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中国中亚旅游合作现状与战略构

一、中国—中亚旅游合作进程回顾与现状

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地处亚洲内陆,位于我国西北部,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年与中亚五国建交后,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年到年,这是中国同中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双方开展合作的起步阶段。其间中国同哈、吉、塔三国通过友好协商,圆满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为中国和中亚国家进一步提升双边关系打下坚实基础。第二阶段从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到年,这是中国同中亚国家合作全面展开、快速发展时期。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和发展壮大为中国同中亚国家开展全方位合作、推动地区一体化进程提供了重要平台。第三阶段自年“一带一路”战略提出至今。以共建“一带一路”战略为标志,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迈入打造利益共同体、谋求共同发展的新时期。

从中亚各国居民赴中国旅游市场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出,中亚旅游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规模较小。一方面,从来华旅游人数看,年中亚五国居民来华旅游总人数仅为38.06万人,只占当年世界各国赴华游客总人数的1.46%。另一方面,从中亚五国居民来华旅游人数最多的哈萨克斯坦看,年哈萨克斯坦来华旅游人数为24.15万人,仅占当年世界各国赴华游客总人数的0.93%。这同当年中国10大客源国的来华旅游人数相比,形成巨大的反差。例如,当年韩国、日本和美国来华旅游人数分别高达.44万人、.77万人和.58万人,各占当年来华旅游总人数的17.10%、9.61%和8.03%;即使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马来西亚、蒙古和菲律宾三国,当年来华旅游人数也均分别在万人以上,各占当年来华旅游总人数的3.86%以上。

尽管目前中亚各国居民来华旅游市场规模还相对有限,但应当看到,中亚五国居民来华旅游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从短期看,只要未来几年中亚各国经济复苏,特别是随着国际能源、资源价格回升,中亚各国居民来华旅游人数就会出现显著的恢复性增长。从长期看,中亚各国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随着中亚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经济的日益现代化,以及中亚各国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再加之中国作为中亚各国的友好近邻和中国所拥有的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一切都必将使得中亚各国居民来华旅游市场的巨大潜力得到充分的释放。

从中亚各国居民赴中国旅游市场与中国居民赴中亚旅游市场的比较中可以发现,双方互为旅游市场的情况和发展水平基本对称。中亚各国居民赴中国旅游市场处于起步阶段,市场规模小,中国居民赴中亚旅游市场的发展水平也是如此。一方面,从赴中亚旅游人数看,年中国居民赴中亚旅游总人数为34.12万人,与当年中亚五国居民来华旅游总人数38.06万人相近,而且还略少。另一方面,从中国居民赴中亚旅游人数最多的哈萨克斯坦看,年中国赴哈萨克斯坦旅游人数为24.94万人,与当年哈萨克斯坦来华旅游人数24.15万人相比,基本持平。这同当年中国赴10大旅游目的地国的旅游人数相比,差距很大。例如,当年中国居民赴泰国、韩国和日本的旅游人数分别高达.14万人、.42万人和.37万人;即使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缅甸、越南和马来西亚三国,当年中国居民赴该三国的旅游人数也都分别达.27万人、.09万人和.65万人(因部分国家数据尚未公开,只统计到年)。

在年中国—哈萨克斯坦旅游年的推动下,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旅游交往将得到进一步扩大。目前,围绕中国—哈萨克斯坦旅游合作相继开展各类活动。中方已与哈方签署《关于便利中国公民赴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团队旅游的备忘录》,并于年7月正式开放中国公民组团赴哈萨克斯坦旅游业务,中国国家旅游局驻哈萨克斯坦办事处也正式开办。

概括地说,中国—中亚双向旅游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哈萨克斯坦旅游年将助推区域旅游合作升级。

二、中国—中亚旅游合作的战略构想

(一)将中国—中亚旅游合作打造为“一带一路”旅游合作的典范

在一带一路、中国—中亚—西亚经济合作走廊等国家战略框架下,应充分发挥旅游对区域合作的推动作用。中亚作为中国发展中的旅游目的地,中国-中亚旅游日趋紧密,基于已有的合作经验和现实基础,从国家层面落实到“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以旅游合作为纽带加强城市和地方合作,将中国—中亚旅游合作打造为“一带一路”旅游合作的典型示范。

(二)将中国—中亚旅游合作打造为周边旅游外交的优先领域

我国一贯实行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中亚国家中有三个国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同我国接壤,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旅游交往将有助于我国周边外交局势的稳定。在当前东部南海周边外交局势偏紧的形势下,更有必要将中亚地区的一带一路等沿线国家作为周边外交的优先领域。基于新疆与西藏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口岸城市,积极推进邻国旅游交往,为中国与中亚的官方外交打下良好的民意基础。

(三)重点开发,建立旅游合作机制

中国—中亚旅游合作的目标应是重点开发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等具有增长潜力的旅游市场。借助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创新宣传推广模式,激发丝绸之路旅游联盟活力,拓展双向旅游往来市场规模。旅游产业合作方面,实现从简单的游客接待转向产业要素流动。目前,“旅游+”新业态呈破竹之势,旅游与农业、工业及第三产业(体育、康养、研学等)进一步融合发展。在这一趋势下,中国—中亚旅游为产业要素流动提供通道。

中国—中亚旅游市场交往与产业合作目标顺利达成的路径是建立良好的旅游合作机制。中国与中亚国家需在签证便利化、简化非定期航线审批程序、扩大免税店布局、优化购物退税流程等方面开展合作,为双向旅游交往和旅游产业合作提供便利的政策环境。

三、中国—中亚旅游合作的具体措施与行动方略

(一)开展旅游外交,推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

为了增强中亚国家人民对中国和“一带一路”战略的认同,应该开展旅游外交,扩大双方人员交往。第一,扩大双方政府和学术界交流,通过参观访问、学术研讨等形式对各国当地政治精英、知识精英等意见领袖阶层宣传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和平崛起的愿望。通过旅游标准输出和旅游培训援助等方式提高我国在旅游文化上的影响力。第二,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基层民众交往。目前侨汇已经成为部分中亚国家国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年来随着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经济的衰退,侨汇收入大幅下降,已经影响到当地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如果我国可以适度扩大给中亚国家居民发放劳务签证,吸引符合我国需要的中亚国家居民来我国工作,不仅可以增加个人收入,还能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中国经济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影响,无疑是对“一带一路”战略最有说服力的宣传。第三,扩大双方人员交往,可对缓解中国西部的民族问题产生正面效果。通过引进合格的外籍劳工,可以使新疆少数民族真切了解境外本民族同胞生活的现状,使其更加珍惜当期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局面,反而有可能对维护稳定起到正面作用。

(二)重视已有区域旅游合作规划成果的转化,推动两区建设

中国—东盟区域合作中,规划先行,用好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区域专项合作资金、丝路基金等相关规划研究成果,各方协力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各规划制定应重视与交通、旅游等各部门进行衔接,始终强调旅游人文的交流,将其作为实现区域互联互通的最终检验者。以边境旅游实验区、跨境旅游合作区为平台,促进中国—中亚旅游合作的深化。重点建设中哈跨境旅游合作区和边境旅游实验区、中吉跨境旅游合作区和边境旅游实验区、中塔跨境旅游合作区和边境旅游实验区,以点带面创新中国—中亚区域旅游合作机制。以口岸为依托,在便利旅游签证、购物免退税、人民币离岸金融,降低投资门槛,简化审批程序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政策创新。

(三)建立联合营销推广机制和数据交换、分享平台

建立联合推广、联合发布产品等机制,争取第三国入境游客。协同设计、规划宣传产品,结合节庆、脱贫减困等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国—中亚区域专项旅游推广,针对亚太、欧美、东盟市场开展中国—中亚联合形象、产品与线路推广。

在数据互换及共享过程中,发挥政府数据智库的作用,搭建“一带一路”节点城市旅游大数据采集与共享平台。通过举办中国—哈萨克斯坦旅游年,中国—哈萨克斯坦旅游合作论坛,发布旅游合作倡议,提升全球旅游治理能力。依托数据平台的相关研究成果,促进各类旅游企业在旅游标准应用、旅游推广、旅游宣传、旅游营销、旅游人才培养、旅游投资等方面开展合作。与此同时,搭建通畅快捷的一带一路区域国家的旅游合作机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旅游企业投资决策提供数据参考。

(四)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合作和旅游安全合作

目前,中国—中亚旅游市场上以团队、观光为主,需要沿线国家市场规范旅游市场监管机制,建立良好的旅游市场,提升旅游企业服务品质和产品质量。将中国—中亚打造为彼此的高品质旅游目的地。另外,中国—中亚区域安全形势相对不够稳定,因区域辽阔,在出现紧急情况对救援时间和救援反应机制就有较高的要求。在目前旅游市场发展阶段应该建立旅游联合紧急响应机制、旅游联合救援机制,建立24小时多语种旅游救援电话响应系统,建立旅游安全救援队伍,以确保中国—中亚区域游客的旅游安全。

总之,在中国—中亚旅游合作中,应当积极探索旅游需求引导市场开发,旅游投资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游客与社区共享现代商业环境的国际旅游合作模式,加大投资出境,通过技术新动能,跨境创业新突破。推动中国—中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机制化成长。

(作者单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可以治疗吗
白癜风用什么药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manz.com/htdl/13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