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总目录
本期焦点
新主流大片
(01—)
界定·流变·策略——关于新主流大片的研讨
对话嘉宾:张卫陈旭光赵卫防
梁振华皇甫宜川
(01—)
主流大片新拓展:范式转换与战略升级
饶曙光李国聪
(01—)
新生态下电影人才的培养
(02—)
多屏时代的卓越性追求:中国电影专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思考
刘军
(02—)
以培养电影工匠为目标推动影视教育的供给侧改革
刘海波
(02—)
学院式电影教育如何应对人才“匮乏”?——张一白导演访谈录
张一白康宁
(02—)
年的中国电影
(03—)
从市场的黄金时代走向创作的黄金时代——年国产电影创作备忘
尹鸿梁君健
(03—)
中国电影文化生态链及其未来——年国产片的文化景观
王一川
(03—)
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分析报告
刘汉文
(03—)
—年贺岁档
(04—)
—年贺岁档电影市场盘点
赵梦然范炀
(04—)
演进、建构与想象:制度变迁下的贺岁档之路
孙剑
(04—)
互联网时代的电影营销与内容生产
受访者:杨丹采访/整理:詹庆生
(04—)
网络评分机制研究
(05—)
“恶评”界定及其存在性检验——基于—年部电影的实证分析
刘正山易婧
(05—)
“初始锚定”与“算法正义”——美国电影网络评分机制与电影产业
王伟
(05—)
中国电影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
(06—)
提升中国电影竞争力:工业化能力·人才建设本土化和“走出去”策略
对话者:尹鸿张卫陈洪伟
(06—)
回归二十年香港与内地电影观察
(07—)
回归以来香港电影对内地电影的影响
赵卫防
(07—)
回归二十年再议香港本土电影
对话者:[港]文隽[港]列孚
[港]鲍起静张文燕
(07—)
回归二十年,回顾合作路
对话者:丁一岚彭侃
(07—)
消费时代下的明星、偶像与粉丝经济
(08—)
时代的焦虑——“小鲜肉”及其文化征候解读
对话者:李道新蒲剑孙佳山
(08—)
明星的脸:当代明星文化的身体迷恋与物化崇拜
陈晓云
(08—)
全媒体时代“小鲜肉”的男性气质与生产消费
巩杰
(08—)
观众在哪里?——电影市场的分众、分层与分需
对话者:尹鸿张卫路伟
(09—)
年暑期档
(10—)
年暑期档电影市场盘点
赵梦然
(10—)
从博弈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看保底发行——由年暑期档说开去
刘藩
(10—)
从年暑期档看国产动画电影的“利基”化建构
陶冶
(10—)
年暑期档注定会被载入史册
受访:杨帆
采访/整理:刘思羽
(10—)
纪录电影“热”:现象,还是趋势?
(11—)
媒介·市场·生态——对当下中国纪录电影发展问题的一次讨论
对话嘉宾:何苏六樊启鹏梁君健
(11—)
于时间的缝隙低语——《二十二》导演郭柯访谈
受访:郭柯采访:孙红云
(11—)
以质量为本促产业升级
对话:张卫陈旭光赵卫防
(12—)
电影理论
心智游戏电影
[德]托马斯·爱尔塞泽尔
译尹乐陈剑青
(01—)
谜题电影的叙事视角
杨晨
(01—)
论电影经验
文:[意]弗朗西斯科·卡塞蒂
译:韩晓强
(04—)
尺度:电影中的影像及其空间的协商
文:[美]玛丽·安·多恩
译:黄望莉刘效庭
校:黄望莉
(04—)
从文学到电影:本雅明论作为媒介的大众
文:[德]格特鲁德·科赫
译:刘宇清
(04—)
基于脑成像技术的电影视听及美学研究——以《精神病患者》为例
王宜文王娅姝王泉泉刘瑾
(06—)
电影声音理论的现代呈现及真实性研究
张晋辉
(06—)
电影声音动态参与影片美学表现
商凌云
(06—)
建构中国特色电影理论的三个关键
张宗伟
(08—)
“宏大理论”在中国的盛衰
刘亭
(08—5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类型电影的理论与实践
包磊
(08—)
概念的多维生产与理论化的思辨坐标——“华语电影”再思考
张韵
(08—)
新媒体与新技术语境下的中国电影理论建设
徐燕妮
(08—)
拒绝阐释:罗兰·巴特思想的后结构转向及其对当代电影理论的影响
常江
(09—)
符号背后的“空无”——罗兰·巴特的隐喻世界与东方电影的意象构成
孔朝蓬
(09—)
从隐喻、象征到神话修辞——电影文本认知的一个重要视域
战迪
(09—)
纪实与虚构的界限——由纪录片叙事中记录者、本文与受众的相互关系进行观照
王冬冬
(10—)
麦茨电影符号学理论对于戏剧本体指涉的启示
濮波
(10—)
电影与真实的边界——在技术革新的背景下回溯经典电影理论
段鹏飞钟大丰
(10—)
电影史上的“人形怪物”
李洋
(11—)
“未来属于幽灵”——在“后人类”的影像之中重拾叙事时间
姜宇辉
(11—)
“自我”的忧虑:科幻电影中赛博格的主体性诉求
袁海燕
(11—)
赛博格在影视中的生与死
文[美]里斯·欧文·托马斯
译刘宜冰
(11—)
学术争鸣
当学术主体性进入影史写作领域——从华语电影争鸣说起
杨槃槃
(05—)
重新审视民族电影和跨国电影——对中国电影/华语电影讨论的思考
向宇谢群
(05—)
理论的“耗散”:从华语电影之争到中国电影理论构建的路径规划
齐伟
(05—)
华语电影的理论争鸣与文化地形
郑炀
(05—)
华语电影的说法和起源——回应近年的华语电影争论
许维贤
(05—)
当代导演
万玛才旦郑大圣魏德圣赵德胤
万玛才旦:藏文化与现代化并非二元对立
受访者:万玛才旦
采访者:徐枫
(01—)
语言与言语——游走在民族间的万玛才旦导演研究
万传法
(01—)
万玛才旦简介及作品年表
万传法整理
(01—)
我为自己的生命而拍电影,电影是发声的方式
受访者:易智言
采访/整理者:张燕
(03—)
青春影像·社会镜像——易智言电影研究
张燕
(03—)
母题·叙事·意象——《行动代号:孙中山》分析
高薇王若璇
(03—)
魏德圣:我的梦想是故事,电影是用来讲故事的工具
受访者:魏德圣
访问/整理:张燕
(09—)
“彩虹电影”:魏德圣的共居创作与共群想象
谢建华
(09—)
《赛德克·巴莱》中的剪辑魔力
郑汉民
(09—)
每一次拍片子都是各种机缘的聚集
受访:郑大圣
采访:石川
(10—)
七者大圣:传统之本与先锋之变——郑大圣及其电影研究
万传法
(10—)
郑大圣创作年表
万传法整理
(10—)
赵德胤:我遵循着自己的情感去拍每一部影片
受访:赵德胤
采访:黄钟军
(11—)
离散与聚合——缅甸华人导演赵德胤电影研究
黄钟军
(11—)
《再见瓦城》:个体身份与欲望原罪的迷思
李静
(11—)
创作谈
最触动我的是主人公跟当地人的关系——《德兰》导演访谈
受访者:刘杰
采访者:陆绍阳
(02—)
质朴地拍一部电影——《一句顶一万句》编剧、导演访谈
受访者:刘雨霖刘震云
采访者:李迅
(02—)
缘起·实操·未来——《盛先生的花儿》导演朱
员成访谈
受访者:朱员成
采访者:左衡
(03—)
创作更多的是靠直觉——《罗曼蒂克消亡史》作曲郭思达访谈
受访者:郭思达
采访者:朱杰
(03—)
一次好莱坞标准化工业体系下的国际合作——电影《长城》摄影指导赵小丁访谈
受访者:赵小丁
采访者:陈刚
(04—)
上海开埠:梦开始的地方——电影《上海王》导演独白
胡雪桦
(04—)
重访经典电影美学的坐标——《不成问题的问题》导演梅峰访谈
受访者:梅峰
采访者:徐枫
(06—)
找寻最合适的风格和拍摄方式——《罗曼蒂克消亡史》摄影指导杜杰访谈
受访者:杜杰
采访者:袁佳平
(06—)
数字摄影有自己独特的美学
受访:曹郁
采访:李迅
(08—)
重心不在真相,而在人看到真相后的选择——电影《绣春刀2·修罗战场》导演路阳访谈
受访:路阳
采访:贾磊磊
(11—)
刻意追求的不如源自内心的感受有力量——导演肖央访谈
受访:肖央
采访:索亚斌
(11—)
希望一直为大众输出好作品
受访:刘洪涛
采访:周黎明
(12—)
天时地利人和——张艾嘉导演访谈
受访:张艾嘉
采访/整理:周夏
(12—)
新作评议
《塔洛》:哪一片云是我的天
张斌宁
(01—)
少年意气与电影语境——影片《少年》分析
左衡
(01—)
冲突与融合:后全球化时代的跨国电影文本
范志忠张佳佳
(02—)
《摆渡人》:都市电影的后现代空间重构
夏清泉
(02—)
国民IP的当代命运——从《西游·伏妖篇》谈起
孙佳山
(03—)
从《后会无期》到《乘风破浪》——韩寒电影商业内核的固化与作品风格的进化
余韬陈朝彦
(03—)
《八月》:重访中国电影史的转折时刻
王垚
(04—)
影像空间书写的文化记忆——评电影《少年巴比伦》
孙小兵刘婉秋
(04—)
跨国引介与本土化重构——国产版《嫌疑人X的献身》电影改编策略分析
于忠民
(05—)
“这部电影其实就像我的一场白日梦”——《八月》导演张大磊访谈
采访:李春
(05—)
《拆弹专家》:香港警匪片的类型生长
许乐
(06—)
从《志明与春娇》到《春娇救志明》——轻言“成长与拯救”的“港味”爱情
杨柳
(06—)
《荡寇风云》:开启古装历史大片2.0时代
李九如
(07—)
文本包装与叙事探索——《提着心吊着胆》的策略解析
原文泰
(07—)
《明月几时有》:战时香港的“清明上河图”
石川
(08—)
《缉枪》:在类型与艺术之间
刘汉文
(08—)
叙事编码IP开发——对影片《建军大业》的一次文化研究
左衡
(09—)
《闪光少女》:二次元文化包装下的传承之道
周骏
(09—)
科学精神与知识“超人”:《我是医生》的时代英雄叙事
杨俊蕾
(09—)
家国情义的胜利——《龙之战》的文化意义及其裂缝
王一川
(10—)
《杀破狼·贪狼》:类型的扩张与融合
许乐
(10—)
道具寓言、明星生产与重思式再出发——评影片《空天猎》
丁亚平
(11—)
《羞羞的铁拳》:商业的胜利与艺术的失落
饶曙光贾学妮
(11—)
缺席的在场与虚妄的执守——《相爱相亲》中的身份叙事悖论
张斌宁
(12—)
《嘉年华》:性别政治的符号互动
李岩
(12—)
类型研究
奇观制造与历史想象:新世纪好莱坞古代史诗片研究
路春艳张志秀
(02—)
中国史诗类型电影创作现状批评——以产业化改革为界标
于忠民
(02—)
“卡塔西斯”之境:历史史诗电影中的英雄行动、记忆重述与影像城邦的建构
李九如
(02—)
作为一种类型的当代史诗电影:类型惯例、流行风潮与身体奇观
程功
(02—)
基于文化视域下的韩国犯罪电影及其现实表达
赵博雅
(06—)
“痛感”叙事、极端人物与社会问题意识——韩国犯罪片的叙事与文化思索
姚睿
(06—)
类型经验、空间隐喻与“去明星”的明星策略——新世纪以来韩国犯罪片研究
齐伟杨超
(06—)
类型进化、末日想象与亚文化奇观——美国丧尸片的特征与发展
姚睿
(07—)
韩国丧尸电影的类型探索与社会隐喻
张燕[韩]李宝蓝
(07—)
日本丧尸电影研究
邵彤
(07—)
模式融合、作者风格与文化变迁——美国新犯罪电影的跨类型、反类型与超类型
崔辰
(08—)
后“9·11”时代的好莱坞犯罪片:意识形态与类型电影
夏清泉
(08—)
流光溢彩的“黑色”——好莱坞犯罪电影视觉风格的文化、形式与自我更新
张斌宁
(08—)
优雅解谜人——英国推理片中侦探形象与保守主义浅析
洪帆陈荫庆
(09—)
日本推理电影改编中的视觉性与社会性
张净雨
(09—)
近年来国产推理片与推理小说的联系
程佳客
(09—)
自然崇拜·极简叙事·重建依赖——论日本治愈系类型电影的形式与意义
刘琨
(11—)
寂静幽玄中的风雅与“想象界”——也谈日本当下电影中的美食与风景治愈效果
张冲
(11—)
和解与复归——论日本治愈系家庭片的情与境
孙晓天
(11—)
日本青春治愈系电影的类型特征及影像抒写
王玉辉
(11—)
后启示录电影:从反类型到类型
屠玥
(12—)
谁人之殇?——后启示录电影的末日书写与文化逻辑
陈亦水
(12—)
永恒的界限——后启示录电影中的再生未来
文[美]马克·海默曼译王伟
(12—)
纪录片研究
纪录电影中的“预设立场”及“引导性提问”研究——以迈克·摩尔作品为例
宋泽毅
(06—)
是非的边界:论纪录片导演亚历克斯·吉布尼作品中的虚妄与真实
王婧
(06—)
公众的眼睛——论纪录片导演马修·阿克斯的视角
关琴
(06—)
用“视角”讲故事:导演伊丽莎白·怀特创作风格研究
徐智鹏
(06—)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一带一路”纪录片的理念创新与发展路径
李智
(07—)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中国纪录片跨区域资源整合研究
黄桂萍
(07—)
“丝绸之路”与长城:中国的故事新编
刘红梅
(07—)
“记录”与“看见”:另一种“影像中国”的方式
陈晓云
(07—)
感知事件的两重维度——德勒兹影像理论视域下的纪录片思考
周佳鹂
(07—)
互动赋能——从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看当代纪录片节展的视觉传播
宣学君
(07—)
论第一人称纪录片的自我治疗功能——以乔纳森·考伊蒂的《诅咒》为例
李淑娟
(07—)
人物研究
克里斯托弗·诺兰努里·比格·锡兰
雷德利·斯科特阿斯哈·法哈蒂
自我价值的追寻:克里斯托弗·诺兰电影中的古老力量与隐喻构成
左亚男
(01—)
奔赴星际的克里斯托弗·诺兰
[美]马洛·斯特恩译左亚男
(01—)
《致命魔术》:影像谜题的书写与偏执欲望的表达
司长强
(01—)
在克里斯托弗·诺兰《盗梦空间》中作为叙事观念的叙述转喻
[荷兰]米克洛·凯斯
译孙永君
(01—)
克里斯托弗·诺兰电影年表
左亚男整理
(01—)
《视与听》杂志专访约翰·布尔曼
访问者:菲利普·霍恩
译:李二仕杨永哲
(04—)
约翰·布尔曼电影溯源:钱之光荣影之唤实
李二仕王翔宇
(04—)
从“摇摆伦敦”到类型作者——约翰·布尔曼作品的浪漫主义呈现(—)
李二仕张正
(04—)
个人经历到跨国主张:约翰·布尔曼的梦想与现实的电影实践(—)
邓筱溪赵淼
(04—)
约翰·布尔曼作品年表张正整理(04—)努里·比格·锡兰:诗电影的余响
汪方华
(05—)
努里·比格·锡兰对谈录
文罗伯·怀特努里·比格·锡兰
译汪方华
(05—)
往事如风——《安纳托利亚往事》的造梦艺术
常疌汪方华
(05—)
努里·比格·锡兰作品年表
汪方华整理
(05—)
人类灵魂广度与深度的生动探索者——朱丽叶·比诺什表演艺术论
马立新杨冬妮
(07—)
幕升幕落雾聚云成——朱丽叶·比诺什访谈
张宗伟施佳慧
(07—)
举手投足之间尽显人生况味——评朱丽叶·比诺什在《原样复制》中的表演
马文姬
(07—)
朱丽叶·比诺什生平及创作年表
苏月奂整理
(07—)
类型绽放与焦虑的迷思——雷德利·斯科特电影创作通论
姜申
(10—)
科幻恐怖片的社会语境与意识形态——以雷德利·斯科特的《异形》系列电影为例
陈涛
(10—)
从黑色哲思到光明叙事——雷德利·斯科特的科幻创作与影像风格
尤杰
(10—)
自我意识、政治权利与社会角色:雷德利·斯科特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袁琳
(10—)
“我的工作是拍出真的能让人害怕的电影”——雷德利·斯科特访谈
文[英]蒂姆·刘易斯译刘丽君
(10—)
雷德利·斯科特导演创作年表
姜申、李阳整理
(10—)
含蓄现实中的无限困局——阿斯哈·法哈蒂的电影思考
左亚男
(12—)
自由与它的不满——拉胡尔·哈米德对阿斯哈·法哈蒂的采访
文[美]拉胡尔·哈米德译孙巍张雅玲
(12—)
伊朗电影之春
文[美]戈弗雷·柴郡
译左亚男
(12—)
封闭空间的隐喻与拷问——对伊朗电影《关于伊丽》的空间解读
李溪慧任艳
(12—)
阿斯哈·法哈蒂创作年表
左亚男整理
(12—)
电影产业
合拍片:相关政策、基本现状与发展趋势
受访者:苗晓天
采访/整理:詹庆生
(01—)
中外合拍片走势及对策
赵卫防
(01—)
中美合作制片3.0时代讲述中国故事的策略
杨柳张珍
(01—)
从“印度故事”看“中国故事”
胡黎红蔺晚茹
(01—)
二次元对当今电影产业创作的影响与思考
王沁沁张宏
(02—)
聚合关系:二次元对中国影视文化产品生产的经济学启示
巴丹
(02—)
基于场域视野的国产网络动画类型探析
汤梦箫
(02—)
电影产业集群创新研究综述
牛盼强
(02—)
中国电影产业的产业关联度与波及效应研究
段卫东李芳
(02—)
从预算看中美制片管理制度的差异
宋蕾
(07—)
探析全球电影市场格局对我国电影产业的启示
虞海峡姚林青
(07—)
“互联网+”背景下中国电影创新商业模式分析
窦毓磊
(07—)
对我国农村电影市场发展分析与策略研究
张小丽
(08—)
农村电影放映的基石——论山东农村公益电影标准化放映
刘琨
(08—)
浙江农村电影改革新探索——以安吉和义乌农村为例
傅海
(08—)
从数据统计角度分析我国城市电影院线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张小丽魏真
(09—)
产业深度调整期的影院建设与发展趋势探析
徐亚萍司若
(09—)
体验经济时代美国影院行业发展战略分析
彭侃
(09—)
从技术革新到消费升级:影院供给侧改革的现状与未来
受访者:陈果
采访者:杜梁聂伟
(09—)
电影弹幕的媒介效用及应用展望
荣毅虹付秀慧
(11—)
“互联网+”背景下大众电影消费新生态研究
杨越明李莉
(11—)
国产动画电影的“国庆档现象”解读
苏焕
(11—)
中国电影产业贸易结构及其国际化战略路径的思考
张宏
(12—)
高价保底与巨额对赌,谁更适应未来电影行业的发展?
张心蔚
(12—)
论VR技术对电影生态的冲击与构建——以文化公平为视角
丁钟田义贵
(12—)
台港电影
《开心鬼》《听说》《等待飞鱼》海报
作为叙事机制的“意义赋予”——曾文珍导演作品的叙事分析
熊文泉高晓军
(03—)
都市童话与梦幻影像——李芸婵导演创作风格评析
赵晶晶
(03—)
对生命哲学的探索与感知——郑芬芬导演研究
类成云
(03—)
影史钩沉——第一位台湾女性导演陈文敏
刘亚玉
(03—)
点评年台湾电影[台湾]
郑秉泓
(04—)
重审香港电影的怀旧:记忆符码、身份认同与文化想象——论年香港电影
袁梦倩
(04—)
差异化·时代性·平衡术——《开心鬼》系列的喜剧叙事与文化意义
叶航
(04—)
论数字特效对香港电影的影响(—)
郝巍东
(04—)
论香港反身性纪录片——以《坏孩子》和《32+4》为例
李铁成
(05—)
失物之城:麦海珊散文式纪录片中的情感与空间
周舒燕
(05—)
香港社区重建与“日常”空间重塑——对影行者旧区改造纪录片及其放映实践的研究
郭燕平赵杰锋
(05—)
励志神话和国族寓言——台湾体育题材电影的文化解读
黄寒冰
(06—)
在地书写与主体性建构——试论台湾电影史学群体及其历史撰述
林吉安
(06—)
“香港意识”的香港电影批评的正式起步——论《中国学生周报》电影版的电影批评
吴迎君
(06—)
外国电影
北欧电影研究:学术史述与当下观照
刘君
(01—)
绽放在世界尽头——北欧电影节分析
谭慧
(01—)
斯堪的纳维亚的变化之声——北欧电影新生代初探
赵宜
(01—)
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系统:当代丹麦电影产业国家资助政策分析
谭慧朱庆
(02—)
跨越国界:丹麦“特色”电影培训、能力建设与人才扶持的跨国实践
文:[丹麦]梅特·约特
译:王馨莹
(02—)
引领全球性别平等的瑞典电影业
崔雨竹
(02—)
不止于电影和“龙奖”:作为聚会场所的哥德堡国际电影节
文:[丹麦]伊娃·诺德·瑞得沃
译:刘君胡鹏南
(02—)
新世纪以来北欧“小国电影”的全球视野与国际战略
齐伟
(03—)
芬兰电影跨国史——对一个电影小国研究的反思
文:[芬兰]亨利·贝肯
译郑睿赵益
(03—)
“一个典型的冰岛式谋杀?”——《如瓮之城》对犯罪的改写
文:[冰岛]比约恩·诺斯菲厄泽
译屠玥
(03—)
挪威的市政影院系统和数字化转向
文:[挪威]奥弗·索勒姆
译张金玲
(03—)
东非地区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
文:[英]莱兹尔·毕斯考夫
译:郑连忠徐佩馨
(04—)
电影作为教育——对坦桑尼亚电影发展的一种观察
张勇
(04—)
从殖民时期电影到“索马里坞”——概述索马里电影的崛起
[索马里]和丹
(04—)
加拿大剧情片产业现状研究
王珊
(07—)
加拿大本土电影发行的政治与反公共领域
文以斯拉·温顿杰森·加里森
译马丽琳
(07—)
透过魁北克电影史看魁北克历史
文皮埃尔·维罗诺
译齐赵园
(07—)
从“中小成本合拍片”看中加电影合拍的历史机遇
王凡
(07—)
匈牙利电影扶持机制的“类国企形态”与“洲际主义”
王伟
(08—)
波兰电影生产扶持机制研究
董立晶
(08—)
红色转型——新阿尔巴尼亚电影及其与过去的对话
文[美]布鲁斯·威廉姆斯
译蒋涛王文斌
(08—)
资本与电影——罗马尼亚当代电影融资机制剖析
文[罗]伊万娜·乌里卡鲁
译谢小红王鹤翔(08—)
创伤书写的纷呈景观——论新世纪捷克政治反思电影
王文斌
(09—)
从“道德焦虑”到文化焦虑——近年来波兰犹太电影研究
李晓昀
(09—)
铁幕下的小国乡愁——论近年来的爱沙尼亚政治反思电影
王超
(09—)
历史追问与自我身份架构——新世纪罗马尼亚政治片解读
王鹤翔
(09—)
全球语境与本土故事——论新世纪捷克“二战”题材电影
王文斌
(10—)
“惊惧”与“创伤”——论新世纪前南斯拉夫地区的战争电影创作
王雪璞
(10—)
战争阴影下的儿童话语——论近年来匈牙利“二战”电影的创作倾向
谢诗思
(10—)
战争未止诛心方终——作为建构和回忆波兰民族认同手段的当代电影
文[墨]安杰丽卡·卡玛乔
译彭琨
(10—)
新世纪捷克动画电影评述(—)
孙鸿妍
(11—)
“织体”的剧变:近年来东欧动画长片的合作与反击
郭春宁
(11—)
为什么波兰动画不再给力了?
文[波]马辛·季日茨基
译刘雯
(11—)
瓦托斯拉夫·密密卡的影像诗学:萨格勒布动画学派之真实典范
文[克罗地亚]尼基卡·吉利克
译赵雪彤
(11—)
重写电影史
行业规范的确立:20世纪20年代中国影坛职业电影人的培育
陈山
(01—)
大中华影片公司史实钩沉
陈墨
(01—)
重访20世纪20年代:中国早期电影民族认同问题再思考
秦喜清
(01—)
从社会案件到电影传播——与电影《阎瑞生》相关的《申报》记载(—)
李春
(02—)
多重视角审视下的王汉伦形象建构
岳莹
(02—)
摩登使命·逐利主义·致命惯习——论20世纪20年代中国影戏学校的“表演”政治
刘琨
(02—)
关于电影初到中国的史料补证
林吉安
(02—)
跨国电影合作中的民族身份与国族想象——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与朝鲜半岛的电影交流史研究
许珍
(03—)
战时“沦陷区”的中日合拍片述评
丁珊珊
(03—)
论日本在上海“沦陷区”的电影输出——基于“大华”等六影院的分析
张俊隆
(03—)
“国策”电影体系的建构与互动——伪满洲国电影法与日本电影法比较研究
庄君
(03—)
电影作为新兴实业——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的复杂境遇及其观念生成
李道新
(04—)
侯曜:抽象抒情与儒学忏悔——兼论“五四”与传统的关系
安燕
(04—)
戏影连环——20世纪20年代上海连环戏略观
李镇
(04—)
从“仿写”到“转译”:以早期歌舞片《人间仙子》为例
黄望莉杨姣
(04—)
论《恋爱与义务》里新旧观念的冲撞与调和
黄钧妍张隽隽
(05—)
亲王格格、女明星、烈女、间谍:抗战前后公共话语中的
英茵年悦
(05—)
让“百花电影”再次绽放——知识分子的使命
崔剑剑
(05—)
不约而同:年三部工业题材电影研究
陈墨
(06—)
论“十七年”电影里上海都市文化形象的变迁——从《我们夫妇之间》到《年青的一代》
钟大丰
(06—)
“十七年”电影理论批评的发展轨迹与理论收获
朱鹏杰
(06—)
政策导向与地方影业发展——天津电影制片厂筹建与撤销的相关考察
褚亚男
(06—)
转折时代的精神现象学——重评《沙鸥》及其论争
符鹏
(06—)
国产电影创作与新的“当代史”书写
张慧瑜
(06—)
谈“冷战”与香港电影
文[美]傅葆石译苏涛
(07—)
流动的“边界”:20世纪50年代的香港电影
文[加]张菁菁
译魏钦校苏涛
(07—)
梦逐潮声去——“冷战”格局下的潮语戏曲片
杨槃槃
(07—)
闽南地域文化与国族想象:“冷战”中的厦语片
吴航
(07—)
重写电影史视阈下《春蚕》电影改编论
沈鲁朱超亚
(08—)
年的抗战题材电影形态特征——以当年出品的《游击进行曲》(《正气歌》)为例
袁庆丰
(08—)
超越民族主义的反战表述:费穆的两部寓言化抗战片
张颖
(08—)
20世纪30年代教育电影在福建的一次全新考察
张楷
(08—)
《郑君里全集》研究:中国默片女性表演述评
厉震林
(09—)
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的文本复制与文化之
谜——以《雪中孤雏》为例
万传法
(09—)
女性意识和媒介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是哪个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中成药