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明六祖惠能的思想与影响力文史知识

一奇人行由自奇异

六祖惠能(-)为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是中国佛教史上最具创造力的思想家,也是一位生平经历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有人认为他是中国禅宗的真正创立者,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位具有革命性的平民思想家。他所开创的禅宗南宗百年之馀便成为中国禅宗最重要的代表,形成了“凡言禅,皆本曹溪”的局面,其法脉还远传朝鲜、日本、越南等地,曹溪一滴,泽被天下,江湖两派(南岳、青原两家),长盛不衰。

南方獦獠,原是北方士族;贫寒樵夫,难掩贵族气度。惠能身世相当奇特,充满了矛盾。他出身富贵,本是名满天下的世家大族范阳卢氏,却因父亲贬官岭南,成了新州百姓。三岁父亡,与母亲相依为命,后来又移居广州南海。对他来说,富贵的日子一天也没有经历过,只有历尽贫寒,孤苦伶仃,才是他前半生真实的生活。由于举目无亲,衣食不继,他连求学的机会都没有,只能卖柴度日,从小就承担起家庭的重担。艰苦的生活并未消磨惠能的意志,而是练就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一直努力寻求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而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约在龙朔元年()之初,惠能照常于市场卖柴,时有一客人买柴,让他送货至一客店。惠能收到货款之后,出门欲行,却听有人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便问客人所诵何经,何处得来。客人道此乃《金刚经》,自己从湖北黄梅东禅寺得来,那里住持主法的老和尚为五祖弘忍大师,大师门徒千人,远近皈依,常劝僧俗持诵此经,道是一持《金刚经》,便可自见本性,直了成佛。

惠能闻言,便有前往黄梅求法之心,只是家境贫寒,难于成行。正在犯难之际,诵经之人问其为何面有难色。惠能实言相告,其人为五祖俗家弟子,亦有道心,便取十两银子给惠能,让他置办衣粮,安顿老母,然后到黄梅礼拜五祖。

或许有人会产生疑问,一个不识字的砍柴青年怎么会一闻诵经,便有所悟?依照佛教的解释,惠能本来就不是一个普通人,而是具足宿世善根的再来者。他的出生和名字由来便充满了传奇色彩。据说,他出生时虽在半夜,却祥光满室,有两个梵僧不请自至,告诉惠能父母“夜来生儿,专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其父问何故,又告之“惠者,以法惠施众生;能者,能作佛事”(法海《法宝坛经略序》)。因此惠能一出生便与众不同,其名字来自异僧,非由父母,是故既是俗名,又是法名,后来出家之后,亦延用不改。

惠能辞别老母,直奔五祖,三十馀日便到黄梅。不料相见伊始,就被五祖泼了一瓢冷水。五祖道你是獦獠,又是不开化的岭南人,如何能够作佛?给一见面便立志“但求作佛,不求馀物”的惠能一个下马威。惠能信心满满,并不慌乱气馁,而是道人有南北,佛性无方所,弟子与老和尚身份虽别,佛性何来差别?五祖闻听,并不生气,反而赞他根性大利,让他到槽厂帮工。

惠能到黄梅八个月后,发生了著名的呈偈比试事件。原来五祖大师改变了传统的临终付法和指定制度,大胆创新,改用考试来确定接班人,这种方式更加公平。他传下指示,让门人各自呈偈,谁作得好,便是第六代祖。当时神秀大师为大师兄和教授师,众人都公认他水平最高,不敢与他争锋。神秀见众人都不作偈,只好自己带头写了一首: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此偈一出,众人惊叹,然而五祖并不真正认可,虽然当面表扬,道是“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但又暗地里批评神秀,认为此偈只到门外,未入门内,要求他重作一首。

惠能闻说,也作了一首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偈得到五祖的认可,半夜传法,以其为第六代祖。五祖此举绝对是打破常规的惊人之举,因为当时惠能尚未出家,年纪轻轻,没资历、无学历,从世俗的标准来看,无论如何都轮不到他。但是五祖慧眼识英才,敢于破格提拔,惠能也信心充足,敢于接受,成就了中国佛教史上人才选拔的一段佳话。

惠能八月舂米,四句呈心,三更传法,九江登船,受五祖教,为六世祖。此后又隐居十五载,此十五年中,应该是先到南海,奉侍老母,待老母去世,安葬老家新州,与父合葬,然后再到韶州曹溪宝林山,后来因贼人追赶,再到四会怀集隐居。六祖可能于乾封二年()三十岁离开新州,此前六年应当在南海,离家后又到曹溪四载,最后五载在四会一带。

咸亨五年(),五祖大师入灭,消息渐次南传,惠能闻听之后,更觉责任重大,弘法时至,于仪凤元年()春到广州法性寺。其时门口二僧论风幡义,一曰风动,一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在寺中讲经的印宗法师(-)也闻讯出来,与之相见。

法性寺是当时岭南最为重要的寺院,六祖对此寺肯定十分熟悉,来过多次,此次他选择法性寺作为出山弘法的第一站,实非偶然。另外,同门印宗法师在此讲《涅槃经》,也是六祖前来的原因之一。印宗见惠能出语非常,便问其来历,惠能以实相告,并出示传法衣钵,得到了印宗等大众的承认,由此在南方确立了其禅宗六祖的身份和地位,这对其日后弘法十分重要。印宗再问黄梅所示法要,六祖告之惟论见性,不必纠结于禅定解脱,强调佛法为不二之法,又引《涅槃经》,说明佛性非常非无常,非善非不善,即是不二之法,无二之性。印宗闻听,大为惊叹,乃为之剃度,并引名德为其受具。

六祖亲手栽种的古荔枝树

据法海《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略序》,当年二月八日,于法性寺戒坛为惠能授戒,其中西京智光律师为授戒师,苏州慧静律师为羯磨师,荆州通应律师为教授师,中天耆多罗律师为说戒,西天蜜多三藏为证戒。这表明当时法性寺集中了中外很多知名律师,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开放性、国际性大寺院。当时法性寺住持为法才法师,并作《瘗发塔记》,还有后来提携贞固律师、年近耳顺的恭阇黎。六祖于此得戒,证实了以往求那跋陀罗、智药、真谛等众多大师的预言。

来自中天的耆多罗律师和西天蜜多三藏,其他事迹不详,他们既在广州弘法,当然是自海路而来。作为惠能的戒师,他们对惠能自然会有一定的影响。如此惠能受戒之时,便有来自西天的外国三藏作为戒师,这使惠能受戒成为一个具有国际意义的大事件。

六祖在法性寺得法后,便开东山法门,大弘禅法,学者如林,影响很大。由于法性寺位于城中,未宜行禅,便欲归宝林旧隐。仪凤二年()春,惠能重归曹溪,印宗等道俗千人相送,通应律师等数百人依止而居。韶州刺史韦琚请惠能入城说法三日,并授无相戒,门人法海等集记,便成最初的《坛经》。

六祖此后说法三十七载,度众无量,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不计其数。

六祖临终,回到新州故乡,以期叶落归根,报父母之恩,这与佛教的传统有异,更多地体现了儒家的孝道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他入灭后真身不坏,保存至今,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他的佛学修养与禅定功夫,展示了佛法的魅力。

二《法宝坛经》传法宝

六祖所述法要,历经法海、令韬等记录整理,号为《法宝坛经》。《坛经》是六祖思想的集中体现,此外还有《金刚经口诀》,又名《金刚经解义》二卷,可以作为研究六祖思想的补充资料。

《坛经》版本很多,主要分为敦煌本、惠昕本、曹溪原本、宗宝本(流通本)四大类。多数学者比较重视敦煌本,认为其乃最早的版本,理由之一是这个版本内容简陋、错误较多,这与进化论的思路有关。曹溪原本与宗宝本差别不大,内容丰富,文字流畅,得六祖大全之旨,是最为可靠的版本。

六祖大师终身在南方传法,对于岭南文化和南海佛教贡献尤大,是公认的岭南最杰出的思想家,也使岭南佛教达到一个无法超越的顶峰。他除在黄梅学法一年外,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岭南弘法,使得百粤稽首,群蛮归心,舍渔离俗,弃荤持素,五天航海而至,九重万里遣使,可谓宏济四生,大庇三有,功被十方,名垂百世。

六祖虽然籍贯属于范阳,事实上除两年时间在黄梅及路上外,绝大部分岁月都在岭南度过,其中在广州南海也有相当长时间,因此他对南方文化及海洋佛教相当熟悉,其所传南宗具有更多的这方面的特征。南方文化的特色是“智者乐水”,六祖思想在这两个方面都很突出,既重视智慧般若,强调觉悟,了知实相,又重视水的灵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sakesitana.com/htdl/52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