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中国地理学会是中国成立最早的学术团体之一,其前身是年张相文等在天津发起成立的中国地学会(ChineseGeographicalSociety)。
年,翁文灏、竺可桢、张其昀等在南京正式成立中国地理学会。年,中国地学会与中国地理学会在北京合并为现在的中国地理学会,年选举竺可桢为第一届理事长。
中国地理学会成立至今,共有17位地理学家担任会长或理事长,为中国地理学会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回顾中国地理学会年建设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4个阶段:
初创时期(-年)
张相文等中国地理学先驱,以中国地学会为指挥所,为近代地理学在中国的确立做出卓越贡献。年,中国最早的地理学术刊物《地学杂志》的创办,标志着舆地之学向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开端。
过渡时期(-年)
以竺可桢为代表的早期欧美海归学者,把西方近代地理学引入中国。年,胡焕庸提出划分中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胡焕庸线”,在地理学及人口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被公众理解且应用于国土空间规划与旅游科普等领域。
建设时期(-年)
以竺可桢为代表的老一辈地理学家以国家需求为己任,不断完善组织建设,助力学科发展。
发展时期(-年)
以黄秉维为代表的新老地理学家,完善地理学会专业性、区域性组织体系;扩大国际化学术交流,推动学会全面发展。
中国地理学会现已建立了完善的组织架构,拥有43个分支机构、7个区域代表处、19种学术期刊和1种科普期刊;并加入了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国际冻土协会(IPA)、国际地貌学家协会(IAG)和亚洲地理学会(AGA)等4个国际科技组织;还先后与日本、法国、韩国、美国、俄罗斯、印度、英国、哈萨克斯坦等8个国家的地理学会签署了合作协议。
目前中国地理学会拥有注册个人会员多人,团体会员31个。
拥有专业性强大的科学家队伍地理学领域共产生44位两院院士,91位地理学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4个中国地理学研究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资助。
中国地理学家在国际上的影响逐步扩大,自吴传钧年首先当选IGU副主席之后,连续多届副主席都有中国学者担任。
另外,中国地理学家也在国际上获得了诸多荣誉,朱震达、孙鸿烈、陈述彭、牛文元、秦大河、徐冠华、傅伯杰、郭华东、叶嘉安、陈发虎、刘彦随等先后获得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称号。
支撑国家战略,服务社会需求中国地理学会通过成立决策咨询工作委员会和《国情与发展》战略研究组,搭建“地理学与中国全球战略高层论坛”平台,参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党政领导与院士专家座谈会”等机制发挥战略支撑作用。
年,学会组织的咨询报告获得重要批示,同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世界一流学会建设项目二等奖。
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系列品牌学术活动。
在国内,中国地理学会每年举办学术年会、专业研讨会、专题论坛等约60场;其中“中国地理学大会”“全国自然地理学大会”“中国人文地理学术年会”等已发展为品牌活动。
在国际交流方面,年中国地理学会成功举办了第33届国际地理学大会,参会学者达到多人,创历届大会人数之最。年,中国地理学会曾获得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地理科学发展特别贡献奖。
巩固科技期刊阵地,扩大学术出版国际影响力中国地理学会现在主办20种科技期刊,其中10种学术期刊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同时加强学术积累与成果提炼,组织学术出版。如组织《中国自然地理》《中国人文地理》等系列丛书的出版。其中,《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丛书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围绕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战略部署组织出版系列《地理学科发展报告》和《中国地理科学发展路线图》等,引领科学研究、促进人才培养,也推动地理学科发展。
建立公众品牌,多方位开展信息化建设《中国国家地理》已成为全国知名科普品牌。
中国地理学会还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如“地理大数据百校传播”活动走进国内外2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地球小博士”全国地理科普知识大赛每年吸引全国1千多所中小学校10万名以上师生参加。
中国地理学会开设的官方网站、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