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记大理太邑沙河村张利军一人带动一

“她出来工作几个月后,不仅是工作水平,就连本人的气质都有很大转变,人也变得活泼开朗起来。”大理爱君家政公司的张银凤如此评价张利军。

张利军今年31岁,是大理市太邑乡桃树村委会沙河村的傈僳族,全家6口人以种植包谷为主要经济来源。每天挖地、喂猪,一身力气百身汗地苦一年,全家年收入才2万元左右,算到6个人身上,仅差不多元。大女儿读小学需要钱,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小儿子医治需要钱,家庭收入的增加赶不上支出剧增,让这位年轻的全职妈妈倍感压力。

沙河村由于山高路远,道路险峻,村落偏僻与山外隔绝时间长,是太邑乡高山村落中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村落。近年来,随着太邑乡经济社会的发展,该村的基层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道路修通后,村民走出大山的愿望得以逐步实现。但受制于家中一亩三分地的农活,大部分村民仅在沙河村周边的村子做做工。

年8月,在太邑乡开展劳务输出促进建档立卡户外出就业的契机下,大理爱君家政公司到桃树村开展家政服务就业培训。得知消息后的张利军为了让家庭经济状况有所改善,向爱君家政公司提出求职申请,并成功得到试用机会。

张利军从打扫卫生开始,每月有了固定的经济收入。随着生活的改善还视野的开拓,张利军向专业技能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她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参加育婴师、月嫂的专业培训,并通过了考试,获得了相关资质证书,从以前的“体能型”工作者转化为“技能型”工作者,月薪也从元提升到了0—元。

太邑乡走出了一个张利军,却还有更多想要致富,却没有路子的太邑村民。他们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挖山地、种包谷,一年到头的收成也只够家用。

为了转变村民们的发展观念,培养新型农民,实现全乡贫困村民增收,让务工从“卖体力”转化为“卖脑力”,从“体能型”提升为“技能型”,将工资性收入等级逐步提升,今年5月,太邑乡在下关设立了全州首家乡镇劳务服务中心,大力推广年轻劳动力向外发展。通过官方平台联系专业培训机构进行就业培训,收集就业信息,对接用人单位,洽谈工作岗位,引导、帮助劳动力就业,协调相关部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据悉,太邑乡仅劳务输出人员就达到了多人,占总人口的16.3%。

为更好更快地掌握外出务工人员信息,劳务中心依托太邑乡原有流动党支部阵地,对在外务工人员进行管理。同时以劳务服务中心为平台,吸纳外出务工人员为流动党员,成立乡劳务服务党总支,下设6个流动党支部,对流动党支部进行统一管理,形成以党支部壮大劳务服务队伍,以劳务中心服务流动党员的格局,共同推进太邑乡山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引导和帮助群众就业创业、增加收入,助力太邑乡脱贫攻坚。

云南网记者:李熙临

通讯员:李楠萍(大理市太邑乡宣传办)

责任编辑:李茜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患者的饮食
白癜风专家新春会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manz.com/htly/13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