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经上海的额尔齐斯河
哈萨克民间大师音乐会
”
年11月5日晚,当音乐会最后一首《黑走马》在观众的欢呼和尖叫声中戛然而止。这场由上海音乐学院亚欧音乐研究中心、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举办的“额尔齐斯河的波浪——哈萨克民间大师音乐会”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奏厅落下帷幕。
时间回到年3月份,哈萨克的纳吾热孜节即将到来时,纪录片导演、影视人类学家刘湘晨教授邀请音乐人类学家萧梅教授参与阿勒泰哈萨克音乐民族志的项目,于是萧老师带着当时还是硕士三年级的张珊来到新疆阿勒泰恰库尔图。
虽然张珊从大学五年级就开始了他的哈萨克音乐学习和研究,并以“斯布孜额”作为硕士论文的研究主题,但当萧老师问他:你想做一个真正的学者吗?你能到恰库尔图待上至少一年在游牧人的生活中体验和学习他们的音乐吗?
他知道这个问题对自己是一个考验,不仅是有可能耽误自己的博士入学考试,更因为那将许诺一种人生。就在刘湘晨老师将热哈提一家介绍给萧老师和张珊时,冬布拉、铁尔麦和一首首的安,就将师生二人吸引住了。天赐良机,张珊留在了热哈提家里,而将哈萨克民间音乐大师请到上海的音乐会计划也自此开始……
额尔齐斯河
音乐响起的地方
年11月5日晚上,拜力汗带着他的斯布孜额,沙依拉西带着他的冬布拉上台。坐定后,拜力汗开始吹奏音乐会的第一首曲目《额尔齐斯河的波浪》。
演奏者:拜力汗
摄影:崔涛
额尔齐斯河从南向北,流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也流过中国新疆的阿勒泰,它涵盖了哈萨克族的起源与发展。所以,“额尔齐斯河的波浪”同时也是这次音乐会的主题。
拜力汗微眯眼眸,颤动着嘴唇吹奏斯布孜额。喉音先起,管音随后而至,声音轻薄干净,如同风吹响河边的青草,带我们进入古老民族生活的地方。拜力汗长居在乌鲁木齐南山,是部落家族中“斯布孜额”第七代传人。他8岁起接触斯布孜额,上世纪七十年代曾为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录制过多首“斯布孜额”乐曲。
拜力汗也是张珊的老师。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年8月,张珊在米兰别克家中上完最后一节冬布拉课程后,即刻翻越了相隔在米兰别克家到拜力汗家之间的那座山,见到了拜力汗。而拜力汗在他面前吹奏的第一首歌便是《额尔齐斯河的波浪》。(引自张珊的田野笔记)
斯布孜额演奏结束,拜力汗的老搭档沙依拉西用冬布拉再次演奏这首曲子,而后又演奏了他自己创作的《白色的波浪》。是两条不一样的河流,一个平静,一个却有着起伏。
演奏者:拜力汗、沙依拉西、张珊
摄影:刘桂腾
《白天鹅》结束后,加那尔别克再次拉响他的库布孜。他左脚往前,右脚靠后,库布孜的尾部放置于大腿之间,为我们弹奏他自己创作的《狼》。乐曲演奏时,他弓着背怀抱库布孜,不断滑动琴弦模仿狼的声音。库布孜这件古老的萨满乐器,在这个音乐厅忽然有了神性,将加那尔别克化身为一头狼。现场的一位小观众似乎听懂了,跟着琴声模仿狼的呼喊。
演奏者:沙依拉西、加那尔别克
摄影:刘桂腾
(加那尔别克演奏《狼》
摄像:刘婷婷)
“在哈萨克的音乐分类当中,有一种最宽泛、最核心的分类——‘魁’和‘安’。第一个主题‘自然’,大家欣赏到的是‘魁’,器乐曲。”主持人徐欣为我们介绍:“而在第二个主题‘情感’中,我们即将欣赏到的是‘安’的部分,也就是声乐曲。”
”
“我们的阿吾勒在田野远处,
我早点出门是否能到你的家乡,
亲爱的金麦子,我想念你的声音,
如果允许我轻吻你的玉颈,我愿围绕在你周围不离去,
亲爱的金麦子,我想念你的声音。
门前长满了松树,
忆起伊人的眼眸,
每当思念金麦子,
我用思念的心唱起金麦子这首歌
......”
——《金色的麦田》
(歌词翻译:叶尔努尔)
这首《金色的麦田》描绘的是哈萨克人对心上人的思念,热哈提与卡孜曼在演唱中时不时望向彼此,弹奏冬布拉的手指上,象征着爱情的戒指随着弹琴的动作上下晃动。
演奏者:热哈提、卡孜曼
摄影:崔涛
热哈提和卡孜曼原是吐尔洪乡的牧民,热哈提是当地赫赫有名的歌者、创作者以及铁尔麦师,而卡孜曼是著名的阿肯。结婚后他们搬去阿勒泰富蕴县恰库尔图镇生活,但在刚结婚的那段时间,他们一直过着居无定所、到处租房子住的日子。对于他们来说,生活便是敢于闯荡。即使游牧生活不再,但游牧精神仍未远去。
直到后来他们代表县里参加铁尔麦和阿肯比赛,赢得了恰库尔图的一块地才逐渐安定下来。热哈提的大女儿热依扎学习了很多父亲的民歌,并每天运营着宣传家庭音乐活动和其他音乐内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