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川电影人口述访谈的方法课程总结与学员

12月18日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上海戏剧学院的石川教授,上午他为我们讲授《电影人口述访谈的方法》,下午是电影《风雨之夜》的江南首映和学术研讨,上海戏剧学院石川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陈建华教授、上海戏剧学院孙绍谊教授、北京电影学院吴冠平教授、同济大学汤惟杰副教授、上海大学徐文明副教授、著名汉学家、日本东京大学刈间文俊教授、自由撰稿人高桥政阳先生受邀莅临,《风雨之夜》导演朱瘦菊的重外孙朱刚先生、朱瘦菊的外孙媳裴微铭女士也来到电影馆与现场观众共襄盛举,共话影片背后的故事。

上午的讲座,石川老师从口述历史的价值和方法两个方面与我们分享了他的理解、经验和建议。

石川老师认为口述历史不属于历史学的学科,而是社会学的取证、调查方法,它适合于社会研究的方方面面,对于艺术史学更主要的贡献是提供文献、史料证据。过去的历史研究注重文字史料,石老师认为只靠文字史料是十分有限的,单纯借助文献很难得到具体的描述,而要提倡全感观的证据链,包括文字、图片、试听素材等。仅仅文字的记载描述是不准确的,单凭某一证据是很难把历史事件确定的,我们一定要避免孤证断言。它必须是跨媒体的,我们通过不同人的口述去拼贴和靠近历史真相,所以老师认为它是调查取证中的一环。

另一方面,过去的历史记事都是英雄的事迹,草根的历史不会被注意,口述历史实际上是人文主义史观的觉醒,不仅要注意到大人物,更要注意到平民记忆,这样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而成为了有温度的历史。

石川老师有着新闻工作的背景和博学的专业知识,结合长期积累的采访经验,石老师与我们分享了如何做电影人口述访谈的方法。

一、我们既要有感性的情怀,也要有理性的追求,平衡点非常重要,这也是口述历史存在的价值。

二、小切口大纵深,刨根问题。

三、确定采访对象,努力缩短受访者和采访者之间的距离。尊重别人,就会得到别人温暖的回报。人际交往能力是必须要培养的,要学会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要让受访者相信你,在采访前要真心交朋友,在采访时受访者往往不会按照采访提纲走,作为访问者要想方设法沿着对方的顺序绕回到自己需要了解的话题。要采取怀柔政策,放松对方的戒心。

四、口述历史的采访者更是一个建构者,要建构一个适合的情景。对特殊对象要刻意设计自己的身份和氛围,准备再详细的提纲,大牌艺人很有可能会反感,以不变应万变。

五、做好口述历史,充分的准备很重要,要先知道80%,才能采访出%。

六、口述历史后的文字整理一定要注意口述者语言的个性和流畅。要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使用不同的文字表达方式。而且历史叙述要注意立场,语言方式非常重要。

七、做口述历史一定要平等对待,不能用仰视的角度去看待受访者。受访者年龄越大虚构的愿望越强烈,这一点值得注意。在口述历史中要分辨哪些是客观的事实,哪些又是主观的愿望。

总的来说,长期的实践、专业的积累是成为一个优秀口述历史采访人的必备要素。石老师在专业知识、采访技巧和与人沟通等方面给予我们的指导和建议让我们受益匪浅。

下午,一场特殊的首映礼在电影馆举行——《风雨之夜》九十年重归江南首映。这是一部拍摄于年的影片,在海外流散九十年,如今终于重归故里。

影片放映之后,为《风雨之夜》回归作出重要贡献的石川教授、刈间文俊教授、高桥政阳先生依次致辞。石川教授谈到,早年因为胶片停产而遗失在全球的中国电影被称为“孤儿电影”。他从年开始就在寻找这些“孤儿电影”,在9月27日晚上拿到《风雨之夜》的碟片时,他的手都在兴奋地发抖。

刈间教授和大家分享了他从事电影史研究以来,经历的三次颠覆。他提到,第三次颠覆就是看《风雨之夜》。20年代的时候,鸳鸯蝴蝶派在电影艺术的研究上已经非常稳定,可见当年上海的电影人也已经掌握了充分的电影技术。他认为,以“鸳鸯蝴蝶派”为代表的早期电影,应该加以探索和发掘。每发现一部,都能重新认识中国电影。

高桥先生则讲述了他助力《风雨之夜》回归的缘起和过程。

之后的学术研讨环节,八位特邀专家和青年学者围绕《风雨之夜》进行了交流。

陈建华教授围绕《风雨之夜》的电影语言和文学文本讲起,从现代性来观察其城市风貌和人物塑造。孙绍谊教授对《风雨之夜》中女子开车的一幕感到吃惊不已。他认为我们可以试图重新评价喧嚣的20年代的电影,比如从唯美主义切入这部电影,就是一个很好的角度。汤惟杰教授提到,影片对都市景观的呈现多是以实景拍摄表现,这对研究者十分重要。而《风雨之夜》也进一步向我们印证了年代的电影研究是一个“富矿”。徐文明教授从影片导演朱瘦菊、影片女明星、拍摄地三个方面谈《风雨之夜》不仅仅是一步电影史,也是一部社会中国史,还是一个研究中国社会发展的很棒的媒介。吴冠平教授认为《风雨之夜》有一套成熟的叙事方式,这部影片告诉我们,中国电影的现实性是从日常性开始的。南京艺术学院教师耿坤从剧本的文学性和朱瘦菊的为人及形象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朱瘦菊第四代后人朱刚先生,代表朱氏家族,特别是因病未能到会的父亲朱正心先生,将朱瘦菊手稿捐赠给上海戏剧学院石川教授。

捐赠仪式结束,专家们又与在场青年学者们展开交流。告别风雨,日暖风和,流浪的“孤儿”终得归来,我们共同见证了中国电影史上这一暖心时刻。

?

学员总结

王薇艳

石老师认为口述历史是一种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用于田野调查和取证。老师提到历史研究需要跨媒体、全感官的证据链,包括文字、图片、视听素材等。在电影考古方面,物质考古和口述资料可以互证。老师特别提醒我们,当我们在描述历史事件时,要避免孤证断言,要多方取证才行。石老师说以前的历史观是宏大史观,而口述历史回归个人,弥补了宏大史观的缺陷,让我们感觉到历史是有温度的,这是人本主义史观的觉醒。在做口述历史时,既要有感性情怀,也要有理性追寻。如何才能获得相对可靠的口述材料呢?石老师的经验是小切口、大纵深,要刨根问底。

陶旻翰

石川老师通过分享自己丰富的个人经历,向大家说明了发现问题和与人沟通的重要性。在教授大家要学会发现问题时,石老师说要找到“小切口”却可以反应“大问题”。就像梅瓶,颈细而身宽。至于与人沟通则更为重要,要使用受访人适用的语言形式,否则不仅达不到采访预期效果,受访人更是不明所以。

徐沁逸

石川老师首先从口述历史在跨媒体的证据链上起着一种还原历史事实的作用开始展开论述。他认为物质考古和口述历史可以互相比对考证。口述历史可以印证物质考古的真实性、准确性,物质考古也可以反过来对应口述的真伪。在考据的时候我们应当多方举证,要避免孤证,口述历史作为一种方式丰富了考据的途径,使其更加具有说服力。其次,口述历史还有解放历史观的作用。我们过去着重的更多是宏大史观,忽略了平民的声音。口述历史可以帮助我们从个人的、心灵的视角去一窥曾经被我们忽略的属于普通人民记忆的历史。真正重要的是“人的历史”,“个人”开始“从群众中回家”,个人性的境遇与价值开始填补或代替大众真理。

谢驰明

石川老师提到,做口述历史不应该抱着抢救的态度,而是应该提前,在受访者具备清晰的思考以及表达能力时就完成对他们的访谈,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珍贵内容的流失。他以自己采访姜文、谢晋等名人的经历为例,指出交流方式直接影响访谈结果,一名优秀的采访人,应该懂得如何进行话题的切入,让受访者始终保持诉说的欲望。

杨博群

石川老师和我们讲述了当今跨媒体、全感官的呈现方式对于口述历史的重要性,因为尤其是艺术口述史,单纯的靠文献记录远远不够。石老师以他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采访有技巧,选题可以选择小切口,生僻但有价值的角度。采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缩短与受访者的距离,这就涉及到人际交往的问题。首先是要尊重别人,与受访者交朋友,让他能够相信你,与你交朋友。在提问过程中,很多受访者并不会按照采访提纲走,这时就需要进行延伸性提问,最后再绕到你需要提的问题上来。

王春晓

上午的课程中石川老师从自身的记者经验和电影史研究者的学术背景讲口述历史的访问技巧和对口述历史的见解。历史需要考古的知识,电影也需要考古学确立其历史地位。石川老师在讲到对于历史事件具体时间确认的问题上,为了避免孤立断言,口述历史是和物质的考古互为证据链的,多取证才能增加历史的真实性。口述历史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作为一个史学的研究者应有“感性情怀,理性追求。”

滕贝格

从历史角度来看口述只能做成证据链中的一环,要在历史的主观性之中追求客观性,任何人的口述都是一个装饰创作的过程,从不同人的口述之中拼贴出一个客观事实,想象之中而非还原。文献考古还是需要的。

成嘉钰

今天上午石川老师给我们讲了电影人口述访谈的方法。他认为任何人的口述都是一个装饰、创作的过程。要通过口述来追求客观很难,而口述历史就是从不同人的口中拼凑出一个相对真实地真相。其实现如今口述历史的争议还是很大的,因为真实性无法确切的去考究。所以我们只能把口述历史作为历史证据环的一个分支,一个组成部分。而在电影方面,涉及到知识考古,也要慢慢有一个考古学的思路。将物资考古和口述互为印证,任何单一的证据都是不可成立的。我们要负责任的去多方取证,避免孤证的断言。

张静

任何人的口述史都是一个修饰的过程,都含有主观性,只有把不同人的口述历史拼贴出来,只能把口述史作为史料考察的一部分,不要过于高估口述史的真实性。单一的对象的口述史很难下结论,一定要多方举证。要有感性的认识和客观性的追求。

杨博群

做艺术口述历史对多媒介的呈现方式要求格外高,因为如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单靠文字呈现太单薄。在确立一个历史事实时,采访的每个对象不一定都会说真话,也可能会有所保留,这就导致单一的对象很难确定事实,因此要避免孤证断言,不然就会出现一个罗生门式的历史循环叙述。

孙旻姣

在石老师的课程中,老师说他一般准备两个摄像工具,当被采访者提出不录像时关闭一个机器,偷偷留一个机器记录,我不禁产生了疑问:到底是尊重受访者重要还是采取素材不择手段更重要?在陈墨老师的课程中陈老师反复强调当专业和社会伦理发生矛盾时,必须是社会排在第一位,要充分站在被采访者的角度思考,要尊重受访者的意愿,作为口述历史的采访者我们必须遵守职业道德,两位老师的想法有矛盾之处,就如陈捷老师所说的每位老师都有不同的想法,这样的情况也许在接下来的课程中还会遇到,那么我该如何选择?在口述历史的采访中,我是否保持自己的态度去工作?

成嘉钰

一部影片,历经风雨,千里迢迢,终于在九十年后重返导演的故乡。为了这一刻,我们等了太久。《风雨之夜》更新了我对“鸳鸯蝴蝶派”的理解,比如女主角能够不畏暴力,摔门而出飙车回家,坚持独身主义。整个故事剧情丰富,可以看出中国根深蒂固的家庭伦理观。思想上的摇摆,但行动上还是会恪守底线。观赏影片时,全场安静专注伴随着默契的笑点。影片放完,大家的内心是激动的。几位老师回顾了民国电影史一路的发展,朱瘦菊先生的一生。而朱瘦菊先生的家人现场将朱瘦菊的手稿赠予石川老师的时候将全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我们这一代人对中国的二三十年代的发展了解的太少太少,幸而有优秀的荧幕作品带我们走进过去珍贵的回忆。《风雨之夜》摇摇晃晃的来到我们身边,我们会将这来之不易的一刻永远珍藏在温暖的记忆里。

陈昊

鸳鸯蝴蝶派的文学、影视艺术在大量的虚构中表达了那个时代当下的人们的伦理准则,在大量的艺术虚构下表达了现实境遇,将20世纪的上半叶中国城市的欲望之镜,生存之像、得以展现,在这个时代下的代表性的作家朱瘦菊先生的首部执导电影作品《风雨之夜》于上个世纪20年代公映后得于石川老师的斡旋终于在92年后再度回到中国,不禁令人期待、感慨、唏嘘,种种感情交叉起伏,对于这样的一部填补中国鸳鸯蝴蝶派电影史的作品所具有的历史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中国的艺术应该留在中国。

张静

《风雨之夜》电影的播放,一些专家学者都认为这部影片非常珍贵。因为朱瘦菊先生在电影上的成就是非常高的。在这部影片中可以看到朱瘦菊先生非常幽默,非常有才华。在朱先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们对于和谐生活的期待。

王春晓

下午的课程是珍贵的影片化石《风雨之夜》的江南首映,年到年,跨越了92年的时间,重回江南。我们见证了这历史的一刻。活动现场石川教授介绍了《风雨之夜》的史迹勾陈。映后专家围绕《风雨之夜》被重新发现的价值和意义、影片的内容的先驱性与传统伦理价值观念、城市空间和电影文化等话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风雨之夜》填补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空白,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意义。

孙莞书

我们有幸能在训练营中观看到《风雨之夜》这部电影,风雨之夜是朱痩菊先生的作品,在海外几经辗转,终于回归故土。而我们也有幸可以一睹这部补白了中国电影史的经典作品,在这次首映礼上,石川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孤儿电影以朱痩菊先生与这部电影的关系,刈间文俊和高桥政阳老师为我们讲述了寻回电影的过程中经历的种种辗转艰难,在影片放映后,与会的各位业内著名的专家学者都就这部影片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肯定了这部影片具有的研究与社会价值。每一位的专家的发言都极具专业水准,也为我们这些学习电影学科的同学们打开了一条新的研究与思索的道路。

滕贝格

作为电影专业的学生能看到90年后重回故里的《风雨之夜》这部年的默片,内心还是十分雀跃的。看能到自己所学专业领域中的各位大咖齐聚一堂来谈观影心得与体会也是感慨万千。在折服于大咖们的学识与视野的同时更觉得多方观摩影片,多方阅读并思考关联历史事件的细节是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加强的地方。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踏入研究的第一步,但是保持专注力是持续研究生涯不可或缺的第二步,这样文章才可融会贯通烂熟如心走上研究的最后一步。

▲石川教授为口述历史培训营的学员们写下赠言

▲石川教授、陈建华教授、孙绍谊教授、吴冠平教授、汤惟杰副教授、徐文明副教授、东京大学刈间文俊教授、自由撰稿人高桥政阳、《风雨之夜》导演朱瘦菊重外孙朱刚、外孙媳裴微铭与口述历史培训营的学员们合影

本期编辑:王薇艳、徐帆

摄影:吴宁康

本期主编:樊妍秋、季晓宇

南艺电影馆

赞赏

人赞赏

人喜欢

长按







































中科治疗白癜风有疗效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地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manz.com/htdl/17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