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ldquo一带一路rdquo

(全文大约字,需要阅读10分钟)

据哈萨克斯坦历史记载,中亚自古就是哈萨克斯坦的文化神圣地,哈萨克这个名字是斯拉夫语EAA游牧战士的意思,当时从天山到里海的中亚草原都是游牧战士的地盘。公园前年到公园后年中亚的哈萨克王国在这里,后来被俄罗斯沙皇统治。年加盟苏联参加了二战。之后苏联打败法西斯胜利之后,在年成立了苏联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年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市苏联解体。哈萨克斯坦宣布独立,它也是全苏联最后一个宣布独立的国家。今年也是哈萨克斯坦独立30年纪念年。

1

文化溯源

历史上,哈萨克斯坦文化先是走向了突厥化和伊斯兰化。到18世纪,随着俄罗斯东正教文化的传入,又开始向俄国和布尔什维克政党文化靠近。20世纪后,哈萨克斯坦的文化发展大致经历了“俄化”和“去俄化”的过程。19世纪末,沙俄占领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大片土地,哈萨克族进入了被俄统治的时代。沙俄对原住民进行了同化政策,引入移民。

二十世纪初,俄罗斯族已约占哈萨克草原上的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后苏联延续了沙俄的政策,继续对加盟国进行“俄化”。苏联将大量少数民族或派遣或流放至哈萨克地区,如波兰人、乌克兰人、德意志人、维吾尔族人、高丽人等,这也是造成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目前约有个民族的主要原因。在苏联的同化政策和扫盲活动下,哈萨克族不断被同化,苏联民族的文化形态逐渐在哈萨克族中形成。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为维持和加强对哈萨克斯坦的控制和同化,将南端的五个州赠予了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族对哈萨克斯坦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而“去俄化”正是发生在苏联解体、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独立的背景下。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及其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以贯彻落实“去俄化”,确定了哈萨克族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主体地位。其中和文化领域相关的具体措施有强化国语地位政策和“去俄语”运动。

为了巩固哈萨克族在哈萨克斯坦的主导地位,独立时哈萨克语被设立为国语。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认为,“在国内率先大规模地恢复和发展国语是历史赋予哈萨克民族文化的神圣使命。”此外,政府还倡导非哈萨克族学习国语,并对总统竞选的候选人作出语言能力的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将外来民族排除在最高权力机制外。此外,受沙文主义影响,苏联在语言上强制推行俄语或俄语化,因此哈萨克语的文字在年从阿拉伯字母改成拉丁字母,又在年改成西里尔字母,以加快与苏联同化。独立后,俄语仍然被认定为是官方语言之一。但年后,政府在西部和南部开展了大规模的“去俄语”运动,各政府机构也早已实现国语化。特别地,年政府将哈萨克语的字母体系从西里尔字母改为拉丁字母,加快摆脱俄罗斯在语言文字上的影响力。相同的更改文字系统的运动在俄罗斯周边国家中也并不少见。

2

多元的民族

哈萨克斯坦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约有个民族,主要有哈萨克族、俄罗斯族、乌兹别克族、乌克兰族、维吾尔族等,其中哈萨克族约占65.5%,俄罗斯族约占21.4%,乌兹别克族、乌克兰族、维吾尔族、鞑靼族、日尔曼族等其他民族占12.63%。使用语言上年颁布的第二部《哈萨克斯坦宪法》规定,“哈萨克语为国语,俄语同为正式使用的语言”苏联统治时期,哈萨克的民族政策属于苏联民族政策的一部分,主要聚焦在“民族自决”、“国家结构形式”与“俄罗斯化”这三个问题。苏联推行的民族自决和民族区域制度延续直至斯大林时期。斯大林对整个苏联推行同化政策,强制其他民族的俄罗斯化的,此后的领导人在承认民族自决权的同时,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由此,哈萨克语的文字体系才在年改为西里尔字母,被迫向俄罗斯靠拢。这种政策激化了哈萨克斯坦境内俄罗斯族和非俄罗斯族的民族矛盾。年后,戈尔巴乔夫推行“新思维”政策后,哈萨克民族主义趁机抬头。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成立后,吸取苏联民族政策的不足,在推行突出主体民族的同时,倡导多元文化,以维系了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内约个民族,维护了其统一和稳定。其独立后的民族政策中以强化主体民族语言,提高主体民族地位,民族自治等为主要内容。政策的主要内容有:1.强化哈萨克族主体地位共和国首先加强哈萨克语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积极推行国语政策与措施,在非哈萨克族公民中也大力推广和提倡学习哈萨克语。而且,宪法规定国家元首总统候选人必须通晓国语。其次,政府重写国家历史,突出哈萨克族的主体地位,并举办历史名人纪念活动,更改地名,设立传统节日,以复兴传统文化。2.倡导文化多元化共和国明确规定国家结构形式为单一制,并重申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地位、国界、行政区域划分等问题不列入全民公决的范围。但同时,哈萨克斯坦在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实行民族文化自治(区别于民族自治权),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民族文化中心以保留各民族文化特征和促进各民族文化发展。3.构建“公民社会”哈萨克斯坦始终维护民族关系和谐,在宪法中以“公民平等”代替“民族平等”,并禁止按民族特征建立政党和活动,积极打造“公民社会”。哈萨克斯坦现行的民族政策可谓在原苏联民族政策上扬长避短,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同时,保证各民族文化的发展。

3

多彩的艺术

1.文学方面

哈萨克斯坦的文学可追溯到中世纪初叶,而现代意义上的哈萨克斯坦文学则与哈萨克斯坦汗国的兴起紧密相连,可追溯至15世纪。15至17世纪,哈萨克斯坦文学主要以“哲绕”诗为主,多表现诗人对社会生活、人生及命运的思考、感怀,及对汗王的劝谕。代表人物有阿桑海格、沙利基孜·特林奇、喀兹图根·素因齐。18世纪,哈萨克斯坦受到外族入侵,文学便主要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方面的变化。代表性哲绕诗人有布哈尔·哈勒哈曼等。19世纪,哈萨克与沙俄的矛盾不断,同时交流却也不断深入,文学一方面受到俄罗斯的影响,一方面也顺应了时代的变化,表现出了对自由、解放和民主的强烈愿望。马翰别特·沃铁墨斯和阿拜·库南拜耶夫便是其中代表,代表作分别是给起义将领伊萨泰的诗歌和《阿拜箴言录》。其中,阿拜·库南拜耶夫的箴言绝句也开创了哈萨克斯坦散文和杂文的先河,为哈萨克斯坦现代诗歌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0世纪以来,哈萨克斯坦诗歌受到了20世纪初俄罗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无产阶级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转向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开始探索社会现实和人与自然,代表诗人有夏克热穆·胡黛别尔德和哈夫·海依尔别克夫。2.电影方面哈萨克斯坦影视界涌现出不少制作精良的小众电影,摘获诸多国际奖项。埃米尔·拜加津导演的《和谐课程(HarmonyLessons)》入围了第6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获得了银熊奖—杰出艺术成就奖。达尔詹·奥米尔巴耶夫导演的《舒迦(Chouga)》根据《安娜卡列尼娜》改编,被入选法国权威杂志《电影手册》的年年度十佳。谢尔盖·德瓦茨沃伊导演的《图潘(Tulpan)》是哈萨克斯坦新浪潮的代表作,荣获戛纳电影节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sakesitana.com/htjj/76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