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篮字 从语言上来看,塞人是属於印欧一系的民族,和波斯人是远亲,乌孙则是突厥一系的民族,但是语言跟种族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考古学的研究证明乌孙和塞人一样都是欧罗巴人种即白种人,因此乌孙与塞人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将乌孙语划归突厥语族,实是因为乌孙处於塞人与突厥先世的交界地带,而突厥本身就是一个混合种族,以铁勒人为主体,其中渗入了不少塞人因子;同样,塞人作为印欧草原上的古老的游牧民族,分布又广,其语言由西到东从印欧语逐步向阿尔泰语过渡,中间也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线,因而乌孙既可以Asii的名称出现在塞人部落联盟中,也可被视为原始的突厥人。
乌孙遗迹
大月氏王庭遗址
大月氏同乌孙一样,也是哈萨克的族源之一,近代哈萨克分为大、中、小三个玉兹,乌孙是大玉兹中最主要的部落,“玉兹”这个词就与“月氏”有关,今天的哈萨克人提起大玉兹时,总以乌孙为代表,他们常说:“大月氏就是乌孙”,可见大月氏很早就融合进了乌孙。与乌孙一起同为哈萨克族源之一的还有康居(康里)、奄蔡(阿兰),这也都是塞人一系的部落,今日哈萨克部落大玉兹中的康里和小玉兹中的阿尔钦被认为分别就是康居和奄蔡的後裔。公元五世纪中叶之後,“乌孙”的名称在中国史籍上就消失了,这时候中亚兴起了嚈哒人,漠北是柔然人的天下,乌孙中有一部分为躲避柔然人的压迫,就逃进了葱岭,一部分留在原地,其中因受突厥压力而西迁的一部後来成为突厥西边的可萨(曷萨)部,还有一部分辗转流落到漠北,融合部分铁勒部落後,发展为西突厥十姓之一的突骑施。
唐代西域"突骑施"钱币一枚
葛逻禄(Qarluq)也是现代哈萨克的来源之一,今天的哈萨克部落中也有与之相对应的部落名。葛逻禄在中亚的霸权较为长久,从八世纪到十世纪,持续了近两百年的时间。十世纪中叶,它又作为主体之一,联合部分西迁的回鹘等,建立了著名的喀拉汗国(即中国史籍中的黑汗王朝),汗国的东边是佛教回鹘人的高昌王朝,西南是伊斯兰教塔吉克人的萨曼王朝,後来喀拉汗国灭掉了萨曼王朝,从而统治了中亚的大部分地区。正是在喀拉汗国时期,开始了突厥人大规模的伊斯兰化,而中亚的突厥化也在此时达到高潮。汗国的文化也极为发达,马赫穆德·喀什噶尔就是在这期间写出了成为後世研究突厥学经典之作的《突厥语大辞典》;。说到这里,还不得不提及赫赫有名的匈奴,它在哈萨克的形成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北匈奴主体西迁後,有很大一部分留在哈萨克草原上,在中国史籍中叫做“悦般”,悦般人非常讲卫生,这一点明显区别於周围的其他族人,今日哈萨克人中也有很多特别注重清洁卫生的习惯,可能就和悦般人有关。悦般到了突厥人统治的时代被叫做“咽面(样磨,牙格马)”,是西突厥十姓之一,上面提到的喀拉汗国的统治者中,也有不少咽面部落。今天哈萨克的大玉兹中有名为阿尔班的部落,中玉兹中有名为阿尔根的部落(又叫做匈奴),据认为就是匈奴人的後代。
金帐汗国不久便在其东部领土上分出了白帐汗国,後来从白帐汗国中又分出了乌兹别克(月即别)汗国。年,为了逃避压迫,钦察草原上的一些部落在两个汗王的带领下从南部的乌兹别克汗国脱离出来,建立了独立的哈萨克汗国,从而奠定了近代哈萨克民族和国家的基础,“哈萨克(Kazak)”一词最早也出现於此,它的本义是“自由自在的人”、“独立不羁的勇士”。(来源:百科)
哈萨克族,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现在的哈萨克族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家哈萨克斯坦的主要民族,还分布于中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以及欧洲国家等40多余国,总人口接近万。
历史上,哈萨克族人民曾和新疆各族人民一起为维护祖国统一,反抗沙俄侵略做出过重要贡献。19世纪后半叶,沙俄武力征服中亚,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西北大片领土,使大批哈萨克牧民遭受到残酷统治。哈萨克人民不畏强暴,多次起义,打击了沙俄在中亚的统治。《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后,沙俄强迫伊犁各族人民迁移,遭到哈萨克人民的顽强抵抗。不仅如此,在年火烧俄国“贸易圈”的斗争中,在年抵抗沙俄入侵伊犁的战斗以及阿勒泰地区抗俄的斗争中,哈萨克人民均表现出了坚决反对外敌入侵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的哈萨克族是中华56个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新中国成立至今,哈萨克族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党的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哈萨克族与其它民族其乐融融,共同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的哈萨克族人口近万。在这祝祖国70周年快乐
简述
哈萨克人简介 哈萨克斯坦的主体民族。自称卡扎赫人或卡扎克人。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部分分布在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国,蒙古和阿富汗亦有分布。属蒙古人种西伯利亚类型,部
哈萨克人服饰
分混有欧罗巴人种成分。使用哈萨克语,分南部、西部和东北部3种方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原有阿拉伯字母的文字,后改为拉丁字母,从年起又改用斯拉夫字母。信奉伊斯兰教,属逊尼派,部分地区保留萨满教和祖先崇拜。根据出土文物和人类学资料,其远古祖先塞种人、乌孙人和阿兰人等,早在青铜时代就已居住在今哈萨克斯坦地区。哈萨克人过去主要从事游牧业或半游牧业,畜牧业方面以饲养马、绵羊、山羊、骆驼、牛等为主,只有少数地区从事灌溉农业。无论畜牧业或农业都比较落后。自19世纪中叶起逐渐转为定居,出现了家庭手工业(织毯、制毡、呢绒等)、捕鱼和狩猎。十月革命后,工业(开采铁矿及多种有色金属)和农业(种植谷物)得到迅速发展。
主要住在哈萨克和与之相邻的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突厥-蒙古民族。哈萨克人是由8世纪前后进入河间地带(阿姆河以东锡尔河以西地带)的突厥人和13世纪中进入这一地区的蒙古人混居结合,于15世纪形成的民族。操突厥语,体形则属于蒙古人种。20世纪晚期在哈萨克约有万人,在中国(主要在新疆)约有万人,在乌兹别克约有80万人,在俄罗斯约有60万人,在蒙古约有11.3万人。哈萨克人是中亚操突厥语的,仅次于乌兹别克人的第二大民族。
哈萨克人是传统的游牧民族,终年住在可移动的圆顶帐篷里(即蒙古包),其构造是可拆卸的木架,上面覆盖毛毯。哈萨克人按季节移居为其牲畜(包括马、绵羊、山羊、牛、和少数骆驼)寻找牧场。日常食品主要是乳制品辅以羊肉。发酵後的马奶(koumiss,马奶酒)和马肉极为珍贵,但通常只有富人才享用得起。毛毯紧贴在蓬架上,使帐篷内外舒适整洁,并且可用来做斗蓬。皮革用来做衣服、容器和皮鞭,马毛可编绳而牛羊角可做勺子和其他用具。
哈萨克人自认来自同一祖先,始祖有三子,因以形成大、中、小三个哈萨克游牧部落,分别占居原先的哈萨克汗国(今哈萨克)的东、中、西三部分。游牧部落再分为更小的集团,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大家庭,不仅包括父母和未婚子女,也包括已婚儿子及其家庭成员,一起在帐篷聚居。部落中各层次的集团均在传统上设有首领,但作为全民族,甚至一个游牧部落,难得联合在一个共同的首领之下。
由于定居后的农业侵占了牧场,哈萨克人的游牧生活逐渐衰落。19世纪,更多沿边境的哈萨克人开始种植庄稼。俄国革命后许多富裕的哈萨克人带著牲口逃往中国新疆或阿富汗,留下的游牧民终于组织起畜牧集体农场而定居。绝大多数的哈萨克人现在成为定居的农牧民,畜养羊群和其他牲畜及种植庄稼。到年,在原苏联只剩下一个游牧部族。不过在中国新疆还存在许多游牧部落。
哈萨克人族源
哈萨克族的族源比较复杂,包括了古代不同时期进入这个地区的斯基泰人,(塞种是波斯,印度史料的称呼),乌孙、康居、奄蔡人、大月氏、匈奴、柔然、铁勒、可萨人,契丹、蒙古等民族。哈萨克这字有四解释:尼合迈德·蒙加尼指出是奄蔡的异译。这字也有白天鹅的意思。kaz是天鹅,ak是白。他们把自己说成是天鹅化身成的美女与一个男人生出的后裔。俄罗斯人拉甫罗夫指出在八世纪僧侣叶弗卑尼著作中的哈索格即是哈萨克,哈萨克在北高加索的卡巴尔达-巴尔卡尔语中是指处境不好,无家可归的人。在晚清,丁谦指出哈萨克是可萨人的异译。
请大家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