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棉花,捡栗子,剥红薯,收玉米,14岁

编者按:

这是我的妈妈,陈玉娥,写的自传小说。

我的妈妈今年68岁,小学文化。读书少、写字少成为她的遗憾,所以她爱写日记、读报纸、看有高级思想的书。她每次读书时认真的样子,就像一个喜欢甜点的小孩儿,抱着一个大大的奶油蛋糕,心满意足且心无旁骛。

我的妈妈有着自己的生活情怀。我记得在她中年的时候,茶几上有一个A4白纸装订的本子,上面是她看《今日说法》、《中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等电视节目做的笔记。她做在沙发上、伏在茶几上写字的时候,就能听见家属院门口几位邻居婶婶闲唠着家常,而她对无关的家长里短并不敢兴趣。

妈妈在平凡的一生中,经历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可能就和生活中的一些普通人一样,也许又不完全一样。正因为如此,她用自己最喜欢的文字,记录了自己的一生。面对生命中的各种际遇,若不枉费,生活就还是甜的。

希望妈妈的文字被大家阅读和感知,读到共鸣之处,是我们看见了自己。

作者:陈玉娥

编辑整理:刘雯冉

一九六二年高小毕业后,十四岁的我放猪放到农忙时,就融入到成年人的队伍忙秋收。

秋忙是农活最多最杂的季节。男劳力往场院里抢收各种成熟的农作物,小脚妇女们拿着把锨到场院里掐谷子和扦高粱。有经验的老农选出粒大饱满的高粱穗和谷穗系在一块,挂到淋不到雨的墙上,风干后,保管员收进库房留作下年的种子。打完高粱剩下的穗子,也有用处:粗的高粱穗用来扎笤帚;细杆的,把穗掐掉,用来篅盖顶;最后的短高粱穗,还可以做成刷锅的炊具,最后分给每家每户。

妇女劳力除了到场院里扦高粱和掐谷,还要摘棉花、剥玉米,捡白薯等。到了白露,栗子熟了,还要捡栗子。像我一样不上学的姑娘也不能在家放猪了,要将猪圈起来,加入妇女队伍里参加秋收。别看我第一次和他们一起干活,干哪一样我也不落后:无论掐谷按“个”,还是扦高粱按“堆”,和大人相比,我都不是最少的那一个。做什么事都尽量做的最好,这也是我从小就有的性格。

我记得,我第一次和她们一起摘棉花,每个人穿一个吊在脖子上的大围裙,将摘下来的棉花装进前面的围裙兜里,装得越来越多时,个个都像大肚子孕妇似的。本来我一个小姑娘家,实在不愿意那样做,只好想了个办法:我找了一个装粮食的半截口袋吊在脖子上,往里面装摘下来的棉花。别看干起来不顺手,最后到场院挨个过称时,我是摘的最多的那一个。摘棉花和掐谷一样,多劳多得。

参加摘棉花的有:郑家的大表奶,陈家的我奶奶,花峪的老奶,柴家表婶子和闫家表姑奶。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封建社会出生、甚至还没走出封建思想的圈子、缠过足、没有念过书的小脚女人。借着到生产队干活的机会到了一起,她们相互之间有说不完的话、讲不完的笑话,时不时的互相指着揣有棉花的大肚子,说些既粗鲁又庸俗的笑话,让我这个与她们年龄不同的人听起来非常尴尬,可是她们个个都十分开心,彼此之间谁都不介意。我觉得十分没意思,也没有办法,只能慢慢适应。除了摘棉花,还要和她们一起扒栗莆笼、剥玉米等,——都要和这拨人一起干。

到了“白露”节气时,早熟的板栗已经落果,生产队长柴进行和副队长闫玉存,他们就商量着,找一个做事麻利的年轻人,到每个沟沟岔岔捡落地的栗子。两个队长一商量,把这个差事交给了我。虽然我一个人每天要跑好几条沟,很孤独,也很害怕,因为那个年代经常有灵狗子(狐狸)拉鸡,也听见过狼叫,我还是接受了这个任务。不过没几天,栗子开的越来越多,一个人捡不过来,就增加人分几个小组,将所有的栗树分成段,每个组负责一段,直到把栗子收完。

因为是板栗之乡,历史以来,四大峪的栗子闻名全国。四大峪有:杨家峪、尖山峪、鸽子峪、沙峪,其中杨家峪的板栗产量始终名列前茅,质量上乘,农民的收入,每年全靠板栗,大家对板栗非常重视。因为气候和土质的原因,四大峪的栗子皮薄、肉嫩、色红、甘甜、饱满,既好看又好吃。我记得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期间,日本人直接来杨家峪收板栗。

以前的栗树都是老祖宗栽的,历史悠久。很长一段时期,栗农们延续着老祖宗的传统管理方法:隔一年剪一次枝,这叫“钏茬”和“挂茬”,挂茬栗子长得多,钏茬栗子挂的特别少。培养幼树也很慢:清明时种栗子,长出秧苗后第二年春天剪去土层以上的枝条,叫“平茬”,等再长出来多少不等的枝条后,留出一根,将其他所有纸条全部去掉,被留下的那一根,作为一颗像模像样的树苗,同时长得很快,第三年春天就可以出圃移栽。栽活后要好多年才能结果,而且随着小数的生长才会慢慢的果实多起来。一颗小数发展到长栗子要十多年,而且有多有少,大小不均。

一九六八年,河北省林业局派来果树研究所的一组技术人员,到杨家峪大队搞试点,推广先进科学技术,带队的叫王福堂。当然还有市县林业局的相关部门和人员参加,一驻就是好几年。技术组提倡,对板栗的管理方法,由过去的隔年剪枝改良为年年剪枝,并实行嫁接技术。开始,传统管理办法的栗农们都不认可,连村干部也是勉强接受。研究人员建议,先用一片栗树搞实验。几年的实验成果,让大家看到了板栗的大幅度增产,栗农们终于接受了科研技术。新的技术使栗树苗栽上后第三年就嫁接,两年就有效益,三五年就能长十多斤板栗,而且一年比一年翻倍增长。栗农的收成,由过去每年平均每人十多斤到现在每年每人44斤左右。嫁接的品种有早熟和晚熟的两种,编号“”的品种是早熟品种,到了处暑节气就有收成,编号“后20”的品种晚熟十多天。大家认可科技的甜头后,聪明智慧的杨家峪人很快掌握了管理板栗的全面先进技术,不但自己增加了大量的收入,还到村外和县外去传播和指导先进技术。老祖宗留下的低产或结小栗子的树,都嫁接成了高产优质的为人们制钱的好树。王福堂在杨家峪一住就是十来年,直到杨家峪以及全县的板栗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70多岁才离开杨家峪。

再说分组捡栗子。我被分配在李占余组,李占余叔叔是组长,他带领着和我年龄差不多大的不上学的小大人,捡离家最远,路又难走的大东沟和大北沟的栗子。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得从家里出发,能看得到栗子时必须到树行,不然就被邻村的人给偷走。离家近的或比较好走的地方留给小脚妇女们捡。虽然每天睡得正香时就得被组长叫起来出发,但是我尽量坚持,因为和同龄人一起干活,能有共同语言,苦和累我们都一样快乐。在捡栗子时,经常看见好多松鼠到树下与我们抢栗子,看见有人,它们赶紧叼起一颗栗子就跑,飞快的钻进坝墙里去。每逢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几个人就都好奇的各自捡一根棍子往松鼠钻进的地方捅它。男孩子性格的我更是充满兴趣和好奇。这时组长该说话了:“你们还捅呢?人家早从别的墙窟窿里跑了。”我们都扭头反问:“你看见了?”“当然,我不看见还能瞎说?”“我们还以为它还老实的在墙洞里藏着呢!它好狡猾呀!”。

组长还说我比男孩子还淘气。上学时,教过大哥的老师徐文明,也教过我,他就说过我的性格像男孩子,说大哥倒像女孩子一样安静。今天又有人这样说我,我自己却感觉不到自己的这一点。他们算是笑话我?还是在夸我?我都不会想那么多,由他们说去吧。不过在生产队里干活,我都愿意同男社员一起干,就算是累,也不愿意同小脚妇女们一起干,那样磨磨蹭蹭的,觉得浑身的劲儿使不出。现在回想起来,因为自己生来有这样一个争强好胜的性格,对自己只留下了身体上的伤害,没留下任何好处。自己深深体会到,所有的事情,不是你想强就能强,想胜就能胜得了。人的一生都要听从命运的安排。

捡完栗子,紧接着剥玉米,谁剥慢了就要挨队长训斥。别看我年纪小,比挣7分的老太太剥的还快,还多。

剥完玉米接着收红薯,男劳力用镐头在前面刨,妇女们和我们用篮子在后面捡,边捡边将树下和地头的小红薯挎到地中间的大红薯堆,将大小红薯搭配均匀,捡进拖篓里,由会计和过称人员分堆称重,最后按每户的应分数,驴驼、人推的送到每家每户。搭配红薯的累活,我就承担在自己身上,同样挣七分了,比起那些小脚的长辈我最年轻,腿脚快些,这样一来,不论干什么活,我就成了妇女群里的骨干。

到了冬天,场院里所有的粮食全部收完,该分的分了,该存的种子已经入库。到了“九月九,撒猪狗”的时候了,当然放猪的我也不用去放猪了。那也不能闲着,妈妈早把冬天的活给安排好了。妈妈把全家人分得的棉花早已晾晒好,让两个哥哥用手推车推着到20里地以外的牛店子村去加工,弹成棉絮,回来后算好能纺多少线,能织几个布,有剩余的零头按轻重缓急的给家里人添棉衣和被褥。如果有儿子需要结婚,还要把做两套被褥的棉花留出来。

我要开始纺线织布了。

(未完待续)

连载篇章,往期回顾:

8.学生妹变身放猪娃,独自骑驴去姥家

7.深深的遗憾

6.饥饿的肚子,柔韧的精神,何为苦和甘

5.那盼来的上学时光,恍如昨日

4.我的童年,像清澈的溪流

3.我的母亲

2.我的父亲

1.1家谱

1.2图文版家谱树

0.2序2

0.1序1

妈妈写的自传小说

长按,识别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效果最好
北京权威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sakesitana.com/htdl/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