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回到音乐的故乡第一站,新疆

音乐是什么?

曾经有个朋友说:“这两天和朋友及其11岁的孩子看了一场Joshuabell中国芭蕾舞交响乐团的演出,孩子很早就过了钢琴八级,却在观看演出过程中备受煎熬,如同炼狱,根本感受不到音乐之美。通过这件事,深感‘音乐教育’的舍本逐末。音乐或者艺术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需要我们反思。”

这不是个案,当音乐变成考试的工具,我们与音乐的关系已经背离了人类创造和享受音乐的初衷。那么真正的“音乐”到底是什么?

带孩子回到音乐的故乡——新疆

▲伊犁州特克斯县牧场(图片提供/刘海龙)

当寻遍不同的文化就会发现音乐源自自然。当远古的祖先在山顶远眺群山,任风在耳边把思绪带飞,在河川边听到瀑布与流水的声响,在树林中与鸟儿对话,在收获后的夜晚,燃起篝火,感谢神灵或者祭祀先祖……

哈萨克传统民歌《山风》的歌词(节选)

不是骑马而是徒步,只是徒步太过漫长无奈

十五天的跋涉,使我们渐渐走近绿洲

别怕岁月长河的起伏命运无情地催促

微风拂面,难忘的家乡像迷失的羔羊遗留在身后

▲俯瞰伊犁州特克斯县琼库什台古村,是乌孙古道北入口的重要驿站,距今已经有近年的历史(图片提供/刘海龙)

人类对自然唱出“情话”,音乐就这样自然而然地来了。田野学校把孩子们带回音乐的故乡,了解音乐是怎么发生的?人们是如何用音乐歌唱自然和生活的?感受音乐原乡的美,感受音乐最本质本真的美,对音乐的爱也会慢慢从内心深处生发出来。在寻找音乐之乡的旅途中,我们第一站选择了新疆。

▲琼库什台牧场(图片提供/刘海龙)

新疆是个多民族地区,以东西走向的天山分为南疆与北疆,伊犁河谷在天山北侧,哈萨克这个古老的游牧民族主要居住在天山沿线,伊犁河谷与天山是哈萨克人的故乡。哈萨克斯坦是主要由哈萨克人组成的国家,哈萨克人也生活在蒙古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这些国家。

▲琼库什台(图片提供/刘海龙)

▲哈萨克族老人(图片提供/风马)

哈萨克民族有着悠远的历史,有学者认为,古时的乌孙国就是哈萨克的祖先,在公元前年,乌孙国就已经存在了,在西汉时期,乌孙国与中原开始了外交和联姻,汉朝的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曾远嫁乌孙国。哈萨克人的家

这些用原生木料做的小木屋是哈萨克人的家,从外部看似乎很简单,但即便是游牧生活,哈萨克人也把自己的小木屋修缮得非常干净、得体、舒适。我在琼库什台不停地拍这些屋顶长草的木屋,为了防止漏雨,木屋盖好后,会把泥巴糊在屋顶,于是各种植物就在屋顶安家,郁郁葱葱,真是名副其实的自然建筑。

▲屋顶长草的木屋(赵杰/摄)

▲哈萨克人的家宴(赵杰/摄)

打馕、挤奶、做马奶子酒……我拍摄了很多当地牧人劳作的小视频,她们忙碌而从容地劳作着,面容平和、淡定。遇见很小的孩子也会笑着向你问好。在牧场上,走近牧人家,比划着问,能不能喝点水?她们会友好地请你进入木屋,让你坐在尊贵客人的位置,为你倒上奶茶,取出馕和鲜奶油,当我们放下一些钱作为答谢,她们会觉得这样太不好意思了。哈萨克人觉得,哪怕自己的生活很贫困,但有客人来都是尊贵的,要款待好客人,因为茫茫草原,为什么客人会敲开你家的房门呢?所以不要怠慢客人。

▲烤馕(赵杰/摄)▲女主人正在分离鲜奶油(赵杰/摄)▲晾晒分离出的奶渣(赵杰/摄)▲清理羊毛准备制作擀毡(图片提供/黄江勇)▲种牛种马选拔大会(赵杰/摄)

▲叼羊——哈萨克男人最喜欢的日常游戏(图片提供/黄江勇)

如果遇见骑马的男人,他们也许会将右手置于胸口向你行礼,如果他们跟你握手,你会感受到他们有力的手掌在表达着对朋友真诚用心的问候。

马和音乐是哈萨克人的一对翅膀▲昭苏县的天马(图片提供/刘武)哈萨克伟大的诗人阿拜说:哈萨克人伴随歌声来到尘世,又随着歌声归于尘土。来到这里就会明白,音乐对于哈萨克人来说,是一生的挚友。哈萨克人逐水草而居,历史中也多次被外族侵略杀戮,他们在草原上游牧、流浪、甚至流亡。也许因为游牧民族不像农耕民族这样“居有定所”,音乐反而成了哈萨克人灵魂的家园。

▲琼库什台村庄(图片提供/黄江勇)

▲琼库什台古村的老人(赵杰/摄)森林牧场、美丽的花儿和动物、出生、成人礼、婚丧嫁娶以及各种劳作,比如放牧、挤奶、打馕、剪羊毛、擀毡、喜怒哀乐、爱情与思念都唱在了歌中,寄托在了音乐里,这些歌曲是从山里、草里、马群、羊群、牛群里长出来的。▲琼库什台牧场(图片提供/黄江勇)一把冬不拉,就可以陪伴牧人的一生,可以想象在广袤无边草原上,当夜幕来临时,同样广袤无边的星空在头顶,拿起冬不拉唱起歌就像呼吸一样自然。有了音乐,孤独的牧人就有了心灵的挚友,有了音乐,在家人朋友欢聚在节日时,大家便可以用歌声来表达喜悦与爱。游牧诗人与冬不拉

从小孩、中年人到老人、普通的牧人、艺人再到德高望重的阿肯……我们寻访了各种能够并且愿意为我们唱歌的人。很多哈萨克家庭都有冬不拉,年轻人会向年长者学习弹唱。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演奏

▲小田先生学习冬不拉(赵杰/摄)这次来到特克斯,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寻找“阿肯”——哈萨克人的歌者。他们极有音乐天分,触景生情,即兴作诗,出口成章,自弹自唱,兼有诗人和歌手的才能,在哈萨克文化中非常重要,因为阿肯们要把各种传说、故事、生活中重要的事件、思想通过音乐传播到哈萨克地区,因此阿肯是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者,是即兴“演说家”(用自己即兴创作的歌曲)、思想家和教育家。

▲哈萨克阿肯诺尔拜(图片提供/诺尔布布)

▲阿肯诺尔拜老师(左一)正在给孩子们上音乐课(图片提供/诺尔布布)

记得有天黄昏寻访一位老艺人,我们询问老人是否愿意弹唱,他表示同意后,取出自己的西服,戴上小毡帽,很有尊严地取下挂在墙上的冬不拉,他的太太取出一张漂亮的毡毯,在自家院子里摊开,他们老夫妻就坐在那里,一首一首地唱着,不一会儿年轻人和中年人也加入进来一起合唱,我们担心老人家累了,唱了几曲后就请老人家休息。当我们告辞离开时,转身回望,老人家自己坐在毡毯上,依然意犹未尽,拨弄着他的冬不拉。

▲琼库什台古村的老艺人(赵杰/摄)

触摸哈萨克的音乐灵魂

▲乌孙古道的森林(图片提供/黄江勇)

田野学校在今年决定开设“田野音乐课”,在8月中旬将邀请5-10个家庭与我们重返特克斯,重返琼库什台,从伊宁(伊犁州州府)历史名都,到特克斯历史名县,再到琼库什台古村历史名村,这条路线我们将用音乐课穿起,带着大家触摸哈萨克的音乐灵魂。▲琼库什台夏牧场的牧人家(图片提供/黄江勇)从庭院音乐课,到马背音乐课,到木屋和毡房音乐课,乘着马和音乐这双翅膀,去真正地了解天山下哈萨克人的音乐和生活的关系。这些音乐从哪里来,怎么来的,音乐里的生活是怎样的,生活里的歌声是怎样的,牧人和阿肯将带着我们去体验哈萨克游牧人的生活,并在这些体验之后,跟阿肯一起来学习冬不拉,创作孩子们自己的原创音乐。

▲在马背上长大的哈萨克孩子——巴特,现在已经是中央民族学院冬不拉专业的学生(电影《永生羊》剧照)

我们希望通过田野音乐课这样的探索和尝试,能打开孩子感受和学习音乐的新窗。音乐学习,不仅仅是琴房的苦练、考级、练习着不知如何而来的音乐。我们去到音乐的故乡,在田野、生活中感受和理解音乐,去发现音乐是对自然之美最自然的歌唱,对生活和情感最真实的表达。

▲乌孙古道的夏牧场(赵杰/摄)

▲哈萨克阿肯诺尔拜老师正在用冬不拉演奏自己创作的《摇篮曲》(小田先生/摄)

扫描下方客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sakesitana.com/htdl/74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