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丨国新办吹风会,解读双循环的那些事

“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现阶段所做出的重要战略抉择。

自“双循环”的概念提出以来,各方讨论就从未降温,各种片面看法甚至误读也不断出现:“中国要走向封闭了”“中国提出双循环是形势所迫”“中国外汇储备会大幅下降”……

“双循环”究竟是什么?这样的新格局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日前,三位知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在国新办吹风会上,解读了“双循环的那些事”。

“双循环”是不是形势所迫?

林毅夫指出,中国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并不是一个短期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或是中美贸易摩擦才采取的措施,它背后最主要反映的是经济基本规律。

纵向对比,中国经济自身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中国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已经从年的35.4%降至去年的17.4%,降幅50%。这意味着,去年中国产值的82.6%是在国内靠消费和投资消化的。

横向对比,美国、日本、欧洲等高收入的大经济体,也是以国内循环为主体的。

美国年出口占GDP的比重仅7.6%。日本的出口占GDP的比重是13.4%,都比中国低。其原因在于随着经济体收入水平提高,服务业的比重会越来越高。如:美国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超过80%,日本为70%。而服务业当中有很多是不可贸易的,这就会导致高收入国家整个GDP当中,出口的比重会比较小。

林毅夫指出,随着收入水平提高,中国14亿人口和经济体量会越来越大,服务业比重也越来越大。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顺应经济规律。

姚景源也认为,当前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并不是中国提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原因,双循环也不是“不得已而为之”,真正的原因还在于中国的比较优势和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40年前,中国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没有市场,所以重点发展“三来一补”、加工贸易等“两端在外”的产业。

如今,中国14亿人口正走向全面小康,还有4亿中等收入群体,比较优势转换为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和强大的内需潜力,所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也是把整个经济发展重点建立到比较优势的变化上来。

此外,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也要求中国经济要把整个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在满足国内需求、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上来。

“双循环”是走向封闭吗?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中国要关上大门,转道内向型经济了吗?

并非如此。

仇保兴认为,双循环的本质是以内循环带动外循环,走向更加有深度和广度的开放。

例如:中国近期决定在内地增设自贸区,这就是以内循环促进外循环的一个重要形式。此外,在发展水平有差异的产业和地区,如一二三产业、沿海与内地、城市和农村都可以通过内循环,让生产率要素更自由地流动起来,从而带动外循环,扩大开放的深度和广度。所以,内外循环是相互促进、相互强化的。

林毅夫也表示,“双循环”并不会改变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经济要发展好,肯定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也就是继续对外开放。随着收入水平提高,服务业比重扩大,出口占国内经济的比重一定会下降,但这种结构的变化反映的是经济的基本规律,并不是政策方向的改变。

“双循环”是否改变

中国政府的花钱方式?

林毅夫认为,中国政府的开支方式原来就跟发达国家有点不同。长期来看,中国政府的开支更多是形成有效的市场,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瓶颈。

比如投资基础设施,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短期能够增加投资需求、创造就业、稳定经济。从长期来看,又能够消除增长的瓶颈,给经济增长带来更好的发展平台。这是近些年中国基础设施改善速度快的原因。

林毅夫说,中国政府提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以后,中国政府花钱的方式,从大的趋势来看是不会改变的,因为职能定位不会改变。今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出口受到阻碍,中国政府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会增加,可是这并不是因为发展的模式改变,而是短期的周期波动所产生的政策反映。

仇保兴认为,中国的地方政府实际是投资型的,而西方的地方政府基本是消费型的。以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为例,重大的交通设施如地铁,投资下去以后会造成沿线土地的溢价,这种土地溢价如果收回来,再用在公共交通投资,那就会造成正向循环。

这个模式在美国无法推行,但在中国却可以,因为中国的土地是公有的。地方政府发挥投资的推动作用,带动整个城市的价值升值,而且升值又重新反过来为民众所服务,形成相互强化的内部循环。

对于投资结构,姚景源认为,政府投资的根本变化是要由过去更多投到基建转向投到民生领域,投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比如教育、医疗、养老等。

“双循环”下

中国对世界贡献会不会下降?

林毅夫表示,对世界经济增长,中国能做的最大贡献还是自身保持一个相对稳定、较快的增长。中国每年对全世界经济的贡献,还是可以维持在30%左右或是更高。

中国做好“双循环”,既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世界。他指出,在国内市场扩张的过程当中,中国会给国际经济提供更大的市场,这将拉动其他国家的发展。同时,随着中国的市场扩大,中国在发展过程当中,需要的国外自然资源跟技术资源也会增加,这就会给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动力来源。

特别是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单边主义抬头的时候,林毅夫认为,中国的发展将为全世界克服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作出贡献。中国经济只要继续维持一个比较快速的增长、持续开放,会带动其他国家了解全球化的好处,也可以帮助其他国家得到更好的发展。

构建“双循环”关键在哪?

姚景源认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首先应当让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最重要的一驾马车。核心问题还是让老百姓有钱,这就需要在初次分配(政府、居民、企业三部分)当中,扩大居民这一块的比例,降低政府的比例。这是刀刃向内的改革,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将会推动中国的改革走向深水区。

林毅夫认为,“双循环”最重要的还是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必须有钱花才能消费。关键还是深化改革。比如:金融资源过去主要在大企业大银行,而农户、微型、小型、中型企业等需求被忽视了,需要进一步推动改革。

与发达国家制造业共赢,是构建双循环的好选择

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双循环”

“一带一路”是哈萨克斯坦巨大发展机遇

来源丨国是直通车作者丨庞无忌

责编丨曹家宁审校丨陈晓宇监制丨李申

投稿/纠错:news

yidaiyilu.gov.cn

加入我们:hr

yidaiyilu.gov.cn

本文版权归“中国一带一路网”所有

转载请留言

中国自贸区家族群像:百花齐放各自争鸣

晒账本!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了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sakesitana.com/htjj/128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