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郭平安
“我以自创小说《唐僧译经记》改编的电影剧本《雪落玉华》,由国家电影局审批同意拍摄啦……”这是年7月16日,《慈善公益报》记者走进铜川印台区采访慈善扶贫工作,中午在孟姜塬农家乐正在就餐时,身旁一位老人,看到手机发来的信息兴奋的像小孩一样欢呼雀跃……。这位就是铜川市慈善扶贫协会会长郭平安,用了16年的心血,完成的一部西游记续集《唐僧译经记》出版,以其改编的电影剧本《雪落玉华》,如今又获审批并可拍摄,怎能不高兴呢?一同前来考察的西北大学慈善研究院院长、博导陈国庆,副院长杨权利教授等,也高兴的拿起茶杯,以茶代酒与作者郭平安频频碰杯,分享其快乐,祝福这部深受称赞的西游记续集《唐僧译经记》故事载誉天下!祝愿《雪落玉华》这部电影早日拍成上映!创作的梦想
郭平安,现任铜川市慈善塈扶贫协会会长。他是位部队转业干部,在部队多次立功受奖,在铜川市0多年中,曾任市纪委教研室主任,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统战部长,市政协副主席。钻研传统文化思想,情系传承。郭平安退休前,利用业余时间,撰写百万字神话小说《唐僧译经记》出版发行。另有0多篇各类文章在省市征文中获奖。年退休后的郭平安,担任铜川市慈善暨扶贫协会会长以来,共募集善款.6万元,惠及贫困人群10多万人,发展志愿者万多人,使市慈善扶贫协会先后荣获“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慈善突出贡献奖”等。年出生在宝鸡扶风农村的郭平安,1.78米的个头,挑高身材,一见上就像是一位憨厚善良的老人。他从小就受到了家教的熏陶,在部队10年的锻炼,到铜川0多年的工作经历,造就了他的无私奉献博大的情怀。他说起话来甜甜的,总是滔滔不绝,满嘴都是慈善与唐僧的故事。据介绍,郭平安写百万字神话小说《唐僧译经记》的起因,在年的春天。这年春上,“十万人游铜川”活动,开幕式在唐僧译经遗址--玉华宫(寺)举行。当天在玉华宫,郭平安想到古典名著《西游记》,写唐僧--玄奘法师前半生取经的故事,在他脑子里浮现出一个念头,若能以法师19年译经的史实为背景,续《西游记》,写一部反映法师后半生译经故事的小说,实在是再好不过的事情。郭平安萌发了“念头”,却没有自己动手写的想法。后来在工作之余,他搜集、翻阅了有关玄奘法师取、译佛经的史料,初步了解到,《西游记》中优柔寡断,善恶不分的“唐僧”,其原型人物玄奘法师,是唐代领袖,民族英雄,中华民族的脊梁,一代伟人。当还玄奘法师的伟人形象,这是后人的责任,是时代的迫切需要。要写《西游记》续集《唐僧译经记》,就要学习玄奘法师的博大胸怀,艰苦卓绝的践行精神,要担当此任,必得数年持之以恒。铜川:玉华宫玄奘纪念馆玉华宫湖漫长的路上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从年夏天开始,郭平安利用业余时间,多方搜集资料,八方拜师,研读佛学的基本典著《心经》《金刚经》等,阅读有关佛教故事的书籍。研读承载着儒、道诸家基本思想的经典《易经》《道德经》等。通过八年的研读,对儒、释、道诸家思想有了浅识,虽然只是走到智慧之海的边沿,却品味到无比的甘甜,心旷神怡!对古代先贤无比敬仰!原来先贤传递下来的思想精髓,是真理,既深奥无比,又大道知简,是真智慧的源泉。中华民簇的祖先,无比智慧、伟大!教育成果大、好,或者防止失误,选择教育内容极为重要,要用真正的智慧教化人,要给人们的心中点亮一盏灯!玄奘法师是精通、践行儒、释、道诸家之学的智慧大师。实在应当通过描写玄奘法师,向人们传播传统文化,把其思想精华贯穿于作品之中,寓教于乐,让人们了解品味,引导人们学习、践行智慧!责任重于泰山,义不容辞!这时,唐僧与弟子译经、与帝王及大臣交往,以及神话故事,主要的三条故事线的人物形象,已经在郭平安脑海中活龙活现!于是产生了创作的激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郭平安从此时开始,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撰写书稿。他在办公室值班时动笔,到年初,形成初稿。经过年的反复修改,年,基本定稿。他看着打印出来的多页文稿,止不住流泪满面!感觉做了一件今生最值得做的事情。“玄奘法师这样一个伟人,在年前,明代文坛大家吴承恩,写了他的取经历程,而这个伟人19年艰难的译经,在年之后,由他这个无名小卒有机会来写,还玄奘法师的历史真实,还尽可能的把先哲智慧传播给读者,实在荣幸!”于是郭平安如释负重,长长地喘了一口气,洗了脸,洗了脚,从晚上11时,一觉睡到第二天中午。随后,郭平安用6年的时间,将《唐僧译经记》改编成为50集电视连续剧、电影《雪落玉华》剧本。郭平安从开始收集资料,到年动笔,年出版,再到年7月电影剧本得到审批,历时24年,郭平安在漫长笔耕的路上,孜孜不倦,为广大读者献上了一部渴望的文学巨著。玉华宫湖文化的伟人
文化伟人,民族脊梁。玄奘(-),俗名陈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世称唐三藏、唐僧。唐代杰出的佛学家、哲学家、旅行家、翻译家,法相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世界文化伟人。然而《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人物玄奘,却是一个愚昧之人。在郭平安的笔下,《唐僧译经记》中,唐僧的原型人物玄奘是千古伟人!贞观十八年,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贞观十九年初,玄奘返回长安,赴洛阳宫谒见太宗皇帝,请太宗皇帝准设译场译经。太宗皇帝劝玄奘还俗辅政,玄奘谢辞。太宗皇帝准玄奘住长安弘福寺译经。玄奘诚心感化,以“三不戒”收将军之子尉迟洪道为弟子,法号窥基。太宗皇帝召玄奘到玉华宫避暑,劝玄奘还俗,玄奘未应。皇帝阅《师地论》,大赞佛法,撰《圣教序》,赠玄奘纳袈裟、珍宝剃刀。玄奘返回长安,迁大慈恩寺译经。太宗皇帝病重,玄奘译、讲《心经》,太宗皇帝大悟,感叹与玄奘相见甚晚。太宗皇帝驾崩,太子李治登基,即高宗皇帝。高宗皇帝应玄奘所求准建大雁塔,将《圣教序》《述序记》刻碑立于塔前。高宗亲撰、书大慈恩寺碑文,刻碑树立。据了解,玉华宫改名为玉华寺后,于显庆四年(公元年),闻名于世的玄奘法师奏请高宗皇帝恩准,带领弟子移居玉华寺翻译佛经四余年,译经卷,其中有长达卷、20万颂的辉煌大典《大般若经》,之后因劳累过度而一病不起,麟德元年(公元年)2月5日夜半,圆寂于玉华寺肃成院。玄奘西取经部,译经75部,15卷;创法相唯识宗;撰《大唐西域记》;译《道德经》为梵文,传往印度。神昉、嘉尚、普光、窥基等高足弟子,弘法不止,将佛法传遍神州大地。窥基被誉为百本疏主、唯识法师,法相唯识宗传往高句丽、东洋、东南亚诸国!地处陕西铜川的玉华宫,属唐代帝王四大避暑行宫之一。在四大避暑胜地中,玉华宫是修建最晚、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帝王行宫,名列四大避暑胜地之首。在《资治通鉴》等数十部重要史书均有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写有《玉华宫铭》,词中有“顺访峒山,锈芳金石。道光轩驾,声流姬迹”的赞词,把玉华山比作神仙住的崆峒山。雕像:玄奘流芳的故事
郭平安创作出万字小说《唐僧译经记》,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受到各界好评。全国著名佛学家黄心川,将书稿通阅一遍,专门为此书撰写了序言,他称赞“《唐僧译经记》与《西游记》堪比为姊妹篇。这部长达百万字的神话小说,演绎了一代伟人玄奘取经回国之后,翻译佛经的伟大壮举。构思奇妙,情节引人入胜,读后,使人沉浸在一种美的享受之中。”全国著名文艺评论家肖云儒评价“对平安来说,创作《唐僧译经记》,也是在写作、翻译一部‘经书’,这是他人生和心灵旅途上负笈前行的‘经书’,我觉得,他是在以玄奘法师译经的那种精神来写这部书的。”著名文艺评论家、茅盾文学奖评委李星说“用《唐僧译经记》续《西游记》,在当代中国、甚至五四以来,这是最好的续书……是首部完整的续集,也是很有影响的长篇神话章回小说,是有一定文学地位的。”在北京、西安、玉华宫等地召开的作品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佛学院的刘培育、黄夏年、王邦维、姚为群、成建华、徐文明、周贵华、理净,以及陕西的蒋惠莉、高建群、尚子炫、常智奇、李霞、陈若星等众多专家、作家、教授、学者对此书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多家媒体对小说作者郭平安进行采访,不少的高等院校邀请他做专题报告,多家影视公司有拍摄电视连续剧《唐僧译经记》及电影《雪落玉华》的意向。玄奘在玉华的译经遗址
玄奘法师在他经过的地方、在他生活的地方、在他影响所及的地方都留下许多传说。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不断被人们圣化、神化,乃至尊奉为中华佛陀。玄奘法师伟大传奇的一生在民间、在文学作品中也一代代流传下来,丰富着、演绎着、神话着…我们相信,郭平安的长篇小说《唐僧译经记》,是对祖国文化思想、玄奘精神的阐述和宣扬。读者们不仅能够更好地走进长篇小说《唐僧译经记》,走进郭平安的心灵世界,同时能够更好地了解、弘扬祖国优秀文化思想,了解玄奘法师的思想境界,弘扬玄奘伟大精神!编辑黄帅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