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由品第一》
开始我们的故事时间
高贵的出身
神奇的出生
01
行由品第一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大师自广州法性寺,来到韶州曲江显曹溪宝林寺(现在的南华寺)。当时的韶州刺史韦璩与他的部属、幕僚多人,仰慕六祖的道学,特地来到宝林寺礼请大师,到韶州近郊的大梵寺(宋以后改名为报恩光孝寺),在该寺讲堂为大众广开佛法因缘,演说大乘佛法的精义妙法——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当六祖升座时,讲堂中的听众有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也有三十余人,同时向大师敬礼,希望能听到摩诃般若波罗蜜法的精要,可见当时法会的庄严殊胜。
(摩诃译作“大”;“般若”译作“智慧”;“菠萝蜜”译作“到彼岸”,或译“到家”,有圆满究竟的意思;“法”是指法门,就是悟入摩诃般若波罗蜜精要的方法门径。)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大师告诉大众:“善知识!总而言之,此事必须要以清静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实际上,大师已经将般若法要和盘托出,只是大众不悟。于是,大师隔了很久又告诉大众:“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四句话解释前一句,肯定前一句,教导我们“总净心念”的法要。这里最重要的就是“净心念“。”净心“就是无住,”念“就是生心。佛在金刚般若会上教诫须菩提尊者:”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诸菩萨由此悟入,六祖也是由此悟入。六祖之所教所传,无不由此门出。无不与此相应,真传佛心印之法主也。”净心,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的心就是净心,就是无住心,也就是自己不生不灭的真心。生灭心是妄想心、分别心、执着心。“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念”不是分别,不是叫我们起心动念;而是一心正念,是大乘经常说的“一心正念真如”,就是真正圆满的智慧。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菩提意思是觉,自性就是本性。人人都有本性、智慧觉性,本来是清净的,从来也没有污染,就是禪家所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个面目从未缺失,只可惜众生日用而不觉,所谓迷失真性。
佛与众生的差别,只在一心。一心是真,一心是念,一心是真如,一心是实相,一心见真法界,就叫做佛菩萨,就叫做觉者。众生一念不觉,三心二意,缘虑妄境,染着五欲六尘、名闻利养,妄想、分别执着,心为境转,
善知识。且听慧能行由得法事意。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慧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替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慧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慧能安置母华,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以下是大师叙述自己求法得道的经过。大师原籍是范阳,现在的河北省。大师先入作官,被降职流放到岭南,岭南就是现在的广东省,新州即广东新兴县,落籍为平民。大师童年遭遇非常不幸,父亲早亡,他与老母迁居到南海,家境非常清寒,靠卖柴度日。
由于家里太穷,惠能从小就没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去念书,而是以卖柴为为谋生的手段,养家糊口,所以他长大以后也不识字。等他到了二十几岁的时候,有一次,他上街卖柴,客人让他把柴送到一个客栈里,他就担着柴过去了。在他等着取钱的时候,突然听到旁边有人念诵佛经,他一听就马上跟入定似的,听得入神了。这个人诵的是《金刚经》惠能觉得字字入耳,一下子就把他的心弦给拨动了,特别是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的时候,忽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于是他赶紧问这个诵经的人:你念的是什么啊?这个人回答说:我诵的是《金刚经》他又问:你是从哪儿来的?这个人就说:我是从蕲州黄梅县,五祖弘忍大师那儿来的,弘忍大师在那儿讲法,门徒有上千人,五祖大师经常让人读《金刚经》说读这个经以后,能见性,能悟道。“
惠能一听,心里想:这个五祖大师原来这样厉害,这个经我听了也觉得与我有缘,要是能跟五祖学这个经该多好啊。但是再一想,不行,为什么呢,这个时候他母亲岁数大了,身体也不是太好。他要是去学经的话,老人家该怎么办呢?但他心里又特别想学,因此十分矛盾。这个时候,这个诵经的客人看到他这么犯难,就问到:你是为什么犯难啊?惠能说:我听你读经以后很有体会,非常想跟五祖学经去,但是我的家庭条件不好,老母亲在家没有人照顾,所以我就犯难了。这个客人说:既然你能发这个心,有这个意愿,我就成全你,这样吧,我给你十两银子,你把老母亲安顿好,然后去学经。“惠能一听,非常的感动,他回到家里就跟母亲商量,老人家非常支持他。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儿女有出息,惠能的母亲也不例外,她的丈夫尽管是被贬的官,但毕竟也是考过科举,做过官的文化人,如今家庭生活这么困难,儿子连学都上不起,老人家心里也很不愉快,现在儿子能有这样一个机会,跟着大师学佛法,老人家当然全力支持。在征得母亲的同意后,惠能就出发了,走了三十余日,从广东新州一带到了湖北黄梅。
五阿哥工作室
一起来读经典
02
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慧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堪作佛?慧能曰:人虽有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慧能曰:慧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厂去。慧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慧能破柴踏碓,八月余。祖一日忽见慧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一汝言,汝知之否?替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不觉。
他刚找到五祖,五祖就要面试他,怎么面试呢?五祖问:你是哪里人,你来干什么来了。于是,惠能就老实回答,说他是岭南新州的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那时候六祖虽然很年轻有没有文化,但是语出不凡——我就是要求作佛,不为别的。五祖一听心中暗喜,这个孩子行啊!尽管心中暗喜,五祖还是不动声色地说:你是个南蛮子,在不开化的地方,跟少数民族混住在一起,你连语音都不正,听起来不悦耳,怎么能当佛呢?五祖这样说,其实就是在试探,并不是看不起小地方来的人,他要看惠能有什么反应。惠能马上回答说:人有南北而佛性无南北,你说我是獦獠,獦獠与和尚不同,那佛性又有何差别?
这个佛性,在凡不减,于圣不增,佛性人人本具。每个人的佛性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烦恼的程度。有的人烦恼多,有的人烦恼少,烦恼多的人佛性就隐藏的深,显示不出来,烦恼少的人佛性容易显示。所以说烦恼是有区别的,但佛性没有区别。
五祖的试探虽然很严厉,但惠能的回答是针锋相对,充满自信。通过惠能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五祖已经把这个学生试出来了,他认识到惠能确实是个好苗子。此时五祖本想再往下启发惠能,可是一看周围徒众很多,就没有发话。徒众很多为什么不能说话呢?其实当时五祖身边的人很复杂,既有正儿八经的弟子,也有官府的暗探,所以他说话必须小心谨慎。
于是,五祖就让惠能留下,现在庙里干活。但此时惠能并不明白老师这样做的用意,继续对五祖说:我惠能的自心本来就是智慧,这智慧是从自性生出来的,不离此就是福田,我不知和尚要我做些什么样的工作呢?
在寺庙里帮工叫做功德,现在也有很多大居士会到寺庙里帮工,这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求福、求功德。但是惠能说他本有智慧,自身即是福田,还用再去求福么?这进一步显示了惠能的悟性。
五祖就说:你不用再说了,赶紧干活去吧,就让惠能到厨房干活去了。惠能来到厨房砍柴、舂米,做事非常勤快,也很辛苦。五祖让他在厨房帮工,一是给他一个学习的机会,另外也是对他的一个考验。为什么给他这个考验,因为五祖当初在四祖门下时也经历过重重考验,当时四祖门下弟子上千,人才济济,五祖弘忍不重读经,光干活不说话。他是特别朴实、特别踏实的一个人,干得是最苦、最脏、最累的活,并因此得到了四祖的赏识。根据自身经历,五祖在选拔人才的时候也特别注意这一点。神秀大师到五祖门下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是有名望的高僧了,但他依然日夜干活,而且一干就是六年。凡是大才,都特别朴树,特别肯干,五祖是这样,神秀是这样,惠能也是这样。
惠能在庙里干了八个多月的活,有一天,五祖来到惠能干活的地方,对他说:我觉得你这个孩子很有出息,你的话也很有见地,但是我怕恶人害你,所以在人多的场合没有和你多说什么。惠能说:我知道老师的意思,所以也不敢随便去找您。可见,当时传法的环境还是很险恶的。
行由品第一(未完待续)
内容摘选自《顿悟心法》-徐文明
《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六祖坛经讲记
界世的你当不
只作你的肩膀
无畏的太阳
FearlessSun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