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一个寻常的冬日,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的地下室里,发生了一件不寻常的事。
卢米埃尔兄弟放映了他们拍摄的10部短片,现场大约30位观众买票观看。
这一天被称为“电影诞生日”。
卢米埃尔放映短片之[工厂大门]
短片是电影最初的形态,在电影商业化后,才逐渐让位于长片。
它与长片在本质上并无分别,是现实的浓缩,也是幻觉的艺术。
因为时长的限制,短片更能考验导演对影像的想象力。
它是新人导演的试金石。
戛纳、威尼斯、柏林等国际A类电影节都设有短片单元,来挖掘新人导演。
戛纳短片竞赛单元
许多著名导演正是靠着短片赢得业界青睐,进入大众视野。
比如[爆裂鼓手]的导演达米恩·查泽雷。
剧本创作完成后,查泽雷没能拉到足够的资金。
于是他挑选了剧本中的一个场景拍摄概念短片,获得了年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查泽雷由此得到资金支持,拍出了长片电影[爆裂鼓手],名声大噪。
电影[爆裂鼓手]海报
还有青年导演文牧野。
他携短片[石头]参加FIRST青年电影展,斩获最佳剧情短片奖项。
而后才有了长片处女作[我不是药神]。
同样是小人物的残酷人生,[石头]几乎可以看作[我不是药神]的前身。
大导演的炼成往往从短片开始。
奠定李安导演之路的,是他在纽约大学期间拍摄的毕业短片作品[分界线]。
那时李安正在打包行李,准备回台湾发展。
不曾想凭借[分界线]获得了纽约大学沃瑟曼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个大奖。
获奖当天,美国三大经纪公司之一威廉·莫瑞斯的经纪人当场要与他签约,告诉他:
“你将来在美国没问题的,若有人认为你是中国人有问题,那是他们的问题。”
正是这部短片作品,让李安留在了美国,继续从事电影行业。
他的基本创作观念和技法,在这部短片中已经初露端倪。
年轻时的李安
詹姆斯·卡梅隆的电影之路,也是从一部短片开始的。
当时还是卡车司机的他,装了满脑袋的奇思妙想,在空余时间写科幻小说。
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刺激他把想法付诸行动。
他购买了廉价的电影设备,钻在南加州大学的图书馆里自学电影制作和特效知识。
随后成功拉动一群牙医朋友投资2万美元,制作了科幻短片[克赛诺起源]。
这部短片为他敲开了好莱坞的大门。
在各个电影公司摸爬滚打之后,“卡神”终于炼成。
“卡神”詹姆斯·卡梅隆
短片历经一个多世纪技术和美学的发展,依然保留了它的特质:
精炼、独立、自由。
因此成为当下许多创作者青睐的表达载体。
贾樟柯在拍摄长片的同时,仍然保留拍摄短片的习惯。
他把短片比喻为“街头的一场殴斗”,可以在瞬间将灵感点燃。
“灵感到来的那一刹那,犹如火箭腾空的触点。”
贾樟柯的短片作品[公共场所],就来源于一次街头漫步偶得的灵感。
他对街上的行人产生了兴趣,决定捕捉他们的生活状态。
于是把摄像机架在郊区小火车站深夜的候车室、由废弃公共汽车改造的小餐馆、矿区附近黄昏时分的汽车站……
[公共场所]中的火车站候车室
45天时间拍出的短片,成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