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篇》
引论:西方经济学
一、历程
1、古典经济学
时间:17世纪中期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为止
经济主张:自由放任主义
人物: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亚当斯密、李嘉图
威廉·配第:著作:年《赋税论》
经济观点:“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
提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是
A.威廉·配第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卡尔·马克思
A
亚当·斯密:
著作:年出版的《国富论》
提出“看不见的手”。
经济学领域所谓的“看不见的手”的最初提出者是()。
A.亚当·斯密
B.凯恩斯
C.大卫·李嘉图
D.萨谬尔森
A
2、新古典经济学:
时间:从19世纪的“边际革命”开始到20世30年代为止
经济主张:自由放任主义。
人物:英国经济学家杰文史、马歇尔、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
瓦尔拉斯: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提出被称为经济学上的第二次革命,标志着新古
典经济学的开始。
马歇尔: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
注: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
感受到的满足程度。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1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
的效用量的增量。
3、现代经济学
时间:20世纪30年代
经济主张:国家干预
人物: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
凯恩斯:在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内容,国家应该去干
预经济)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产生,该书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达尔文的《物种
起源》、马克思的《资本论》被人们称为改变世界历史的四大著作;
在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背景下,西方经济学发生了一次新的
国家干预主义占主导地位的()。
A.边际效用学派革命
B.瑞典学派革命
C.萨缪尔森革命
D.凯恩斯革命
D
提出“管得最合适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这一思想的经济学家是
A.凯恩斯
B.大卫·李嘉图
C.亚当·斯密
D.马歇尔
A
二、微观经济学基本假设
1.完全理性
即消费者和厂商都是以利己为目的的经济人,他们自觉地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原
则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为目标,又知道如何实现最大化
2.完全信息
即消费者和厂商可以免费而迅速地获得各种市场信息
3.市场出清
即在价格可以自由而迅速地升降的情况下,市场上一定会实现充分就业的供求
均衡状态,也就是说资源被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指以个体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传
统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是以三个基本假设条件为前提的,以下不属于这三个假设条件中
的一个是()。
A.市场出清。即在价格可以自由而迅速地升降的情况下,市场上一定会实现充分
就业的供求均衡状态,也就是说资源被充分利用
B.完全理性。即消费者和厂商都是以利己为目的的经济人,他们自觉地按照利益
最大化的原则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为目标,又知道如何实现最大化
C.市场缺陷。即市场具有无法合理配置资源的先天缺陷,需要采取其他手段来弥
补
D.完全信息。即消费者和厂商可以免费而迅速地获得各种市场信息
ABD
三、经济术语
1、恩格尔系数:
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
40-49%为小康,20-40%为富裕,低于20%为最富裕。
2、基尼系数:
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
系数最大为“1”(不平等,贫富差距大),最小等于“0”。
基尼系数,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
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
0.2-0.3表示比较平均;
0.3-0.4表示相对合理;
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
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间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是().
A.恩格尔系数
B.基尼系数
C.道·琼斯指数
D.纳斯达克指数
B
3、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PriceIndex,CPI)
用於衡量消费者经常购买的确定的一篮子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
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反映了零售水平的通胀压力。
注:通胀标准:CPI3﹪
年8月13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信息:7月份我国CPI比去年同月上涨5.6
%.涨幅已经超过至年期间5-3%的高点,并创出年2月份以来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