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国际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s,年第9卷上,通讯作者为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Zurich)的AbhishekChaudhary。
文章指出,粮食系统是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至少12个的核心。可持续发展目标范围广泛,需要采取综合方法将“孤立的”粮食可持续性评估整合起来。然而,目前缺乏对国家粮食系统全面的全球可持续性评估。因此,该项研究采用涵盖营养、环境、粮食可负担性和可获得性、社会文化福祉、恢复力、粮食安全、浪费7个领域的25个可持续指标首次对全球范围内个国家的国家粮食系统绩效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国家的绩效模式差异很大,并且有独特的改进重点。高收入国家在大多数指标上得分很高,但是在环境、食物浪费和对健康敏感的营养摄入指标上得分很低。从动物性食品向植物性食品的转变将改善大多数国家的指标得分。研究针对特定国家的量化结果可以帮助决策者在特定领域制定改善目标,并采取新的做法,同时跟踪可持续性的其他方面。
文章采用Gustafson等人提出的7项指标和23项基本指标(包括食物营养充足、生态系统稳定性、粮食的负担能力和可获得性、社会文化福祉、粮食安全、恢复性、减少浪费和损失七个可持续营养安全指标),以及关于生物多样性影响和对健康敏感的营养摄入的两个额外指标,量化了个国家年粮食系统可持续性状况。
(图表来自原文)
对于全国食品消费数据,研究从粮农组织的FBS中获得了年94种食品的全国供应数据。通过利用转换因子校正非食用食品质量(例如,肉中的骨头)和家庭垃圾,将食品供应值转换为实际消费(摄入)值。
对于粮农组织粮食的营养概况,研究对来自FBS的食品供应数据中的94种食品与美国农业部SR28食品成分数据库中的粮食商品进行了匹配,并估计了其所供应的热量和其他食品的营养值。
对于估算国家营养摄入量,研究通过将所有94种食品的每克卡路里和营养值乘以它们的摄入量并相加,得出每日总热量摄入量和每日摄取25种符合条件的营养物质以及每个国家的四种不符合条件的营养物质中的每一种。
研究对每个国家的日常饮食的营养平衡分数(NBS)以及不合格营养分数(DNS)进行了计算。并应用估计的平均需求“临界点”(EAR-CP)方法估算了特定国家/地区中某一特定营养物质的摄入量高于该国家的人口加权需求阈值的人口百分比。
对于生态系统稳定性指标,研究将94种食品的摄入量与温室气体排放因子的平均值、最小值和最大值联系起来估算与全国平均每日饮食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并使用“环境绩效指数(EPI)”作为粮食系统指标“生态系统状态”的替代指标。
研究为年所有个国家/地区构建了三种替代饮食情景(HGD、VGT和VGN)。通过调整年的当前饮食结构,同时保持食品消费的区域特征,在这三种情景下计算了94种食品的摄入量。最后,重新计算了每个国家在这些情景下的三种营养指标(NBS、DNS和PANs)和两种环境指标(碳足迹和水足迹)。
文章指出,年全球食物营养充分性得分中位数为61,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46(柬埔寨和孟加拉国)和69(哥斯达黎加和希腊)。第四个指标PAN全球中位数值为75.73%(超过17种必需营养物质的平均值)。NBS的世界中位数值为75。PAN和NBS的地理格局与MFAD(改良的功能属性多样性)的地理格局非常相似,欧盟和北美的得分更高,撒哈拉以南和南亚人口的得分更低。DNS的趋势几乎相反,撒哈拉以南非洲,中东和南亚的DNS值更高。在欧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DNS最低。
文章指出,目前,在个国家中,有81个国家(约占全球人口的52%)的平均饮食碳足迹均值高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定义的kg二氧化碳当量。与人均饮食相关的蓝水足迹的模式与饮食碳足迹的模式相似,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人均饮食碳足迹约为每天升,而北美地区为每天升,欧洲为每天升。
与人均饮食相关的土地利用或“土地足迹”对于采购以大量反刍动物生产的动物性食品的国家而言最高,例如蒙古(每人39公顷)、纳米比亚(12)、哈萨克斯坦(11)、毛里塔尼亚(11)。与澳大利亚(8)相比,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国家的人口较多,饮食中动物源性食物相对较少(人均0.3公顷)。
关于国家粮食消费的人均生物多样性足迹,伯利兹、苏里南、巴拿马、古巴、牙买加和海地等热带中美洲和加勒比国家,由于每单位面积的物种丰富度相对较高,均具有较高的人均影响。这将导致更高的物种损失,因为自然栖息地被转化成农业用地用于食品生产。
文章指出,粮食的可负担性和可获得性这一指标与国家GDP水平呈高度正相关,从欧盟、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等高收入国家的80到刚果、海地、马拉维和马达加斯加等低收入国家的约30。拉丁美洲和南亚国家排名居中,分别为63和50。
社会文化福祉指标的范围从西欧高收入国家(如冰岛、英国、挪威和芬兰)的?90,到乍得、贝宁、马里和布基纳法索的40。
(图片来自原文)多边形区域代表食品系统可持续性的相对国家地位(越高越好)。同心圆间隔为20。1.食物营养充足;2.生态系统稳定性;3.粮食可负担性和可获得性;4.社会文化福祉;5.恢复性;6.粮食安全;7.减少浪费和损失。地区如下:东亚和太平洋(EAP);欧洲和中亚(EU&CA);拉丁美洲和加勒比(LAC);中东和北非(ME&NA);北美(NAM);南亚(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SSA)和世界。收入水平:高,低,中下(LOW-MIDINC)和中上(UP-MIDINC)。
文章最后指出,采用替代饮食HGD、VGT和VGN导致整个欧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的DNS大大改善。文章认为,这种积极的变化是动物源性食物从目前水平大幅减少的结果,这也意味着减少了不合格营养物质的摄入。PAN评分在全球范围内显示出千差万别的变化:亚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有所增加,欧洲和北美地区有所下降,而拉丁美洲和中东地区几乎保持不变。而NBS的变化模式与PAN相仿,但幅度相对较小。在环境影响方面,采用HGD、VGT和VGN饮食将导致全球与食物相关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比现有饮食降低12、40和50%。另外,与当前的(参考)情景相比,在HGD、VGT和VGN情景下,蓝水足迹有所减少。但是,与从HGD到VGN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幅减少不同,三种HGD,VGT和VGN情景下的国家水足迹非常相似。
文章讨论了量化国家粮食系统的可持续性状况的全球规模分析的结果和意义。认为除了总体指标得分以外,可持续发展指标的个别结果在许多方面为所有国家提供了有用的见解。对当前人均饮食相关的碳、水、土地和生物多样性足迹水平的研究结果可以作为各国设计改善策略以减少粮食消费对环境影响的起点。此外,文章讨论了研究的局限性,认为在社会经济方面,研究所采用的基本指标缺乏粮食系统自身中各个因素的整体经济健康状况的任何衡量标准。用粮农组织的国家FBS作为一个国家人均每日食物和营养摄入量的来源并不理想,因为一个国家实际消费的食品数量可能很大,而FBS仅提供有关94种食品的信息。在环境方面,研究使用了不同食物的全球平均蓝水足迹值,无法量化其不确定性。文章认为,未来的研究应通过更多的指标来量化粮食系统的影响,并将其与行星边界(可持续水平)进行比较。未来可以设计更复杂的饮食变化情景并采用其他有关可持续性的营养、环境、经济和社会指标进行研究。研究针对特定国家的量化结果可被国家和全球决策者用于确定需要改进的关键领域和确定优先级。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粮食系统转型行动对于实现新采用的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
声明:本推送内容仅代表课题组对文章的理解,不是对原文的翻译,请有兴趣的同学阅读原文。课题组水平有限,难免出现错讹,也请各位专家、同学批评指正。
原文请见:ChaudharyA,GustafsonD,MathysA.Multi-indicatorsustainabilityassessmentofglobalfoodsystems.NatureCommunications,,9:.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