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聪慈照据《天圣广灯录》卷十七《先慈照聪禅师塔铭并序》:始悟于决汝州首山念,念为马祖九世嫡。襄阳虎溪、凤凰两山,聚千徒,历二纪,天下仰之。予表赐紫方袍。再号“慈照”。名蕴聪。南海人也,姓清河氏。幼不杂戏,终日习坐,里人异之。自落发,不执爱行书,而自义了。未三十,达宝所,有奇相。如此蕴聪为广东南海人,姓清河张氏,幼年便终日习坐,不好戏耍,颇有佛缘。出家之后,不执着于经书,而能明其意,亦与六祖有似。他初入江西,参法眼文益门人百丈禅师,后又到河南汝州,参首山省念(-),淳化四年()首山省念入灭之后,蕴聪又南下襄州,参云门文偃门人洞山守初,再到郢州参曹洞宗大阳警玄(-),又至随州参智门师宽禅师。如此蕴聪虽然得法临济,却历参法眼、云门、曹洞诸宗,故备得天下禅门精华。蕴聪后来到襄州石门山,景德三年,知州查道请为此门主持,不久,雪窦重显出川南下,至襄州,从蕴聪问道三年。天禧四年(),郡守夏竦请住谷隐山太平兴国禅院。天圣四年(),蕴聪自谷隐退席,驸马都尉李遵勖请到京中,住资国寺。天圣十年()春入灭,临终有偈:故疾发动不多时,寅夜宾主且相依。六十八岁看云水,云散青天月满池。灭后荼毗之时,五色成焰,舍利无数,灵应极多,观者如市。门人遍布诸方,有果州光普、襄州了同等,特别是俗家弟子李遵勖,作《天圣广灯录》,有名当时,影响后世。——摘自《广东佛教与海上丝绸之路》(徐文明著明生主编,有删节)链接:慈照禅师悟道因缘
襄州谷隐山蕴聪慈照禅师,首山省念禅师之法嗣,姓氏籍贯未详。初参洪州百丈道恒和尚,并留在那里结夏安居。
一日,道悟和尚上堂,举中观论曰:“正觉无名相,随缘即道场。”
蕴聪禅师便从大众走出来,问道:“如何是正觉无名相?”
道恒和尚道:“汝还见露柱么?”
蕴聪禅师又问:“如何是随缘即道场?”
道恒和尚道:“今日结夏。”
蕴聪禅师一听,茫茫然无可把捉。于是便辞别百丈,往参首山省念禅师。
初礼首山,蕴聪禅师便问:“学人亲到宝山,空手回时如何?”
首山和尚道:“家家门前火把子。”
蕴聪禅师言下大悟。遂呈偈曰:
“我今二十七,访道曾寻觅。今朝喜得逢,要且不相识。”
首山和尚一看蕴聪禅师的悟道偈,知道他已彻,遂予印可。
蕴聪禅师后又来到大阳警玄和尚座下。
大阳和尚问:“近离甚处?”
蕴聪禅师道:“襄州。”
大阳和尚又问:“作么生是不隔底句?”
蕴聪禅师道:“和尚住持不易。”
大阳和尚道:“且坐吃茶。”
茶毕,蕴聪禅师便参众去了。
这时大阳和尚的侍者问大阳:“适来新到,祇对(回答)住持不易,和尚为甚么教坐吃茶?”
大阳和尚道:“我献他新罗附子,他酬我舶上茴香。你去问,他有语在。”
于是,侍者便去请蕴聪禅师吃茶,问道:“适来祇对和尚,道住持不易,意旨如何?”
蕴聪禅师道:“真榆不博(换取)金。”
蕴聪禅师后住襄州谷隐山化众。广东省佛教协会官方公众平台恳请您:日行一善从我做起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