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伟难忘报社当年那些人,那些事铁道

白癜风应该吃什么 https://m-mip.39.net/nk/mipso_6528069.html

点击上方图标欣赏音频:《难忘报社当年那些人,那些事》

朗诵:顾然

作者简介

程建伟,男,笔名兰溪,原《中国中铁》报社总编辑、中国铁路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现任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理事。曾在中铁四局《铁道建设》报、《中国中铁》报社从事新闻编采工作近30年,曾历任中铁四局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中铁行政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中铁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在各类报刊发表新闻及文艺作品上千篇,撰写各级领导讲话、致辞,工作总结、经验及汇报材料数百篇。年出版个人作品《丹青难写是精神——兰溪部分报刊发表作品集》。

难忘报社当年那些人,那些事

作者:程建伟

6月份,没想到北京的疫情出现了反弹。弹自新发地等海鲜市场,弹自来于深海的三文鱼,弹自加工三文鱼的案板。弹灭了戴口罩久矣的人们想很快摘掉口罩的想法,弹熄了宅家近半年的人们想不再禁足的欲望。这一弹,将北京刚刚降为三级的风险管控级别弹成了二级,意味着早已宅腻歪的人们还得耐着性子继续将宅家模式进行下去。当然,宅家还是有不少好处的。比如,宅家可以为疫情防控做贡献的同时,还可以让人们从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中慢慢的冷静下来,细细地品味生活,悠悠地回顾过往,静静地重拾记忆,默默地整理心情。

宅家的这段日子里,恰逢我的老东家中铁四局的党委机关报《铁道建设》报社的同志们,约我为中铁四局建局70周年暨《铁道建设》报复刊40周年写一段回忆性文字。宅家让我有了时间,认真的理一理过去,想一想40年前的那些事。

△年与报社部分同事合影,左起为童国强、徐文明、文昌烁、杨一九、吴耀彬、程建伟

《铁道建设》报复刊时候,是我结缘于这份四开报纸的时候,是我的职业生涯出现重大转折的时候,更是我的人生旅途中得遇重要恩师的时候。

40年前这个时候的某一天,时任中铁四局机械筑路总队一大队专职团总支书记的我,在位于安徽淮南廖家湾阜淮铁路建设工地附近大队部团委办公室里,正绞尽脑汁琢磨着怎么组织大队各机械分队、修理所和大队部的团员青年配合施工现场的大干热潮,开展点什么活动,刷刷团组织的存在感。队部负责报纸和信件收发室的收发员给我送来一份4开4版刚刚复刊的《铁道建设》报。我仔仔细细地拿着这份铅印,寄自中铁四局机关的报纸,从一版看到四版,又从四版看到一版,好奇感、新鲜感令我萌生一个后来多少年回想起来自己都难以相信的念头——我要去这家报社的编辑部工作。

△年7月1日复刊至今,报名为《铁道建设》,年获得国内统一刊号,刊号为CN34-

但是怎么去呢?这的确令只有两年工龄的我陷入茫然,别说报社的人我一个都不认识,报社的门朝那边开我都不知道,想了一晚上的我,也没想出个好办法,却突然想到了一个成语“毛遂自荐”。于是我用一周的工余时间,研究报纸各个版面、同时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新组建报社的机构人员等情况。之后,立即赶写了两篇稿件(一篇给三版的言论。一篇给四版花簇副刊的散文),又写了一篇言辞恳切的自荐信,一并装入信封,寄到局报社。

信寄出后,我开始焦虑的等待,等待回信,等待着自荐后的回应。一天两天,一周两周,一个多月时间过去了,居然音信全无。心想古代是有毛遂自荐的故事,但不意味着我就能成为现实版的“毛遂”,想想也就放下这个自荐的念头与想法,还是安心做好大队共青团的工作吧。又过了几天,收发员送来刚收到的《铁道建设》报,并说,“程书记,报上有一篇与您名字一摸一样的文章,是你写的吗?”我接过报纸从三版开始一篇篇急速浏览着,看到四版头条时,看到了我的名字和文章。我连忙对收发员说:“是的,是的!谢谢,谢谢!”又过了几天,大队党委书记告诉我,“刚接到总队电话,让你去趟局人事处,可能要调你到局机关工作,你小子有什么亲戚还是熟人在局里?”“书记,没有,真没有”。“没有就没有,你抓紧去趟合肥吧。”

△年采访宣杭线时在工地合影,右起第七位为时任四局局长的张健基,左起第二位为作者

就这样,在四十年前的那个夏花即将开尽、秋果很快丰硕的时候,我直接由铁道部第四工程局所属的机械筑路总队(后改成机械筑路处、第一工程处)第一大队团总支书记的岗位调入局《铁道建设》报社工作,分在编辑部的第二组负责第四版(生活与文艺副刊)编辑工作,编辑二组组长是罗成誉。

当时,报社总编辑王柱,是一位很关心同志,很有学识的一位领导,后调工程学校。另一位组长刘虎山,任副总编后不久就参加了80年代初基建总局整顿党风工作指导组,指导组工作结束他去局党委宣传部任部长。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有幸在亦师亦兄亦友的罗成誉手下工作了难忘的14年时间。

罗总编名成誉,笔名陈于,四川遂宁人。身材不高,头却大。走起路来,步幅虽小,频率却快。见罗总行走,总感脚下虎虎生风。14岁入伍参加抗美援朝工程总队文工团的他,曾在话剧《红岩》中饰演小萝卜头。因此,单位里与他同辈的老同志都亲切地称他为“萝卜头”。罗成誉,先后在《铁道建设》报任编辑二组组长、副总编、总编。性格直率、倔强,为人正直,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坚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观点,从不人云亦云。经常会与领导、同事就一些专业和理论观点,产生争论,但大多数争论,最后都证明他是对的。罗总编对人的热情、友善,从不表现在脸上、嘴上,却始终充盈在他的内心,最终体现在行动上。

△年报社合影,前排右3为罗成誉总编,前排左三为作者

罗总编对报社的员工的关心与帮助是多方面的,为此曾多次不惜顶撞局领导或与有关部门的领导据理力争。当时,报社年轻人居多,大多初、高中毕业,他的学历在当时报社是最高的,当年从朝鲜回国后,组织上推荐他去西北某院校大专班学习,有专科毕业证书。为了解决大家的学历和学习问题,他鼓励我们参加由中宣部统一组织的全国新闻职称任职资格学习考试,内容涵盖政治、语文、历史、地理、哲学、新闻编采业务等诸多方面,最后参加省里统一组织的闭卷考试,报社大多数年轻人都通过了历时半年的这次复习和大考,最终获得由时任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郁文签发的《全国新闻职称任职资格证书》,我至今还收藏着这本年获得的深红封面的证书。他还支持我们在职参加安徽大学于年首次组织的汉语言文学函授专科招生考试,全省有2万多名考生参考,只录取人,局机关及在皖的各工程处报考人数不少,但最终机关只有报社8名同志被录取,其他只有在合肥的四处、淮南的三处各有一名同志录取。

△年在安徽大学与八三届汉语言文学专科班四局同学合影。右起张宝生、吴耀彬、杨一九、徐文明、童国强、程建伟、文昌烁

在努力做好报纸采编工作的同时,罗总编千方百计丰富和活跃报社的业余文化体育活动。年报社由暂时租用的局机关招待所搬至新落成的印刷厂三楼办公,罗总编安排在报社会议室购置了乒乓球台、康乐棋,让记者、编辑们工作工余休息时间可以活动健身。年报社由他作为领队组成铁道建设报乒乓球代表队(我是三个主力中最不主力的一位),参加全省新闻系统乒乓球比赛,在有几十个省及各地市报社、电台、电视台组队参加团体赛角逐中,我们取得团体第六的好成绩。

△年采访安徽省职工运动会四局代表团时,与四局羽毛球队的教练、队员张文祥(左)合影

罗总编对报社员工的个人成长和生活困难关心备至,在报社职工职称评定阶段,罗成誉作为全国铁路新闻职称评委会成员,为我们通过全国统考和函授大学毕业的编辑记者争取到破格政策,跳过助理职称直接定为中级职称的编辑和记者。而他自己有大专学历,本应评为副高职称的,却迟迟没有批下来。当时基建系统其他工程局报纸总编有的是初中毕业都评了副高,大家都劝他抓抓紧,他总是淡然一笑,不以为然,继续埋头或醉心做报社的事。

△年在宣杭线水阳江大桥工地采访。右起为任保华、马延生、程建伟、华富君

周末时,他常会哼着小曲,做上几个拿手菜,邀请报社的单身职工到他家里打打牙祭,一饱口福。职工有解决分居调爱问题,自己的事从不求人的他,却会不遗余力地找局领导和有关部门求得理解和帮助。

罗成誉任总编辑时期的《铁道建设》报,报社各方面工作都做的风生水起,有模有样,满弓满调。在他的领导下,《铁道建设》报社为解决编采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在全局范围内公开招聘编采人员,这在上世纪80中期,应该还是比较大胆有魄力的改革创举。在他的领导下,《铁道建设》报在全省、全路报社中第一家拥有设备先进及拥有通过专业培训掌握先进照排技术员工队伍的激光照排室,使报社的排版技术一夜之间由“发展中国家”跃入“较发达国家”。

△当年的装订车间一角

在他的领导下,报社安排我与另外一名同志负责编辑报社的副刊《经纬》远销省内外、路内外,发行量最高达10余万份,《经纬》的每一篇稿件他都亲自审定、把关,还亲自带着我们去联系、考察分布在各地车站、码头的一些代销点。在他的领导下,报社在合肥逍遥津公园的三产项目——卡丁车游乐场,也曾是公园最受大人小孩欢迎的游乐项目。运营期间,报社一位人高马大的记者为将一辆卡丁车运回报社,居然驾驶着卡丁车离开公园穿越合肥的大街小巷,不仅引得路人驻足看新鲜,连交警都直接看傻了:“这是什么车?怎么连牌照都不挂,就上路了?”在他的领导下,报社人才济济,有文章锦绣的编采人员,有善于捕捉最精彩瞬间的摄影记者,有妙手丹青的美工师等等。因此,报社每年在安徽省、原铁道部(基建总局)报纸好新闻评选中收获满满,斩获多多。

△年去四局六处汨罗基地卫生所采访著名医生、归国华侨、岳阳市人大代表许纯,文章(报告文学)刊发在.7.25的《铁道建设》第四版,期间在汨罗市曾下乡的茶场留影

经过罗总编言传身教,我个人在铁道建设报14年的学习与工作,收获了年轻时最为珍贵的人生经历与阅历,学到了人生中最难得的品德,这就是真诚、正直与善良,掌握了新闻写作或文章写作的基本要领和最初的基本功。我调报社任编辑期间,采写的第一篇报告文学《爱情》(年2月19日四版整版),就是在他的指导下完成的。之后,我采写的《顶进之路》(年9月21日发表)、《她从罗湖桥走来》(年7月15日发表)、《运河作证》(年7月7日发表)等一些篇幅较长的文章,无一不是在他的指点和帮助下完成的。在报社工作期间,罗总编还多次带我一起到处、段、队及许多工地采访。

△作者曾发表的报告文学

其中印象最深的大约有三次,一次是去淮南三处,他带着任四版编辑的我,与一些小天诗社的文艺青年见面,他说:小天诗社就不要搞了,不符合上面的精神,有好的诗歌稿件就投给报社副刊。后来,这些生活成长在工地的文艺青年,有不少都成为我编辑《花簇》的副刊诗歌类作品的主要骨干作者。

△《花簇》是当时许多文学爱好者交流的平台

第二次是上世纪80年代丁关根任原铁道部长时期,全路推行“大包干”,铁路基建口只有中铁四局、中铁五局两家单位,被选为铁道部的先进典型。在总结和采访时任局长张建基后,创作出长篇报告文学《跋涉》,就是他带着我一起合作采写完成的,标题是他亲自拟定的,当时他用的署名为“陈于”,即他名字“成誉”的谐音。此稿最初发表在年12月15日的《纪实文学报》。

△作者曾发表的报告文学

第三次是年9月,也是我在《铁道建设》报工作期间最后一次陪同罗总编出差,那次是我跟他去五处的景德镇分处,期间的一天下午。我们与五处通讯员的座谈,正在讲话的他,被分处的一个工作人员很礼貌地打断:“对不起,罗总编,有个局领导的电话需要您马上去接一下。”不一会,接完电话的他,对坐在他身边的我低声道:”建伟,你要调局办工作了,回合肥就办手续。”毫无心理准备的我,听了他的话后,有点蒙圈。我说:“罗总编,您在逗我玩吧?我怎么事先一点信息都没有,真要调我走,您应该早就知道了呀。”罗总编:“这事我能开玩笑吗?我也是刚知道,刚才局党委书记给我打电话,就说调你的事。”

△年作者与《铁道建设》报原同事、著名摄影家杨一九(右)采访位于青藏高原海拔米的花久高速公路

我在罗成誉总编领导下的彼此间的工作和同事关系,始于年8月,终于年的9月。但我与罗总编的那种亦师亦兄亦友的感情,好像只有起点并无终点。尽管我后来离开了报社,再后来又离开了合肥,他在我的心里永远是那么亲,那么近,那么令我尊敬,那么令我钦佩。直到有一天,《铁道建设》报的老同事打电话告诉我,“罗总编走了。”我始终都不敢相信,也不想相信。什么时候走路都像在小跑,身体一直很好的他,怎么会突然就走了呢?后来我从北京到合肥,专程去罗总编家看望他的夫人杨大夫,在得知他去世的真正原因后,我深为惊讶,情不自禁地泪水盈眶。

△年3月,作者前往东帝汶中铁项目采访时,途径巴厘岛,在机场与《铁道建设》报的老同事丁剑(右一)、张文喜(左二)合影,作者(右二)

值此《铁道建设》报复刊40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由衷祝福我曾经效力14年的报社,人才辈出,佳作纷呈,越办越好,永为翘楚。祝福我的老东家中铁四局基业长青,发展越来越好。

也以此文表达我对亦师亦兄亦友的老领导罗成誉总编的深切怀念与追思。

作者寄语《铁道建设》报复刊40周年

祝《铁道建设》报:永为翘楚,永续辉煌!

——程建伟

往期回顾

丁剑:我的大学|《铁道建设》复刊40年征文

童国强:感念报社感恩四局|《铁道建设》复刊40年征文

刘兵生:文化的苗圃美好的回忆|《铁道建设》复刊40年征文

翁赋勇:“三上”武九看变化|《铁道建设》复刊40年征文

文昌烁:企业改革发展的丰碑上镌刻有她的辉煌|《铁道建设》复刊40年征文

吴耀彬:亦师亦友罗总编|《铁道建设》复刊40年征文

王保良:铁路家属|《铁道建设》复刊40年征文

建局70年暨《铁道建设》报复刊40年主题征文活动在官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sakesitana.com/htfz/64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