法结束时,加一些俗调赞词来慨叹人生无常,劝世人早日觉悟,回头是岸,如《青山无雨叹人忙》《春宵梦》《南柯一梦熟黄粱》等。或者赞叹西方极乐世界妙境,祈亡者灵魂勿恋红尘,回向西方,同登极乐彼岸。
5文化遗产年12月20日,永悟禅师编著的《鱼山梵呗声明集》,由中国佛教协会传印长老题名,一诚、星云、学诚、田青等50余位大师专家题词、作序等参入编辑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鱼山梵呗声明集》内容提要
佛教与儒、道共同构成了传统文化国学的主流,梵呗是佛教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古老的《鱼山梵呗声明集》流失千年,现今破译集成,不仅是佛教的壮举,更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一件幸事!
鱼山梵呗从古至今被日本、韩国、台湾等海内外佛教尊为梵呗之源,广为流传。梵呗流与源的往来,凝聚着各国文化经济的黄金纽带。
《鱼山梵呗声明集》由当代苦修高僧永悟禅师编著,展现的是三国魏明帝太和四年(年),陈思王曹植曾游鱼山,感鱼山之神制,删治《太子瑞应本起经》出而始创“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其后帛桥、支钥亦云祖述陈思”的“鱼山梵”或“鱼山呗”,后世简称“梵呗”。曹植的“撰文制音,传为后式”,使得佛经在唱诵时天衣无缝,“贵在声文两得”。
鱼山呗唐初传至日本,谓之“鱼山声明”,传至韩国,称之“鱼山”,全称“鱼山梵呗”。具体而言,鱼山梵呗在曹植后,历经支谦、康僧会、觅历、帛法桥、支昙龠、昙迁、僧辩、慧忍、萧子良、梁武帝等僧俗名家的发展和提倡,至唐朝鼎盛,并分散到佛教各大宗派,广泛流传、应用。—年间,日僧空海、圆仁等大师将鱼山梵呗请至日本生根,并传承有序,发扬光大,至今仍保留唐朝时从中国请去的曲线谱手抄本《鱼山声明集》及元、明时期转抄的《鱼山私抄》、《鱼山目录》等梵呗史料,并影印收录在《大正藏》八十四册悉昙部中。如今,鱼山梵呗佚存破译,实为人类文化遗产瑰宝。
本书内容涵盖原《鱼山梵呗声明集》六章,原集共有六章,原谱相传于南北朝时期,经研究,其遵照四声、五音、六律等传统音韵体系。传承在日本真言宗称之密教,天台宗称为显教,有此之分。本书又附以中国现行唐后梵呗所保留的古呗板眼记谱,一并翻译成五线谱,供养诸佛菩萨圣众!更收录了梵呗声明悉昙四十二字母及《鱼山梵呗遗韵四十二契》,新增鱼山梵呗乐理要素、学习古呗要旨、功德意义等。这对梵呗的研究、佛教文化的兴扬有很好的促进意义,可谓功德无量!
本书与作者主编的鱼山梵呗《论文集》、《念诵集》合称《佛教梵呗三大集》。《鱼山梵呗声明集》蒙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亲题书名。中国佛教协会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赞叹加被作序,正是首次将已在大陆失传的鱼山梵呗唐朝古谱挖掘、整理、破译展现给万千信众及有心学习、研究、了解鱼山梵呗的学人。
本书作者是佛教释尊八十三世佛子比丘、中国禅宗曹洞正宗三十三代传人释永悟禅师。禅师法门龙象,有感鱼山古呗失传的悲哀,发宏愿恢复梵呗。大愿必果得龙天护持,而有《鱼山梵呗声明集》成果初现。首先,永悟禅师三十余年来不断苦修梵呗、参悟梵呗,得到海内外高僧真禅、明炀、本焕、一诚、传印、维贤、星云、天纳传中、学诚、梦江、永信、觉醒等大德、长老的关怀、指导。如今的梵呗传承人释永悟对古呗有着深刻而精准的把握,这与众大德的指导密不可分。再有,此书的完成特别得到田青先生的指导和楼宇烈、袁静芳、王志远、冯光钰、徐文明、赖信川等海内外诸多音乐学家、教授、学者在学理上的支持,有了这些理论支持本书才能够顺利完稿。永悟法师已将多年苦修所得整理成册,全称定为《鱼山梵呗声明集》,最后又得无量护法大功德主们的鼎力相助,殊胜因缘具足,此集顺利问世,真谓功德无量!
在鱼山梵呗的故里——山东东阿鱼山,矗立着雄伟的鱼山梵呗寺,在永悟禅师发心住持下,梵呗寺经历了初建到成型再到蓬勃发展的轨迹,尚需各位大德的支持关怀。鱼山梵呗寺的发展见证了众人的付出与鱼山梵呗的一个又一个成果问世。年9月,成功举办首届“中国鱼山梵呗节”。同年12月,“鱼山梵呗”被山东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6月,“鱼山梵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失传多年的鱼山梵呗以《鱼山梵呗声明集》的形式佚存破译,再次为世人所见,称其有着填补历史空白之意义亦不为过。读者细细读来,会发现悠悠千年的鱼山梵呗古音已在您耳边回荡……
梵呗祖庭(本焕长老题)鱼山梵呗寺(一诚长老题)鱼山梵呗声明集(传印长老题)
慧皎法师《高僧传》()卷十三《经师》:“自大教东流,乃译文者众,而传声盖寡,良由梵音重复,汉语单奇。若用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偈迫;若用汉曲以咏梵文,则韵短而辞长。是故金言有译,梵响无授。始有魏陈思王曹植,深爱声律,属意经音。既通般遮之瑞响,又感鱼山之神制。于是删治《瑞应本起》,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其后帛桥、支钥亦云祖述陈思,而爱好通灵。。。。”
————梁。慧皎法师
“鱼山梵呗久稀传,法曲遥闻亦胜缘。更喜威音环宇宙,群生福聚海无边”
————启功
著名的鱼山梵呗创始人曹植是梵呗中国化的始祖,鱼山梵呗寺住持永悟法师与日本往来交流三十余年,更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书内容涵盖原《鱼山声明集》六章,又附以中国现行唐后梵呗所保留的古呗板眼记谱,一并翻译成五线谱!更收录了梵呗声明悉昙四十二字母及《鱼山梵呗遗韵四十二契》,新增鱼山梵呗乐理要素、学习古呗要旨、功德意义等。这对梵呗的研究、佛教文化的兴扬有很好的促进意义,可谓功德无量!
————学诚
“永悟法师,倡印大正藏《鱼山声明集》,法水溯源,功德无量。失之于朝,求之诸野。田青辛卯夏末”。与永悟法师共勉“精进”
————田青
鱼山梵呗始称“鱼山梵”或“鱼山呗”,后世简称“梵呗”。唐初传至日本,谓之“鱼山声明”,传至韩国,称之“鱼山”,全称“鱼山梵呗”。具体而言,鱼山梵呗在曹植后,历经支谦、康僧会、觅历、帛法桥、支昙龠、昙迁、僧辩、慧忍、萧子良、梁武帝等僧俗名家的发展和提倡,故历史上尊曹植为中国佛教音乐第一人——祖师。鱼山梵呗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人类宝贵文化遗产。佛教传入东土以后,梵呗汉化风靡天下,而音乐的感染力和传播功能较之其他艺术更加强烈。同时,佛教音乐特有的韵味很吻合人们宗教膜拜和祈求幸福的心理。其音清新典雅,超凡脱俗,其韵幽远深长,唱者身心合一,物我两忘;闻者,胸襟豁然,收摄身心,使人意念净化受持,于袅袅音声中细细体味人生真谛。
———永悟
作者简介:永悟禅师,俗名未起乐入空门,字参天,本书作者是佛教释尊八十三世佛子比丘、中国曹洞正宗三十三代衣钵入室接法传人,禅拳道创立人、青年武术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鱼山梵呗传承人,现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中国武术协会会员、山东省东阿县佛教协会会长、鱼山梵呗寺住持、禅拳道场宗主。人们称僧侠客——伏虎罗汉,鱼山上人。
國恩禪寺--可以安心的家!
包頭市土默特右旗國恩禪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