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中国,游在中国
作者
鹏鸣
编辑
唐韵音画
1.喀赞其漫记
我出外旅游,目标一般有两个,一个是想游览名山大川、风景名胜区,充分领略大自然风光的美好,一个是希望体验某地的民俗风情。杭州的“宋城”,开封的“清明上河园”,海南的“黎村苗寨”等旅游景点,我看过以后觉得各有其特色,可以满足我体验民俗风情这方面的需求。
应邀来到了美丽的新疆伊犁州,陪同我的挚友黄三平书记激情满怀地向我介绍:“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很有特点,最好去看一看。”喀赞其民俗旅游区位于伊宁市东南方,面积约23平方公里,是以维吾尔族为主,兼有回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到了喀赞其,吃、行、游、购、娱等,各方面都能体验到浓郁的新疆味道。
喀赞其民俗旅游区的旅游项目丰富多彩,有乘坐“哈迪克”观光游览;有庭院麦西来甫观赏;有百年民居和清真寺参观;有观赏维吾尔族婚礼表演;有手工艺品长廊购物;有百姓博物馆参观;有手工艺品作坊参观;有维吾尔族庭院家访;有传统民族茶点待客;有民族特色烧烤餐饮;有乌孜别克冰激凌制作参观以及品尝,等等。
喀赞其民俗旅游区隶属伊宁市。州委常委、市委书记刘会军是我多年的好兄弟,他非常细心地对我解释了“喀赞其”的意思。原来最早维吾尔族群众从南疆迁居到这个地方,大部分以传统手工制造业为生,其中多以铸锅为业,所以,当时“喀赞其”就是指“铸锅为业的人”。现在这里手工铸锅行业已经消失了,不过仍然保留了许多传统手工艺,比如手工做马鞍、铁艺、木雕等。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和亲自陪同我的州委书记、市委书记们一起去了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到了那里,我才知道,喀赞其民俗旅游区不是人造的景点,原来是一个有上百年历史的很大的居民社区,没有围墙,是一个开放型的旅游地,有10多万人居住在那里,大概有点像丽江古城和平遥古城吧,不过历史没有那么悠久。
他们告诉我,作为伊犁河谷独具特色的原生态大型人文景区,喀赞其民俗旅游区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情,丰富的民俗文化独具特色。它是伊犁城市形象的窗口,同时也是维吾尔民族风情的真实写照。
一到达喀赞其民俗旅游区,我就看到一座极富维吾尔族建筑特色的巨大的拱形彩门。进入彩门,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停在路边排列整整齐齐的“马的”。两位书记十分热情地为我介绍了“马的”。他说,“马的”维吾尔语为“哈迪克”,它是喀赞其最常见也是最普通的交通工具,是喀赞其民俗旅游区的一大景观。
乘坐“马的”在喀赞其旅游,可让游客很方便地感受到古老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很多游客来到喀赞其都要体验一下乘坐“马的”的乐趣。走在喀赞其民俗旅游区,随处都可以听见“马的”也就是“哈迪克”那清脆的铃铛声。
“哈迪克”来源于老伊犁的“六根棍”。“六根棍”是一种四轮马车,车身短窄而轻便,是一种很实用的载人交通工具。其车厢由六根圆木棍并排架起,因此就叫“六根棍”。后来,伊宁市道路路面硬化,“六根棍”就不能在市区主要道路上行驶了。可是,由于“六根棍”受到了很多游客的青睐,所以,它在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内反而兴盛起来。
“哈迪克”就是“六根棍”的升级版,将原有的“六根棍”上铺上好看的花毯,再给马车加上雕刻得很有异域风情的棚子,挂上艾德莱斯绸,拉车的马儿也戴上红丝绸。这样,原先简陋的“六根棍”就显得非常漂亮,整辆马车看起来既优雅又有民族风格,维吾尔族群众亲切地将它称作“哈迪克”。
我们一走进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大门,那些整齐地停靠在马路边的一辆辆精心装扮的“哈迪克”就非常引人注目。走近“哈迪克”,我发现,赶车的维吾尔族车主一身装扮就很有民族特色,手里还握着漂亮的马鞭。他们很幽默地邀请我们乘坐“哈迪克”:“朋友,‘哈迪克’坐一下子嘛!”
我想自由自在地先逛一逛,最后再体验乘坐“哈迪克”游览喀赞其的乐趣,就客气地说:“谢谢,我们还是最后走累了再来坐‘哈迪克’吧。”
“哈迪克”的车主们则回报以爽朗的笑声。
我边走边注意到,街道两旁的手工作坊真是一家挨着一家。许多从事传统技艺的少数民族手工艺者在这里开店。这里不仅有皮革制作、木工和铁艺作坊、制箱子、做皮鞋、手工打制马鞍等,还有沙画、刺绣、传统乐器等手工艺品的商店。这儿的手工作坊,生产的东西真是五花八门,商店里的某个并不起眼的人,也许就是这个手工制作领域拥有自己“独门绝活”的传承者呢!
民间工艺品一直被称为“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喀赞其,更多的艺人其实都藏在不起眼的民居里,走进那些幽静的巷道,看着那些民居,说不定里面住着的主人就有浑身的技艺。这些艺人的技艺,大多都是祖祖辈辈口耳手相传下来的,他们一代代地把一门技术传给后辈,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某些技艺就更加完美。
在喀赞其多年的历史中,这里的维吾尔族人主要以手工业为生,他们铸锅、打水桶、建馕坑、制箱子、做皮鞋,还手工打制哈萨克人需要的马鞍等。喀赞其因为店铺众多而在伊犁河谷繁盛一时,众多的手工艺人为人们提供当时必备的生活用品和其他物品。如今,这里的部分维吾尔族人仍然继承着祖业,并以此作为谋生的手段。
在大门右边有一栋多层小楼,里面是手工艺品制作中心,有琳琅满目的特产旅游工艺品,其中的木制品、皮具、马具、刀具、骨雕、葫芦画、刺绣、沙粒画、传统乐器、薰衣草香枕、香包、维吾尔族小花帽等,都受到了游客的喜爱。
在这里,我对具有哈萨克民族风味的牛骨雕刻饰品很感兴趣。记得我在丽江古城游览时就买了不少牦牛骨雕刻饰品。我喜欢这里牛骨雕刻饰品的图案设计,据介绍,其图案共有25个系列,概括了哈萨克族的文化内容,包括哈萨克民族文化中所说的神灵、图腾和吉祥物,每一类图案背后都有一些神秘的故事。
这里漂亮的彩绘小葫芦也令人爱不释手,葫芦表面经过刮磨,画上风景,写上格言,再进行特殊处理,使绚丽的颜色不会褪色,便成了一种奇妙的艺术品,买回家做摆设,当装饰品,送朋友都很好。
考虑到要携带方便,经过精心挑选,我买了薰衣草香包、牛骨雕刻饰品、维吾尔族小花帽、彩绘小葫芦、哈萨克族刺绣,放在一起已经好大一包了。
我到达的第一个参观点是吐达洪巴依大院。
吐达洪巴依大院是旅游区内最具民族特色和集观赏体验、文化展示、手工艺品制作为一体的综合性大院。据介绍,大院始建于年,修缮面积平方米,复建面积平方米,共有房屋24间。“巴依”就是财主的意思。穷人肯定建不起这么大的院子。对于巴依,这里再没有像四川刘文彩的“地主庄园”那样套用过去“阶级斗争”的做法,而是像山西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那样,以介绍建筑艺术和民俗文化为主题。修缮部分依据当年鼎盛时期巴依大院的原貌进行恢复,每一间房子的门廊上都贴有标签,如“民族工艺”“岁月记忆”“大家盛宴”等。房屋内地毯、窗帘搭配巧妙,还陈设有民族特色服饰、民族手工艺品等。屋内还摆放有留声机、电话等在当时较为先进的生活用品。
据说,近百年来吐达洪巴依大院曾经几易其主,但大院的主题风格依旧保留。游客在大院里不仅可以感受到建筑的古老,还能在主人的生活习俗上体会到其中蕴含的苏俄文化、中原文化、锡伯族文化及维吾尔族文化。
吐达洪巴依大院里还有伊犁州第一座4D影院,可以同时接纳48名游客观赏影片。因为时间关系,我没有去看电影。
吐达洪巴依大院的对面是恢复性建设建筑面积为平方米的原有客房,内设有民俗展厅等。民俗展厅内悬挂着一幅长10米、宽2.4米的沙粒画,它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沙粒画作品。沙粒画对面是一个LED电子大屏幕投影长廊,投影长廊采用了最新的动画制作技术。
离开吐达洪巴依大院,我们开始参观喀赞其旅游区民俗旅游接待点的各色庭院。我注意到,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各街巷的建筑真是异彩纷呈,有欧式建筑,有中西风格结合的建筑,有颇具地方特色的民居,还有中亚的、西亚的、南疆的、北疆的各色建筑。各式建筑在这里保持了较为完整的传统风貌与格局,喀赞其的建筑简直就是新疆民居博物馆了。
喀赞其建筑的多样性源于它久远的历史和各民族大杂居的特性,近三个世纪以来,这里宗教与政权结合的势力轮番登场,在建筑中理所当然地留下相应的痕迹。应该说,多元的民族文化是喀赞其景区建筑多样化的基石。
喀赞其旅游区内保留着一定数量的文物古迹。这里的回族大寺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一座著名大寺。大寺始建于年,迄今已有多年。回族大寺是仿照陕西西安化觉巷清真寺修建的,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整体古朴典雅,气势宏伟庄严,兼有阿拉伯风格。另外还有不同建筑风格的拜图拉清真寺、铁力克麻扎、喀什街清真寺、乌兹别克清真寺等。
我发现,喀赞其的房屋建筑对蓝色的使用频率比较高,在外墙,在屋顶,更多的是在门板和窗棂处,蓝色大都是主色调,整个建筑显得精致而纯净。
据说,在喀赞其民俗旅游区有民俗家访点好几十家,其中有一半为全职家访点。这些家访点不仅提供参观,有时还应游客的需求,供应茶点等。这些民俗家访点可以让游客更为直观地了解北疆各民族鲜明的民俗风情、传统的待客礼仪、美味的民族小吃等。走进当地居民的庭院,几乎每间房内都铺有民族特色的花地毯,地板、房顶和墙壁以实木结构为主,长长的餐桌旁铺着坐垫,壁柜里放置着玻璃制品、茶具和水晶制品。除了古老的纯木结构民居,喀赞其还有各式砖石结构的别墅。居民家中大多种植花草、蔬菜,搭有葡萄架。
我们来到一家比较大的接待点,这个院子有7亩大,院里有好几种果树,还种着各种蔬菜,处处是满目青翠,一派生机盎然。这里不仅是接待点,还是喀赞其民俗旅游区歌舞演艺中心。由15个年轻人组成的演出团队,用热情洋溢的歌舞表演带领游客进入浓郁的民族文化风情中。好几种我叫不出名的乐器奏出欢快的节奏,美丽的维吾尔族姑娘摆动艾德莱斯长裙翩翩起舞,小伙子敲着手鼓也欢快地跳起来,庭院麦西来甫开场了。他们还邀请客人也一起跳一起唱,大家载歌载舞,场面十分热烈!我虽然不会跳舞,不会唱,但是,因为受到这热烈氛围的感染,也跟着大伙转圈笨拙地扭动起来。
除了表演歌舞节目,这里的演出队还会应游客需求,扮成新郎新娘,向游客展示维吾尔族结婚过程以及婚礼中的风俗礼节等。
随后,我们走进一位维吾尔族老人的庭院。庭院里的葡萄架上挂满了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走过葡萄廊就进入他小二楼式的老故居。这座小楼集住宅、休闲、娱乐于一体,屋内有客厅、卧室、客房、厨房,每间房内都铺有民族特色的花地毯,显得十分整洁利落。
主人介绍说,他的房子是17年前自己建的,占地大概有平方米。他们家一共6口人,祖辈都是商人,现在主要经营服装生意。被选为民俗旅游的参观点,他们全家都非常高兴,既能认识很多来自各地的朋友,还能给家里增加一定的收入。
我们悠闲地在一条小巷里转悠,遇见一位在院外乘凉的维吾尔族女主人,她主动和我们用熟练的汉语打招呼。原来她一家是世代居住在伊犁的原住民,清朝末年,爷爷曾经是一位巴依。他们的院子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她非常热情地邀请我们进院参观他们家的百年老宅,并给我们当讲解员。
这座老宅子占地近平方米,高高的木制大门,显得颇为大气。院子里长长的葡萄架贯穿整个院子,庭院里种有哈萨克斯坦的果树,有土耳其的果树,有美国的果树。这些果树上结满了紫的、黄的、红的、绿的各种果子,甚是喜人。这所有着传统维吾尔族建筑风格的百年老宅,极其鲜明地表现出维吾尔族建筑特点和伊犁河谷地域特色。走进屋子,内部的装饰可谓富丽堂皇,图案别致,色彩绚丽,极具维吾尔族传统。在客厅里,她自豪地给我们介绍她的家族史,并将她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物品一一展示给我们看。
这使我十分感慨。想一想早已经逝去的那个疯狂的年代,只有“贫下中农”才乐于炫耀自己的家史,连“富裕中农”都得“夹着尾巴做人”,像这位“巴依的孙女”,还敢自豪地介绍起她的家族史吗!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但是,历史的记忆不可磨灭。
在喀赞其民俗旅游区,你只要推开每一家民居接待点半开的大门,都会有笑容可掬的主人迎上来,双手握住你的手,带你进入正厅,在摆满干果、馓子、水果、无花果酱、草果酱、糖果的矮桌旁坐下来,为你斟满香浓的奶茶。你如果要进餐,主人会按照你的爱好,给你端上维吾尔族人的特色美食拉条子、抓饭、烤肉、薄皮包子、馕等。当然,你还可以点烧烤羊肉串、羊肉馅丸子、手抓羊肉、羊杂碎汤等。
街道上的小吃区更是摆满了各种诱人的小吃,你可以随意挑选,有冒着热气的面肺子,有醇香四溢的烤肉,有色香味俱全的胡椒羊蹄,有酸甜可口的酸奶,真是令人垂涎欲滴啊!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民族民俗饮食文化的气息。
好了,现在我们该坐在“哈迪克”上,体验游览喀赞其的乐趣了。刚好有一辆漂亮的“哈迪克”驶过来,我们坐上去,告诉车主人,只管慢慢赶着马车走,要转遍喀赞其的小巷。
这辆“哈迪克”上的毯子花色艳丽,和车篷子上的图案都是手工绣出来的。坐在“哈迪克”上的感觉真的不错。耳边只听得马蹄声碎嗒嗒响,伴随铜铃悦耳声。有趣的是,车主并没有理会,那马竟然会自己寻路,甚至还会礼让行路的人。真是“老马识途”啊!
我们乘坐“哈迪克”进入巷子深处,行进在种满花草的小路上,路边随处可见挺拔朴实的白杨树,它们树干粗壮,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笔直向上,似乎展示着英雄情怀。伊宁过去被称为“花城”“白杨城”,如今“花城”依旧,“白杨城”已经逐渐消失了。白杨树很好,虽然有文坛老将茅盾的《白杨礼赞》为它讴歌,但是,白杨树更适合做防风林,却不适合做城市的道路林,因为它那漫天如雪的花絮对城市有污染。所以,让白杨树退出城市,回归防风的前沿阵地,是英雄的最好去处。
我们的“哈迪克”不紧不慢地行进在老街古巷中,随处都可以看到独具特色的幽静庭院和百年民居。一路之上,我们兴致勃勃,实际上就是走马观花地欣赏传统民居街景。一条条街道迎面扑來,又瞬间向后退去。每一条街道风情都不相同,每一条小巷格调绝不重复。临街门窗的造型各不相同,房屋的建筑风格也是千姿百态。
眼前的所有景致全都洋溢着纯朴幽静的格调。这里充溢着维吾尔族人原汁原味的传统生活方式,那古色古香的民居,那诗情画意的流水人家,不能不令人联想起江南水乡的某些古老的小镇。
遍布于喀赞其各个角落的小桥流水人家深深感染了我,正值夕阳西下时,我走出喀赞其,心中颇多愉悦,不由得联想到元代诗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此,我反其意而用之,顺口诌曰:“紫藤绿树鲜花,小桥流水人家,古道‘马的’嗒嗒。夕阳西下,喀赞其顶呱呱!”
聊作戏语,权供一笑。
节选自鹏鸣散文集《牧歌伊犁》一书。
2.西北回族民歌之魂——花儿
一提起回族,你一定首先联想到的是宁夏、青海、甘肃、陕西等回族世居地,却忽略了新疆还有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回族。自唐宋以来,回族先民便有不少迁居新疆。
哪里有回族,哪里就有花儿。
明朝诗人高洪曾在诗中吟道:
青丝垂柳夹野塘,
农夫村女锄田忙。
轻鞭一挥芳径去,
漫闻花儿断续长。
18世纪前后,清政府实行“屯兵戍边”“移民戍边”的政策,陕、甘、宁青一带的回族大量迁入新疆,汇聚到天山南北屯田、放牧、戍边和做生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民族群落。
花儿是新疆各民族民间声乐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是由西迁的回族同胞带入新疆,在天山南北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花儿曲调高亢,节奏明快,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有一定格律,一般为四句一节,偶可押韵。
新疆的花儿虽节奏、旋律与甘肃、青海的“洮岷花儿”和“河湟花儿”相似,但因长期与新疆其他少数民族,如维吾尔、哈萨克、锡伯族和蒙古族民间音乐相融汇,故形成了难以描绘的独特风格和浓郁的地域色彩,因而冠名“新疆花儿”。
花儿是西北回族地区对“山歌”“野曲”的一种尊称。如同陕北的“信天游”,内蒙的“爬山调”。过去,这种不登大雅之堂的小曲子,只能逢“花儿歌会”时在山岭野地吟唱,而绝不能进村入寨。即使“歌帮”敬酒、赠礼、对歌,也要用马莲绳将歌手拦在村庄外的大道上。
据说,旧社会甘肃临洮若有人竟敢在庄子里唱花儿会受到处罚,罚羊一只;青海乐都若有人敢当众乱唱花儿,会被柳条鞭抽到下。新疆的回族却无视旧俗的禁锢,不仅在山上野外唱,而且在村庄、城镇唱,甚至在热炕头上唱。
在新疆的回族同胞中,不管是小伙子、大姑娘,还是老人、妇女,只要听到“好我的花儿草呀山”的花儿歌声,就会伫立,就会聆听,就会心醉,就会激动,好歌者还会自动和上“葫芦嘛就开花看要搭一个架呀”。
花儿本是心上的话,
不唱由不得自家。
花儿本是心中的情,
唱它不出,
心里像猫抓。
韩生元老人是一位深受新疆各族人民喜爱的“花儿歌王”,他所生活的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素有新疆“花儿之乡”的美称。韩生元曾是一个孤儿,8岁那年,在外流浪的他遇到了民间艺人马爷爷,开始跟老人学唱花儿。70多年来,他已能用20多种曲调,演唱各种不同类型的花儿。
韩生元老人能用各民族的语言演唱各民族的民歌,这也正是新疆花儿独具特色、与众不同的地方,变化多样,包容性强。在新疆花儿的演唱中,歌词的发音可以随机而变,曲调也丰富多样。节奏上,它借鉴了维吾尔族音乐的快节奏;演唱中,吸收了哈萨克族阿肯弹唱的幽默,形成了“演唱中少拖腔、曲调中少花音、唱词和曲调铿锵有力、洒脱自如”的独特风格。
回族民间传统音乐“宴席曲”,在新疆演变出丰富多样的音乐套数。有时为了演唱一个完整的传说故事,竟会几小时、几天不间断地续唱下去,而且中间不时地杂糅进去一些民间歌舞。
新疆回族人民不仅在婚礼嫁娶及节庆集会活动中喜欢演唱这种民间传统仪式歌,而且于家宴迎宾、街市赏游、村头辞行时也同样沿用“宴席曲”,它实际上囊括了散调、叙事曲、酒曲、喜歌等多种歌种。侧耳倾听,其曲调大多婉转优美、典雅抒情,有些则诙谐幽默,充满了生活情趣。
最让人耳目一新的是花儿在新疆逐渐演变成一些地方歌舞小戏,诸如《马五哥与尕豆妹》《风雪牡丹》等,歌唱或高亢嘹亮,或细腻委婉,或凄楚缠绵;舞蹈或热烈红火,或温柔甜美,或绵延悠长,谁看后都会为之动容、击节称快。
被人称作“花儿王子”的马良玉是一位既能唱又能谱曲、填词的回族歌手,他是“花儿歌王”韩生元的关门弟子,他的嗓音干净、平稳、自然,演唱的花儿时而像清澈的溪流潺潺流淌,时而像跟人拉家常饱含真情,时而喷泉涌现水柱冲天。他说:“花儿的根在民间,花儿的内涵在民间,唱花儿得用心,不是单凭一副好嗓子!”
他在《尕妹是天山最美的花》中深情地唱道:
千朵花呀万朵花呀,
万朵花,
尕妹是天山最美的花呀。
远看她水红的衫子青夹夹,
好像是出水的尕荷花耶。
……
左看她,
黑油油的辫子胸前搭,
亮晶晶的玉坠耳边挂耶。
右看她,
红红的尕脸蛋耶,
眉毛弯弯吆像月牙耶。
想起了她,
下山的路上我跌下了马。
看见了她,
忘记了对她上一句话。
想起了她,
白天晚上我睡不着觉,
看见了她,
我心儿跳得噼里啪啦耶
……
伊犁州的民间花儿歌手马富荣是个兽医,谈起对花儿的感情,他泪水盈眶。马富荣从小就喜欢唱歌,他感觉在花儿的每一个音符里,总能看见五种东西:灵魂、感情、思想、身体和勇气;同时也深具所有音乐艺术的三种成分:脆弱、力量和痛苦。这是一种寓言般的处境,它自成一个独特的世界,去记录心灵,刻画历程。面对支离破碎的时代,它又像个山野间稚气的孩子,常常手足无措,张望东西。
他说:“我喜欢花儿,喜欢放声地唱。我在去给别人牲畜治病的路上,一个人走在山路上或田野间,放开嗓子就唱,经常唱得泪流满面。我真的好遗憾,我没有能够好好唱歌!”
夜深人静,当你聆听那些山梁梁上的歌声时,绝对能感受到一个民族最真实、最底层的呼喊,你会掉泪的!
花儿,是他们心灵深处的呐喊!
节选自鹏鸣散文集《大美唐布拉》一书。
?作家出版社.03版。
3.柯赛绣传奇
提起刺绣,人们都知道,那是非常精细的手艺活,人们往往在脑海里会出现一位美女用玉葱般的手指,捏着极细的绣花针,牵动细得几乎看不见的彩丝线,上上下下,飞针走线。在我国众多的地方戏曲中,有许多表现古代绣女悲欢离合的剧目。中央电视台播出的48集电视连续剧《花木兰传奇》,其中就有20集是表现绣女们为绣《和亲图》而献艺献身的。
刺绣古称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我国的刺绣有着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传统刺绣工艺品当中,人们常常将产于湖南省的“湘绣”,产于四川省的“蜀绣”,产于广东省的“粤绣”和产于江苏省的“苏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除了四大名绣,我国还有京绣、鲁绣、汴绣、瓯绣、杭绣、汉绣、闽绣等地方名绣,而我国的少数民族也都有具备自己民族特色的刺绣。
苏绣的历史长达0多年。苏绣以精细素雅著称,其构图简练,主题突出,技巧精湛。苏绣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和谐、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的风格,被誉为“东方明珠”。苏绣的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苏绣涉及装饰画,如油画系列、国画系列、水乡系列、花卉系列、贺卡系列、鸽谱系列、花瓶系列等。实用品涉及服饰、手帕、围巾、贺卡等。
湘绣是在吸收苏绣和其他刺绣的优长处发展来的。湘绣使用不同颜色的线相互掺和,逐渐变化,色彩丰富饱满,色调和谐。湘绣的图案借鉴中国画的长处,所绣内容多为山水、人物、走兽等,尤其是湘绣的狮、虎题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在年意大利都灵博览会和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湘绣绣品分别获得最优奖和一等奖。湘绣构图严谨,色彩鲜明,各种针法富于表现力,通过丰富的色线和千变万化的针法,使绣出的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早在2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湖南地方刺绣就已有一定的发展。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的40件刺绣衣物,说明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湖南地方刺绣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
粤绣构图饱满,繁而不乱,装饰性强,色彩浓郁鲜艳,绣制平整光滑。粤绣的题材广泛,多为百鸟朝阳、龙凤等图案。粤绣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盘金刺绣,以金线为主,辅以彩线刺绣,金碧辉煌,灿烂夺目,雍容华贵。二是丝绒刺绣,开丝纤细,色彩缤纷,绣出的花鸟尤其精美。粤绣以构图匀称,色彩斑斓,极富装饰性著称,人物绣与花鸟绣等是其特色产品。
蜀绣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针法多达多种,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蜀绣题材大多为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水鱼虫、人物肖像等,品种除了绣屏之外,还有被面、枕套、靠垫、桌布、头巾等。蜀绣的历史也很悠久,其特点是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
我国新疆的哈萨克民族虽然以牧业为主,但是也有具备本民族特色的刺绣,那就是“柯赛绣”。柯赛绣距现在已经有多年的历史。柯赛绣绣法的发明、传承和命名,与一位英雄的哈萨克族部落女首领柯赛·阿娜有关。
16世纪末,哈萨克族出了一位女部落首领柯赛·阿娜,她美丽而聪慧,勇敢而心灵手巧,在部落中威望极高,颇似巾帼英雄花木兰。柯赛·阿娜既能领兵打仗,又能飞针走线,她的绣法技巧高超,且自成一家。哈萨克族敬仰和尊重她,将哈萨克族刺绣尊称为柯赛绣。从此,伊犁河谷的哈萨克族以能否绣柯赛绣来作为衡量一个哈萨克族女性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
柯赛·阿娜有4个儿子,为了教育孩子们团结友爱,她设计发明了哈萨克族毡帽——柯赛卡勒帕克白,毡帽四扇棱面紧紧向中心会合,寓意深刻,意思是保家卫国,团结一心。如今,柯赛绣已完全融入了哈萨克族人的血脉。柯赛·阿娜发明的刺绣工艺经过后人的沿用和步步更新,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成为各族人民喜爱的一种工艺品。
哈萨克族的手工刺绣有多种绣法,如钩绣、挑绣、裰绣、撩绣、编绣、织绣、柯赛绣等,其中最为复杂的就是柯赛绣,用柯赛绣手工制作一条头巾,至少需要一个月时间,可见其手法复杂精妙。
柯赛绣是用颜色鲜艳的绒线在绣布上针刺草原上的动物、花草及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等,其绣成品主要为家庭装饰、民族服饰和旅游纪念品等。如今,柯赛绣借鉴了苏绣精细雅致的绣法,经过吸收和融合,发展得更加细腻柔美多姿。
我在尼勒克县妇联主席毛菊旦·依那亚提的陪同下,参观了手工刺绣基地,并和刺绣班的小班长哈萨克族姑娘玛依拉聊了聊。玛依拉说,在苏绣老师的指导下,她们把苏绣的特点与柯赛绣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绣品。好的绣品在市场上能卖上万元,一般绣品能卖三四千元。
毛菊旦·依那亚提告诉我,8年,尼勒克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刺绣之乡”。年,柯赛绣《哈萨克族毡绣和布绣》获得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年,尼勒克县万名绣娘同绣柯赛绣,创下世界吉尼斯纪录。
虽然我未能亲眼目睹盛况,但摄像师拍摄下了这激动人心的画面。
年7月28日上午,尼勒克晴空万里,阳光灿烂,彩旗飘飘。名绣娘坐在毛毯边,活动一开始,大家立即穿针引线,在眼前的花毡上刺绣。她们当中,年龄最大的为75岁,最小的才8岁。她们的绣法以钩绣、十字绣、毡绣为主,同时融合了苏绣绣法,绣花图案样式丰富多彩,技艺娴熟精湛。她们以自己的灵巧双手,绣出唐布拉草原的青翠,绣出天山雪峰的宏伟,绣出喀什河的欢畅,绣出牛羊的肥美,绣出伊犁天马的奔跃,绣出天山雄鹰的腾飞,绣出生活的希望,绣出日月的光辉。
紧接着,尼勒克县又有新的奉献,他们推出了首部音舞诗画“多彩尼勒克”大型文艺晚会,柯赛绣作为大型舞台剧闪亮登场,更加引人注目。
如今,柯赛绣在尼勒克越来越深入人心,处处可以显示出柯赛绣的存在。尼勒克县喀拉苏乡大喀拉苏村刺绣一条街,就是典型的代表。走进刺绣一条街,那些色彩绚丽的民族刺绣手工艺品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富有民族特色的壁挂、花毡、花褥、服装、花帽、坎肩、家庭装饰品、旅游纪念品等,每一样都让人爱不释手。进入旅游旺季,特色浓郁的民族刺绣品在唐布拉旅游景区很受游客的喜爱。
日月同辉照神州,
巧手银针步千秋。
传统工艺世代传,
由此享名柯赛绣。
昔日岁月岂回生,
无数记忆被尘封。
绣娘巧设图案花,
亲手相传儿女承。
……
当一位满怀深情的哈萨克族男歌手为我们吟唱这动人心弦的诗歌时,我们深深地陶醉了。
节选自鹏鸣散文集《大美唐布拉》一书。
4.和谐自然天地宽
在喀什河谷风景区,有绵延70余公里的天然次生林,那是尼勒克县重点旅游景点。所谓次生林,从学术概念上讲,就是受自然或人为因素干扰破坏后,在次生裸地上自然演替形成的森林。也就是说,若干年以前,这里的人与自然或者自然界内部曾经发生过不和谐的现象,致使这里的植物群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来,种种不和谐的因素不再存在,经过若干年的休养生息,这里的自然环境焕然一新,于是,就有了现在的天然次生林。
喀什河谷的次生林是美丽的。
喀什河谷次生林的美丽,就表现在它的胸怀,它的胸怀无限宽广。你看,这里不是某一个植物群落的天下,在它的领地里,林木有沙棘、沙枣、山楂、红柳、黄柏、小叶白蜡等各种树种,它们互相间既不嫉妒,也不争吵,它们友好相处,同生并存,共饮喀什河的乳汁。
喀什河谷次生林的美丽,就表现在它的包容,即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次生林不仅包容了许多树种,它还包容了许多动物。丛林里,有野兔、野鸡、黄羊、狐狸的踪迹;树枝上,有百鸟的争鸣;河汊里,有怡然自得的游鱼。次生林没有任何私欲,它敞开胸怀,接纳所有来这里落户的生命,尽力为它的居民提供帮助,只求奉献,不思索取。
喀什河谷次生林的美丽,就表现在它的爱心。在它的领地里,不仅有茂密的嫩草,不仅有盛开的野花,还有党参、玉竹、手掌参、甘草、冬花等药材和千草百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
喀什河谷次生林的美丽,就表现在它的纯真。它不像原始森林那样阴森难测,也不像天山雪峰那样高不可攀。它天真无邪,毫无顾忌地袒露自己,对谁都毫不隐瞒,它像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对谁都毫不设防。
喀什河谷次生林的美丽,就表现在它的意趣。这里有优雅的原生态自然环境,不用担心各种外来的污染。这里林荫如盖,幽径曲折,流水潺潺。草丛中野花盛开,习习凉风挟带花香,阵阵袭来,沁人心肺。林中河汊密布,弯环曲折。河水清澈,游鱼倏忽,水鸟成群。你在这里,可以修身养性,让蓝天白云过滤世事凡尘,请圣洁雪山澄清烦心俗念。
美是需要亲身体验的,让我们来到喀什河谷次生林,深入其中,潜心体味吧。
当晨曦悄悄揭开它的面纱的时候,你来到了喀什河谷次生林。你放眼望去,次生林朦朦胧胧,尚未从睡梦中醒来。它就像一位睡美人,让你不忍心去惊动。于是,你向东方望去,那天边慢慢泛起一抹鱼肚白,紧接着就是越来越白,很快,就在那天与地的交合处,一轮柔弱的太阳诞生了,它是天地父母孕育的结晶,是天地和谐共生的孩子。
当红日一跃漂浮于东方天际的时候,喀什河谷次生林醒来了。林中的鸟儿,首先用娇嫩的歌喉唱出美妙的晨曲。晨曲唤醒了林中所有的居民,于是,明媚靓丽的一天,就在次生林中诞生了,和谐的一天,就此展开丰富多彩的画卷。你抖落花蕾上尚在酣睡的露珠,小心翼翼地进入次生林中。你看到了,各种鸟儿在枝头欢快地跳跃;你看到了,小溪里的鱼儿在自在地潜游;你看到,一只野鸡呼啦啦从草丛中飞起;你看到,一只野兔警惕地与你对视,然后不慌不忙地隐入花丛;你看到,野罂粟那嫩绿色椭圆形的花蕾正在抬起头准备绽放。是的,你看到的次生林的所有居民都醒来了,大家互相问候,然后各自实施这既普通又新鲜的一天的计划。和谐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你在次生林中徜徉,你看树,看水,看草,看花,你抛却自我,融入其中,你就是次生林的居民,你和林子里的花鸟鱼虫为伍,你成了它们当中的一员。于是,你忽然就明白了,功名如蓝天浮云,利禄似水中月影,你的烦心化解了,你的杂念消失了,你的性情陶冶了,你的神情愉悦了,你的“精气神”回复了。
你在次生林中漫步游弋,流连忘返,不知时间的飞逝。那金乌已经行至当空,你方才意识到腹中的需求。你就地坐于草丛之上,吃一块喷香的酥馕,胜过满桌珍馐佳肴,喝一口瓶装矿泉水,堪比名酒佳酿。你这才体味到,物质的享受不在于物质本身,而在于精神的导引,情趣的浸淫,兴致的诱引。总之,你此身尽在和谐中,你也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喀什河谷次生林和谐了。
你放眼远眺,河谷的草原与山坡的草原手拉着手,山坡的草原与山腰的森林亲密无间,山腰的森林紧抱着雪山,雪山把白云在腰间装扮,那银光闪闪的雪冠直插蓝天。心有灵犀一点通,你的心通向大自然的心,草原是你的,森林是你的,雪山是你的,于是,你就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了,而九九归一,你最终是属于大自然的。
你看到,一只苍鹰在蓝天翱翔,它忽而展翅滑翔,忽而敛翅俯冲,忽而直上九霄。你看到,一只蜜蜂穿梭于野花丛中,它俯身在这朵花蕊上采集花粉,又飞向那一朵花心里授粉。你看到,一只蚂蚁正衔着比它大几倍的食物吃力地前行,它爬过一粒碎石,它爬过一丝细沟,这对它来说,犹如翻山越岭。你看到,阳光西斜,透过浓密的树叶,把银鳞洒在地上,如天女散花,洒在碧波荡漾的溪流里,让翔于浅底的鱼儿高兴地浮出水面。和风轻拂,小虫和绿草缠绵,绿草与鲜花对话,鲜花和蜜蜂低语,树叶鼓掌,野鸭高唱。于是,你明白了,眼前的一切,就是万物和谐的美妙图画。
不知过了多久,也许是一分钟,也许是一万分钟,太阳辞别风光旖旎的喀什河谷次生林,渐渐进入雪峰后的寝宫。它收起炫目的光剑,把身体胀大,然后,扑进群山的怀抱。这时候,雪峰燃烧起来,白云被镶上了金边,颜料盒倾翻了,大红、金黄、淡红、浅蓝、深蓝,如印象派大师在天幕上挥洒的杰作。
于是,“看东溟渐升玉兔,早西山坠尽金乌”。又是一幅美景妙图。
大地睡了,河谷睡了,草原睡了,森林睡了,喀什河谷次生林里所有的居民都进入生命的另一种状态。当然你也应该休息了。
你已经深深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自然天地宽!
节选自鹏鸣散文集《大美唐布拉》一书。
作者:鹏鸣
鹏鸣(英文名:彼特peter)年生,祖籍:陕西白水。现居北京,从事专业创作与文学研究。已出版有选集、文集、文艺理论、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报告文学等专著多部。部分作品被译成多语种版本。
编辑制作:唐艳玉,文化艺术工作者,长期从事文化艺术创作,自媒体「唐韵音画」出品人,「唐韵音画」品牌创始人。唐韵音画(ID:tyyh)
投稿合作联系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