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963.html
摘要:通天洞遗址以旧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遗存为主,另发现少量细石器遗存。旧石器时代发现灰堆等遗迹及石制品、动物骨骼等遗物;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遗迹有灰坑、石棺等,出土陶器、铜器、铁器及炭化小麦等。该遗址为新疆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对了解古人类演化、构建区域考古学文化序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疆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旧石器时代中期;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早期小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原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发展研究”(11ZD)的资助
~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合作,对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分为两个发掘区,揭露面积共65平方米。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中期至晚期、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另还发现少量细石器遗存。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通天洞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托斯特乡阔依塔斯村东北的一处花岗岩洞穴中,地理坐标为东经86°8′11.3″、北纬47°10′45.9″,海拔米(图一)。阿勒泰地区位于亚洲大陆腹地,属于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但西风环流带来大西洋水汽,顺额尔齐斯河谷地和哈萨克斯坦斋桑谷地长驱直入,向北到达阿尔泰山,受阻抬升降水,使得该地区成为新疆的丰水区之一。吉木乃县位于准噶尔盆地北缘,在萨吾尔山北麓,额尔齐斯河南岸,东与福海县毗邻,南与塔城地区的和布克赛尔相连,北接哈巴河、布尔津两县,西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
图一遗址位置示意图
图二通天洞遗址(西→东)
通天洞遗址周围发现有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代遗存,如萨尔阔拉墓群、克孜勒吐育克墓群、森塔斯石人墓、松树沟阔克拉萨墓群、库热萨拉山顶墓群及克孜勒阔拉岩画等。
遗址区有三处大小不一的洞穴,正面看略呈“品”字形,左下洞穴最大,宽22.5、进深16.6、高5.8米,进入洞穴约2米时,洞穴与山顶上下相通,通天洞由此得名(图二)。因洞穴曾被长期作为牲畜棚圈使用,洞内地表牛羊粪便堆积很厚,并有较多灰烬。洞穴靠东内壁又有三处小洞穴,北侧洞口曾用土坯封砌,可能与棚圈有关。内壁南侧上部还有一小洞穴,通往山坡右上方。左边较小洞穴几乎被土填满,洞口有面积约30平方米的堆积,在此堆积上采集到一些石杵残件及手制夹砂灰陶、红陶片,陶片除素面外,也有刻划纹、剔刺纹构成的折线纹等。这些陶片与切木尔切克文化墓葬出土的陶器形制、纹饰基本一致。
二、工作概况
年,新疆“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北疆文物认定组与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在吉木乃县调查途经阔依塔斯村时发现此处遗址,初步认定其为青铜时代古人类生活居住遗址。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派专人对该遗址进行了详细调查。
年初,我们向国家文物局提出了发掘申请并获得批准。为了探明该洞穴遗址的规模和性质,在一号洞穴内、二号洞穴外各布一个5米×5米的探方进行发掘。
在一号洞穴内布探方T,发现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文化层,此部分堆积较薄,西面出现了比较纯净的黄砂层,其下为碎石堆积;再向下清理发现了较多的旧石器和动物化石,对其中4平方米的范围进行了试掘,初步确定了石制品的性质和年代。在二号洞穴外布探方T,发现了用火及石堆等遗迹,出土了陶片、石磨盘等遗物。
年6~9月,再次对通天洞遗址进行了发掘,此次除了继续清理T、T外,为了解地层堆积和遗存种类还在通天洞外发掘1米×2米的小型探沟一条、小型石板墓一座。
三、地层堆积
一号洞穴内堆积较厚,T最深处距地表约3米,扩方后发掘面积30平方米,可划分为14层堆积(图三)。
第1层:黑色粉砂土,土质松散,含大量黑色炭屑、炭块及白色灰烬,厚0.05~0.1米。出土陶片、动物骨骼、石制品和铁刀等遗物,为早期铁器时代地层。
第2A层:棕黑色粗砂土,土质松散,含有较多的黑色灰烬,厚0.05~0.25米。出土陶片、动物骨骼等,为青铜时代地层。
第2B层:棕褐色粗砂土,厚0.05~0.3米。出土少量石制品,未见动物骨骼。
第3层:棕黄色砂土,土质松散,砂土颗粒较第2B层更小,最厚0.4米,分布于发掘区的大部。无文化遗物,为自然堆积层。
第4层:棕褐色黏性粉砂土,砂土颗粒从上到下逐渐变小,局部可见水平层理,最厚0.4米,在发掘区内局部分布。出土很少量的动物骨骼,为自然堆积层。
第5层:花岗岩角砾层,角砾粒径从数厘米至40多厘米,颗粒从上到下有增大趋势,厚0.1~0.9米,在发掘区东部和东南部最厚。角砾缝隙内充填的砂土中出土很少量的动物骨骼,为自然堆积层。
图三T北壁地层剖面图
1.黑色粉砂土2A.棕黑色粗砂土2B.棕褐色粗砂土3.棕黄色砂土4棕褐色黏性粉砂土5.花岗岩角砾层6A.棕红色粗砂土6B.灰色砂质黏土7.黄灰色砂土8A.黄灰色粉砂质黏土8B.黄灰色粉砂土9.灰褐色黏性砂土11.花岗岩角砾层(第10层为坑状堆积,在此探方壁未见)
第6A层:棕红色粗砂土,夹杂大量大小不等的花岗岩角砾,最厚0.2米,在发掘区内局部分布。出土较多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
第6B层:灰色砂质黏土,夹杂较多花岗岩角砾,粒径存在粗、细交替变化,可见明显的水平层理,最厚0.4米,分布于发掘区的大部。出土大量石制品和动物化石。
第7层:黄灰色砂土,土质松散,夹杂一些花岗岩角砾,粒径存在粗、细交替变化,局部可见水平层理,厚0.05~0.3米。出土大量石制品及动物化石。
第8A层:黄灰色粉砂质黏土,土质较纯净,最厚0.1米,分布不连续,在发掘区东北部较厚。出土少量石制品和动物化石。
第8B层:黄灰色粉砂土,土质较纯净、松散,局部夹杂有少量粒径较小的花岗岩角砾,具水平层理,最厚0.25米,分布于发掘区的大部。该层内发现有原位埋藏的灰堆,出土少量石制品和较多动物化石。
第9层:灰褐色黏性砂土,土质松散,最厚0.1米,堆积较薄,分布不连续。该层内发现有原位埋藏的灰堆,但只出土了少量石制品和动物化石。
第10层:黄色粗砂土,土质纯净、松散,该层属坑状堆积,位于发掘区东北部,堆积很厚,已发掘约1米,尚未见底。未发现任何文化遗物。
第11层:花岗岩角砾层,未发掘。
一号洞穴内的地层从上到下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第1层至第2B层为上文化层,主要为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堆积,也包括很少量的细石器技术文化因素;中间第3~5层为自然堆积层;第6A层至第9层为旧石器时代文化层;第10、11层为自然堆积层。
二号洞穴外部探方T没有清理到底,目前发现有5层堆积(图四;图五)。
第1层:表土层,黑色腐殖土,略呈胶质,夹杂大量草根以及从岩棚上脱落的红色砂岩,厚0.04~0.2米。表土平面间有不规则状的灰黑土分布,在地表下0.09米处开始出现棕黄色土。探方中部偏南有一处较明显的红色烧结面,周围分布较大石块,是否有意为之尚不确定。出土少量破碎兽骨及陶片,兽骨包含马臼齿、前齿及羊下颌骨;陶片有较厚的夹砂红陶及稍薄的泥质灰陶,灰陶片多为素面,也有刺点纹、网格纹。
图四通天洞遗址T西壁剖面图
1.黑色腐殖土2.灰黑色粗砂土3.浅黄色砂土4.棕褐色黏性粉砂土(第4层未清理到底,第5层在此探方壁不显示)
图五通天洞遗址T分层平面图
第2层:灰黑色粗砂土,厚0.1~0.4米。探方东部有一条南宽北窄的砂石带,可能是上方岩石风化塌落所致。该层下叠压一略呈圆形的灰坑,编号TH1。出土陶片、动物骨骼等。
第3层:浅黄色砂土,夹杂灰土,厚0.1~0.3米。出土零星陶片和石器。
第4层:棕褐色黏性粉砂土,夹杂有石块,厚0.04~0.4米。该层下叠压一灰坑,编号TH2,未完全发掘,灰坑全貌尚不可知。除灰坑外的其他区域已经完成清理。出土很少量的动物骨骼。
第5层:黄褐色土,夹杂细小砂粒,石块增多,厚0.1~0.35米,尚未清理到底。东南角石块呈弧形分布,有向西北延伸的趋势,后续工作将进一步验证是否存在围墙之类的建筑设施。
四、文化遗存
(一)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T第6A层至第9层为旧石器时代文化堆积。发现灰堆等遗迹,出土大量的石制品、动物化石等遗物。
1.遗迹T第8B层和第9层共发现3个原位埋藏的灰堆。其中FP1、FP2叠压在一起,仅清理了西半部,东半部位于探方外未发掘。FP3与FP1、FP2相邻,保存较为完整。
FP3平面呈圆形,边界清晰,直径约0.5米;颜色为深黑到棕黑色,灰烬层厚0.02~0.03米。灰堆北半部叠压在第10层自然堆积的黄砂层之上,底部未见砾石;南半部则叠压在第11层花岗岩角砾层上。灰堆表面发现石制品,紧邻灰堆周围的砂土颜色略偏红,可能与火烧有关(图六)。
图六T内的灰烬堆积(上为北)
此外,T第7层大部分区域发现厚薄不一、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的黑色灰烬,很可能是被流水扰动过的灰烬堆积。
2.遗物通天洞遗址旧石器时代堆积共出土石制品件、动物化石件,合计件。此外,还有筛选及收集的包含碎屑在内、尺寸较小的石制品余件,保留部分鉴定特征、以小型动物为主的动物化石余件。绝大多数遗物都出土于第6B层和第7层,包括全部石制品的88%,但各层出土遗物的类别、比例没有明显变化。
(1)石制品通天洞遗址出土石制品组合包括石核、石片、石叶、工具和断块等,以石片和工具占比最高(表一)。
石核包括勒瓦娄哇石核、盘状石核和非定型石核。
勒瓦娄哇石核为剥取勒瓦娄哇石片的石核。遗址中这类石核数量不多,尺寸普遍较小,长约50毫米,中心片疤长度约30毫米。原料多为凝灰岩或安山玢岩等岩质较差的火成岩,与遗址中发现的勒瓦娄哇石片的石料存在一定差异。JTY︰,凝灰岩。有1个台面和1个剥片面。修理台面,台面宽41.1、厚27毫米,台面角87度,有7个石片疤。剥片面仅见1个剥片疤。长55.8、宽49.4、厚27.6毫米,重.5克(图七,1;图八,1)。
表一通天洞遗址旧石器时代遗存石制品组合
盘状石核平面一般近圆形,围绕台面一周剥片,尺寸相对较小,完整石片疤尺寸多不超过30毫米,原料多为火成岩。可分为单面盘状石核与双面盘状石核。JTY︰,双面盘状石核。安山玢岩,风化磨蚀严重。共有2个台面和2个剥片面。先以较平的一面作为台面,并沿台面一周进行向心剥片,共有7个剥片疤。之后以剥片面为台面,向另一面向心剥片,共有9个剥片疤,但这一侧剥片深度较浅。长59.2、宽47.9、厚26.1毫米,重85.5克(图七,4;图八,2)。
图七通天洞遗址出土石制品
1.勒瓦娄哇石核(JTY︰)2.石叶(JTY︰)3.勒瓦娄哇石片(JTY︰)4.盘状石核(JTY︰)5、6.勒瓦娄哇尖状器(JTY︰、JTY︰)7.莫斯特尖状器(JTY︰)8.歪斜刮削器(JTY︰7)9.单直刃刮削器(JTY︰)10.汇聚刃刮削器(JTY︰)
非定型石核指简单剥片石核。台面的数量不等。原料多为火成岩。
石片包括简单剥片石片和勒瓦娄哇石片。前者数量较多,占石制品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尺寸与勒瓦娄哇石片相比略小,优质原料比重低。勒瓦娄哇石片尺寸较大,优质原料比例较高。JTY︰,勒瓦娄哇石片。硅质灰岩,无风化磨蚀现象。纵截面形态微弯曲,横截面形态为梯形。修理台面,台面宽27.9、厚7.3毫米,石片角94度,台面角98度。打击点居中,锥疤明显,半锥体和放射线不明显。背面由5个石片疤构成,片疤方向汇聚,向心状背脊。两侧边近平行,远端呈羽状。长72.2、宽47.9、厚10.5毫米,重35.1克(图七,3;图八,3)。JTY︰,修理台面,由2个石片疤构成。背面由8个片疤构成,片疤方向汇聚,向心状背脊。无使用痕迹。长约75.4、厚19.8毫米,重.1克(图八,4)。
图八通天洞遗址出土石制品
1.勒瓦娄哇石核(JTY︰)2.盘状石核(JTY︰)3、4.勒瓦娄哇石片(JTY︰、JTY︰)5、6.石叶(JTY︰、JTY︰+拼合组)7~9.勒瓦娄哇尖状器(JTY︰、JTY︰、JTY︰)10~12.莫斯特尖状器(JTY︰、JTY︰、JTY︰)13.双边刃刮削器(JTY︰)14.歪斜刮削器(JTY︰7)15.单直刃刮削器(JTY︰)16、17.汇聚刃刮削器(JTY︰、JTY︰)
石叶长大于宽两倍以上,背面有整齐的背脊,两侧缘平行。数量少,多为优质原料。JTY︰,硅质泥岩,无风化磨蚀现象。纵截面形态平直,横截面呈梯形。素台面,台面宽17.1、厚3毫米,石片角度,无台面角。打击点居中,有锥疤、放射线和穗状物,半锥体不明显,无唇、打击泡、同心纹。背面由3个石片疤构成,片疤方向平行,两个纵向背脊。两侧边近平行,远端呈阶梯状。左侧有使用痕迹。长55.9、宽23.5、厚5.6毫米,重8.4克(图七,2;图八,5)。JTY︰+拼合组,石叶中端断片。燧石。背面由3个石片疤构成,方向平行。两侧边平行,无使用痕迹。残长60.7、宽13.6、厚4.9毫米,重4克(图八,6)。
工具在石制品中占比很高,以简单修理、形态不固定的非定型工具数量最多。在形态类型明确的工具中,刮削器占绝对优势,其次是凹缺器、锯齿刃器和尖状器,端刮器、钻具、鸟喙状器等数量较少。多为正向加工,少量向腹面或两面加工,优质原料并使用软锤修理较为常见。
刮削器数量最多,包括单直刃刮削器、双边刃刮削器、横刃刮削器、汇聚刃刮削器和歪斜刮削器等。JTY︰,双边刃刮削器。毛坯为石叶。有两个刃缘,左侧刃缘背面形态略凹,侧面刃缘呈弧形,刃角33~46度;右侧刃缘背面形态略凸,侧面刃缘呈弧形,刃缘平整。长94.3、宽23.4、厚8.3毫米,重25克(图八,13)。JTY︰,汇聚刃刮削器。硅质泥岩。以石片为毛坯,两侧经过正向修理成刃部,在远端汇聚,修疤连续,刃部平整。长95.3、宽43.6、厚5.4毫米,重32.1克(图八,16)。JTY︰,汇聚刃刮削器。硅质泥岩。毛坯为勒瓦娄哇石片,共有两个刃缘,在远端汇聚,两侧均为软锤正向修理,刃缘平整。长.5、宽53.8、厚11.6毫米,重76克(图七,10;图八,17)。JTY︰7,歪斜刮削器。硅质泥岩。共有左、右和近端3个刃缘。左侧刃缘背面和侧面形态平直,以软锤正向修理,修疤近平行,加工距离中等,修疤尺寸为中型,刃缘平直,修理刃缘弦长97.3毫米,刃角64~75度;右侧刃缘形态和修理方式同左侧,修理刃缘弦长71.8毫米,刃角64~70度;近端刃缘形态和修理方式同上,修理刃缘弦长43.7毫米,刃角50~64度。长97.3、宽33.2、厚10.8毫米,重38.3克(图七,8;图八,14)。JTY︰,单直刃刮削器。硅质泥岩。毛坯为石片右裂片,刃缘位于右侧,从背面和侧面观察刃缘形态皆平直。软锤修理,修理方向基本为正向,仅在远端处有一反向修理疤,近端处为鱼鳞状修疤,在远端处修疤形态近似平行,修疤尺寸为小型或中型,刃缘平整,修理刃缘长度为94.9毫米,刃角39~41度。长98.6、宽35.2、厚7.6毫米,重28.8克(图七,9;图八,15)。
尖状器41件。根据形态、毛坯和修理方式可分为勒瓦娄哇尖状器、莫斯特尖状器和其他尖状器三类。
莫斯特尖状器JTY︰,燧石。毛坯为勒瓦娄哇石片,有两个刃缘,在远端汇聚成尖,尖刃角52度,尖部存在可能因使用产生的片疤。左侧刃缘从背面观察形态略凸,侧面观察刃缘呈弧形,以软锤正向修理,修疤形态为鱼鳞状,刃缘平整,修理刃缘弦长.9毫米,刃角39~53度;右侧刃缘从背面观察形态略凸,侧面观察刃缘平直,同样以软锤正向修理出鱼鳞状修疤,刃缘平整,修理刃缘弦长.9毫米,刃角35~55度。长、宽69.4、厚18.8毫米,重.8克(图七,7;图八,10)。JTY︰,有两个刃缘,在远端汇聚成尖。左侧刃缘背面形态略凸,正向修理,修疤形态为鱼鳞状,刃缘平整;右侧刃缘背面和侧面皆平直,其修理方式与左侧刃缘一致。长83.4、宽45.3、厚16.6毫米,重58.5克(图八,11)。JTY︰,原料为硅质灰岩。以勒瓦娄哇石片为毛坯。背面可见“Y”形背脊,两侧边正向修理,并在远端汇聚成尖,修疤浅平且较为平整。长98.3、宽69.2、厚7毫米,重28克(图八,12)。
勒瓦娄哇尖状器JTY︰,硅质泥岩。毛坯无法判断。纵截面形态微弯曲,横截面为梯形。修理台面,台面宽26.5、厚5毫米,石片角89度,台面角92度。石片背面由石片疤和节理面构成,背面共有4个大的剥片疤和零星小片疤,剥片疤方向平行,“Y”形背脊。两侧汇聚,远端呈羽状。长77.1、宽41.7、厚8.3毫米,重27.3克(图七,5;图八,7)。JTY︰,纵向剖面略弯曲,横截面形态为梯形,“Y”形背脊。两侧边汇聚,远端稍折断。两侧边皆有轻微的使用痕迹。长83.3、宽25.9、厚4毫米,重10克(图八,8)。JTY︰,硅质灰岩。毛坯为勒瓦娄哇石片。有一个修理刃缘,位于左侧边,与右侧边在远端汇聚,形成尖刃,尖刃角45度。左侧刃缘背面形态略凸,侧面刃缘呈弧状。以软锤正向修理,修疤形态略平行,加工距离近,修疤尺寸为小型或中型,刃缘平整,修理刃缘弦长97毫米,刃角44~56度。右侧边有使用痕迹。长99.9、宽34.1、厚8.3毫米,重31.4克(图七,6;图八,9)。
整体看,通天洞遗址的石制品具有典型的勒瓦娄哇因素,勒瓦娄哇石片、石核、尖状器以及莫斯特尖状器合计约占石制品总数的14.4%,考虑到还有相当数量的以勒瓦娄哇石片为毛坯的器物,这一比例应该会更高。此类产品明显选择了剥片性能更优的硅质岩类,而简单剥片的石片、石核以及大量的非定型工具则较多地使用了火成岩。通天洞遗址石制品组合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工具比例高,达38.1%,结合遗址内石核尺寸较小、石料不佳、断块和碎屑较少等现象推测,这些工具应当是在洞穴以外的其他地区完成生产后带入遗址的。
(2)动物化石
通天洞遗址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出土动物化石鉴定出的种类包括犀牛、棕熊、鸟类、食肉类、兔、羊、驴等,动物骨骼破碎程度很高,部分骨骼有明显的切割、灼烧、敲击等痕迹。动物骨骼中烧骨占一定比例。结合灰堆等遗迹现象以及石制品组合分析,这些骨骼明显与人类活动有关。筛选出来的动物碎骨非常细小,以啮齿类、鸟类等小型动物为主(表二)。
(二)细石器遗存
T第2B层发现11件石制品,包括完整石片、断片、断块、1件更新台面石片和1件细石叶。除1件粉砂岩石片外,其余石制品全部使用优质的硅质岩类原料。这一层年代不详,因位于青铜时代地层之下,不排除其年代已经进入全新世的可能。
(三)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文化遗存
1.遗迹发现有灰坑、石棺等。
TH1叠压于第2层下。平面略呈圆形,坑壁呈直筒状,平底,坑口最大直径0.65、深约0.15米。坑内填土为灰色土,土质疏松;底部为浅红色土,似经高温受热后形成,局部存在黑色土。填土内包含少量动物碎骨,经焚烧呈灰黑色;另见有少量碎陶片,多为夹砂红陶,陶质较粗糙(见图五)。
TH1叠压于第1层下,尚未完全清理。平面近圆形,坑壁略斜收,近锅底状,坑口直径约0.9、深约0.47米。坑内填土呈灰黑色,有少量细沙,土质较为疏松,出土夹砂红色陶片和少量动物碎骨(图九)。
表二通天洞遗址旧石器时代动物化石统计表
M1为一小石棺,石板围砌,埋藏较浅,已被盗掘,长约0.95、宽约0.6、深约0.35米。填土呈黄色,多为炉灰,出土残破铁炉盖圈、碎骨、陶片等(图一○)。
2.遗物有陶器、石器、铜器、铁器等。以陶器数量居多,铁器、铜器较少。陶器多为残陶片,有口沿、器底、器身,其中器身陶片较多;多数为素面,部分饰有刻划纹。
陶器口沿24件。有敞口、敛口等,纹饰有刻划纹、压印纹和戳印纹。T①︰4,口沿下有向内戳的小坑。残长5、残高6、厚1厘米(图一一)。T②︰2,饰刻划网格纹。残长11、残高9.3、厚0.6厘米(图一二)。T④︰1,饰均匀间隔的斜压印纹饰。残长6.3、残高5.2、厚0.8厘米(图一三)。T④︰16,饰粗条纹,其上有均匀间隔的斜压印纹饰。残长3.6、残高3.9、厚1厘米(图一四)。
图九TH1平面、剖视图
陶器耳T④︰5,残长6、残宽5.5、耳高2.8、壁厚1.1厘米(图一五)。
陶器底部T②︰6,残长9.5、残高3.8、壁厚1.1厘米(图一六)。
陶纺轮T⑤︰1,应为陶片改制,中有一孔。直径4.6、孔径0.4、厚0.4厘米(图一七)。
铁刀1件(T①︰2)。弧背,平刃,细长柄。通长13.4、宽1.7、厚0.2、刃长9厘米(图一八)。
图一○M1平面、剖视图
图一一陶器口沿(T①︰4)
图一二陶器口沿(T②︰2)
图一三陶器口沿(T④︰1)
图一四陶器口沿(T④︰16)
图一五陶器耳(T④︰5)
图一六陶器底部(T②︰6)
图一七陶纺轮(T⑤︰1)
图一八铁刀(T①︰2)
图一九铁锥(T①︰1)
图二○铜锥(T④︰1)
铁锥1件(T①︰1)。细扁方锥体,横截面呈扁方形,尖部已残,尾部有圆形穿孔。通长8.4、宽0.5、孔径0.3厘米(图一九)。
铜锥1件(T④︰1)。细长四棱方锥体。通长9.8、钉帽直径0.9厘米(图二○)。
铜镞1件(T④︰2)。柳叶状,尾部有孔。通长4.3、宽1.2、孔径0.5厘米(图二一)。
图二一铜镞(T④︰2)
石磨盘3件。T②︰6,长方形,两端稍微翘起。长37、宽18、厚3.5厘米(图二二)。
五、结语
对通天洞遗址出土的动物化石进行碳十四年代测定,结果显示旧石器时代文化层的年代距今约4.5万年(表三)。
另外,在T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地层堆积中浮选得到了炭化小麦(TriticumaestivumL.),对其进行碳十四测年的结果为距今~年(校正值)。这表明通天洞有可能是新疆地区目前发现最早的铜石并用时代遗址。
通天洞是新疆境内发现的第一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两年的发掘表明,遗址堆积较厚,发掘区最深处距地表约3米,发现了旧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的连续地层堆积。遗址的文化堆积序列清晰,年代跨度大,填补了新疆史前洞穴考古的空白,也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发现,对了解新疆地区四万年以来古人类演化发展、确立区域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序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图二二石磨盘(T②︰6)
表三通天洞遗址样品碳十四测年数据
说明:测年工作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完成。所用碳十四半衰期为年,B.P.为距年的年代。树轮校正所用曲线为IntCal13atmosphericcurve(Reimeretal,),所用程序为OxCalv4.2.4BronkRamsey();r:5。
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地层中出土的陶片显示出其与欧亚草原青铜时代阿凡纳谢沃文化和切木尔切克文化[1]以及阿勒泰地区早期铁器时代文化[2]相类似。在T探方内还发现了围绕洞口的可能属于石围墙的遗迹。
旧石器时代文化层中出土的石制品种类十分丰富,包括勒瓦娄哇石核、盘状石核、勒瓦娄哇尖状器、各类刮削器以及莫斯特尖状器等典型的勒瓦娄哇-莫斯特文化的石制品。总体显示出较明显的旧大陆西侧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特征,在国内同时期遗址中十分独特,填补了中国缺少典型旧石器时代中期莫斯特文化类型的空白。所出大量动物骨骼的破碎程度较高,有明显的切割、灼烧、敲击等痕迹,可鉴定种属包括食肉类、兔类、羊、驴、犀牛、棕熊以及鸟类等,为探讨这一时期人类利用动物资源方式及环境变迁提供了宝贵资料。
该遗址出土的典型莫斯特文化遗存在国内目前只发现于少数几个遗址,主要分布于西北及北方地区,这类遗存在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等地却有较多的发现。通天洞遗址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发现典型的莫斯特文化遗存,为进一步探讨更新世亚欧大陆史前人群的迁徙、交流、扩散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在探讨古人类适应方式、生计行为、石料来源、古环境研究、年代学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该遗址中发现了国内年代较早的小麦,虽然确切的种属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早期小麦的出现,很可能说明这里存在一条小麦传播的通道。
总体来看,通天洞遗址的发掘不但是旧石器时代考古的重要收获,也是构建新疆北部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的重大突破。自旧石器时代开始,阿尔泰山与塔尔巴哈台山之间相对平坦的山谷就成为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通道,之后的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依然延续,这也成为阿勒泰地区史前文化一以贯之的特点。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