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东正教与伊斯兰教的历史与现状
陆迪雅
(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
摘 要:在今天的哈萨克斯坦,伊斯兰教是主要宗教,东正教虽非主要宗教,但其作用不可忽视。一方面东正教的存在和发展符合哈萨克斯坦多民族、多宗教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是对伊斯兰教存在和发展的补充。本文对两种宗教关系进行分析,浅谈哈国东正教与伊斯兰教的历史,并探讨哈国两种宗教关系的现状。
关键词:哈萨克斯坦;东正教与伊斯兰教;历史;和平共处
随着苏联解体和各加盟共和国的纷纷独立,中亚五国文化加速发展起来,其文化的特征是民族文化复兴和伊斯兰教复兴。宗教并不等同于文化,是与文化相互影响、渗透,或被文化所吸收。但宗教作为一种信仰,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现今哈萨克斯坦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数在逐年增加,但是人们对待其他宗教同样给予宽容的态度,政府与信教者的关系和谐,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因宗教而引起的民族冲突。而主张善良、无私和聚和性,以拯救世人的弥赛亚意识为核心的东正教在当今哈国的作用也不可小觑,信仰东正教的主要是居住在哈萨克斯坦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
一、哈萨克斯坦东正教与伊斯兰教简史
1.伊斯兰教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由阿拉伯商人经贸易渠道传入哈萨克斯坦。起初传教活动主要在当地的阿拉伯商人之间开展。7世纪后期,以一代名将屈底波为统帅的阿拉伯远征军分别从从伊朗、阿富汗侵入中亚,所侵地区的居民受大军强迫改信伊斯兰教。在第一倭马亚哈里发穆阿维耶·本·苏夫扬统治时期,开始了河中地区的征战,伊斯兰教波及的城市有撒马尔罕、布哈拉、纳萨尔、凯什、花拉子模、梅尔夫、苦盏和乌兹根。
哈萨克斯坦伊斯兰教建立的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公元年信仰伊斯兰教的萨曼王朝建立。9世纪萨曼王朝向北部草原游牧民族葛逻禄部(后来融合于哈萨克族中)派出了许多传教士,他们想尽办法让当地牧民皈依伊斯兰教。萨曼王朝征服的结果是葛逻禄(8—10世纪居住在中亚七河流域的突厥部落)在信奉聂斯脱利派前被伊斯兰化,直接的表现就是年在聂斯脱利派教堂废墟上建成了一座清真寺。自那时起葛逻禄部落所有人民信奉了伊斯兰教,草原游牧民族信仰伊斯兰教的序幕由此拉开。随即突厥汗国的统治者宣布伊斯兰教为国教,伊斯兰教在哈拉汗王朝得到加强。曾有历史学家说,公元年后“为信仰而战”反对“无信仰者”的争论在哈萨克斯坦的北部和东部持续上演。
公元12—13世纪哈萨克斯坦宗教百花齐放,这反而让一些坚定信仰伊斯兰教的哈萨克有识之士意识到各宗教百花齐放会带给伊斯兰教挑战与威胁,所以他们提议对伊斯兰教的传统方式和宗教仪式进行改革。其中亚塞维是改革派的最著名代表人物。亚赛维的改革思想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禁欲思想,即反对统治阶级的奢侈享乐,提倡贫民般的艰苦朴素。二是恭顺思想,即要求贫民恭顺听命。可以说亚塞维对促进哈萨克斯坦伊斯兰化做出了卓越贡献,也为带有草原游牧特点的伊斯兰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哈萨克斯坦的穆斯林信奉正统的逊尼派教义,而在宗教修持上则采用苏菲主义的神秘主张和实践。所以哈国的伊斯兰教是逊尼派教义与苏非主义的有机结合。
13世纪,成吉思汗西征,随即中亚地区并入蒙古。蒙古人出于统治的需要对当地宗教宽容对待。因此在蒙古统治中亚时期哈萨克斯坦的伊斯兰教进程得到加强。
18世纪到19世纪期间俄国沙皇积极支持伊斯兰教,并到处建造清真寺。叶卡捷琳娜二世依个人意愿向哈萨克斯坦派遣训练有素的毛拉*,这其中主要是鞑靼人。苏联时期,“伊斯兰教的活跃”引起了苏维埃当局的格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