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能否治愈 http://pf.39.net/bdfyy/dbfzl/160319/4793212.html靳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理事长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标示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教育事业和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应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强化党对教育外事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教育对外开放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和外交工作大局,更好服务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一
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新任务新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是谋划和推进教育事业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为新时代教育发展赋予了新内涵新使命。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人民群众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也由改革开放以来以数量和规模为阶段特征的“扩大”发展阶段进入以“提质增效”为主要特征的“做好”发展阶段。这就要求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应着力坚持制度创新和问题导向,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我国教育质量。(一)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推进教育现代化是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目标,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维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工程。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既对教育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党和国家发展提出要求,又对教育加强文明互鉴、提升国际视野和交往水平明确任务,为不断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中国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升参与教育领域国际规则制定的能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同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改革调整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教育现代化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让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共同实现。教育对外开放是培养新时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促进和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面向未来,我们必须通过教育对外开放有效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把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摆在重要位置,使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尽快走在世界前列,为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育才造士。(二)教育对外开放是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题中之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准确判断国际形势新变化、深刻把握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是在教育领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思想的具体表现和有力举措,凸显了教育对外开放在我国教育事业和全面开放新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全面开放是系统性、全局性、战略性工程,教育对外开放在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发挥支撑性作用。中国发展创造的“两大奇迹”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随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未来发展也必将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这就要求教育对外开放必须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积极探索新理念、新机制、新平台、新路径,通过继续推进教育领域有序开放,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引领中国时代发展潮流,为构建国际新秩序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三)教育对外开放是统筹国内国际大局的战略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要全面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胜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即将开启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大局”的要求,是基于对国情世情的深刻认识做出的战略判断,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时指出,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升教育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这为我们做好教育对外开放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做好教育对外开放工作,要把握历史潮流、保持战略定力,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增进中外人民相互了解发挥重要作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着眼国内外环境和条件变化,主动适应新形势、奋力推进新跨越,深入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持续深化双边多边教育合作,汇聚全球资源和天下英才“合力解题”;以更加开放合作的姿态应对全球共同威胁,在扩大开放中提高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不断提升教育对外开放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二发挥高等教育优势,推动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推动教育对外开放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明确要求。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作为世界各国实现国家发展、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举措,为推动教育对外开放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一)推进教育对外开放,服务党和国家发展战略
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始终坚持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把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应当充分发挥我国高等教育特色与优势,服务教育改革发展全局和外交工作大局,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作为我们党亲手创建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是年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陕北公学,及其后面的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80多年来,无论是“造就革命的先锋队”,还是“培养万千建国干部”,还是培育“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中国人民大学始终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探索“扎根中国大地、创办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国际性提升之路。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就发出决定指出:“为适应国家建设需要,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设立中国人民大学,接受苏联先进的建设经验,并聘请苏联教授,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新国家的各种建设干部。”年底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指出:“创办人民大学,培养建设人才,这是完全新式的高等教育的起点。”上世纪60年代,在周恩来总理的主持下,全国成立了三个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的苏联东欧研究所就是其中之一,同时也是当时国内最为重要的国际问题研究机构之一,围绕当时的国际斗争形势为我国外交工作总体布局和调整提供了重要决策咨询。改革开放后,学校以开放的胸怀和国际的视野,努力成为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的排头兵。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外籍博士研究生、中国第一部西方哲学家全集中译本《亚里士多德全集》和第一套全国通用《西方经济学》教材、中美第一个西方经济学交流培训项目、中欧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第一个重大合作项目,都是由中国人民大学率先承担和完成的。进入新时代,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积极参与中央政党外交工作,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势和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党史党建研究院、跨学科重大创新规划平台“当代政党研究平台”和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等学术平台优势,持续推进与世界社会主义国家、世界共产党和左翼政党开展人文交流与合作,不断开辟提升国际性的独特路径,通过与世界共产党和左翼政党开展深度学术交流并签订合作协议、承办中联部“万寿论坛”等国际交流与对话平台、积极开展教育对外援助工作、向国外政党中央领导人进行理论宣讲、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国际前沿培训”计划等方式,不懈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与阐释,不断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世界引领意义。(二)发挥高等教育优势,丰富中外人文交流机制“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教育是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领域,高等教育是增进文明交融互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要进一步凸显高等教育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我国高校的学科和人才优势,重点推进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建设,拓展人文交流领域,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鉴;立足高校的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完善高校对外开放评价指标,深度参与国际教育规则、标准、评价体系的研究制定,主动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扩大高等教育开放,要注重发挥提升国际性建设与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双向促进作用。牢牢坚持政治性,站稳政治立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永葆马克思主义这一我国高校的最鲜亮底色,增强“双一流”学科的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有效彰显学术性,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合作,推动中外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创新、文化传播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推进与国际组织及专业机构的教育交流合作;主动谋划、积极引领,通过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打造中外人文交流品牌项目,不断丰富中外人文交流机制。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的若干意见》,服务国家战略、主动担当作为,统筹谋划、务实重行,积极参与中国-俄罗斯、中国-美国、中国-英国、中国-欧盟、中国-法国、中国-印尼、中国-南非、中国-德国等人文交流项目,特别是在中欧、中法、中俄、中美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平台上表现突出。“布鲁塞尔中国与欧洲问题研究院”“中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教育理事会”“中俄新闻教育高校联盟”“中美大学校长和智库论坛”等相关项目已进入上述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教育领域成果清单。在教育部指导下,成立“中欧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年)和“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年),为新时代人文交流机制高效运作建言献策,不断丰富和拓展人文交流的领域和内涵,增进中外民间共识,切实肩负起高等教育推动公共外交的政治自觉和责任使命,充分发挥人文交流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大学积极创新全球教育治理方式,致力于开创人文社会科学新的繁荣。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与意大利路易斯大学共同发起成立了“全球人文社会科学高校联盟”,这是全球首个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要合作领域的大学联盟,凸显人文社会科学对培养未来能够以可持续、公平方式管理复杂系统领导人才的重要性,提升人文社科高校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与知名度,为教育现代化贡献新的解决方案。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发起成立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23家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共同加入,联盟旨在创新国际文化交流学术研究合作机制,共同研究新时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大问题,增进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的对话交流,促进相关领域的学术、文化、政策交流与研究,为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此外,学校近年来发起成立中俄新闻教育高校联盟(年)、“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年)、世界大学智库联盟(年)、中欧人文艺术教育联盟(年),深度参与世界大学联盟、“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等,汇聚世界优质教育资源和力量,促进全球教育共同发展,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以文化促交流发展,提升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
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是当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加快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发挥高端引领作用。推进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要聚力提升我国高校的思想引领力和国际影响力,在思想创新中不断锤炼一个“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在博采众长中不断呈现一个“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高校中的一批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要抓住发展机遇,以提质增效为重点,提升中外人文交流合作水平,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围绕中国发展和全球性重大问题开展合作研究,加强研究资政的影响力,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加快实现国际交流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干的综合性研究型重点大学,注重发挥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显著优势,积极在学科知识体系、教材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强思想引领、学术引领、学科引领。立足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创新研究》,紧密围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形成《关于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创新的意见》,提出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夯实学术话语的学理基础,总结中国实践经验、丰富学术话语的时代内容,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增强学术话语的文化底蕴,加强国际学术对话、提升学术话语的世界影响,完善学科和教材体系、展现学术话语的创新成果等意见,为国家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年8月,由教育部主导、山东省牵头筹建的尼山世界儒学中心成立,作为理事长单位的中国人民大学首批设立分中心,积极参与打造世界儒学研究高地、儒学人才集聚和培养高地、儒学普及推广高地、儒学国际交流传播高地。年,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为有效应对国际社会对中国抗击疫情工作的误解误读,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营造良好的海外环境,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积极开展公共外交主场活动,加强与国际智库的思想交流,向世界解读中国抗疫贡献和制度优势,凝聚国际社会共识,呼吁开展国际协作和制定全球应对方案。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目前已与40多个国家的主要智库建立固定合作机制,多次被国家信息中心评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一带一路”研究高校智库,在全球治理、宏观金融、大国关系、公共外交等领域研究中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年,被国家指定为杭州G20峰会的共同牵头智库。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国际化人才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要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国际学生生源国和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应当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扩大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一)打造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以国际交流合作支撑人才培养
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任务也愈发紧迫。青年是最富有朝气和活力、最富有梦想和创造性的群体,既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建立一个公平、包容、可持续的地球,是包括全球青年在内的每个人都要重视和担当的责任,希望各国青年用欣赏、互鉴、共享的观点看待世界,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生,积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献瓦。做好新时代教育外事工作,要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高度出发,在深化中外人文交流的基础上,打造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我国教育为全球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要在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和国际传播力的同时,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以更加开放、共享的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首先是人才聚集的新高地,要着眼于培养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的国际性人才需要,优化出国留学工作布局,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展现新时代中国风貌,不断呈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在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中国人民大学坚持把教育外事工作摆在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将全面提升国际性作为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战略,将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作为提升国际性的基础工作,在提升学生国际视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留学生教育等方面出台了系列务实举措。学生国际交流工作呈现交换生项目、政府公派项目、寒暑期短期交流项目“三足鼎立”的派出格局,国际交流项目派出人数持续增长,学生国际流动更加活跃,学校人才培养的国际性大幅提升。学校完善派出学生奖学金体系,统筹协调学校投入、政府支持、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经费来源,加大对学生出国交流的资助力度,学生的国际视野不断拓宽、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为打造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打下坚实基础,为扩大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二)参与全球治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与日俱增,我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规则制定能力、议程设置能力、舆论宣传能力、统筹协调能力,既是提升我国参与全球治理能力的基本条件,也是对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水平的考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要加强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突破人才瓶颈,做好人才储备,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输送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进一步提高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积极发挥中国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度参与全球治理中的功能与作用,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战略导向和时代使命。高校是打造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阵地,中国人民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和时代的号召,不断探索复合型、高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路径与方案,致力于构筑具有全球视野和参与全球治理能力的人才培养高地。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成立,该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由中国人民大学与法国巴黎索邦大学、蒙彼利埃保罗—瓦莱里大学、凯致商学院共同合作创办的第一家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院成立以来,办学成绩显著提升、社会影响不断扩大,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中法两国间重要的高等教育交流平台,是中法两国政府认可的“中法大学合作优秀项目”,也是中国最大规模的法语教育基地,积极推动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深度共融。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在全国率先成立国际组织学院,遵循“高水平、有特色、国际性”的办学理念,创新“教学为主、实践引领、资源共享”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双一流”学科优势和特色,探索建立完备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国际性与竞争力。成立一年多来,学院积极实施“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计划”,强化学生对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的认知,培养在国际组织任职的职业能力;通过“国际组织在中国”和“新星计划”等国际组织实践交流活动,促进了解国际组织的工作宗旨和运作机制,增进对国际组织工作的切身感受;通过实施“中欧欧洲法”项目、“当代中国与欧盟研究”等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项目以及其他多种渠道,搭建国际组织人才输送平台,加大国际组织人才输送力度。(三)读懂当代中国,开展富有特色的来华留学生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我们每时每刻都面对着中国和世界的互动,也面对着中国和世界的比较。中国道路和制度优势是历史和现实作出的回答,是在国际比较中得出的结论。因此,要在教育对外开放过程中引导中外学生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在比较中认识中国、认同中国。教育对外开放承担着增信释疑、融通中外、传播中国理念的职责任务。推进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要深化教育国际合作,优化来华留学生源布局,做强“留学中国”品牌,鼓励开展中外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扩大在线教育的国际辐射力。作为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一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发展历程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史的缩影,浓缩着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历史。为充分发挥在校留学生的桥梁作用,建立健全留学生教育培养机制,帮助世界各国青年了解“历史中国”、读懂当代中国,年10月,来自32个国家的学生组成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生校史研学团”赴革命圣地延安开启校史研学之旅。通过实地探访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源头、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陕北公学,增强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和办学特色的理解,深化对中国波澜壮阔发展历史的认识,形成对中国发展的认同和共识。以人文交流合作和人才培养机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是促进文化理解和民心相通、提升我国教育世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中国人民大学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多项开放举措落实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丝路学院,这是“双一流”建设高校中首家以“丝绸之路”元素冠名的学院,也是首个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学历教育的学院。学院致力于培养“了解中国的智者、研究中国的学者、介绍中国的使者”。通过实施“当代中国研究”项目,为来自“一带一路”沿线54个国家的留学生创造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学习体验,促使学员们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与现实道路、学习中国的发展模式及成功经验。自年起,学校开展以“雏鹰计划”中哈青年领袖项目为代表的“一带一路”领袖人才国别调研项目,以中国人民大学与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为纽带,通过讲座研讨、文化体验、社会调查等形式的活动生动诠释了“两国多城、古今概览、文化互鉴、人民相亲”的内涵。“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当前,在即将迈入“十四五”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着力打造新高地、开创新格局,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是新时代提出的新课题新任务。为此,应当坚持和持续加强党对教育外事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中央关于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深刻认识把握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乘势而上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敢于和善于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不断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深化拓展与世界各国在教育领域的互利合作和交流互鉴,为培育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推动构建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本文刊载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杂志《国际教育交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