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独特的选题和视角,真的非常

今天有幸观看了电影《音乐家》,观影过程中多次被剧中冼星海这个人物戳中泪点,即感染于剧情的跌宕起伏,又佩服于导演对剧情节奏的有力把控。

本片最打动人的地方可能在于,这一切都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片头冼妮娜和素未谋面的卡丽娅一眼认出彼此是真的;冼星海化名黄训,因为战争流落哈萨克斯坦被当地人民救助是真的;卡丽娅和她的阔克的真挚情感也是真实的。

冼星海,之前对我而言只是个名字,《音乐家》让这个名字变得特别的真实而有张力,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特殊年代特有的纯粹和苦难,而这或许是他能写出黄河大合唱这样的作品背后的源泉吧。

冼星海是小学课本里的人物,但更多的人不知道他人生的轨迹,在创作了《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作品之后,年冼星海赴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与配乐,第二年苏德战争爆发,该片制作停顿,他被迫羁留于哈萨克的阿拉木图,因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肺病日益严重,年10月30日病逝在莫斯科,年仅40岁。

电影讲述的时间段就是选取在他赴苏期间,战争阻碍了他的归途,也阻碍了他与亲人所有的通信联系,离开家时他的女儿只有8个月。在苏德战争期间,他得到了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及其姐姐一家的救助,并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夫的外甥女小卡丽娅更是情同父女。

影片最大的特色是叙事上时空的切换,除了首尾冼妮娜和卡莉娅两位老人九十年代见面场景外,主要以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的经历为主线,穿插同时期妻子钱韵玲带着女儿在延安生活的场景及其离开延安前一家人的回忆。这种切换不是简单随意的,而是依据角色的思绪变化自然而然地通过情感连接。

影片中有一幕,冼星海站在边境线上望向祖国的方向,一步之遥却又无能为力,他抓起了一把祖国的雪,望向祖国的眼神满是不舍,之后一直到去世,他没有再踏上祖国的土地,唯有一曲曲撼人心魄的音乐在祖国大地上回响。

对故土的留恋,对亲人的思念,国难当头胸中的一腔悲愤,辗转流离的艰苦……都很容易唤起人们情感的共鸣,无法团聚的人看着亲人的照片心中总有离愁,远离故乡的人看着家的方向心中乡愁也会难以平息……这些感受是真实的,是不假也不冷的,它会触动人心底最柔软的那个部分,这就是电影打动人的根本所在。

影片中自然而然地插入了冼星海的作品《只怕不抵抗》,最后到《黄河大合唱》出来,瞬间将整体气氛推向高昂。我感到欣慰地是,影片没有为了“音乐”而“音乐”。音乐这部分的篇幅,没有时时刻刻描绘,但是必不可少。

此外值得称赞的是整个剧组的匠心,制片人带领团队对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做了充分的实地调研;整个剧组辗转三国,为了真实的雪景从夏天拍到冬天;演员胡军为了冼星海这个角色减重四十多斤,其中为了更好地展现冼星海最后病入膏肓的状态在二十几天内就瘦了十七八斤。

这种匠心自然也让影片的细节十分真实,语言上百分之九十的对白都采用俄语包括胡军,道具上更是十分考究,比如影片后段有一个黄河大合唱延安首演的场景,可以看到当时的乐器十分简陋,这与历史上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而这个镜头在影片中的时长不到一秒;此外钱韵玲为冼星海手画五线谱也是历史上的真实情况。

总之,《音乐家》作为一部电影,无论从画面、音乐、细节还是导表演上都称得上优秀,十分值得去影院观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sakesitana.com/htfz/111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