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怎么办 http://pf.39.net/bdfyy/bdfjc/
位于欧亚大陆自然分界的乌拉尔地区,既是传统认知上充满游牧和战争的“蛮荒之地”,又是“铁幕”时代下封锁的军事禁区。在《欧亚之门》中,两位俄罗斯考古学家系统介绍了乌拉尔地区和西西伯利亚青铜时代的考古发现及铁器时代游牧人群的迁徙。这是一部突破军事封锁和语言壁垒、公开分享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的里程碑式著作。
这本书非常重要,为非俄语读者更全面和清楚地了解欧亚草原考古资料打开了道路。本书应该放在任何一座涵盖旧大陆考古学和古代史的图书馆的书架上。
——《美国考古学杂志》
(AmericanJournalofArchaeology)
这是第一部乌拉尔和西西伯利亚考古综合研究的著作,广泛地概述了史前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并提供出了解欧亚大陆长时段历史的关键信息。
——《印欧研究杂志》
(JournalofIndo-EuropeanStudies)
两位作者写出这部引人入胜的作品,引发了更多的讨论,本书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都为读者提供了关于该地区考古发现有根据的解说。
——《古物》
(Antiquity)
★
★
欧亚之门
乌拉尔与西西伯利亚的青铜和铁器时代
[俄]柳德米拉·克里亚科娃
安德烈·叶皮马霍夫著
陈向译
平装,页,89.00元
ISBN:0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年4月
作者介绍
柳德米拉·克里亚科娃,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分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乌拉尔国立大学教授。近年来致力于领导乌拉尔地区辛塔什塔文化研究的国际项目。
安德烈·叶皮马霍夫,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分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博士、南乌拉尔国立大学副教授。主持多处辛塔什塔文化遗址和墓地的发掘工作。
内容介绍
乌拉尔地区在地理上是欧洲和亚洲的天然分界,历史上是不同文化和人群交流的十字路口。发端于此的诸多考古学文化席卷欧亚草原,影响了欧亚大陆的历史。随着“中国青铜文明所取得的重要成就有一部分即来自欧亚草原地带”的共识逐渐形成,欧亚草原考古资料的共享日益重要。由于受到高度军事管制,直到本书问世之前,从乌拉尔山脉到西西伯利亚以及哈萨克斯坦北部,在俄罗斯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的考古学地图上仍是空白。
两位俄罗斯考古学家介绍了该地区公元前年晚期至公元前年早期的历史,对欧亚冶金技术的发展、游牧民族的兴起、社会结构及其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为我们提供了一把了解欧亚大陆历史之门的关键之匙,突破地域壁垒,打开这扇久掩的“欧亚之门”。
目录
中文版导读
英文版序
自序
导言
一地理环境
二青铜时代与铁器时代的气候条件
三年代学和分期
错综复杂的年代学
阶段划分:专业术语和结构问题
四总结
第一部分青铜时代——复杂社会的兴起
第一章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
一欧亚地区冶金技术的发展阶段
二乌拉尔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
起始
发展
乌拉尔地区冶金技术的顶峰:扩展和完善
第二章青铜时代早期与中期的成就和文化碰撞
一乌拉尔西侧地区的竖穴墓文化
考古学特征
年代序列的划分及其文化属性
竖穴墓文化古坟的墓主是有社会组织的游牧民吗?
二阿巴舍沃文化
三辛塔什塔文化
聚落
墓地
四彼得罗夫卡文化
五辛塔什塔与彼得罗夫卡文物反映了什么?
经济形态
社会形态
辛塔什塔文化核心传统的起源和最终命运
六森林地带各考古学文化
乌拉尔西侧地区
西西伯利亚森林-草原及南部针叶林地带
西西伯利亚森林-草原地带的前安德罗诺沃文化层位
塞伊玛-图尔宾诺类型的遗址
第三章青铜时代晚期的稳定、殖民与扩张
一木椁墓文化集团的乌拉尔类型
考古学特征
经济和社会概况
二安德罗诺沃文化家族
阿拉库文化
费德罗沃文化
安德罗诺沃文化各类型的经济与社会形态
三向北方扩展
安德罗诺沃式文化
第四章新时代前夕——青铜时代的最后阶段
一萨尔加里文化
二美周夫卡-伊尔门文化
美周夫卡文化
伊尔门文化
三 小结青铜时代的发展轨迹
第二部分铁器时代——区域互动的形成
第五章向铁器时代过渡与经济发展新趋势
一冶铁技术在欧亚地区的兴起
二乌拉尔地区的冶铁技术
安娜尼诺冶金技术(乌拉尔西侧地区)
伊特库尔冶金技术(乌拉尔东侧地区)
向真正的铁器生产过渡
第六章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
——游牧世界中的乌拉尔南部地区
一游牧文化研究概况
欧亚地区游牧文化的生态与历史范畴
欧亚地区游牧文化的起源
欧亚地区游牧民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游牧民族物质文化
二乌拉尔南部地区的游牧民族
欧亚地区游牧民族历史概览
乌拉尔地区的游牧文化
前萨尔马泰与起始阶段的萨尔马泰文化
早期萨尔马泰文化(普罗科洛沃文化)
中晚期萨尔马泰文化
第七章文化认同的维系
——乌拉尔西侧、欧洲东部森林地带诸文化的世界
一安娜尼诺文化集团
二皮亚诺波尔文化集团
第八章游牧世界的北部边缘地带
——乌拉尔与西西伯利亚森林-草原地带的文化
一乌拉尔山脉中部及南部森林-山地地带的文化集团
二外乌拉尔与西西伯利亚地区森林-草原地带的文化
前萨尔加特(形成)阶段
戈罗科沃-萨尔加特阶段
古典萨尔加特文化
晚期萨尔加特文化
三小结游牧民族与森林人群的互动
第九章公元前二千纪至前一千纪中央欧亚北部地区社会发展趋势
一公元前二千纪的社会应对策略
二铁器时代的社会应对策略
注释
参考文献
译者补充参考资料
译名对照表
中文版导读
丨王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这本书所研究的区域,是从乌拉尔山中、南段西麓到额尔齐斯河下游右岸,实际上包括了南乌拉尔地区和西西伯利亚地区的最西部。在这一广大的地域,对于本书所研究的历史时段而言,乌拉尔地区无疑最为重要和关键。这不仅是因为乌拉尔靠近环黑海、中亚两个发达的古代文化区,且处在最重要的交通路线上,还因为自青铜时代以来,乌拉尔地区富集的铜矿吸引了来自其他地方的“工业移民”。这些人与当地居民携手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和制度上的创新。后来的安德罗诺沃文化正是以此为基础,并且从此处发端和席卷整个欧亚草原的。这一文化现象及后继的连锁反应,对欧亚大陆的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对中国文明有着重大影响的冶金、家马和马车,都有可能追溯至此。
欧亚地区地形图,圈内为本书所讨论的区域
本书是首部对乌拉尔及西西伯利亚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和社会进行全面概述的著作,其成果建立在对南乌拉尔及邻近地区考古工作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将通过简单梳理乌拉尔考古学的历史,来了解这本书之所以形成的深层次的学术背景。
乌拉尔考古与西西伯利亚考古一样,是伴随着俄罗斯帝国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开拓而发展起来的。17世纪末、18世纪初,随着乌拉尔地区采矿业的兴起,一些古代矿井连同其他遗迹渐为人所知,并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注意。18世纪后期俄罗斯科学院组织的“大科考”(—)也对乌拉尔地区的古迹进行了调查。
从19世纪中期开始,俄国知识界对古物古迹的兴趣空前高涨,不仅成立了全国性的学术团体帝国地理学会()、莫斯科考古学会(),还成立了帝国考古委员会(),对国家的考古事业进行管理。与此相应,年在叶卡捷琳堡成立了地方性的学术团体——乌拉尔博物学会。在这个背景下,乌拉尔的考古事业开始起步。虽然此时的工作——古代遗迹的调查、测量、登记、保护和发掘——大多是由地方学者自发进行的,但已经表现出相当高的专业水准。
乌拉尔南部地区卡门斯基矿床遗迹
进入20世纪,乌拉尔考古表现出更加专业化的特点,此时毕业于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高等院校、受过职业训练的考古学家,开始加入乌拉尔地区的考古学研究中来。比如毕业于圣彼得堡考古学院(Петербургскийархеологическийинститут,成立于年)的В.Я.托尔马乔夫(ТолмачевВладимирЯковлевич,—)、毕业于莫斯科考古学院(Московскийархеологическийинститут,成立于年)的В.В.格尔姆斯滕(ГольмстенВераВладимировна,—)于20世纪初期在萨马拉、奥伦堡、巴什科尔托斯坦地区的工作。
20世纪20年代以后,乌拉尔考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主要表现在,除了地方的博物馆、高校等单位之外,中央的研究机构如国家物质文化史科学院(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аяАкадемияИсторииМатериальнойКультуры,帝国考古委员会的直接继承者,即后来的苏联科学院物质文化史研究所)、国家历史博物馆等亦直接参与到当地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中来。这种局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了高潮。在这个历史时期,К.В.萨利尼科夫(СальниковКонстантинВладимирович,—)和О.Н.巴德尔(БадерОттоНиколаевич,—)的地位非常重要。
萨利尼科夫先后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和国家物质文化史科学院,后供职于苏联科学院乌法历史语言文学研究所(乌法)。在长达30多年的职业生涯里,萨利尼科夫对南乌拉尔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和中世纪考古的很多方面,均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其中较为重要的是他对安德罗诺沃文化遗存分类和分期的研究,今日考古学界对安德罗诺沃文化研究所取得的很多成就,均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巴德尔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后在莫斯科大学、国家物质文化史科学院莫斯科分部等机构身兼数职,从事博物馆学、考古学的工作和研究,其间在伏尔加河上游以及黑海北岸等地区对青铜时代和石器时代的遗址进行调查和发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德裔的身份,巴德尔年被从前线召回,分配至下塔吉尔。—年间,巴德尔在下塔吉尔地方志博物馆工作,此后的9年,一直在彼尔姆大学工作。年,巴德尔返回莫斯科,重新入职苏联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正是在彼尔姆大学,巴德尔创建了乌拉尔考古学派——他的学生以及再传弟子们成为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乌拉尔考古学研究的中坚力量。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配合基建尤其是配合修建水库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在全国范围展开。年,巴德尔在彼尔姆大学的学生В.Ф.格宁格(ГенингВладимирФедорович,—),结束了在苏联科学院喀山分部历史语言与文学研究所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后,来到乌拉尔大学(叶卡捷琳堡)组建了乌拉尔考古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格宁格出走乌克兰),乌拉尔考古队在乌拉尔和西西伯利亚地区实施了很多考古项目,其中包括为了配合水利建设于20世纪70年代对著名的辛塔什塔遗址的发掘。
В.Ф.格宁格与学生们在辛塔什塔遗址()
辛塔什塔墓地中的一个墓葬及其出土石器、矛和马镳
年,格宁格的学生Г.Б.兹达诺维奇(ЗдановичГеннадийБорисович)从乌拉尔大学毕业。年,兹达诺维奇由哈萨克斯坦中部城市卡拉干达转职到刚刚成立的车里雅宾斯克大学,组建了乌拉尔-哈萨克斯坦考古队,该考古队为车里雅宾斯克大学和车里雅宾斯克师范大学培养了大批的考古人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乌拉尔-哈萨克斯坦考古队主要承担基建考古的任务。—年,该考古队重启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已经终止了的乌拉尔考古队的工作,完成了对辛塔什塔遗址的发掘。年,同样是为了配合水利工程的建设,乌拉尔-哈萨克斯坦考古队在辛塔什塔遗址以北50公里处发现并发掘了阿尔卡伊姆遗址。阿尔卡伊姆遗址与辛塔什塔遗址一起被列入20世纪俄罗斯最重要的考古发现。目前阿尔卡伊姆遗址的发掘和保护工作仍在进行,阿尔卡伊姆历史文化保护区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科研基地。
Г.Б.兹达诺维奇
由以上的梳理可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乌拉尔考古队和乌拉尔-哈萨克斯坦考古队在乌拉尔地区的考古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不仅为乌拉尔大学、车里雅宾斯克大学和车里雅宾斯克师范大学、南乌拉尔大学(车里雅宾斯克)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还凭借辛塔什塔、阿尔卡伊姆遗址,使车里雅宾斯克成为乌拉尔考古特别是乌拉尔青铜时代考古的核心地区。
发掘前、发掘中以及复原的阿尔卡伊姆遗址
在高校系统之外,乌拉尔考古最重要的科研机构是年成立的苏联科学院乌拉尔分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叶卡捷琳堡,年后为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分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及其南乌拉尔分部(车里雅宾斯克)。本文的两位作者Л.Н.克里亚科娃(КоряковаЛюдмилаНиколаевна)、А.В.叶皮马霍夫(ЕпимаховАндрейВладимирович)即是该所的研究人员。
克里亚科娃先后毕业于乌拉尔大学()和苏联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年以《乌拉尔与西西伯利亚地区的历史文化共同体(早期与中期铁器时代的托博尔-额尔齐斯河地区)》获得博士学位。克里亚科娃对乌拉尔和西西伯利亚地区森林-草原地带的铁器时代、草原地带的青铜时代考古学有精深的研究,近年来致力于领导乌拉尔地区辛塔什塔文化研究的国际项目。
叶皮马霍夫先后毕业于车里雅宾斯克大学()和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分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年以《南乌拉尔地区的青铜时代(经济与社会)》获得博士学位。多年以来,叶皮马霍夫一直工作在田野考古第一线,先后领导过车里雅宾斯克大学、车里雅宾斯克师范大学、南乌拉尔大学、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分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的考古队,发掘了石库(КаменныйАмбар)、太阳-2(СолнцеⅡ)等著名的辛塔什塔文化遗址和墓地。
克里亚科娃和叶皮马霍夫成长和工作在南乌拉尔地区主流的学术机构,并且长期在该地区从事第一线的考古学研究,他们关于乌拉尔和西西伯利亚西部地区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一些观点,自然代表了主流学术界的观点。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这本书大体了解当时欧亚草原西部的经济、文化和社会面貌。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本书所提供的详尽的注释,按图索骥,对一些考古问题,特别是与中国考古有关的问题进行独立的和更加详细的研究。但需要提醒读者注意的是,本书基本没有涉及西西伯利亚东部额尔齐斯河与鄂毕河之间、阿尔泰地区以及米努辛斯克盆地的情况,同时没有涉及中亚文明区的情况。要知道,即便是在青铜时代,甚至更早,这些地区也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关阅读
王鹏丨中国青铜时代的欧亚草原背景
菲利普·L.科尔丨“铁幕”时代下封锁的军事禁区,有着怎样的史前文明?
学术出版,评论闲聊,读书内外
===竭诚为读者服务===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