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幢佛學研究所編《戒幢佛學》
第1-3卷(-)總目
太史政/整理
按:《戒幢佛學》是蘇州戒幢佛學研究所編輯的專業性佛教學術刊物。研究所旨在“從律儀生活中培養僧伽形象,從禪定修行中增強信心道念,從聞思經教中樹立正知正見”。年春,舉辦了“佛教教育研討會”;年夏,承辦了由中國佛教協會、越南佛教會共同主辦的“中越佛教教育研討會”。《戒幢佛學》則致力於弘揚優秀文化,展示研究所佛學研究的新成果,開展教內外及國際間的學術交流,增進教界與學界的合作,共同提升我國佛教文化研究的學術水平。惜該刊物僅出版三卷便不再出版,十分遺憾!今僅整理三卷目錄以饗,原文可在新浪微盤搜索,微盤滅度在即,欲下載可從速。
第一卷(嶽麓書社,年)
沈劍英:《遮羅迦本集》的論議學說
湛如:印度早期佛教比丘的常用衣考索
王仲堯:佛教和現代科學——對傳統佛教思想四個基本概念的現代審視
楊維中:本淨、本寂與本覺——論中國佛教心性論的印度淵源
吳忠偉:淨覺仁岳與後山家山外之爭
文正義:玄奘生平研究獻疑
宋道發:末劫說與末法說辨析
宗舜:論印光大師評“會集本”——謹以此文紀念印光大師生西六十周年
如覺:太虛大師僧制改革之反思
李廣良:中國近代三系唯識學的比較
黃夏年:當代中國佛教的批判精神——從震華法師的批判精神談起
方廣錩:對下個世紀佛教的幾點思考
濟群:“居士佛教”探究
潘桂明:宋代理學家的佛學修養
曾亦:朱子早年學術之變遷與其對佛教態度的轉變
鄧子美:韋伯宗教社會學與佛教
釋清叡:關於培養二十一世紀僧伽的構想
釋覺全:越南佛教教育形成與發展方向
釋海印:越南中部高等佛學院的教育方向
濟群:從戒律看原始僧團的教育制度
潘桂明:大慧宗杲禪師的居士教育
楊維中:禪悟與佛教教育
王雷泉:走出中國佛教教育困境芻議
鄧子美:抓龍頭,重法制——論佛教教育多樣化與規範化的關係
黃夏年:當代中國佛教教育三題
宋立道:關於佛教僧伽教育
華方田:中道理念與現代佛教教育
楊曾文:新世紀的佛教教育
聖凱:二十一世紀僧教育構想
多識·洛桑圖丹瓊排:藏傳佛教培養人才的模式
王仲堯:當前國際上的禪學研究與禪學教育
聶士全:“中越佛教教育研討會”會議綜述
明遠:談《雜阿含經》的涅槃思想——兼談《雜阿含經》的雜中之序
金濤:《菩提道次第論》中的修止除掉舉法
紀華傳:從生命的覺悟到哲學的探索——談西田幾多郎《善的研究》與佛學
聶士全:贊寧《大宋僧史略》述評
《戒幢佛學》介紹及稿約
第二卷(嶽麓書社,年)
樓宇烈:佛經通俗宣講稿本——讀敦煌遺書中“講經文”札記
李正宇:唐宋時期敦煌佛經性質功能的變化
楊曾文:敦煌本《壇經》的佛經引述及其在慧能禪法中的意義
姚長壽:關於七寺本《佛說流行道經》
方廣錩:敦煌寺院所藏大藏經概貌
王邦維:《大乘二十二問》之最末一問:曇曠對部派問題的認識
段晴:敦煌莫高窟北區出土的一件梵語殘卷
郝春文:《勘尋永安寺法律願慶與老宿紹建相諍根由狀》及相關問題考
尕藏加:敦煌吐蕃藏文文獻在藏學研究中的資料價值
榮新江:有關敦煌本《歷代法寶記》的新資料——積翠軒文庫舊藏“略出本”校錄
李際寧:敦煌莫高窟北區B53窟出土漢文《華嚴經》版本考
楊富學:敦煌回鶻文佛教文獻及其價值
湛如:敦煌佛教喪葬律儀研究——以晚唐五代的七七齋會為中心
宗舜:敦煌寫卷所揭“彌勒禪”之初探——北京圖書館藏月()號卷子解讀之一
田中良昭:敦煌的禪宗燈史——其出現之意義
上山大峻:敦煌遺書的吐蕃特色與藏經洞封閉之謎
沖本克己:敦煌發現的藏文禪宗文獻及所遺課題
石井修道:荷澤神會以降敦煌禪宗史文獻之性質
落合俊典:敦煌本《禪數雜事》下與日本金剛寺本《大安般經》
石井公成:敦煌發現之地論宗諸文獻與電腦自動異本處理
伊吹敦:關於禪宗系的《法句經疏》
西本照真:敦煌抄本中的三階教文獻
卓新平:中日敦煌佛教學術會議開幕詞
石井修道:中日敦煌佛教學術會議開幕式致詞
楊曾文:中日敦煌佛教學術會議開幕式致詞
柴劍虹:中日敦煌佛教學術會議開幕式致詞
方廣錩:在中日敦煌佛教學術會議閉幕式上的講話
濟群:從藥師如來的本願探討理想社會的建設
潘桂明:《大乘起信論》與中國哲學
文正義:敦煌藏經洞封閉原因新探
姚南強:中國佛教社會思想略介
沈海波:中國早期佛學史上的若干問題
聖凱:六朝隋唐佛教對道教“自然”說的批判
王仲堯:東晉南北朝佛教與易學關係述論
明遠:唐中期帝王與佛教關係史研究——以天寶至會昌年間十代帝王為例兼談其間的三教關係
黃昆威:試析“會昌法難”的起因
廖樂根:從三性三無性談唯識學的空有中道觀
中偉:略論《大智度論》的淨土思想
任林豪:臨海與古代朝鮮交流史鉤沉
黃夏年:新世紀佛教發展芻議
沈海嬿:天台智者的果位論
韓煥忠:天台智顗的戒學思想
馮煥珍:再論淨影寺慧遠的判教思想
楊維中:論嘉祥吉藏的理體論與中道觀
紀華傳:吉藏“二諦是教”的語言觀
剛曉:關於玄奘法師的真唯識量
如覺:道宣律師和他的判教理論
徐文明:東塔宗的傳承與流布
吉田剛:另一個遵式
德吉卓瑪:吐蕃出家女性初探
王路平:明季語嵩禪師評傳
李小榮:水陸法會小考
王繼如:敦煌變文研究尚有可為
王建軍:佛教俗語詞的來源、俗化方式及結果
李光生:王維詩歌與佛教思想
韓廷傑:梵本《阿彌陀經》研究
勝義:《俄藏敦煌文獻》第十二冊校讀記(上)
林鳴宇:日本金澤文庫所藏中國撰述天台典籍覽查記
第三卷(嶽麓書社,年)
聖嚴:法顯大師對於漢傳佛教文化的影響及啟示
楊曾文:東晉佛教翻譯家法顯及其在中國文化史上的貢獻
李志夫:試還原法顯大師在中國歷史上之地位
黃心川:法顯《佛國記》所載印度超日王時期佛教盛衰情況考析
樓宇烈:法顯譯《佛說大般泥洹經》與佛性說的傳播
馮達文:《大般泥洹經》的佛性論略述——從松本史朗對如來藏思想的批判談起
惠敏:“摩訶僧祇律私記”與法顯之律學背景
宋立道:關於法顯《佛國記》的英譯及其他
王邦維:法顯與《法顯傳》:研究史的考察
王亞榮:論法顯與秦地佛教之關係
魏道儒:宗教虔誠與愛國情懷——法顯西行壯舉的精神動力
黃夏年:法顯·《摩訶僧祇律》·佛陀跋陀羅——紀念法顯登陸青州周年
張風雷:法顯攜歸之《大般泥洹經》的譯出與晉宋之際中國佛學思潮的轉向
呂有祥:略說法顯譯《雜藏經》中的倫理觀及其意義
馮煥珍:《大般泥洹經》的傳譯及其與北本《涅槃經》的異同問題
濟群:漢傳佛教的反思
湛如:印度早期佛教的四大廣說與淨法原則
楊維中:“與時俱進”與“契理契機”:中國佛教制度的現代化之路
王建光:哲學的“戒體”和“戒體”的哲學——試論中國律宗思想的本體論詮釋
如覺:戒律的倫理精神
溫金玉:南山日月輝大唐——從道宣律師到弘一大師
徐文明:津大師與唐代南嶽律學傳承
劉正平:唐代俗講與佛教神變月齋戒
德吉卓瑪:藏傳佛教息解派尼僧與尼僧組織
吳平:律宗與近代上海
潘桂明:鳩摩羅什與關中般若學
韓煥忠:天台智者的生佛關係論
戴繼誠:“道”的會通與思想的創生——以洪州禪與泰州學派為中心
夏金華:南北朝佛教“南慧北定”特色的成因剖析
吳忠偉:宋代天台佛學對涅槃雙遊義的議論
鄭偉宏:當代因明研究概況
王繼如:“破昏殆法”研究——現存最早的勸世“藥方”
宗舜:“王伯敏先生藏敦煌唐寫本《四分律小抄一卷》(擬)殘卷研究”商榷
李小榮:敦煌偽經《佛說三廚經》研究
林鳴宇:上海圖書館所藏號卷子失缺部分之發現及其紙褙戒律資料之內容意義
馮國棟:《五燈會元》校點疏失類舉
馬德:俄藏敦煌寫經部分殘片內容的初步辨識——以《俄藏敦煌文獻》第六、七、八冊為中心
勝義:《俄藏敦煌文獻》第十二冊校讀記(下)
楊富學:印度佛本生故事在回鶻中的傳譯與影響
張煜:王安石禪林交遊考述
苗昱:王梵志詩、寒山詩(附拾得詩)用韻比較研究
呂曉:偶因坐禪,悟此六法——試論髡殘對禪與畫關係的認識
觀雲:從格義看佛教的中國化
廖樂根:略述唯識學的思想源流與發展演變
界文:瑜伽菩薩戒之特質初論
昌法:五逆往生說探微
恒強:大迦葉尊者的悲心
青平:試論佛教思想對現代哲學意義理論的啟示
德明:論當下——在唯識學和胡塞爾現象學的融合視域中
赞赏
人赞赏
白殿疯病擦什么药好北京看白癜风专业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