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史话一张照片,一叠报纸,一刻回忆

白癜风平安医院 http://m.39.net/pf/a_5837776.html

今年是中铁四局建局70周年,在70年发展历程中,一代又一代四局人勇挑重担,栉风沐雨,战天斗地,闯过了道道难关,成功地将中铁四局这样一个铁路基本建设施工单位转型发展成为一个初步具备现代化跨国经营能力的现代企业集团。为欢庆并迎接这一喜庆的日子,讴歌企业的发展成就,讴歌四局人的不凡贡献,传承企业精神,弘扬四局文化,讲好四局故事,四局之声将为大家讲述《铁道建设》报开展的喜迎建局70周年暨《铁道建设》报复刊40周年主题征文。

作者在青藏铁路建设期间拍摄宣传图片《感念报社感恩四局》作者:童国强原中铁四局员工本期主播:顾然

我是年6月份进入报社的。

当时我刚从铁四局襄樊技校机床专业毕业分配到四处修配厂工作,满怀信心要学中国工人的楷模倪志福在机床加工领域做出一番成就来。

那是百废待兴的年代。时任副厂长马国珍、车间主任王雅章(后分别任局纪委书记,干部部长)对我们技校生特别看重,关爱有加,常来宿舍和我们谈工作,谈专业,谈抱负,谈作为,鼓励我们奋发有为。我们不怕苦累飚汗大干(为盖新厂房天天搬砖、装卸车)和业余仍坚持学习等事儿经常就上了厂广播。

恰在此时,局《铁道建设》报要复刊,各工程处要配备驻处记者。

年报社合影(图下排左二为作者)

我们班同学,已经在处人事科工作的梁俊受领导委托推荐文字好些的技校学生。

我一听说被推荐了,连说不行,处里下通知了也坚辞不去。经历过文革的我,深知“文字”的深浅。我是真心热爱我的机床专业,一门心思要吃好技术饭(这也是上海青年普遍的心爱)。

一个星期后,气的人事科长李绍祥赶到修配厂,一下他那布篷子(一种北京吉普车),就冲着我们宿舍大喊:童国强,你为什么不去报到?

厂办主任黄满江就私下劝我:还是去吧,实在不行,呆个把月,就说不适应,再回来。

处宣传科长高贵平(后任局董事长,党委书记)又找我语重心长的谈了一次话。宣传干事张宝生(后任局宣传部长)带着我沿津浦线、淮南复线一个点一个点熟悉情况(之后还当了我的入党介绍人)。

我是这样被“赶”着当了记者。

之后,几乎干了一辈子。

因为,从那时起,我就被“套牢”了。

作者在南昌地铁建设工地采风

我成家后两地分居。处里说:把你爱人调来呗!我勉强说好吧。没几天手续全帮我办完了。

人还没来,又问我了:你要不要房啊?我惊讶了:这刚盖的新楼,我能要?行管科长说:自己看去,选中了来领钥匙!

冬天拉来取暖的煤饼,我的天,各科室在家的上上下下帮我往三楼搬煤!

当年的处长张敦荣、书记王世荣在我们年轻人中有口皆碑:工作上的事咱个人考虑,个人的事有组织上想着呢!

这不,又过了一阵子,有一天散步聊天,宝生问我:你对党没有认识吗?我傻傻地回:我工作很认真呀,这还没认识啊?他说那你得有追求,向组织靠拢啊!我很吃惊:我能要求入党?我有这个资格?!我才干了没两年!在我心目中,党是需要抛头颅、洒鲜血,至少也要经过重大考验才能加入的神圣组织。

我下乡6年,年底参加文革后首次全国统考,村里来了位盲人算命先生,知青们起哄算一算,居然唯独说我即将跳出“农门”,一路有“贵人相助”。

我从不信这些。但冥冥之中吧,我现在琢磨起来,这些都应算得上是我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引路“贵人”。

我进入报社后,又遇到了总编王柱、副总编罗成誉、刘虎山,工作中生活中做一点点小事都常常受到他们的赞许。印象深刻的是从四处骑自行车到局机关上班。因为远嘛,总要加一点提前量,早来一会儿。早10来分钟到了以后,就抹抹桌子擦擦地,把楼道,过道拖一拖。没想到会上就受到了领导表扬,而后又把送孩子入学入托迟到的同事狠批一通。

哎呀,搞得我倒怪对不住别人的。

作者在建筑处工地和大家交流工地图片

报社是个大家庭。杨一九、吴耀彬、程建伟、徐文明、阎建国、韩元朝我们6个单身住宿舍,王陶也时不时地来,弟兄们意气风发,纵横捭阖,论天下大事,谈国家建设,议新闻改革,聊专业创新,常常是彻夜不眠,连做梦都想着出好作品,尤其是经常鼓励我做出更多的工作成绩,比如开展照相业务,推荐我负责多种经营,亲如手足般帮扶我。

工作中,生活上,杨一九都是我的领路大哥。他曾带着我骑自行车沿淮南复线工地各个点一夜拍摄到天明(《胜似当年战淮海》是我首幅获奖作品);也曾领着我到望江路对面的农村打井水降温冲洗胶卷;更常常拉着我对着考安大函授班的复习资料一道题一道题地温习问答……

弟兄们陆续成家分房后,宿舍就剩我们俩。杨一九每天早上到床头唤醒爱睡懒觉的我:国强,起来吧,面条下好了……

83年扬一九和局工会张立明又牵头具体组织了为期半个月的全局摄影培训班,请来著名摄影家袁廉民、陈玉华等,从针孔成像,光影效果,构图美学直到冲洗药液成份、作用,系统授课,从理论到实践,对全局的摄影层次、尤其是对我有了脱胎换骨的提高。

年,局里组织全局爱好摄影工作的青年同志参加摄影培训班

那时的报社可谓朝气蓬勃。工作上不说,业余就是学习,加油充电。82年来了安大中文系毕业的正牌科班陶兆恬,自然成了大家考函大的先生。

大家也真下功夫,一九、建伟、耀彬、文明、建国、文昌烁、我以及还在四处的张宝生全考上了,星期天上课中午回不来就在安大边的小饭馆刚好齐崭崭的凑满一桌。我也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激励下,拿到了安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证。弟兄们在报社领导的力争下,成为文革后首批专业资格认证直接获得中级专业职称的编辑、记者。

“工作上的事个人考虑,个人的事有组织上安排”,这句我入路后就灌入脑海的非名人名言,伴随我一生,成为我人生的座右铭。

我和弟兄们在报社工作是认真的,虽说是一份小小的企业报,采访、写作、编辑,甚至版面设计,都会在心里和兄弟报社比,向全路乃至全国的优秀作品学习,自我要求甚高。在大家的努力下,《铁道建设》报在总公司系统,在全省,在全路乃至全国企业报系统好新闻评比中,是拿得出作品,也敢于争先的。

安大“园外草”(函授班)铁四局学员左起:文昌烁、程建伟、童国强、徐文明、杨一九、吴耀彬、张宝生(缺少阎建国)

报社员额最高时达到27人,在总公司系统报社中也是平均年龄最年轻、最齐整的(隐约记得八十年代未的某年大家非官方统计下是36岁)。其实不仅仅是三十上下的年轻中坚一代,包括总编老罗、总务王凤英、美编江俊德、以及陈月瑛、陈晓峰等等等等,职、级不同,性格各异,根子里、骨子里却志趣相投、气味相投,这气味大概算文气吧,有一股“文侠”之气,也是一股正气,感觉报社是“文人最后的仗义行侠的领地”,不论男女老少多多少少都具有一腔柔骨侠肠,崇尚并追求公平正义,大到为企业改革鼓与呼,小到为基层员工争权益,虽说能耐有大小,上上下下却都为之坚守,为之奋争着。

记得我还在当驻处记者时,报社收到一封职工来信,反映其请求调转受到处人事部门粗暴对待的情况。报社指派我前往调查。当我走进工棚,找到他,向他表明身份时,这位近40岁的工人司机,竟然像个受了委屈的孩子似的,嚎啕大哭起来。我和他细细聊了很长时间,解除了他心中的郁闷。

(我告诉他,首先这位人事干部处理工作的方式方法不妥,我已经向处里反映并请处理;其次,作为刚刚培训出来的司机,应该兑现培训前表示长期为企业服务的意向。在我的解释下,这位师傅心悦诚服的表示今后不再要求调转。)

作者在南昌房建工地给农民工传工作照

这件事,让我受到极大的震撼:媒体、舆论是底层员工无助时最后的倚靠。记者必须倾听、理解他们的心声并予以可能的帮助。

所以,我们坚持对引领改革、创新发展的人和事予以重点报道,对守旧落后、浮夸奢靡的现象及时进行批评。

年安徽省发生重大洪灾,巢湖边的铁路工地也是一片汪洋。我收到一份基层通讯员送来的稿件,反映丰乐河工地几个单位被冲散的党员组成临时党小组带领员工和当地群众抗洪抢险的事迹。但是百十来字,交代不清,他也难以说清现场情况。我当即与已任电视台长的耀彬电话相约,并联系上已在四处党委纪委工作的雅章书记及三段杨春山书记,凭着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驾着省武警总队捐赠的冲锋舟,沿只露电杆尖的公路进入被洪水围困的丰乐河镇。我和齐荣华、张玉斌都是首次驾驶冲锋舟,你不行了,我来,我不行了他上。沿途险情迭出,甚至冲入树丛,差点把人扫出船去,幸亏没冲过屋顶和电杆,要是把冲锋舟刮破了,后果不堪设想,真把几位不会水的吓得腿都打哆嗦。

历经艰险,我们采编了《孤岛上的临时党小组》通讯和电视新闻,同时被安徽日报、人民铁道报头版刊发,被《新闻联播》加评论播出。

年7月,安徽境内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灾害,四局领导到重灾区的四处三段慰问

之后,局党委书记李国瑞说:我们去省委汇报抗洪抢险工作,还没开口,省委书记就拉着我的手夸道:四局的党组织有战斗力啊!

李国瑞书记感慨道: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大啊,我们还没说,新闻已经把铁四局的党员素质和党组织战斗力传播出去了。

这篇报道获得了全省、总公司系统及全路好新闻评比一等奖,在电视好新闻评比中也获了奖。

年复一年,工作上不断取得成绩;星转斗移,大量熟悉的面孔,也都当上了各层级的领导。

不知情者会以为我们都是资深了,会认为我们的人脉关系广到无边了,“无冕之王”嘛。但我却深知,“秀才人情纸半张”,个人的任何成就,都是工作成就;与各级领导无论关系亲疏,就只是工作关系。

这真的是一种很奇特的,独有的现象。我对基层来的同志,尤其是工班来的通讯员格外热情,常常是现场情况没聊完,下班后拉到家里吃饭,继续聊。既是苦过他们的苦,路过他们的路;也是感谢他们对我工作的支持和帮助。而对当上各级领导的熟人,再熟也不因私事登他的门。

报社是个嫉恶扬善的地方。它必然影响到个人的品行。

它养成了一种被人认为是“清高”的风气。事实上,这种风气真的真的很难得。其实这是一种极应褒扬的风骨。

作者在新广州站建设工地和农民工建设者一起过大年

当年我骑自行车从四处到报社上班,斜穿整个合肥市,从可以骑行路中线风驰电掣半小时到达,一直骑行到合肥市发展成车水马龙的大都市没一个小时到不了家,前后5年。非常偶然地瓜熟蒂落吧,当时局长张建基得知我在局机关没房子后,问我:你怎么从没提过啊?我回道:我个人的事,怎么好开口啊?他说:我知道了。

这里我也要感谢报社领导和弟兄们的帮扶。文昌烁提醒我要申请登记住房:不登记,你就排不上号。吴耀彬向领导提议大家挤一挤,为我腾出一间办公室过渡。

我始终相信:个人的事,组织上会有安排。

我始终相信:好人有好报;再坎坷的路,会有更多的好人相助,“贵人相助”。

年我被局领导推荐到铁道部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从事宣传工作,身先士卒、雷厉风行,即使患高原病被抢救,遇重大车祸受伤的情况下都绝不言退的工作作风,受到了部和总指领导的充分肯定。在一次冬季学习疗养中,我爱人无意中说起我这个“上海人”时,总指领导吃惊地说:什么?不可能吧,老童上海人?他可是比我们东北人还东北人啊!

作者与许国、张立明一起在青藏铁路建设工地冒雪采访拍摄(康诗帏摄)

我哈哈笑了:其实,我二十来岁进入四局,大大半辈子了,我是四局人!

因为我记着,推荐我的梅权书记说过:你代表着四局去。高贵平书记说:去吧,你可不能呆傻了。程聚生总说:你记着,再难咱四局是你的后盾!张河川书记每次去青藏线,都要叮嘱我保重,有事找局指!

具体工作中,每年的青藏铁路建设画册以及向路内外的宣传图片是张立明、许国(现任局宣传部长、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及当时的省摄协康诗伟、陈志勇前后两任主席放弃五一、十一黄金周休假赴雪域高原帮我拍摄的,局青藏指杜名赞指挥长、翁赋勇书记(老通讯员)在我采访车辆不足时每次都提供了大力支持。

我是在这样强有力的支撑下去青藏线的,我在那儿展示的,是咱四局报社的风骨,咱四局人的风采!

青藏高原雪中架梁(童国强摄)

年我完成在青藏线的工作,获得了青海省先进集体、西藏自治区劳动模范的荣誉,我说我愧不敢当,卢春房副部长说:你为青藏线都死了几回,这荣誉怎么不能给你呢!

这更让我坚信,只要你个人拼死工作了,组织上怎么会忘了你呢!

所以,我一辈子一一

感念报社,感恩四局!

.TOBECONTINUED.

本期主播:顾然

中铁四局员工,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安徽朗诵协会会员。

往期回顾:

悦听越精彩

青春的理想沿路散播,征途尽头是燃烧的星火

悦听越精彩

时光不老,情谊不渝,放牛娃与渝怀铁路的故事

奋斗史话

文化的苗圃,中铁四局宣传工作者的精神家园

悦听越精彩

等待,是筑路人对诗歌最深情的雕琢

悦听越精彩

工地那些事儿,体味筑路人的别样幸福

奋斗史话

忆往昔峥嵘岁月,“三上”武九初心依旧

悦听越精彩

幸福家园的故事,要从窗外那一抹新绿说起…

悦听越精彩

家的味道,舌尖上的乡愁,筑路人的情怀

奋斗史话

一叠报纸托起历史重量,改革发展路上,何处镌刻她的辉煌?

悦听越精彩

海外端午,感受“一带一路”上的异乡人、同乡情

收听更多精彩内容,欢迎长按识别下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sakesitana.com/htfz/49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