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花船-----
题记:
悄悄,是离别的笙箫。
就在学位服的衣袂随镁光灯的闪耀而飘拂的初夏
一本本硕士、博士论文也热气腾腾地上场了
我们将推出学位论文后记专题
在学术中见真性情
于思想外得感恩心
让大家畅所欲言、唱响离歌
今日推送的后记,来自
北京大学哲学系孙国柱
论文题目《冲突与共生——明清之际逃禅现象研究》
期待踊跃投稿
毕业的笙箫之学位论文后记专题
《冲突与共生——明清之际逃禅现象研究》后记(二)
终于到了毕业的时间,回想起人生过去成长的历程,愈加体会到古人所云感恩天地君亲师友的深切内涵。在博士四年里,我一个人的成长,承受了太多的教导与关爱。值此毕业之际,请让我留下区区数言,聊表谢忱。
在博士四年里,尤其感恩楼宇烈先生。冯友兰先生曾撰文——真风流的人,必有玄心,必有洞见,必有妙赏,必有深情。在我心目中,楼先生就是这样的人。跟随先生学习四年,令我感到有一点进步的是,随着阅历渐广,心胸渐宽,我竟然能够感受并稍微理解到先生一言一行背后所包含的智慧和慈悲。感恩您,赐予我那么多犯错的机会,在不言之教中,我有了一点成长;感恩您,在金声玉振的国艺院,我度过了许多幸福的时光。同时,也感恩师母,您对我们学习的鼓励和生活的关怀,是永远不变的温暖。
在北大学习的四年里,尤其感谢哲学系诸位老师的指导与关爱。姚卫群老师扎实严谨,注重原典分析,又有高度的思辨精神,阅读您的文章给我极大的教益。李四龙老师,大气豪爽,超然精进,讲课时风趣与深刻互现,做事时严肃和活泼并存,感恩您这四年来的种种教导,遇到您是我人生的幸运。王颂老师,风度翩翩,视野开阔,为人谦和,对于后学多有鼓励。周学农老师,幽默风趣,迭出慧语,在不经意间就叩开了古典文献的大门。章启群老师学问扎实,直言快语,真正体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良知,您所讲解的秦汉帝国占星术,使我大开眼界,捡回了理解中华文明不应缺少的重要维度。王中江老师,思想开明,您对后学的鼓励一直是我勇于思考的最大动力……感谢诸位老师,是您让我体会到北大的精神所在,是您使得我的学生时光丰盈而充实。
在北京生活和学习的日子里,还要感谢硕士导师圣凯老师一直不变的关爱,您为我的成长付出了太多心血。在清华听课的日子,每每使我想起刚上研究生时的幸福时光。从您不懈的写作、授课、读书的简单生活中,我理解了生活的意义,师道的尊严,也懂得了幸福的真谛。
非常荣幸能够成为北大国学院大家庭中的一员,从设置的课程,邀请的老师,参访的山川,我深深感受到老师们培育学生的苦心。袁行霈老师每学期都会亲自批阅我们的论文,并经常为我们分享诗歌。邓小南老师的学问,使人感受到历史是如此之鲜活。阎步克老师,您对学术的热爱,令人心生敬意。严文明老师的渊默深沉,带领我们进入考古世界的神秘大门。张学智老师时常鼓励后学,勇于担当。严绍璗老师言传身教,告诉我们什么是文化的薪火相传。耿琴老师把国学院的学生看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在国学院四年,忘记不了与国学院同学张文、廖基添、陈希丰等同学一起学习参访的日子。依然记得在泰山顶峰,于寒风呼啸中行走在天街的奇妙感觉;忘记不了在曲阜第一眼看到孔子陵墓时全身触电的经历;洛水河畔,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保持着千年不变的神秘微笑;在楼观台郁郁葱葱的景色中,我感觉老子骑着青牛还没有到来,而我们还在等待……
在论文写作上,特别感谢廖肇亨老师,周齐老师等诸位老师一直以来对于后学的指导,您的研究著作是我反复学习的重要参考。在博士毕业季,特别感谢五位匿名评阅人以及参加答辩的魏常海老师,张风雷老师和徐文明老师,从指导意见中我深深感受到您对后学的厚爱,您的指导意见无一不是中肯的,我会尽力采纳,并在日后的研究中继续加以完善。感谢徐佳希,以及樊经洋、卞景,从预答辩起就担任秘书,承担了诸多繁杂的事务。
感谢留学基金委的资助,有幸去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东亚系访学一年。在美国学习的一年里,特别感谢吴疆老师。吴老师严谨认真,开明体贴,对于我的学习和生活都非常关怀和照顾,不仅帮助安排课程,还指导我翻译英文著作,一起去圣地亚哥参加AAR年会,去犹他州盐湖城杨百翰大学参加学术会议,等等,所有这些对于我学术能力的提升都有巨大的帮助。感谢您,使我在美国度过了一年幸福而充实的时光。
在北京生活的日子里,不得不感谢同门赐予的温暖。感谢朴慧承、王玲、谭惟、岳砥柱、熊江宁、李勇刚、萧伟光、吴庆前、汪亮、张宏如、萧磊等师兄师姐的前路示范;感谢释能持、释法幢、何日生、林千琪、张宏如、熊怡雯、赵威维等同学的关爱;感谢吴继忠、郜建华、马永红、张培豫等同学的帮助;感谢徐佳希、杜乐、王坤、樊经洋、卞景、吴丹、李天赐等学妹学弟的支持。……是你们让我感受到大家庭的温馨,在海角天涯都不会感到孤寂。
在此,我还想感谢国艺苑的诸位师友。谭惟老师,不仅学养丰富,而且艺术精湛,一直无私无倦地向大家教授古琴,使我感受到中国乐教之美。
另外,在博士期间,我非常荣幸能够遇到众多同学和伙伴——胡士颍、陈之斌、师瑞、姜明泽、田禾、王硕、徐千懿、李瑛、彭荣、肖力千、刘鹤亭、刘勰娇、师瑞、孙铁根、温雪、邹蕴、王宇迪、李晓璇、沈满琳、徐文静、莫悦宁等等,从你们身上我学习了很多,感谢你们给我博士生活留下的美好记忆。我还要感谢哲学系的谢红梅老师、李林老师、孙德利老师、杨弘博老师、李少华老师、张岩老师、王少雄、段锐,您为学生所做的工作,每每令人感动。
感谢我的父母和两位姐姐,是你们的关爱使我有福分到了三十岁了还能够“以学为生”。感谢我的女朋友张艳,在我撰写论文和寻找工作的过程中给我莫大鼓励与支持。
感谢何创时基金会,慷慨地将珍藏的明清之际书画全部向我开放,任意欣赏,这是我研究过程中最为难得的记忆之一。感谢北大研究生院将本文列为年度才斋奖学金资助项目。此外还要感谢弘法奖学金,中坤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对我的资助,使我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研究。
生我者,父母也。教我者,师友也。回想起人生求学的道路,深感自己承受的恩情太多,亏欠的本分不少。此时此刻,情何以堪!唯愿人生的长路,所有关心我的人都能获得人生的幸福。然而,生活在这同体共生的世间,又有哪些人和事与己无关呢?当我要停笔的时候,又不得不感谢并祝福所有了!
孙国柱
年6月1日于畅春新园
(图片来自网络)
学衡·荐读
(发送数字至后台,可获得全文)
20乐黛云:学衡派源流与主张
21刘紫云:雅俗龃龉中的林黛玉
22乐黛云:突破“自我设限”寻求新的发展
23历史学者最应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好银川治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