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医院治白癜风比较好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点击电影铺子→主页右上角→设为星标
★这个春天,铺子喜忧参半。
4月下旬伊始至今,先是《复联4》滚滚热潮,在中国市场揽下创纪录的41亿票房。
随后,萌宠卡神成功接棒,目前在单日票房上独领风骚。
而国产片呢,则在这半个月的正面硬刚中,惨淡落败。
唯一票房破亿的国产片,竟然是豆瓣只有2.6的大烂片。
烂片捡漏,这是真气人啊!
不过,好片鲜有问津,更让铺子痛心!
这部国产片,铺子不想再看到它凉了——
《音乐家》
5月17日,电影正式登陆院线。不过,铺子已在此前的北影节上抢先一步看完。
这是国内少有的人物传记片,主要讲述了冼星海流落阿拉木图(哈萨克斯坦最大的城市)的最后人生时光。
由中哈两国联合摄制,国家一级导演西尔扎提·牙合甫执导,胡军、袁泉、别里克·艾特占诺夫、阿鲁赞·加佐别可娃等中哈实力演员主演。
相信大家和铺子有同样的疑问。
为什么选择硬汉胡军出演文质彬彬的音乐家?
或许你还不知道,胡军其实出生于艺术世家。
父亲胡宝善,男中音歌唱家;伯父胡松华,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
有这层浓厚的音乐底色在,胡军的冼星海就多了几分说服力。
为了贴合角色的外貌,胡军在拍戏期间硬是减掉了十七斤肉。
皆因冼星海在阿拉木图漂泊期间,长期营养不良。
瘦弱,是人物的主要神态。而胡军在片中也最大程度地表现出来了。
在这里,铺子很有必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冼星海。
毕竟冼星海这个名字,在当下对大众而言,陌生。
但他的代表作《黄河大合唱》你一定忘不了。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黄河大合唱》的其中一章《保卫黄河》)
歌词气势磅礴又朗朗上口,质朴动人的旋律一直让铺子印象深刻。(而铺子的上一次《黄河大合唱》,还要追溯到小学的音乐课。)
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创作于年3月,迄今正好80周年。
这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最强主旋律,是旷世千古的绝响,它鼓舞了千千万万的八路军奋勇抗敌保卫家园。
年,《黄河大合唱》还入选了广电总局发起的“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的10首歌曲之一。
谱曲者冼星海,是继聂耳之后又一位伟大的人民音乐家。为了纪念他,年,广州音乐学院更名为星海音乐学院。
而更传奇的是,在阿拉木图,他同样是受人万人崇仰的英雄,那里还设有冼星海大道。
他的一生,一词足可概括:漂泊。
冼星海出生于澳门,先后于新加坡、广州、北京、上海、巴黎等地求学。
年,学成归国后,他在上海投身抗战歌曲创作和救亡音乐活动。
年,他受鲁迅艺术学院之邀,放弃了优渥的待遇奔赴延安。在延安,他作为特殊人才得到毛主席的盛赞和厚待。
而《音乐家》讲述的是冼星海漂泊在阿拉木图的不为人知的人生终章。
年,冼星海受命前往苏联莫斯科为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和配音,毛主席在家中设宴亲自饯别。
临行前,他向妻子承诺:“半年之后我就能回来。”
不料,随后苏德爆发战争,制作不得不中断,交通也被切断,他被迫羁留阿拉木图。
幸运的是,在困境之中,他偶然认识了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
拜卡达莫夫也是慧眼识英雄,他多番帮助冼星海渡过难关,两人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然而,不幸的是,由于劳累和营养不良,冼星海的肺病日益严重。
年10月30日,冼星海的病情积重难返,于莫斯科病逝,年仅40岁。
在这位伟大《音乐家》短暂的人生终章里,最触动铺子内心的,是一种赤忱的家国情怀。
以往的《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宏伟厚实的国家情怀不同,《音乐家》的家国情怀是微弱而坚定的。
身处冰天雪地、物资匮乏的异国他乡,与祖国完全失联,饥寒交迫,种种凄凉的境况,全都堆压在一个脆弱的个体身上。
但任凭风雪再狂再凛冽,孤身异国的游子对祖国、对家人的一腔真心只会更火热。
尾段有一场戏,就很好地表达出这种微弱而坚定的爱国真心。
因工作调动,冼星海不得不离开毗邻祖国的异国城镇。
临行前,他最后一次走上边境线凝望祖国。
凝视良久,然后默默捧起国土上的一把雪,转身离开。
日思夜想的祖国就在眼皮底下,但却无法抵达,近在咫尺却又像远在天涯。
胡军将那种沉重、无奈、不舍,演绎得丝丝入扣。
而对至亲至爱的家人,冼星海的心情同样如是。
他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妻女。
在夜阑人静时分,他会怔怔地看着家人的照片入神。
当他得知寄出的16封家书全部被退回,脸上写满了落寞。
与家人万山相隔,冼星海只能把对女儿无处安放的爱意倾注在卡利娅身上。
值得一提的是,饰演卡利娅的小女孩可谓惊艳,她的表演纯真质朴、灵气满满,丝毫不输一众实力派演员。
当然,除了冼星海的阿拉木图之旅,这部电影的重头戏还是音乐。
荡气回肠的音乐场面,不止一次震撼了铺子的内心。
与《波西米亚狂想曲》里摇滚音乐的狂野激越不同,《音乐家》向观众展示了交响乐史诗的昂扬雄壮。
而对待音乐,世上任何一名伟大的音乐家都必然是抱着笃定不屈的热诚。
冼星海也不会例外。
在那个兵荒马乱、物质短缺的年代,大众多为了一瓶烈酒而放弃一把小提琴。
但即使在举目无亲、饥寒交迫的困境下,冼星海仍然没有为了一顿温饱而放弃音乐。
相反,在艰辛的条件下,他还创作出恢弘的交响诗《阿曼盖尔德》(阿曼盖尔德是哈萨克人民心中的战斗英雄)。
《阿曼盖尔德》与《黄河大合唱》一样,是团结一致、保家卫国的抗战主旋律。
它鼓舞了无数哈萨克人民奋勇抗敌,而冼星海也正因《阿曼盖尔德》而成为哈萨克人民的英雄。
这也足以说明,音乐,从来没有国界之分。
主旋律亦是如此。
《血战钢锯岭》、《拯救大兵瑞恩》,这都是美国的主旋律电影,但我们并不会因此而无动于衷。相反,我们会被它们坚定的民族精神感动。
可见,主旋律,不意味着狭隘。
往深一层看,主旋律的表面是独特的民族精神,但它的骨子里,却是普世情怀。
与生养自己的土地的朴素连接,对世界和平的渴望,在黑暗时期依旧保有希望之光,这些都是主旋律面纱下隐藏的普世情怀。
《音乐家》也闪耀着这种普世情怀。
无论饥寒还是温饱,冼星海依旧不忘水深火热的祖国。他对这片生土地始终保持一种朴素而坚定的向往。
在铺子看,这等家国情怀,于脆弱个体而言,是极其难得的、可贵的。
也正是因为这份细腻动人的家国情怀,不少观众都被戳中泪点。(温馨提示:进场观影请带好纸巾)
而结尾的《黄河大合唱》更将我们拉回那段艰辛的抗战历史。
历史在歌声里萦绕回响。歌声,是传达历史的不朽的声音。
同样,在80年后的今天,这曲不朽的交响乐也将穿越时间,带给我们新的感动与力量。
5月17号,《音乐家》正式登陆院线。但在一众商业片的狙击下,铺子为它的院线命运担忧。
《音乐家》首映排片仅1.96%
铺子能做的,也只有一声微弱而坚定地呼喊:
希望这部国产片多一些排片,让更多的观众聆听到,那个时代不朽的最强音。
电影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