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罕走廊:
(英语:WakhanCorridor)又称阿富汗走廊、瓦罕帕米尔,是连接阿富汗巴达赫尚省至中国新疆的重要纽带,呈东西向的狭长地带,位于帕米尔高原南端和兴都库什山脉北段之间的一个山谷。
历史上曾一度为中国领土,是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文明与中亚和印度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
瓦罕走廊北依帕米尔高原南缘与塔吉克斯坦相邻,南傍兴都库什山脉东段与巴基斯坦及巴控克什米尔相接,西起阿姆河上游的喷赤河及其支流帕米尔河,东接中国新疆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瓦罕走廊长约公里,东西走向,其中在中国境内长约公里,南北宽约3至5公里,最窄处不足1公里,其余公里在阿富汗境内,最宽处约75公里。中阿两国在狭长的瓦罕走廊东端相毗邻,边界线只有92.45公里。瓦罕河由西向东流公里后,注入帕米尔河。
瓦罕走廊平均海拔0米以上,其东、南两面地势较高,西、北部地势较低。瓦罕走廊属于高寒山区,每年除6、7、8三个月外,均为大雪封山期。中阿接壤的边境地区基本上是人迹罕至的荒漠高原,地势复杂、气候恶劣,不适宜人类生存。
公元年,东晋僧人法显从长安沿古丝绸之路西行求佛,归来后著有《佛国记》。法显在书中描述经过葱岭的路程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人骨以标行路”。
公元年,唐朝高僧玄奘启程赴天竺(古印度)那烂陀寺,途中经过瓦罕走廊,并于公元年返回长安,将其所见所闻写成《大唐西域记》。
公元年,唐朝大将高仙芝率轻骑通过瓦罕走廊灭小勃律国,重新打通丝绸之路,但随后这一带又被兴起于西南亚地区的大食国和兴起于青藏高原地区的吐蕃向葱岭(帕米尔和喀喇昆仑诸山)发展势力后占领唐朝的疆域退出这一带。
高仙芝画像
19世纪末,由于俄罗斯帝国的侵略扩张,中俄两国曾在包括瓦罕走廊在内的整个帕米尔高原发生争端。同时,俄、英两大帝国由于在中亚内陆地区争夺势力范围,也不断在阿富汗地区发生冲突。
为避免进一步的冲突,年3月11日,英俄签订了《关于帕米尔地区势力范围的协议》,划定两国在帕米尔的势力分界线,将兴都库什山北麓与帕米尔南缘之间的狭长地带划作两国间的“隔离带”,这条“隔离缓冲地带”就是瓦罕走廊。
年11月22日,时任中国外交部长陈毅和阿富汗内务大臣阿布杜·卡尤姆在北京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富汗王国边界条约》,对包括瓦罕走廊在内的边界进行了划分。
依照该协议,两国边界线南起海拔米的雪峰,北至海拔米的克克拉去考勒雪峰,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陆地边境之一。
陈毅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塔利班控制着阿富汗90%以上的国土,但瓦罕走廊一直由北方联盟控制,远离阿富汗战火,因此不存在阿富汗战争难民问题。
目前,网络上关于瓦罕走廊的传言很多,但大部分都是似是而非,笔者在此做出澄清:
1不靠谱的传言之一:瓦罕走廊是中国通往阿富汗和中亚、南亚的交通捷径。
首先,不要被瓦罕走廊中的“走廊”二字误导,目前的瓦罕走廊并不具备“交通捷径”的地理走廊功能。
中国在地理和交通上其他的著名“走廊”,比如河西走廊,辽西走廊等,都是真正意义上沟通不同地理大板块的交通和文化走廊。河西走廊沟通内地和新疆,沿途有兰新铁路和公路,辽西走廊沟通华北和东北,沿途有京哈铁路和京沈高速,这些地方都是地理交通咽喉,中间是适合交通和补给的狭长平原,而两侧是难以通行的高山、沙漠或海洋。
但是,瓦罕走廊的地理、气候条件比较特殊,除了“狭长”和“两侧是高山,部分地区中间有河谷”这些符合“走廊定义”的地理特征,但瓦罕走廊中间并没有平原,只有极其人迹罕至的,海拔平均在0米以上的干谷或者陡峭深邃的喷赤河及其支流的峡谷,可以说大部分瓦罕走廊,特别是目前属于阿富汗领土的多公里的长条部分,既没有公路,更没有铁路,全是陡峭而又狭窄的高山和峡谷,根本无法进行现代交通。
在中国境内不到公里的部分,直到年才新修了一条国防公路,但距离中阿边境线仍然有10公里,在此之前,只有骡马能勉强通行的羊肠小道。瓦罕走廊中国境内的部分,相对还算比较宽阔平坦。
而阿富汗所属的部分,比中国境内要险峻难行得多,甚至说连骡马通过的羊肠小道都不好找,而且一到冬季就大雪封山,一年可骡马通行的时间只有夏季3个月左右。而夏季往往有冰雪融化和山地暴雨引发的滚滚山洪,总的来看,这个所谓的“走廊”是地球上最难通行的“走廊”,恐怕连“之一”都没有。
目前的瓦罕走廊,特别是阿富汗境内的部分,和当年的法显、玄奘路过此地时的环境,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仍然是“纯原生态”,“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需要“唯视日以准东西,人骨以标行路”。
瓦罕走廊“千古不变的原生态”还表现的地名上,唐玄奘历经千难万险穿越瓦罕走廊无人区后,到达阿富汗境内的第一个大的居民点,《大唐西域记》中叫“昆都士”,再往西叫“马扎里沙里夫”,到今天这两个地名还是如此,在阿富汗战争的新闻报道中被反复提到。
可以说从古至今,除了不畏艰险的探险家和虔诚的宗教求法者,没人会把瓦罕走廊当真正的交通走廊,古代还没有绕道哈萨克斯坦到中亚的铁路和公路,也没有飞机,求法者们冒险经过瓦罕走廊到印度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而当代就更没有必要非经过瓦罕走廊到印度了,因此今天的瓦罕走廊甚至比唐代更加人迹罕至了。
瓦罕走廊虽然在清代一度大部分在中国版图内,但近代的瓦罕走廊这个地理长条的出现,还是大英帝国和沙俄帝国两家争夺中亚霸权,数百年难分高下后相互妥协,人为的搞出的一个“隔离带”,新中国在年与阿富汗政府的边界条约只不过承认了既成事实。
既然是“隔离带”,那么必然是“老鹰不愿去,兔子不拉屎”的最荒凉和最险峻的地带,沙俄和英国人当年可没考虑给中国留下个向西方发展的交通走廊,侵略者那样这样的好心?因此阿富汗境内走廊最窄的部分,不到一公里宽,一侧是五千米以上的高山,一侧是喷赤河的深谷,中间连个能落脚的平地都没有,即使以今天中国人世界第一的工程能力,想在这样的环境下修建中阿公路或者铁路也是难以办到的,总不能公里全是钻隧道吧?
现在瓦罕走廊以北,中国通往塔吉克斯坦的公路早已修通,铁路也在规划中了。而通过瓦罕走廊直达阿富汗的公路和铁路,到目前连规划都没有。
2不靠谱传言二:中美当年合作,黑侵略阿富汗的苏军,大批武器和物资就是通过瓦罕走廊西运,交到了“反苏圣战者”手里,荒凉的瓦罕走廊一度车水马龙?
这一条在网络上流传多年,遗毒深远。但酷友看完第一条就知道这第二条干脆就是某个对政治和军事地理一窍不通的家伙脑补出来的扯淡,流传甚广而无人更正,更说明国内军事网络的整体水平堪忧。到年,瓦罕走廊中国部分才修了第一条国防公路,到现在阿富汗部分也没有路,要通过这个走廊大批军援是根本不可能的。
而且当年的苏联如日中天,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中国几十年如一日的防备苏军突然进攻新疆,完全是防守的姿态,怎么敢直接通过新疆军援苏军的死对头?这岂不是自找倒霉?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苏联,可是霸气侧漏,对全世界和中国的军事压力,可不是此后出生的军事爱好者能够体会的。
而且,既然是背后使绊子,黑苏联,就一定要有个“白手套”,中国不可能直接通过新疆境内出手,何况和美国人合作,中美一起出枪,美国人还出钱。
这个中美合作抗苏的“白手套”就是巴基斯坦,特别是通过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的部落地区,这个故事在史泰龙的“第一滴血”第三部中有体现。当然这个政策的后遗症也是很大的,造成至今巴基斯坦西北部落仍然是驾驭不了的“武器、毒品和恐怖思想泛滥的自由王国”。
中国军援“反苏圣战者”的路径有三条:一是从红旗拉普口岸通往巴基斯坦的公路。
二是从中国海运到卡拉奇港的海路。
三是直飞巴基斯坦的空运。
当年是中美蜜月,重型和大宗的武器,其实主要是通过海运出口的,美国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他自己卖得更多、更先进。后来苏联垮台了,美国立即对中国翻脸,出现拦截中国正常海运的“银河号”事件。但美帝也没能“搜出证据”来黑中国。这三条路线,都和瓦罕走廊没有直接的关系。
当年苏军入侵阿富汗后,我军对中阿边境的瓦罕走廊也是重点盯防,生怕苏军突然出现在对面,但苏军也畏惧这里的崇山峻岭,入侵阿富汗十年,这里反倒一直是最平静的,苏联人没有在瓦罕走廊挑事,当时的中国更不会主动去找麻烦。
3不靠谱传言三:年后,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曾经要求中国开放瓦罕走廊作为驻阿美军的重要补给线,中国也答应并实施了对瓦罕走廊的开放,只是没有对国内公布。
笔者评论:这一条,就不仅仅是传言,后面半句直接就是保藏祸心的谣言了!
当年的美军发动阿富汗战争后,要求中国“参与反恐,并开放瓦罕走廊”的说法,是“美国的跟屁虫”英国人先提出的要求,而不是由美国人直接提出。
英国人本身就是“瓦罕走廊现象”产生的历史始作俑者之一,对瓦罕走廊的地理条件和交通现状,比任何人都清楚,对中国提出如此“无理、非份”的要求,显然不是“不摸情况”而是包藏祸心,想借阿富汗战争直接插手和搞乱中国新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中方岂能上当。
当时的中方,无论外交部门还是军方,根本就没有接英国人的话茬,甚至连个公开评论都没有,权当英国佬这种“世界政治的资深搅屎棍”放了一句屁而已!美国人看到这个“探空气球”中方根本就不予理会,也就不再纠缠。
若国内有公知相信了中国曾经对英美开放过瓦罕走廊或者自己看着地图觉得中国应该对西方开放瓦罕走廊,若不是无知,就是同样动机不良。
阿富汗是内陆国家,而且国土中间横亘着平均海拔米以上的兴都库什山脉,不利于任何外来侵略者发挥战力,因此有“帝国坟场”的称号,英国人、俄国人、苏联人,直到今天的美国人在阿富汗都没有赚到什么便宜。
兴都库什山脉
由于兴都库什山太高、太险峻,而且越往东越高,到中阿边境的瓦罕走廊平地海拔上升到0米以上,山峰更高达米,因此,对任何驻扎在阿富汗境内的外国军队来说,只能从南北两个方向补给,想从东面的中国境内补给完全不现实。
从南方补给,只能海运物资到巴基斯坦的港口卡拉奇,然后用重型卡车组成车队,穿越两千公里,特别是经过巴基斯坦动乱的西北部直达阿富汗南部的美国中心基地坎大哈和首都喀布尔。
这条路线最大的问题就是沿途“反美武装”太多,补给车队经常被炸毁,甚至补给线曾经被完全切断数星期而让驻阿美军挨饿。为此,美国不得不在战争期间每年给予巴基斯坦政府上百亿美金的“援助——买路钱”,但仍然不能保证沿途的安全。
卡拉奇港口
至于对兴都库什山以北的昆都士、马扎里沙里夫等地的美军的补给,只能通过空运进行了,因为周边的大国,中俄都不会让路,更不会开放空域给美国的军机。美国只好“租借”了吉尔吉斯斯坦的玛纳斯空军基地,作为空运中转站,不过战争后,也很快被“送客”。
以瓦罕走廊的地理位置和海拔条件,即使中方同意开放,也无法通行任何运输车辆,甚至直升机都不能通过这样的高度,美国在阿富汗海拔两千米以上的地区使用直升机都要摘掉“超重的”毫米波雷达,到了海拔米以上,任何运输直升机都要歇菜,因此开放瓦罕走廊也无法使用。大型运输机飞行高度超过00米可以飞跃任何山脉和地理障碍,就更没有必要绕道新疆通过瓦罕走廊飞到阿富汗了。
4传言四:阿富汗塔利班和东突分子可以通过瓦罕走廊渗透新疆,这里也是武器和毒品走私的通道。
这条传言也是虚假的。
主要有阿富汗和中国两方面的原因:从阿富汗方面来说,前面已经提到瓦罕走廊是整个阿富汗海拔最高,地形最险峻,人口最稀少,生存环境最恶劣的地区,可以说99.99%的内地阿富汗人,一辈子都不会到瓦罕走廊一次。在中阿边境地区也见不到阿富汗的正规边防军,因为“作为阿富汗地图上一条遥远而又细长的小尾巴”离大部分阿富汗人的生活实在是太遥远了。
阿富汗塔利班勃然兴起,夺取阿富汗中央政权的时候,曾经占领90%的阿富汗土地,但唯独剩下东北部山区的10%没有控制,反塔利班的北方联盟领袖“潘杰希尔雄狮马苏德”就控制这10%,但潘杰希尔地区仍然远离瓦罕走廊,阻绝了塔利班向中阿边境发展的可能。到今天,塔利班已经不掌握阿富汗的中央政权,更无力染指这里。
马德
至于曾经参与阿富汗战争的中国东突分子,通过巴基斯坦——新疆战略通道和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口岸渗透出入境,比走瓦罕走廊容易得多,因为瓦罕走廊太荒凉险恶了,还没穿越就可能在中途饿死或坠崖了。
更重要的原因,在中国境内,瓦罕走廊在中国的部分属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瓦罕走廊和中巴喀喇昆仑走廊都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境内,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里的中国居民,除了驻军,就是中国塔吉克族同胞。
中国的塔吉克族非常特殊,他们是中国境内唯一讲印欧语系的少数民族,古代被周边其他族群压迫、排挤和驱赶,只能迁徙到条件恶劣的帕米尔高原(中国古代被称为葱岭)寻找生路,高原塔吉克在历史上就是对中原朝廷“最忠诚”的少数民族之一。
清朝乾隆年间统一新疆以后,整个塔吉克族完全归附朝廷,为朝廷忠诚守边,成为中华版图“秋海棠”中,往西延伸最远的“叶尖”。晚晴衰落,沙俄侵略势力深入帕米尔高原,通过不平等条约划走了大部分低地塔吉克,这就是今天的塔吉克斯坦,现在塔吉克斯坦和中国非常友好,受到中国慷慨援助。
中国塔吉克族主要是高原塔吉克中的色勒库尔人,色勒库尔人基本都在中国库尔干县境内,境外只在塔吉克斯坦有个0人的村子。中国还有少量的高原瓦罕塔吉克人,他们是年前从阿富汗瓦罕走廊迁来的。色勒库尔语是中国塔吉克语的标准语,与塔吉克斯坦的塔吉克语不能通话。
帕米尔东部的“高原塔吉克地区”仍然在中国境内,就是今天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历史上,沙俄侵略者和英国侵略者曾经屡次威逼利诱中国境内的塔吉克人脱离中国,但他们一向忠于祖国,在中国最虚弱的清末到民国期间也没有叛离,直到年解放军的到来。
从解放到今天,每位塔吉克牧民和民兵几乎都是义务的守边战士,配合解放军边防军,几十年来没有让瓦罕走廊出现一次非法越境事件,外国武装分子和东突分子想要通过这里越境,比登天还难!至于武器和毒品,更不可能通过瓦罕走廊走私。这里建国后居然没有一起刑事案件,可见民风之淳朴。
有部很有名的老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就是讲述边防军和塔吉克边民的故事,主角“杨班长”有句著名的台词:阿米尔,冲!很多四十岁以上的网友应该还记得。
每月精品好文北京白癜风医院治疗白癜风用什么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