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布秀尔,草原的灵魂

在北京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http://m.39.net/pf/bdfyy/

采访手记记

托布秀尔,草原的灵魂

文/赵乐

如果你没听过托布秀尔琴声,那你就缺少了对土尔扈特部蒙古人音乐的了解。

去铁布肯乌散乡采集民歌资料的路上,才知道这个乡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交界,境内有一条河,岸边有两个高河坎,犹如琴上的“弦码”,因此牧民们就把这条河叫“铁布肯乌散”,铁布肯乌散乡中“铁布肯”是“弦码”的意思,“乌散”即“水”的意思,地名由此而来。

到新疆专题采访之前,我只知道蒙古族牧民喜爱的乐器是马头琴,有蒙古族人居住的地方就能听到马头琴的旋律,这次到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才晓得,托布秀尔是新疆卫拉特蒙古族独有的木质短颈拨弦乐器,素有“蒙乐活化石”之称,它的器身是以本地的鱼皮、羊皮制成,器头和器杆都是用特定的木头制作,而托布秀尔的弦,一般是用马尾巴和羊肠子特制的。这种乐器因造型美观而又制造简便,非常适合牧民放牧时携带。可以说,牧民们双手弹拨的是托布秀尔琴,唱出的却是人们更多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情感。

天是那么的蓝,云是那么的低,雪是那么的白,一路都是这种纯净的景色。年12月19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歌选》采风组来到铁布肯乌散乡孟根布拉克村托尔嘎的家,她和另一位民间艺人舒拉正在调试托布秀尔琴弦,忆起弹奏托布秀尔琴的往事,尽管过去了很多年,托尔嘎仍记忆犹新,思路清晰。

“我8岁跟随父母学托布秀尔和长调,那时候,只要一放学,作业都顾不得做,就去练习托布秀尔琴,就像着了迷一样,每学会一种声调都感到特别自豪。”现在55岁的她是当地托布秀尔琴的传承人之一,这门艺术她是从父亲那儿学来的,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断了一段时间。因为破四旧,她们就不敢再弹奏这个乐器。改革开放以后,禁锢解除了,就又开始弹奏了。“她有两个孩子,叫多莫苏荣的孩子传承了她弹唱的特长,在县江格尔艺术团担任男歌唱演员。”铁布肯乌散乡宣传干事孟克说。

“以前托布秀尔琴只有为数不多的老年人会弹,后来年轻人慢慢也喜欢这些音乐,现在连娃娃都会弹、会唱、会跳。”和布克赛尔县文联主席朝克图边翻译边介绍。

至于托布秀尔琴的产生,现已无从考证。但是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中有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的一天,一个放羊的土尔扈特蒙古族小伙子,他把羊群赶上山后,坐在一棵大树下休息,忽然听到树上的一个大洞嗡嗡的鸣响,仔细一看,原来是洞口上挂着的几缕马尾被风吹出了声音。他既惊奇又兴奋,于是受到启发,砍来树木掏成音箱,挂上弦制成了一把自己喜爱的乐器,取名托布秀尔。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托布秀尔琴也有了一些改变。过去,山上牧民的蒙古包里挂着的托布秀尔琴,弦都是由山羊细肠制成的。那时的制琴者即使是在春夏之际做好了琴,也要等到秋后,在满山膘肥体壮的小山羊中挑选最健硕的宰杀,挑拣出细肠,风干后制成琴弦,这样做出的琴弦才能弹奏出优美的声音。而现在托布秀尔的琴弦多用丝线、钢丝等。托布秀尔的外貌至今没有多大的变化,一直都保持手工制作,只是在外观的裱花上更加讲究,琴面上的色彩和花纹都越来越丰富,极具观赏价值。

面对记者,托尔嘎直言:“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跟其他民族艺人一起,好好地保护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把托布秀尔永远传承下去!”

托布秀尔的历史和蒙古族形成的历史一样久远,13世纪70年代,马可?波罗经新疆去往北京的途中,就在蒙古草原见过托布秀尔并留下了文字记载。

在漫长的时光长河中,托布秀尔和牧民共生活同欢乐,成了牧民最知心的朋友。当你去到新疆蒙古牧民聚居的草原时,便随时能听见欢快的托布秀尔琴声。在这里,蒙古长调的演唱一定少不了托布秀尔的伴奏,民间请江格尔齐来演唱时,并不直说请江格尔齐去献艺,而是说:“请允许把您的托布秀尔请到我家供奉,让我们那里的乡亲们瞻仰。”

托布秀尔琴的神奇还不止于此,草原上其他生灵物种对托布秀尔也独具情感。每到春天,孕育了一个冬天的母骆驼费尽全力产下仔骆驼,因为生产期间母骆驼精力消耗太大,它有时会心情抑郁,奶水就会受到影响,小骆驼吃不到奶,饿得不行了就会去吃别的骆驼奶。当它再回到妈妈身边,因为身上有了其它骆驼的气味,骆驼妈妈便不肯再要它了。这时牧人看小骆驼可怜,就专门请来弹奏托布秀尔的艺人,把骆驼母子俩牵到一块,用托布秀尔琴弹唱《劝驼歌》,对母骆驼进行劝告。琴声先是低沉委婉,带着深沉的劝慰:“没有奶的鸟带上小鸟才肯飞走呢,有奶的你为啥要抛弃你的亲生骨肉?”然后用长调激烈地责备:“你怎么能这么狠心,如果我也把你抛到荒郊野外,让你也没有主人,这样才是你想要的结果?”一个多小时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打动了骆驼妈妈,它流下了羞愧的泪水,小骆驼回到了妈妈的身边,牧人见此情景,也禁不住潸然泪下。

这些听似传奇可又真实发生的故事,全来自于托布秀尔琴。只要在草原上,托布秀尔琴弹奏的永远是牧人无以言表的心声。

“蓝绸子的手帕呦,心上人,细细地为你绣一朵白云,是我的柔情……”在托尔嘎家中,采风组聆听了蒙古族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托布秀尔的弹奏和艺人的演唱。她们用托布秀尔的两根弦铺展开对于草原无边的爱,尤其是强节奏的曲调,令人感受到草原上的马儿从慢走、小跑到快跑,最后到飞奔的音律跳跃,更感受到蒙古人原生态的生活。

托布秀尔琴演奏中,托尔嘎和舒拉专门制作了木头小动物模型,拴在自己手指上,右手一拨弦,指牵绳,绳牵动物,便在乐声中翩翩起舞了。托布秀尔琴声就是它的缰绳,乐曲轻缓时马儿悠闲自得,乐曲激昂时马儿也昂首奋蹄。这实在是一场耳朵听乐的狂欢,又是一场眼睛观舞的盛宴。

据了解,铁布肯乌散乡作为该县托布秀尔之乡,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江格尔说唱、托布秀尔表演、阿肯弹唱是该乡各族群众最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如今该乡有90多名演奏托布秀尔的能手,托布秀尔爱好者积极参与春节、那达幕大会、大小宴会、祭祀敖包等大型文化活动,展示托布秀尔演奏的风采。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年,蒙古族的托布秀尔音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新疆蒙古族人民来说,弹起托布秀尔琴,跳起萨吾尔登舞,他们正用独有的娱乐方式传承着民族的文化艺术。

(选自年4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歌选,赵乐撰稿,题目有变动)

好歌印记——留住声音的精彩,品味好歌婉转悠扬的音符,解读金曲背后最难忘的旋律。

news

好歌印记

赵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sakesitana.com/htdl/74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